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运用认知主义教学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化学课程标准》对普通高中化学教学提出新的要求,提倡“以人为本,立足学生发展”。此外,高中化学课程基本理念其中一项: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高中化学课程体系,充分体现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因此,过去教师过多重视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在新课改下有了改进。现今,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关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核心是以人的直接经验和内部感受来解释人的心理,强调人本身的理想、兴趣、尊严、本性,认为人的自我实现和为了实现目标而进行的创造才是人的行为的决定因素。而其教育的目标、学习的结果应是使学生具有高度适应性与内在自由性。
无论是从化学学科发展的方向看,还是从社会对化学人才需要的角度看,过去知识与技能单一的培养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不足显现的越来越明显,化学教学观的改革势在必行。人本主义的参与无疑将为化学的改革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更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高标准、高要求。人本主义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设法构建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教师应有效实施组织教学,不仅是稳定教学秩序,保障教学活动正常运行的基本措施,也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热情,促使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的重要手段。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和心智成长尚未成熟的阶段,学习情绪往往不够稳定,注意力容易分散,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随时注意组织好学生,使全班保持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以便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要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那就必须让学生面临他们个人感兴趣的、有意义的或有关的问题。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引导学生研究那些对学生来说是现实的,同时又与教材相关的问题。化学学科的特点就是化学实验,要学好化学这门学科的基础也是化学实验。实验是学生获得直接的感性经验和事实材料的根本途径和重要手段,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和有效的学习手段。要提高化学教学效益,必须在实验中狠下功夫,采取多种有效措施,让学生多看、多想、多做化学实验,从而加强图形材料、形象材料、非言语材料的学习,充分发挥学生机能优势,使学生获得知识经验和行为变化协同发展。例如实验室制NO时若按教材上的用烧瓶作反应容器,存在着两个缺点:⑴收集NO后由于剩余物质的继续反应,产生的NO会造成环境污染;⑵反应容器过大,造成药品浪费。当学生在实验中发现上述问题后,可引导学生分析:
解决NO过多:①及时停止反应—→设计可即开即用又可加热的新装置;②尾气处理—→设计尾气处理装置;③减小容器—→设计微型实验装置等。
再比如在学习SO2、氮氧化物等知识点的时候针对酸雨对人类生活所造成的影响,危害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酸雨形成的原因,用化学反应机理解释并提出减少防御措施。
这样通过解决实际的环保问题,既培养了学生对化学的情感,又学习了化学知识及实验操作技能,有利于“整个人”的身心投入,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了教育教学效果。也实现了人本主义理论所提倡的培养完整的人的理念。
二.创设宽松的教学氛围,开发学生潜能;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自我发现的,也就是强调学习者的积极主动精神,开发自身潜能,实现学生“自我发现”。为了培养学生的积极主动精神,提高学生“自我发现”的机会,教师教学过程应营造以人为本、学生自主发展的环境,建立起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平等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自由交流,大胆质疑,开展各类活动进行讨论、争论、辨论。这样有利于挖掘学生潜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学生的各种综合能力。要创设这种开放式教学模式可以改变目前化学学科学生实验的开设方法。现行高中教材中的实验,教师在学生中实施实验教学,其中绝大部分还是属于验证性实验,它是教师演示实验的重复,一些学生在实验之前早已填好了实验报告,一些学生对实验中的细微现象、反常现象观而不察,学生实验成了验证演示实验的实验。这样做实验不利于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的培养;特别是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实验很难达到应有的效果。如果将学生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学生分组单元实验和实验考查三大类。把60%的实验改为探索性边讲边实验,这样更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精神,更容易使学生“自我发现”。例如铝箔在氧气中燃烧实验,这个实验很容易失败。那么教师不妨先演示失败实验,然后让学生们通过思考、讨论探究失败原因以及改进方案,最后请学生自己实验。这样既减少了学生对教师的过分依赖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使学生在讨论、争论、辨论中提高了能力。从中学到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乐于思考、敢于争论、勇于创新的精神,开发学生最大潜能,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
三.加强合理的探究训练,培养学生协作。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科学探究是一种体验性和参与性的学习活动,必须引起重视。而合作学习作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所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教师要为学生进行合理分工,设置探究情境,为学生探究活动提供方便,尽可能使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达到自主发现,从而使学生在简单层次上成为科学家,去寻找真正的问题答案,让学生初步品尝科学家研究的艰辛与欢乐,形成一种“科学是永无止境”的探究精神。合作学习的大致过程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步骤:
1、学生选题,教师审定(因为涉及到学生能力和安全因素以及选题的实际意义等方式面问题);
2、查阅资料了解情况;
3、明细分工,安排步骤;
4、实施计划,教师辅助;
5、成果汇报,反思得失。当然也有一些合作学习如简单实验、分组讨论等可能只涉及到其中的几个步骤。例如原电池实验,关键是强调原电池的三要素。教师可先暗示学生若撤掉原电池演示实验中的某一要素,结果会发生什么现象。这时学生们会根据教师的暗示设计出以下几组不同的实验:
(1)将Zn 片、Cu 片分别插入盛有稀H 2 SO4 溶液的烧杯中, 中间不用导线相连也不接入电流计, 观察Zn 片、Cu片上的变化;
(2)将两Cu 片用导线相连中间接入一电流计后插入盛有稀H2 SO4 溶液的烧杯中观察两Cu 片及电流计上的变化;
(3)将Zn 片、Cu 片用导线相连中间接入一电流计后插入盛有蔗糖溶液的烧杯中, 观察Zn 片、Cu 片及电流计上的变化;
(4)方法同(3), 只是将Zn 片、Cu 片插入盛有稀H2 SO4 溶液的烧杯中,观察Zn 片、Cu 片及电流计上的变化。设计第一组实验的学生发现,Zn 片上有气泡产生,而Cu 片上无现象,设计第二、三两组的学生们观察到电流计不发生偏转,两电极上也无气泡产生,仅设计出第四组原电池的学生发现电流计发生了偏转,且Cu 片上有气泡产生。
教师再根据不同的实验现象适时归纳总结出构成原电池的三要素:(1)有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其中一种为非金属导体)作电极;(2)电极均须插入电解质溶液;
三要素缺一不可,否则不能构成原电池,加深了学生对原电池概念的理解与记忆。
(3)两电极相互接触或相连。
在整个实验实施过程中不难看出学生的主导地位,充分体现着人本学习理念。合作学习不仅只是应用于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获取,课外学生对于化学这门学科的探索更是势在必行。作为与生活联系紧密的一门学科,教师要培养学生用化学观来解释现象,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塑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使用,是否可以将一些常见的塑料应用于化学教学中呢?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探讨,不难发现无毒、无害而生活中到处都有的塑料矿泉水瓶可代替化学实验中的好多仪器,如水槽、试管、烧杯、集气瓶、漏斗等。学生经过分组合作,收集塑料瓶,把大的矿泉水瓶从下半部剪开做成水槽,把小的矿泉水瓶剪开,下半部分作烧杯,上半部分可作漏斗,想往矿泉水瓶上安一个支管,利用塑料的热塑性,把一根玻璃管的一端在酒精灯上加热后往矿泉水瓶上一插即可,非常方便。学生通过交流讨论,自己动手,眼见自己的成果作为“实验仪器”确实使用于实验室中,喜悦之情不言而喻。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探究精神,同时又增强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树立了学好化学的信心。总之,在化学教学中尽可能的创设以学生为中心的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学习的情感,让学生通过全心投入学习,挖掘学生潜能来促进学生各项能力的均衡发展,使学生成为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有创造力的高素质人才。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在化学中的应用一、人本主义理论的含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核心是以人的直接经验和内部感受来解释人的心理,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建构知识意义,强调协作学习......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A.Maslow)和罗杰斯(C.R.Rogers)。人本主义的学习与教学观深刻地影响了世......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的一个心理学学派。由于其观点不同于行为主义心理学和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学,故被成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学习过程是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强化是学习成功的关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所揭示的学习规......
教育技术中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浅谈及语文教学应用传统的教育技术过多的注重科学主义,但是在教育的不断发展中,我们更多地注意到作为学习本体的“人”,于是我们更多地将“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