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题库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美丽中国试题”。
2016年淄博教师继续教育考试
《美丽中国与生态文明建设》题库及答案
一、简答题
1.对生态文明的理解,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 答:第一,生态文明是高于迄今为止的其他文明的一种文明形态。第二,生态文明突出强调人与自然的平等、共生、和谐。第三,生态文明要求维护生态安全。第四,生态文明要求经济与生态资源协调发展。第五,生态文明要求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体系。第六,生态文明要求形成良好的生态意识和伦理道德。2.简述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答:
(一)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必需的物质基础
(二)有助于解决我国发展中的各种难题
(三)有助于根治环境危机的痼疾
(四)有助于促进全民族生态道德文化素质的提高
3、生态文明建设有哪些对策?
答:
(一)加快制度建设
(二)努力培育与生态文明建设相辅相成的经济发展模式
(三)尽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推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融合(四)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建立治理环境的佘众参与制度
(五)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负担起全球生态环境责任
4、简述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基本要求。
答:1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2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3坚持经济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原则。3坚持明确责任归责的原则。5坚持从实际出发、统筹
5.简述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必要性。
答:
1、生态文明的法治建设,是生态发展的客观需要。
2、生态文明的法治建设,是实现生态和谐的重要手段。
3、生态文明的法治建设,是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保障。
4、生态文明的法治建设,是实现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内容
6.建立健全生态文明法律制度的重点任务有哪些? 答: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二、协调执法机制,加强执法监督。
三、完善生态环境问题的司法保障制
四、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7、当前生态文明法治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有哪些? 答:一、立法不健全相关法律协调性差二.预防打击和执法强度不够三.生态环境法律诉讼环节存在缺陷四.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冲突;
五、公民生态文明法制意识薄弱
8.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要坚持城乡环境治理体系
统一,具体包括哪些措施? 答:一是把统筹城乡环保作为统筹城乡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把农村的环保指标纳入各级政府政绩考核体系中;二是加强农村环境监管与执法力度;三是加大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要在农村大量兴建固废与污水无害处理设施;四是创建企业清洁生产激励机制;五是增加农村群众在环境管理中的参与权和决策权。9.简述生态系统的特性。
答1.整体性2.多样性3.自组织性4.复杂性5.开放性6.动态性
《美丽中国与生态文明建设》题库及答案
一、简答题
1.对生态文明的理解,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 答:第一,生态文明是高于迄今为止的其他文明的一种文明形态。第二,生态文明突出强调人与自然的平等、共生、和谐。第三,生态文明要求维护生态安全。第四,生态文明要求经济与生态资源协调发展。第五,生态文明要求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体系。第六,生态文明要求形成良好的生态意识和伦理道德。2.简述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答:
(一)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必需的物质基础
(二)有助于解决我国发展中的各种难题
(三)有助于根治环境危机的痼疾
(四)有助于促进全民族生态道德文化素质的提高
3、生态文明建设有哪些对策? 答:
(一)加快制度建设
(二)努力培育与生态文明建设相辅相成的经济发展模式
(三)尽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推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融合(四)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建立治理环境的佘众参与制度
(五)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负担起全球生态环境责任
4、简述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基本要求。答:1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2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3坚持经济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原则。3坚持明确责任归责的原则。5坚持从实际出发、统筹兼顾、因地制宜的原则。
5.简述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必要性。答:
1、生态文明的法治建设,是生态发展的客观需要。
2、生态文明的法治建设,是实现生态和谐的重要手段。
3、生态文明的法治建设,是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保障。
4、生态文明的法治建设,是实现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内容 6.建立健全生态文明法律制度的重点任务有哪些?
答: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二、协调执法机制,加强执法监督。
三、完善生态环境问题的司法保障制
四、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7、当前生态文明法治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有哪些? 答:一、立法不健全相关法律协调性差二.预防打击和执法强度不够三.生态环境法律诉讼环节存在缺陷四.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冲突;
五、公民生态文明法制意识薄弱 8.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要坚持城乡环境治理体系统一,具体包括哪些措施? 答:一是把统筹城乡环保作为统筹城乡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把农村的环保指标纳入各级政府政绩考核体系中;二是加强农村环境监管与执法力度;三是加大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要在农村大量兴建固废与污水无害处理设施;四是创建企业清洁生产激励机制;五是增加农村群众在环境管理中的参与权和决策权。9.简述生态系统的特性。
答:1.整体性2.多样性3.自组织性4.复杂性5.开放性6.动态性
10、生态保护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答:科学发展,强化保护。环保惠民,促进和谐。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全面推进,重点突破。分类指导,分级管理。政府引导,协力推进。11.简述生态和谐的内涵。(简答)答:生态和谐就是生存的文明、健康状态,就是天地人之间构成客观的机制化内在自组织调节动态均衡系统,通过公正、公平的参与博弈机制,实现优化发展,避免矛盾的对抗,从而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达到发展过程与结果的统一。12.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要把握哪三个问题?(简答)答:第一,从战略的层面,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搞好总体设计。第二,从再生产的全过程,就是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全过程来进行谋划。第三,从环境的角度,通过制定环境经济政策和环境质量标准,实现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
13.新能源的主要特点有哪些?(简答)答:(1)能量密度较低,并且高度分散。(2)资源丰富,可以再生。(3)清洁干净,使用中几乎没有损害生态环境的污染物排放。(4)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资源具有间歇性和随机性。(5)开发利用的技术难度大。
14.人口发展应着力促进的四个“转变”是什么?(简答)
答:
1、全面认识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积极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
2、科学把握人口因素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积极促进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
3、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积极促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由单纯控制人口数量向统筹解决人口问题转变
4、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积极促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思路与工作方法的转变 15.人口发展面临的挑战有哪些?(简答)
答:一是人口总量持续增长。二是人口健康素质和教育水平仍然不高。三是人口结构性矛盾的影响日益显现。四是流动迁移人口持续增加。五是在生殖健康服务方面还存在未被满足的需要,尤其是未婚人群、青少年、流动人口等弱势人群的生殖健康服务方面,差距较大。
16.今后一个时期人口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什么?(简答)
答: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制度创新,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引导人口合理分布,促进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17.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简答)答:
1、在资源开采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
2、在资源消耗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在废弃物产生环节,要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
4、在再生资源产生环节,要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
5、在社会消费环节,要大力提倡绿色消费。
18、简述低碳经济的概念。(简答)答:低碳经济是一种以能源的清洁开发与高效利用为基础,以低能耗、低排放为
基本经济特征,顺应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要求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是新的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本质上就是可持续发展经济。低碳经济的核心是低碳产业、低碳能源、低碳技术和低碳消费,它是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世界经济形态新出现的革命浪潮,即低碳革命。低碳经济已成为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主要特征,成为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的主流模式。
19、影响雾霾的因素有很多,起主要作用的有哪些? 答:
1、大气相对湿度2风速3温差4气压5降水6日照强度7大气运动8地理位置
20、美国的大气污染防治经验有哪些? 答:1.制定相关法律。2.完善监测体系。3.实行区域联动。4.优化产业结构。5.调整煤炭消费结构。6.控制汽车尾气。7.推进公众参与。21.治理水体污染的对策有哪些?(简答)答:(1)用法律手段根治工业污染源。(2)严格控制污水排放标准。(3)加大污水处理力度,完善污水处理系统。(4)利用经济杠杆,推动污水资源化。(5)完善城市排水系统。
22.简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对我国的重要意义。(简答)答:
(一)有利于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二)有利于保护环境,提高经济效益和国际竞争力;
(三)符合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保障;
(五)保障国家安全和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举措;
(六)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23、黄爱宝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政府研究》一书中,将目前我国政府生态管理困境总结为哪些方面?
答: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准则,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构建经济社会环
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单选题 1.(D补充机制)就是用政府宏观调控这只“看得见的手”弥补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的缺陷。
2.(D危险固体废弃物)是指列入国家废弃物名录或是根据国家规定危险废弃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认定具有危害性的废弃物。3.影响大气能见度,造成灰霾天气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大气中的(C气溶胶粒子)。4.污染直接受害者大多数是普通民众,高昂的诉讼费用、律师费、鉴定费用使他们难以支付,地方保护使得诉讼难上加难。这体现生态环境法律诉讼困难中的(B难以起诉)。5(B顺应自然),指个人或群体之间调整行为以适应他人或环境的过程。6 资源税属于(A地方税)7(A自然污染源)指自然界本身的地球化学异常释放有害物质或造成有害影响
生态系统演化是生态系统各项因素变化的综合结果。√
十八大报告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 103 十八大报告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的“四位一体”,使生态文明建设提审到前所未有的地位和高度,标志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迈入了一个社会主义神态文明的新时代。×
十七大报告在界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时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来涵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P150
适宜人类发展的地区应加快发展,集聚更多的产业和人口;不适宜人类发展的地区应加强保护,逐步减少产业和人口,维护生态脆弱地区的生态功能。√P41
适宜人类发展的地区应加强保护,逐步减少产业和人口,以保护环境。(判断)× 107 虽然雾是一种自然天气现象,但形成雾的气象条件不利于污染物的稀释和扩散,在此条件下大气中颗粒物等污染物能够迅速得以累积,进而造成空气污染。√ P70108 随着人类社会的日益生态化,人类文明不断向生态文明迈进,生态文化必将不可抗拒地发展成为可持续发展社会的主流文化。(判断)√
所有的自然资源之间的关系都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判断)√ 110 天人合一”是中华文明的自然观。这个“天”,正是指自然界和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判断)√ 111 天人合一是道家生态思想的核心。(判断)× 112 添加剂已经成为我们食品安全问题的一种风险因素。(对)113 土壤是进行农、林、牧、副、渔业生产活动的地壳表层。(判断)×
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而朴素的生态道德文化,其中“天人合一”理念代表了中华民族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精神境界。√P15 115 我国的环境资源法律体系并不平衡,长期以来轻污染防治、重资源保护的理念使得我国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方面的立法和研究相对薄弱,对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不够重视。√P16 116 我国的生态立法要运用生态学的观点,将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作为一个有机体来加以考虑,保护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各类灾害,进而构建一个标本兼治的大环境立法体系。√P121 117 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以沿海为重点的国土空间开发支撑了全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国家整体竞争力的提升√P40 118 我国公民环境知情权的规定上缺乏强制性和具体性,对公民环境决策参与权的规定不够完善,以及现行法律对环境请求权规定存在缺陷。√ P123 119 我国生态保护的立法虽然比较丰富,但是在具体操作上却达不到相应的效果。√P135 120 我国生态脆弱区域面积广大,中度以上生态脆弱区域占全国国土空间的一半以上。√ P40 121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一直以行政起主导作用,这是由执法活动的优势、生态环境的特点、生态环境的复杂性决定的。(判断)√
我国是拥有九亿农民的农业大国,农业的快速发展,是中华民族振兴的战略大计。√
P87
我国于1973年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改革开放后,环境保护被确立为基本国策。√ P9 124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中的基础地位和战略意义,更加自觉地统筹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P27
我们要向西方国家学习,借鉴他们的经验,用立法的方式,严格规范我国引进外资项目的关口,细化条例,让每一种项目的引进都有法可依,以切实维护国家的利益。√ P140
雾和霾都是悬浮在大气中的粒子,都会使能见度下降,两者的组成和形成过程相同。×P69
狭义的生态文明,是在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社会文明形态,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等方面,强调共生共存、全面的和谐。(判断)√ 128 狭义生态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创造的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即生态文化是以人为主体,与自然密切相关的文化。×
相关法律法规的协调性差严重制约了生态文明法制建设的良性发展。√ P136 130 新能源革命是以不可再生能源为基础的。(×)131 新能源行业十分倚重政府资金和政策扶持,其自身竞争力往往难以承受市场考验,而经济压力又让政府补贴不可能长久进行下去。(判断)√
形成雾时空气相对湿度可达到或者接近100%,且雾随空气湿度日常变化而出现早晚有或轻,白天无或重的现象。×P69
循环经济就是以最少的温室气体排放来获取社会经济的最大产出。(×)
循环型社会的“循环”概念中,包含着自然的物质循环和循环经济这两层意思。(×)135 沿江沿海地区的一些小的化工厂的排放,不容易引起一些环境污染事件(×)136 研究表明:相对湿度在40-70%间有利于雾霾天气出现,尤以50-60%时出现概率最高。(判断)√ 137 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P42 138 要坚持从源头预防,把环境保护贯穿于规划、建设、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P49 139 要坚持以人为本,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判断)√ 140 要实现生态文明转向,就必须从两个方面进行变革,首先是伦理价值观的转变,改变人们对自然存在的认识;其次是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改变工业文明时期资源浪费型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P6 141 一般系统论创始人贝塔朗菲指出,系统是“处于相互作用中的要素的复合体”。√ P153 142 一些比较脆弱的生态系统,其韧性机制较差,一旦瓦解以后就很难恢复。√P2 143 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还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必要保障。√ P135 144 阴阳五行说”以整体观、联系观和动态观来观察和解释世界。(对)145 由于人类的滥采乱捕和掠夺式的利用,造成了许多物种的单一化和一些生物的灭绝。√ P32 146 由于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因而,应当把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一种根本的和长远的价值取向。√P32 147 由于土壤中的污染物超标,从而引发了粮食中污染物超标。(对)148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是指将环境保护的重点放在事前防止环境污染和自然破坏之上,同时也要积极治理和恢复现有的环境污染和自然破坏,以保护生态系统的安全和人类的健康及其财产安全.√P141 149 在《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八大自诉范围里有关于环境污染破坏可自诉的相关规定。×P123 150 在把太阳能转变为生物能的绿色植物中,森林是种类最多、适应性最强覆盖面最大、周转速度最快的可更新资源。(判断)× 151 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使用公共管网供水以及自备水源向城市排水设施排放污水、废水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缴纳城市污水处理费。()(判断)√
152 在十八大上,胡锦涛在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即增强发展协调性、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强文化建设、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建设生态文明。(判断)√ 153 在水土流失区域内修建铁路、公路、水工程,开办矿山、电力、建材和其他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必须有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判断)√ 154 造成水体水质、水中生物群落以及水体底泥质量恶化的各种有害物质(或能量)都可叫做水体污染物。√ P60 155 真正的和真实意义上的公平乃是所有法律的精神和灵魂。实在法由它解释,理性法由它产生。√ P127 156 执法、司法是法治建设的重要环节,是实现以德治国的重要保障。(判断)×
157 种植业是农业结构的基础结构,它的优化处于优先地位,是生态农业的基础。(判断)√ 158 资源法应当是我国公民环境权实现的基本法。(×)
159 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中国最早提出来的。(×)
160 资源节约型社会就是全社会都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反过来,良好的环境也会促进生产、改善生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判断)× 161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包括资源节约观念、资源节约型主体、资源节约型制度、资源节约型体制、资源节约型机制、资源节约型体系等。(判断)√ 162 资源税属于地方税,资源税税负较高,地方所获收益较明显×P43 163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偏高,严重影响社会稳定与和谐。√P29 164 自然创造的财富主要指自然资源和环境质量。(判断)√
165 自然及其规律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和意志而独自存在的,但只有人才有意识,才能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判断)√
166 自然界的价值包括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判断)√167 自然资源的形成和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不均衡性。(判断)√
168 遵守法律是社会主义国家保证法被公正、√贯彻执行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保证。× 169 作为公共产品的生态产品,由于消费中的非竞争性往往导致“公地的悲剧”,即过度使用,资源耗竭。√ P127 170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我国人口与资源、环境关系紧张的状况将长期存在。√P28 填空题
1环境质量和自然资源具有(经济价值),应实行生态资源的有偿使用。P2 2(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全社会都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P34 3《(环境保护)法》是环保的基本法。P135 4(生态保护)的内容,包括“保护自然环境”与“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两个方面。P46 5(生态补偿)机制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目的,根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保护成本、发展机会成本,综合运用行政和市场手段,调整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相关各方之间利益关系的环境经济政策。P126 6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和物质循环在没有受到外力的剧烈干扰的情况下总是平稳地进行着,生态系统的结构也保持相对的稳定状态,这就是(生态平衡)。P3 7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证,它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规范和监督、约束力量。P118 8(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P1 9(生态系统),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存在状态。P1 10早在(2005)年,召开的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就使用了“生态文明”这一术语。P150 11人口均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紧密联系,构成了生态文明系统的三大要素。P26 12人口(均衡发展),是指人口总量适度、人口素质全面提升、人口结构优化、人口分布合理及人口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协调平衡发展,并且人口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P26 13(植物修复)这一概念大约是20世纪80年代前期提出来的,其最初的思想是利用超累积植物的的超量富集作用来去除污染环境中多余的重金属。P52
14科学发展观是一个系统整体,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P153
15(雾)是大量微小水滴浮游空中,常呈乳白色,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km的天气现象,记为“≡”。P69 16公民(环境权)是指公民享有的在不被污染和破坏的环境中生存及利用环境资源的权利。P121
17公共产品自身很难排除他人染指其产生的不可分割的效益,在公共产品使用过程中容易产生两个问题:公地的悲剧和(“搭便车”)问题。P127
18地球上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产生生物,生物又对地球上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起反作用,这样便产生丰富多彩的(生物圈),形成生态系统不断发展的过程。P3 19在西方,(“文明”)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ivil”、“civilis”,原意指在城市享有合法权利的公民。P5
20(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P34 21(自然资源)是指人类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它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P52
22非固态环境污染,包括(气体)废弃物污染和水体废弃物污染,其成分复杂,污染频发,治理难度大,直接威胁到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P58
23(循环经济)就是在物质的循环、再生、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是一种建立在资源回收和循环再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P95 24根据是否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经济学上将物品划分为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P127 25 所谓(生态修复)是指对生态系统停止人为干扰,以减轻负荷压力,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自组织能力使其向有序的方向进行演化,或者利用生态系统的这种自我恢复能力,辅以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或使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P50 26绿色农业的发展目标概括地讲是“三个确保、一个提高”,即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确保生态环境安全;确保生物资源安全;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P87 27构建生态补偿机制的理论基础有(公平理论)、公共物品理论。P127 28我国环境立法理念开始转变,从“末端治理”转向“(源头预防)”。P136 29城市群、发展轴与经济区的耦合,将形成以“城市群为核心、(发展轴)为主线、经济区合作为重点”的国土空间开发组织模式。P42 30低碳经济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会带来许多重大投资机会,高能效的(电力)、交通、建筑、工业和绿色基础设施建设这五个方面将会产生重大投资机会。P91 简答题
1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P95 答:
1、在资源开采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
2、在资源消耗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在废弃物产生环节,要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4在再生资源产生环节,要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
5、在社会消费环节,要大力提倡绿色消费。2简述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基本要求。P141-143答1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2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3坚持经济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原则。3坚持明确责任归责的原则。5坚持从实际出发、统筹兼顾、因地制宜的原则。3影响雾霾的因素有很多,起主要作用的有哪些? P72-73答1大气相对湿度2风速3温差4气压5降水6日照强度7大气运动8地理位置 4简述
生态和谐的内涵。(简答)
5建立健全生态文明法律制度的重点任务有哪些?(简答)P143-147 6国的大气污染防治经验有哪些?(简答)7简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对我国的重要意义。(简答)P35-36
8人口发展面临的挑战有哪些?(简答)P24 1是人口总量持续增长2是人口健康素质和教育水平仍然不高3是人口结构
性矛盾的影响日益显现4是流动迁移人口持续增加5是生殖健康服务方面还存在未被满足的需要,尤其是未婚人群、青少年、流动人口等弱势人群的生殖健康服务方面,差距较大。
9简述低碳经济的概念。(简答)P90
《美丽中国与生态文明建设》试题汇总单选题1.PM2.5是直径( D)的细颗粒物,也称可入肺颗粒物。D小于等于2.5微米2.按气体废弃物排放后的影响范围,分为微观、中型和宏观三个层次,(......
《中国文学史二百四十题》目录 1我国上古歌谣的产生及特点(1)2以我国古代神话为例,说明神话的起源、性质和意义(4) 3我国古代神话的流传和保存(6)4神话与宗教迷信的区别及其对我国......
一、简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60分)浙菜、川菜、粤菜、湘菜、闽菜、徽菜、苏菜、鲁菜的地域划分,并各举出五个代表性名菜。简述中国菜肴命名的方法。西南少数......
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该词最早见于《庄子》,在春秋战国时代兴起,后来成为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 寓言的特点:1.寓言的篇幅一般比较......
“中国梦”知识竞赛题库1.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现场。习近平定义“中国梦”——________就是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