诵读经典诗文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经典诗文诵读”。
诵读经典诗文,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在这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结晶。经典诗文不仅内涵丰富,意境高远,而且语言凝练,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解读传承经典诗文,也就意味着解读和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把这些语言文化的精髓传递给我们的孩子,也就意味着在孩子心灵的田园里播下了一粒粒传统文化的种子,让我们的孩子拥有了中国灵魂、拥有了民族品格。而从现状看,我们的民族文化却在失落!从农村学生来看,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具体表现在:学生的文明礼仪差,学习态度不端正„„而《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了“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要求,把语文素养和人文内涵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要充分体现、落实这一目标,阅读经典无疑是最现实的选择。由此可以看出语文教学与经典古诗文诵读进行有机的融合,已成为必然。
古诗文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言志,诗传情,古诗凝炼,魅力无穷。常吟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养他们的诗学素养。同时,语文教材中所选入的古诗文均为凝聚精华,脍炙人口,世代流传的,有着不可磨灭的生命力和不可抗拒的魅力的经典诗词篇章,它们是文化精神及为深刻、极有特征、极其精美的聚光点,它们的深层蕴藏着人们的思想行为的价值观、道德理想、人生追求以及对世界感知的方式和审美情趣。那么,怎样在古诗文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呢?《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附加的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显然,在语文教学中,培育人文素质的基本途径是“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基本方法是“熏陶感染,潜移默化”。
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这种意境美最好的表现方式,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诗情画意尽在学生脑海中。如何去展现,诵读是最好的方式。只有有感情地诵读,才能体会出诗的真味。
在古诗文诵读中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必须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阅读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整体感知,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而吟诵是阅读古诗文流行广泛且公认有效的方法,即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出作品的独特神韵。作为一种学习、鉴赏的方法,吟诵对学生理解和继承优秀文化,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至今仍有积极的作用。
因此,我们在诵读活动中把“诵读为本,不求甚解”作为开展诵读中华经典古诗文活动的一个指导思想。“诵读为本,不求甚解”,就是让学生在接受经典教育的时候,在接触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过程中,通过反复诵读,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让一篇篇优秀的诗文 2 在他们那幼小的心灵中不断地反刍、发酵,使之成为他们一生高远见识、健全人格的源头活水,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诵读,领略古诗文独特的魅力
古诗文有其独特的节奏和韵律,特别是古典诗词,词句匀称工整,音节铿锵鲜明,特别适合诵读。指导学生朗读时按诗歌节奏“摇头晃脑”一番;背诵时则闭上眼睛,在摇摇晃晃中体味诗歌的情感底蕴及生命内涵,感受诗歌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充分体会文思、文理、文情、文气,产生共鸣,达到愉悦的审美享受,激发对诗歌乃至语文的兴趣。如《泊船瓜洲》中的“一水”“只隔”“又绿”“何时还”等,都表达了一种浓烈的思乡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品读理解,进一步体会到诗人思乡心切的心情,此时,再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与诗人产生共鸣,这诗与情,情与境的交融,则是古诗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才能使学生领略到古诗词独特的艺术魅力。学生吟诵诗文,抑扬顿挫,韵味无穷,不仅可以感受到汉语言的音律之美,诗文意境之美,形象之美,还可以积累语言,受到熏陶感染。
二、在读中领悟诗文的意境
古人写诗“贵在含蓄”“言在意外”。我们学诗,从读入手,披文入情,做到入情入境,体会诗人含蓄之美,言外之意,与诗人或诗中人同喜同忧。如《游园不值》《江畔独步寻花》《送孟浩然之广陵》三首古诗,都是绘声绘色、情景交融的写景诗。在音韵和谐、行云流水般描述中,展现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生机盎然的春景图,表达了诗人对春的赞美以及朋友之间的惜别之情;又如《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诗则于节奏明快、声音铿锵的诗句中,自然流露出深厚而鲜明的爱国情感。教学这五首诗时,第一,引导学生把诗句读正确,读出节奏和韵律;第二,引导学生抓住诗人写意上的重点词句,指导其调动自己的潜能,展开联想,欣赏其景趣、情真之美。如从“千朵万朵压枝低”一句中的“压”“低”,引导学生联想到似锦的繁花缀满枝头的盎然春景。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中的“孤”“尽”两字,体会诗人怅然若失,面对长天碧水的落寞情怀。从《示儿》一诗中的“悲”字,体会诗人弥留之际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凄凉之景。从《闻官兵收河南河北》一诗的“喜欲狂”,想象诗人的手舞足蹈,喜极而泣;第三,指导情感朗读。老师以适当的语言,创设意境,唤起学生的情感,再配以古筝或琵琶曲,把学生带入情境,然后让学生反复吟咏,逐渐拉近与诗人的情感距离。《江畔独步寻花》《游园不值》可配以节奏明快的名曲,《送孟浩然之广陵》可配以节奏舒缓、抒怀的古筝曲,《示儿》《闻官兵收河南河北》则配以激昂的琵琶曲。
感悟意境,重在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像,从而进入诗句所描述的景象,体会诗句所表达的境界。如“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如此生机盎然的景象,如此浓厚的生活情趣,单就字面的理解是不够的。可以通过配乐朗读,听录音、看插图等,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展开联想,想象诗中各种景物,所组成的画面:村庄的周围,青草茵茵,黄莺飞舞,河堤两岸的杨柳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摇摆,放学归来的孩子们在这诱人的春景中,悠闲的放起风筝,各式各样的风筝在春风中翩翩起舞。多么迷人的景象!多么惬意的情调!如此优美的乡村春景飞进了学生的脑海。此时让全体学生起立,倒背双手,闭上眼睛,一起朗诵全文。学生早被诗中的美景所陶醉了。
诵读的方法有很多,如节律朗读法、诗情画意结合法、节奏诵读法、据谱填词演唱法、速读法„„可根据学生各自的特点,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能记住即可。当然古诗文吟诵必须保证时间,要时时诵,天天记,这是保证诵读质量、进行大量积累的前提。笔者在实践中就向学生提出了“天天读古诗,早晚十分钟”的口号,并开展了“四个一”的古诗文诵读活动。即一周一节诵读课、一月一次活动课、一学期一次赛诗会、一年一次古诗文读书节。
大量的吟诵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使他们吸收了古代语言的营养。尽管有些内容一时难以理解,但也为学生今后的“反刍”、领悟提供了语言材料。特别是通过大量的反复的吟诵,使学生感悟到了古诗文“温柔敦厚”的语言特色,并逐渐内化古诗文中高尚的思想道德、健康的审美情趣、正确的价值观念、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质,同时使他们的文化底蕴日渐厚实。
阳光初中“经典诗文诵读”比赛“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瑰丽的传统文化,滋养了无数的华夏儿女。为领略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促进......
诗文诵读浅议《唱赞奥义书》 此万有之精英为地。 地之精英为水。 水之精英为草木。 草木之精英为人。 人之精英为语言。 语言之精英为颂祷之诗。 诗之精英为高声唱赞。 诗文......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2篇爱国诗文诵读,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官庄小学经典诗文诵读方案一、指导思想 为了让孩子们阅读名家名篇,诵读千古美文,这已经成为大家公认的丰富学生人文素养,拓宽语文学习天地、打下孩子终身发展基础的最佳途径。......
爱国诗文诵读导语:祖国很大很大,很大很大的祖国。有山的巍峨,河的宽阔,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总和。祖国很小很小,很小很小的祖国。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爱国诗文诵读,欢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