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是家庭和谐的金钥匙_孝道教育成就和谐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6 22:02:13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孝道是家庭和谐的金钥匙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孝道教育成就和谐”。

孝道是家庭和谐的金钥匙

马克思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夫妻是细胞中两不个不可分割的主体,互敬互爱,互谅互让,互相尊重,协调一致,共负家政之责。尊老爱幼,关照弟妹,抚养子女,是夫妻的份内功能与义务。如何调理得妥当与和谐,其杠杆就是“孝道“这把金钥匙。只有它才会牙启修身齐家治国处天下事的各类金锁子,而会一通百通。

(一)考察孝道渊源,继承合理内核,完善家庭美德

“孝道”是中华民族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体现的是其优秀的道德准则,亦是人类从实践中得出为人处世的法则之一。孝道的核心是孝敬父母,尊老养老。“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敬养六个方面是这个核心的外延。它积淀了为华夏民族几千年来传承不息的文化血脉。孔子日:“夫孝德之本也。”孙文说:“孝是无所不适的道德”。毛泽东说:“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研究与探索孝道之新理念,对促进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推进全球老龄事业,提高老年人生命生活质量,宏义深刻。

仓颉造“孝”字,以形组义:上从“老”,下从“子”组成孝字的形体。子承老日孝,子女应托扶起老人的下半生。《说文解字》界定为“善事父母者日孝;”贾谊日:“子爱利亲谓之孝。”说的是子女敬爱父母做有利于父母的事情,称孝道。从《史记》看“孝”文化,可追溯到中国原始社会末期的父系氏族社会,就已经在提倡、推导和形成了孝道之风。相传上古部落联盟领袖舜,就是因为善待父亲瞽叟(瞎子老人之意)和后母尽孝道、以仁义之心待同父异母的弟弟穷尽兄道、以诚厚的礼义与部落人相处,尽人道而被先帝尧选中继位的。这一名垂千秋的历史传说,在西北乃至整个华夏民间,一直被推崇而纵贯为周、汉、唐、宋的二十四孝的第一孝“虞舜孝感动天帝。”在历代不少庙宇宫殿道院内,也时可见到“孝感天帝”壁画。

从陕西一枯井中发现一座金代明昌年间(公元1190~1196)的古墓,墓室砖雕“二十四孝”的画像,距今有800多年。其他如“郭巨、董永、王祥”等等,“二十四孝”的人物名字,个个清晰可见。就是现在留存的古式箱、柜等家具上,亦有“孝感天帝”为首的二十四孝图。据传说:王祥母亲梦吃烤雀肉,次日晨,家院内飞来十几只雀,王祥卧冰之孝,为鸟雀所感动,后皇帝将此处改名为孝感,即今天的湖北孝感市。当年炎帝故里的岐山还有“孝感陵”。先秦古都凤翔有个“孝山”,可见,中华民族对孝道之祟拜。

商末,周文王治西岐时就创立了社会养老制度,对老而无妻之男称“鳏”,无夫者称“寡”,幼而无父之人称“孤”。老而无子人称“独”,对鳏、寡、孤、独发正施仁。当时文王之民无冻馁之老者,各地辟纠逃难之人纷纷来西岐,帮助兴周灭封。说明《孝经》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无不对其推祟备至。它使人祟尚,使人圣洁,其不灭的光辉思想润育了前人,今人。

其实,孔子的孝悌思想是针对当时人伦关系颠倒的混乱局面,从解决家庭内部伦理关系人手而提出的,强调各守其道,各安其分,用孝悌来规范、协调家庭内部人际关系。孝是子女对父母敬爱的品德,重在子女对父母尊敬服从,扩展为家庭系统中处理上下关系的道德规范,维系子辈对父辈的隶属。悌是,弟对兄长敬重至爱的品德,扩展成为处理家庭系统中左右关系的道德规范。之后,儒家又把“孝”扩展到宗族、社会、国家,成为一种社会性的道德准则。只要人人做到“孝悌”,就不会犯上作乱,天下就会太平。因此说儒家的孝悌思想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不可避免地带有较强的阶级性和时代的局限性,但作为意识形态的东西,它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孝悌思想至今仍对人们的家庭和社会生活产生着影响。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大力倡导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它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正确对待和处理家庭问题,共同培养和发展夫妻爱情、长幼亲情、邻里友情,关系到每个家庭的美满幸福,社会的安定和谐。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细胞,亲情是人际关系的重要内容。赡养父母、爱护兄弟,尊重妇女、养育子女,是社会主义家庭美德建设的一项基本要求。家庭这一社会细胞的存在,需要家庭道德的伦理规范,用以协调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亲爱和睦的家庭氛围。家庭美德建设是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家庭美德建设要体现时代特点,富有时代气息,特别是要符合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总体要求。所以,对孔子的孝悌伦理,我们所要汲取的只是其中“尊老爱幼”、“赡养父母”、“兄弟友爱”、“夫妻和睦”等合理内核,而对于那些所谓的“三从”、“四德”、“无后为大”等封建性糟粕,则需要予以批判和抛弃。当今,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更加重视尊老,养老工作。多年来。已建立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尊老、养老制度,使广大老年人在政治上受到保护,生活上有了保障,使老年人能够幸福地安度晚年。

(二)孝道在螺旋式演进中的困惑。让老年人在精神上、心理上得到慰藉和关爱是当务之急

螺旋式前进是历史之发展规律,孝道也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螺旋式演进。建国初期,党和政府乃至整个社会老人,受到普遍尊奉。革命前辈或党的优秀干部都是孝敬父母圣洁之心的典范。毛泽东、朱德、陈毅、许世友等热爱人民必为“父母之孝子”故事传为佳话。而对生身父母视同路人又怎能善待老百姓呢?“连父母都不肯孝敬的人,还肯为别人服务吗?不孝敬父母,天理难容“。这是毛泽东经常向干部讲的话。不难想象,在这种思想倡导下,国风岂能不正,民风岂能不清?但是,曾几何时,到六十年代中后期,随着批判孔孟之风的吹起,孝道被当做“四旧”而弱化。社会上一度“说话不分长幼,分阶级、做事不分长幼。看派别”。甚至,孝道受到冷落,否定或批判,比比皆有。

六七十年代或以后出生的人,孝道更为淡漠,有的仅仅知道老人死了,子女们“穿白戴孝”才叫尽孝心,孰不知这些只是“孝”道寄托哀思的一种形式,而“养老、爱老、敬老、助老”的深刻内涵,不得其解。导致的是整整几代人敬老、养老、助老、爱老的意识淡化,社会孝风江河日下。特别在农村主宰家政的儿子们与父母分居非常普遍。有个村民小组,六、七十岁的老年夫妇有

八、九对,几乎全是老俩口靠种地自养,因为耕种着集体的土地,不得不和青壮年一样缴纳国家每年的农业税和集体按地亩分摊的各种款项,晚年的光景凄凉。儿女们凭良心供养老人的情况更为普遍。孝道文化的衰落和“孝风”的退化,在农村不少地方出现了有老不敬、有老不养、在城市公交车上,出现“搭车去办事,回时泪沾襟,车上站着的,多是白发人”。

老年群体在家族中普遍从“上与尊”的地位,沦落为弱势群体。不少老年人受歧视虐待等现象时有发生。如何让老年人安度晚年,欢度晚年,生活上得到扶助,精神上得到慰藉,成为现代“孝道”,急待解决的问题。“合家欢、老人安”。说明了一个和睦、欢乐的家庭对老人心理和精神生活至关重要。让老人感受到有所依、有所爱、有所乐,而它的作用又是任何物质供给所不能代替的。

孔子在《礼记》中说:“孝子之养老也,乐其心”。《孝经》也说:“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并把侍疾作为重要内容,如父母生病,及时诊治,精心料理,从物质与精神予以关爱。他又说:“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认为有孝心的人,肯定对父母和颜悦色,说话和气。使老人心情愉快,才能健康长寿。当今,老人因生气而致死的占整个因老而终的比例越来越大,因此,精神慰藉大大胜于物质上的赡养,当代科学证明:情绪是生命的指挥捧,当一个人心平气和情绪乐观时,他呼出的气变成水后,澄清透明,无杂质无异色的,悲痛时现白色沉淀,悔恨时呈蛋白色沉淀,生气时有紫色沉淀。美国生理学家爱尔马把人生气时呼出的“生气水”注射在大白鼠身上,几分钟后,大白鼠死了。由此爱尔马分析:人生气(1O分钟)会耗费大量人体精力,其程度不亚于参加一次300O米的赛跑:生气时的生理反应十分剧烈,分泌物比任何情绪都复杂,也更具毒性,因此,动辄生气的人很难健康,很难长寿,很多人无病而亡,其实多是气死的。

这位美国科学家告诫人们:人尽量不要生气:母亲切勿在生气时(或刚生过气)给孩子喂奶,否则会使孩子中毒,轻者长疮,重者生病。医学上的一些难以治愈的怪病,也与生气关系密切。

美国斯坦福大学最近做了个简单的实验,拿根皮管搁在鼻子上让你喘气,然后再拿皮管放在雪地里十分钟,如冰雪不变颜色,说明你心平气和;雪变白了,说明你很内疚,变紫了,说明你很生气,把紫色的雪水抽出1—2毫升给小鼠打上1—2分钟后,小鼠就死了。生气容易得肿瘤。孔子认为有“孝”再授以“文”即为“教”;不孝者肯定是无教养的人,丧失了良知而混账的人,野蛮的人。

(三)与时俱进,启“孝道’’金钥匙之光彩,为现实服务 ①“孝道”对当今社会的启迪与促进。孔子讲的“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方,无所不通”。是说孝悌的最高境界应达到“天时地利人和”。并将“孝道”演化成人类美好品德。因为孔子讲的孝道之一就是保持心境快乐,也就是精神慰藉。这不仅仅对我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对父母进行精神慰藉、为社会奉献一点爱,形成和谐的社会主义新秩序亦有启迪作用,且对在“一国两制”和建立国际新秩序条件下的形成大有启化作用。

②“孝治”从《弟子规》训示中,汲取精华,为现实借鉴。《孟子·离娄篇》讲,世俗所谓不孝,不愿供养者有五:“惰其四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孪,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贪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以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经查,当今社会出现对父母供养,成为一个突出问题,与孟子说的有相似性和现实针对性。在封建社会,人的行为只能用孝道来规范,其言行受到社会道义之褒贬。今天,《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亦有道德规范和法律规定,但其收效较差,更应从社会保障制度上给予根本解决。这又为我们狠抓落实给予启迪。说明,在尊老爱幼的我国目前,过于重视对“小公主”、“小皇帝”供养,而对老人的供养相对漠视和举措滞后情况下,应将养老,特别是农村老年经济供养作为重点,早抓、狠抓,在取得成效上下功夫,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刻不容缓。

《弟子规》中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出必告,返必面”和对老人“冬则温,夏则洁;物虽小,勿私藏;德有伤,贴亲羞”及其“亲爱我,何孝难;亲恶我,孝方资;亲有疾,药先尝;疾危重,昼夜待,不离床”等仍有借鉴和操作之仿效。因为,这是对老人生活照顾和精神慰藉的极其重要的方面。又像“对长辈,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骑下马,乘下车;长立着,幼勿坐;长者前,声要低”和“事长者,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等美德也应弘扬。又像“提倡”节哀对当前克服红、白喜事上的铺张浪费,大操大办,特别是对一些发了财的人和不少领导以权谋私而推波助澜者,也是一个教育和遏制。③在批判性继承的操作中不断补充、发展和“完善”。封建主义与奴隶社会相比,孝道在当时是代表先进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功不可没。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赋予孝道时代性的新内容。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及《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强调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各自“二十字”要求和三为一体的辩证关系的继续实践,特别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强调以德治国,就是在新的形势下对“孝道”、“孝治”文化精萃的继承、发展、完善,是尊老爱幼,热爱祖国的道德要求。对这些新的道德原则与条款的内涵作些具体地阐释,如家庭美德中,到底怎样在当今的家庭中做到子女尊敬长辈,供养父母,长辈特别是父母如何爱护子女孙辈,共享天伦之乐;在社会公德上,怎样才能做到尽职尽责,作出贡献;对个人,要修身养性,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实现自我完善。这样,我们的社会才有可能建成和谐有序的美好乐园。这种思想引申到国际,就有利于建立国无大小,平等互惠,和平共处,和谐有序的国际环境,进而实现孔子《礼运·大同篇》所讲的“大同”,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恶,其疾与疾也,不必藏与己;力,恶其不出与声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为大同”不能说没有很重要作用。这就是“孝道”、“孝治”在批判继承中的发展和完善,这就是“孝道”、“孝治”光辉思想继续润育人的积极作用与美德的效应。(四)组建当代新孝道之管见

05年,我参加了“中国老年学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大会确定06年的年会主题是“和谐社会与中国老龄问题”。目的为2007年亚太地区国际老年大会做准备。

把构建和谐社会的主题缩小一下,从构建社会的细胞——家庭和谐作些探讨。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与前题。联合国将二00四年确定为国际家庭年,要求世界各国加强和支持家庭在社会发展中发挥功能作用。这是国际政治活动家又一明智之举。我国古代政治家、思想家历来重视家庭作用,认为“欲治其国,先齐其家”。(《礼记·大学》)。一百二十年前,恩格斯在他的经典著作《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就曾精辟地阐述了家庭的起源发展及其社会功能。我国党和政府把“家庭美德教育”视为贯彻以德治国,培养青少年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追求更高思想道德目标的重要环节。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而建立起来的亲属间共同生活的组成形式。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事实表明,细胞质量的优劣影响整个躯体,家庭作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拙文就这一问题从哲学角度作一番察考。

什么叫“和谐”?《辞源》的解释是:“协调”。“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和谐”是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一种协调、融洽状态。从哲学命题看,“和谐”属于“精神”范畴。“精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心理状态。通常所使用的“观念”、“思想”、“意识”等等均属“精神”范畴。我们所说的“家庭和谐”主要指家庭成员之间(夫妻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等等)的一种协调融洽状态,也在一定程度包含家庭成员与自然的和谐。它的哲学范畴归属“精神”一类。

“和谐”是人们的普遍追求和崇高理念。在现实生活中,这个理念所表现出的能量难以估量,试以2004年“春运”一事说明之。据《人民日报》2004年2月3日报导,“据有关部门预测,今年春运全国将有十九亿人次在路上”。有几天,仅上海铁路局日输送量超过七十万人次,相当一个中等城市的人口。试想,这是一个多么壮观的景象,在神州大地,有十九亿“人”和数不尽的“物”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又据报导,春运期间,“安”字当先,各地采取切实措施,确保旅客平安回家过年,人的“健康第一”的现念得以充分体现。从哲学上看,这是“春运”的“物质”属性。而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物质”在运动呢?这就是人们有一个共同的理念,这就是“回家过年”。人们所以看重“回家过年”,实际上是对“家庭和谐”和热诚追求。在“过年”这一时刻,思亲之情释放了,一些矛盾化解了,家庭关系达到新的协调,人们重新获得新的鼓舞和力量。这就是“精神”的作用,这就是从“家庭和谐”直接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

家庭和谐状况从总体而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以及有关工作逐步到位,已经有很大改善,并且也在继续改善之中,这是不争的事实。

研究“家庭和谐”,应从研究矛盾着手。笔直者认为:应当正视矛盾、分析矛盾、化解矛盾。“矛盾存在于一切过程中。并贯穿于一切过程的始终,矛盾即是运动,即是事物,即是过程,也即是思想。否认事物的矛盾就是否认一切”。(《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294页)。但同时矛盾也有自己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表现为种种不同的情况:物质不同运动形式中的矛盾;同一运动形式中的不同过程的矛盾;同一过程中的不同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物质运动形式、过程中矛盾的各个方面等等,都有自己的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决定了千差万别事物的各自本质、特点。我们分析事物的特殊本质和特点,就是要把握事物的特殊矛盾,找到解决事物矛盾的方法。

“家庭和谐”是一种矛盾,体现人们生活中的“物质”与“精神”的两个方面,体现在人们生活的全过程之中。“家庭矛盾”也就是说在家庭范围之内矛盾普遍存在,“家庭矛盾”之中又有夫妻之间的矛盾,父、母与子女的矛盾,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与孙子女及外孙子女之间的矛盾等等。从“家庭矛盾”的具体内容分析,又可能是经济上的供养需求与不供养的矛盾,也可能是观点、看法、认识上的不同,还可能是生活习惯、性情性格上的差异等等,是十分复杂的、具体的、而又是多样的。

人们正视矛盾、分析矛盾的目的在于解决矛盾。“家庭和谐”方面的种种矛盾一般地说,都是“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因而解决矛盾的根本方法是化解矛盾,达到新的更高层次和谐。如何化解矛盾呢?“真诚”是出发点。理解是关键,沟通是方法,宽容是前提,和谐是目的。没有“真诚”和“爱心”就不能解决任何矛盾。还有一勤天下无难事,百忍堂中有泰和。在一家之内,真诚和爱心是一般家庭成员都具备的,但养成吃苦耐劳的习惯是极其重要的。老年人要“理解”下一代,“下一代”也必须“理解”老一辈,同样,老年人与隔代人的相互理解也至关重要。而真正做到“互相理解”谈何容易。有一对老年夫妻为了化解矛盾,制订了十条“吵架守则”:“动口不惊邻”、“说理不骂人”、“争论避老少”、“斗嘴不翻旧”、“气愤不摔物”、“吵架不分居”、“矛盾不传播”、“不打持久战”、吵了就事完、“沟通是关键”。他俩为化解矛盾而作的努力,令人敬佩。另有,在矛盾的一方确实无法相互理解和沟通的情况下,另一方则作出惊人的奉献,达到夫妻一如既往和谐。美国前总统里根夫人南希就是这样的老者。里根患老年性痴呆症,长达十年之久,到后来,连自己的妻子都认不出来了。此时此刻,何“理解”之有。南希心力交瘁,孤单寂寞,但仍然悉心照顾里根,她说:“婚姻不可能实现真正平等,其中一方总要付出更多和学会妥协。这五十年来,我们就一直在实践着这种付出和妥协”。南希照顾里根的事迹,感人至深。

“家庭和谐”方面有诸多观念需要认真分析,那些需要推广、那些应当抛弃;那些颇为时髦的“新提法”并不可取。需要具体对待,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总之,构建和谐社会,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从社会细胞——家庭矛盾着手,具体分析、化解,从中找出规律性,采取妥善方法,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宏观上着眼,从微观上入手。宏观就是弘扬延安精神,微观就是从处理家政矛盾入手,从化解社会各种矛盾中下功夫,把构建和谐社会一步步落到实处。随着白发浪潮的到来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提倡继承、弘扬孝道精华,并尽快升华为精神文明的一个新内容——社会主义孝道。这对弘扬先进文化、和谐代际关系、促进六个老有、影响和转变社会风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现实意义。笔者为此提出如下管见:

(1)作一个学习型和寿而康的老人。应理解党中央创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社会的含意。自然是少年要学,老年也要学。健康是老人的渴望,学点最新的健身知识,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生活安排得从容点,见风险太大的远离点,辛苦过累的放弃点,养生和娱乐抓紧点,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讲究点。熔铸孝敬、和谐、保障、共享的新空间。

(2)做一个和谐代际关系的明智人。转变观念,顺乎自然,理解儿女多负担,树立自信、自尊、自强、平等的观念,父母权威要转变,做儿女的知心朋友。互敬互爱求休闲,新颖感情多构建。亲情、友情多互动。原则约束少不了。互促、互尊、互育新。让家庭成为老年人欢度晚年的乐园,孩童成长的摇篮,儿女们温馨休憩的港湾。缓解社会矛盾、减压阀门的活动空间。

(3)定期开展孝道先进人物评选活动,把老年节、母亲节、父亲节定为法定的国家节日。

(4)妥善解决城乡不同层次老年人的物质赡养和精神慰藉问题。(5)从孩童抓,从老师抓。全社会抓未成年人的教育,从小懂得尊老、敬老、助老,逐渐养成良好的社会道德。“孝道”属哲学社会科学范畴,也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不可替代的工具。把研究“孝道”的成果、结论编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尤其是中小学。使他们从学生时期起步,就能分清哪些是必须坚持的行为准则;哪些是需要结合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念判断。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须加以抛弃。

(6)建立关心老一代委员会,并定期召开会议。

总之,让孝道这把金钥匙在当今实践中,贯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始终把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为统一协调的奋斗目标,既抢占先进生产力的制高点,又抢占先进文化的制高点,坚持以人为本,首先提高未成年人的素质,增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作些基础工作,为建设小康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爱心。

弘扬孝道文化 建立和谐家庭

弘扬孝道文化 建立和谐家庭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在物质生活越来越好的今天,有些人对孝道却避而远之,视为封建糟粕,以致产生了不少严重的社会问题,正如全国政协委员、......

友善,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金钥匙

友善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金钥匙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我今天为大家讲的题目是《友善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金钥匙》。 同学们可曾听说过六尺巷的故事?在安徽桐城有个景......

民主管理是班级和谐发展的金钥匙

民主管理是班级和谐发展的金钥匙我所任班主任4年多来,一直呈现了秩序稳定、学风浓厚的特点。之所以有这样的成果,我认为是我班有好的班级制度。我班的班级制度是在我的指导下......

求职信是“金钥匙”

求职信是打开求职大门的“金钥匙”写好求职信要做到“三忌”“三要”和“三突出”。所谓“三忌”,即一忌高枕无忧,以为自己有技术、有经验、有文凭,就拥有了求职成功的全部资本......

送你和谐备考的金钥匙

送你和谐备考的金钥匙-备战高考 据高考不到100天,需要家长和老师们适时提醒考生关注十忌十需,掌握和谐备考的金钥匙,全力他开自己理想的之门,登上成功的殿堂。1、忌躁需静在紧张......

下载孝道是家庭和谐的金钥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孝道是家庭和谐的金钥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