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自然日本_日本建筑与传统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8 09:31:03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建筑与自然日本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日本建筑与传统”。

日本自然环境与日本建筑(2011-03-15 09:12:37)

转载▼

标签:

文化

因为一衣带水,文化相近,更因为中国人对日本这个国度的复杂特殊的感情和思维,中国人对日本的人文,地理,风俗,习性,科技,生活等等都不陌生。2011年3月11日,这个普通却又特殊的时刻,对日本人的意义可以等同于2008年5月12日之对于中国人。面对大自然愤怒的时候,任何国家、民族的生命都一样脆弱,珍贵。

日本位于亚洲大陆东端,国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4个大岛和其它6800多个小岛屿组成,自东北向西南呈弧状延伸。东部和南部为一望无际的太平洋,西临日本海、东海,北接鄂霍次克海。日本的山地和丘陵占总国土面积的71%。全国有200多座火山,其中50多座是活火山,为世界上有名的地震区,有火山地震之邦。著名的富士山是日本最高峰是活火山,海拔3776米。

以地质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日本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为西太平洋岛弧-海岸山脉-海沟组合的一部分。日本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全球有十分之一的火山位在日本,在全国都时常会发生火山活动。严重的地震则每一个世纪都会发生几次;2011年3月11日的宫城大地震,更是日本国的灾难,世界为之震动。

日本的灾难,包括2008年5月12号中国汶川地震,都告诉我们:很多时候人类并不能真正的战胜大自然,在寄希望于发达的科技做人类生活的“安全罩”的同时,我们不得不期望自己的运气好一些。日本的超强地震和海啸造成巨大损失,比起2008年中国汶川地震与2004年印尼大海啸造成的人员伤亡要低得多,因为日本是抗震和抗海啸技术最发达的国家,抗御震灾是日本社会的突出元素之一,这次它与超级大地震的直接交手代表了人类对付地质灾害的最高水平,因此日本的损失也可以看成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无奈。

这次大地震,提醒人类在面对大自然时所需要的敬畏感,在敬畏大自然,我们需要更冷静地注视供我们生存的环境,思忖我们的各种需求。我们不可能断然抛弃昨天的生活方式,我们也不应顽固地拒绝做任何改变。我们需要在安全和发展之间找寻最佳值。

毋庸置疑,日本代表了人类对付地质灾害的最高水平。由于日本的为火山地震多发,国土狭小,资源紧缺,忧患意识浓重,防震抗震方面经验颇多。并将这些忧患意识和防震抗震经验明文写进法律。

1920年12月1日施行的《市街地建筑物法》是日本第一部规定抗震标准的法律,并于1924年11月23日修订;1950年废止,改行《建筑基准法》,同时公布《建筑基准法实施法令》,规定了抗震标准。

1971年和1981年,日本两次修订《建筑基准法实施法令》,提高了建筑物的抗震标准,并引进“一次设计”和“二次设计”概念;2000年6月1日,再次修订《建筑基准法》及其实施法令。

上述每一部法律,都是日本防震抗震经验的总结。

1923年的9月1日,日本发生关东大地震,震级达里氏7.9级,死亡、失踪14.28万人。当时的日本学校建筑大多是木结构或砖瓦结构,关东大地震导致不少学校教学楼倒塌,学生集体遇难。

事后,日本政府从中吸取教训,以“学生的生命维系着国家未来”为最高原则,规定学校教学楼必须使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从那时起,学校便成为每一个地方最牢固的建筑。学校教学楼的受损程度,往往成为政府判断当地受灾程度的一个主要标准。学校自然也成为地震后灾民的“第一避难场所”。

1968年,震级达里氏7.9级的十胜冲地震发生后,日本政府强化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标准。

1995年1月17日,日本关西地区发生了里氏7.3级的阪神大地震,死亡6434人。但在这次地震中,提高抗震标准后建造的房屋几乎完好无损。

日本奈良县建筑中心抗震委员会委员,防震专家、结构工程教授薛松涛说,抗震设防标准与一个国家的科学水平和经济条件密切相关。在日本,建筑物根据重要性的不同,规范中的设防系数也有区别。例如,日本学校的设防系数为1.3至1.6左右。假设一个设防烈度为7度的公用设施,再乘以1.5的系数,达到的设防烈度超过10,这样的建筑在地震中坍塌的可能性不大。在日本,发生地震时必须维持功能的建筑物,包括消防署、警察局、地方行政部门、广播电视局等机构。日本千叶大学工学部教授高桥博士表示,日本按地域,将日本国内分为四等级的地震危险度。这个划分早在30年前就制定出来,1995年阪神大地震后,被进一步修订。薛松涛表示,地震后应该吸取的教训是:提高防震意识,重视“避难所”的建设。对于重要度高的建筑物,特别是学校建筑,要提高其抗震等级。耐人寻味的是,此次汶川大地震给日本的朝野带来很大震动。5月22日,即中国汶川大地震后第十天,日本首相福田康夫以及文部科学省即做出决定:加快对公立学校建筑抗震性能的评估,并加固房屋。同时,国家从财力上给予支持,估计今年日本政府对于学校建筑的抗震补助,将提高到1000亿日元。而中国汶川地震后,有官员声称:学校建筑都符合标准。两个政府对待同一件事的态度。扪心自问:我们的差距在哪里?

地震频发的日本被公认为世界第一的抗震强国。在2011.03.14强震中,日本虽然损失惨重,但多数坚挺不倒的高层建筑物,以顽强的“不死鸟”形象,从一个侧面展示着第一抗震强国实打实的抗震能力。这些“不死鸟”之所以能在多次特强地震中岿然不动,与日本房屋建筑上的防震技术、措施密不可分。“地狭人多的日本有很多高层建筑。

第一、为了抵御地震的破坏,日本的高层建筑普遍采用了一种地基地震隔绝的技术。”这种技术,就是在建筑的底部安装弹性橡胶垫,或者摩擦滑动承重座缓冲装置来抵抗地震。比如,三井不动产公司在东京都杉并区兼作的一座93米的免震结构公寓,建筑物的外围使用了高强度16积层橡胶,建筑物中央部分也使用了天然橡胶系统的积层橡胶。在6级以上的地震发生时,这种保护装置能使建筑物的受力减少一半。

第二、日本建筑在选材上也格外讲究,比如在欧洲、中国经常被当作主要建

筑材料的砖瓦,现在在日本建筑上几乎已经找不到踪影。“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证明砖结构房屋不抗震。从那以后开始,砖结构建筑在日本几乎不再被使用,取而代之的是辅以轻型墙面材料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业专家认为,这种结构的建筑既安全抗震,又节省能源。

第三、为了提高传统木结构建筑的抗震能力,日本普通的民宅采用了箱体设计——地震发生时,房屋整体翻滚,不至于损毁。专业技术人员还会定期对民房进行抗震加固等级评定,政府会酌情给予居民适当的补贴鼓励。

日本《建筑基准法》规定,日本的高层建筑必须能够抵御里氏7级以上的强烈地震。一个建筑工程为获得开工许可,除了设计、施工图纸等文件外,还必须提交建筑抗震报告书。这一报告书主要内容是,根据地震的不同强度,计算不同的建筑结构在地震中的受力大小,进而确定建筑的梁柱位置、承重以及施工中钢筋、混凝土的规格和配比。法律规定,只有一级建筑师以上的人才能有资格编制抗震报告书,而且,报告书中的相关计算必须要使用国土交通省认可的专用程序。建筑抗震报告书必须经过相关部门或人员的检查,确认无误后才能开工。

日本建筑无疑是令人瞩目的。作为经济、文化、科技三者结合的产物,日本当代建筑创造了建筑史上划时代的作品。中国建筑界一直关注日本建筑界的发展动向,也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马国馨院士的《日本建筑论稿》观点认为:日本有着与众不同的强烈的传统文化,有着固有的独特的建筑观,同时又存在着对外来文化的包容和吸收。

在创作方法上,日本存在着多种理论和流派,主要观点有三:

其一是努力研究和提炼日本的特点,然后用现代的手法来加以实现。

其二是追求“无形”的普遍性,也就是如何把日本的精神用一种暧昧的形式来加以表现。

其三是一种新的和洋折中的方法,但有时一看就完全是日本的风格,又都只是表层的内容。

在实际创作中,日本的建筑家常常在这些观点之间摇摆、彷徨,从中努力寻找新的结合点,寻找一条新的出路。80年代后半期到90年代初,出现了一时的建筑热潮。国外建筑师尤其欧美建筑师大量涌入日本建筑市场,随之出现了日本建筑国际化的“第四次浪潮”(日本建筑史学家铃木博之语)。分析了其中深刻的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从世界级大师到后起之秀,从建筑设计到室内设计,从欧洲到美国,最引人注目的大师如美国的格雷夫斯、埃森曼、屈米、贝聿铭,英国的福斯特、罗杰斯、斯特林,意大利的皮阿诺、罗西,瑞士的波塔等都在日本留下了作品,表明日本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有数的建筑活动的中心和热点。追求的是一种“同时代性”,即不仅是追求一种异国情调而是和别的国家“现时”同一水准的内容,是日本建筑和外国建筑的“平起平坐”;另一个角度来考察,日本尚没有完全达到“平起平坐”的地步,引进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就是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这次浪潮将深刻影响到日本建筑界。这种外来建筑文化和日本本土建筑文化之间包含着复杂的内容。他们既有彼此在一定时期内共存的一面,也有产生激烈冲突的一面,由此将引起日本建筑系统整体结构的变化。

日本建筑界在吸收与创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样值得中国建筑界思考。在西方建筑文化占主流地位的情况下,日本建筑界作出了有力的回应,日本建筑文化因此成为当代世界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涌现出丹下健

三、矶崎新、安藤忠雄等一批国际知名的建筑家。而中国,整个20世纪,能在世界建筑史上留下名字的中国建筑师恐怕只有戴念慈一人,他是具有保守倾向的古典主义大师(这里的“保守”指一种文化态度,没有贬义)。而力图创造中国现代建筑的建筑师,追求创新的建筑师,大部分时候只能落得“勇敢的牺牲”的结局。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国建筑的现状如此,日本建筑的发展应该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日本建筑考察报告

日本建筑考察报告 —— 古建掠影Japan Construction Report2013.10.10 日本国位于亚洲东部,其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别具一格的日本文化。在建筑方面受到中国及欧......

日本建筑考察报告

日本商业建筑规划设计考察报告 摘要本文通过对日本商业建筑规划设计进行的考察,对其成功的商业建筑规划与设计理念形成了一个初步的解析,加深了对于商业建筑规划与设计的认识......

还原与自然融合的建筑

还原与自然融合的建筑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050000摘要:我国伟大的建筑师梁先生曾言语过“最美的建筑应该是跳动的音符,伟大的建筑应该与自然融合一......

建筑自然演讲稿

这是一个灯火阑珊的夜晚,喧闹、迷离、躁动与激情充斥着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闪烁的霓虹映在城市路人的脸上,伴着几许郁闷忧郁的神情,夹杂着几许发泄欲望的冲动。我也是这样一个城市......

日本的自然体验教育

日本的自然体验教育与我国重视课堂教学相反,日本教育很重视社会实践,很早就开展了自然体验教育,并积累了很多经验,取得了不错的成果。日本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特别活动,并在课程设......

下载建筑与自然日本word格式文档
下载建筑与自然日本.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