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失地农民生活状况的调查与思考_农民生活状况调查报告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8 08:45:38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关于失地农民生活状况的调查与思考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农民生活状况调查报告”。

关于失地农民生活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颜复勇 王丹霞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土地被征用,失地农民越来越多。以土地为基本生存条件的农民,失去土地后,他们的生活和生存状况到底如何?我们深入秭归部分乡镇农村调查走访了100多个农户,调查内容涉及失地农民的补偿情况、生活来源和收入、就业情况、子女教育情况、面临的问题以及医保、低保等问题。根据调查结果,目前15%生活富裕,45%生活水平一般,30%生活贫困,10%生活艰难。总体来看,目前失地农民的生活负担较重,生存状况不容乐观。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失地后生活困难

在被调查的失地农民中,当初他们得到的都是一次性补偿。对于个别有经商能力和理财水平的农民来说,他们在得到补偿款后,用补偿金开店经商,有的发展养殖业,有的创办家庭工厂,生活稳定富裕。还有少数稳健型的失地农民,他们把得到的补偿金用于买车跑运输等,也获得一定的收入。但是绝大部分农民得到补偿款后,随即用于建房,供子女上学等,瞬间这笔钱便被用光,甚至四处举债,使自己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成为名副其实的特困户,他们手中无地,家中无粮,袋中无钱,加之受文化、年龄等因素制约,没有稳定的务工岗位,收入微薄,生活困难,步履维艰。

2、再就业困难重重

失地农民务农无田,就业无门,大部分都闲散在家,无所事事。据调查了解,失地农民就业者不足10%,尤其是那些年龄在四十五岁以上的农民,大部分时间就是聚在一起玩纸牌、打麻将,随之而来就是赌博成风,精神涣散,家庭关系破裂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社会稳定与和谐。目前,除了少数有一技之长的失地农民能找到工作外,大多数文化素质较低及老弱病残的劳动力就业难度较大。由于还没有能有效促进失地农民就业的具体优惠政策,加上国际大环境经济不景气,之前到南方打工的部分失地农民也返回了村里,使失地农民的再就业雪上加霜,由此而产生的问题不容忽视。

3、医疗制度不健全

在调查中了解到,目前推行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给失地农民看病就医带来了一定的实惠。按照该制度的规定,参加者个人每年缴纳少量的钱,就可以按就医医院的级别报销一定比例的医疗费,上限封顶。但是由于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还不够完善,大部分被调查者反映合作医疗报销上限太低,解决不了失地农民的大病问题。于是,失地农民的大病就医问题仍然是失地农民家庭的一大难题。由于失地农民家庭收入偏低,家庭周围基础医疗网络不很健全,使得失地农民大病救助得不到保障。调查中我们听到这样一些顺口溜:“小病拖,大病挨,快死才往医院抬”;“脱贫三五年,一病回从前”。从中能充分的感受到失地农民在面对疾病时的无奈。

二、思路与对策

从总体上看,大部分失地农民心态都比较平和,觉得征地是城市化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都能够正确对待,予以理解和支持。但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仍然存在,许多失地农民对今后的生活感到忧虑和担心,部分素质低及老弱病残的农村劳动力就业难度大。如何保护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尽显社会公平,解除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保证农民安居乐业,应是我们重点关注的问题。为此,应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

(一)破除失地农民“等、靠、要”思想,增强自谋职业的意识

失地农民普遍在思想认识上对征地、拆迁工作存在两面性。一方面,他们认为征地、拆迁支持了国家重点建设,发展了项目,通过建设,必将增加收入,改变贫困状态;另一方面,他们又认为政府征占了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政府就应该保证失地农民的生活,政府就应该给他们解决工作,提供就业岗位。由此可见失地农民对政府的依赖性太强,坐等政府解决就业,而忽视了自身的努力。对此,政府应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广泛宣传教育,引导和教育失地农民转变观念,破除“等、靠、要”思想,增强自谋职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自觉性,积极主动地融入市场,参与市场竞争获得就业岗位。

(二)强化劳动技能培训,提高失地农民的就业生存能力

由于失地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普遍偏低,在土地以外的其它岗位竞争中处于劣势,大部分人短时间内难以找到新的、适合自身条件的就业岗位。再加上周边企业提供的工资、福利待遇等非常有限,难以达到失地农民的需求。要持续地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难题,最根本的还在提高其自身素质,增强其劳动技能。因此,政府应帮助他们树立全新的就业观念,鼓励其积极参加就业培训,提高劳动技能,适应企业的用工需求,努力通过劳动力市场寻找就业机会是当前的首要任务。切实发挥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职能,完善就业培训体系,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和文化层次,有针对性的安排培训内容,尽可能使他们能有一技之长,解决就业问题。对于积极参加就业培训,获得技能证书,上岗工作证,政府应给予适当的奖励。逐步将失地农民纳入城镇就业管理服务范围,按照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优惠政策,通过税收减免政策和个人自主创业信贷政策,提供就业扶持,促进其就业。

(三)创造条件,鼓励农民在农业内部就业

通过继续加大技术培训力度,引导一部分农民参与非农产业的活动,解决部分失地农民就业问题。但对于年龄在40岁以上的农民,他们本身就是农业生产的行家能手,由于生产习惯和文化素质影响,很难接受掌握农业以外的新技术,就不能采取“赶鸭子上架”的办法,强行培训,在农业以外的领域谋求就业。对于他们,应考虑在大农业范围内解决,比如:将征而未用的闲置土地,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暂时反租给他们进行耕种;鼓励他们为种养大户帮工等。

(四)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机制,解决失地农民的养老、医疗问题

首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把失地农民纳入养老保险体系。目前大多数失地的老年人依靠补偿款维持生活,时间久了就会坐吃山空。今后在征用土地时,应该实行“开发式安置”,除了给付补偿金外,还要对那些以土地为生的农民,采取以土地补偿金换取养老和医疗保障的方法,从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的生存问题。

其次,要建立严格的失地农民社保资金管理制度。对失地农民的经济补偿只是生活上的暂时安置,不能解决他们今后的生老病死。以土地换社保对他们来说虽然是一种有效的办法,但若要采取这种办法,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诚信机制,从村到办事处再到县区,应有严格的社保资金管理制度,以制度管理社保基金;同时,社保资金在运作过程中要公开透明,专款专用,要有农民参与监督,实行定期公示;另外,社保金发放要按时足额。只有这样,才能使失地农民不再为生活忧虑,并使他们感受到政府的关怀。

(五)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满足失地农民的精神需求

农民失去土地后,相当一部分人无事可做,生活自由闲散,精神空虚,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针对不同对象,因地制宜,坚持把村和社区硬环境建设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把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着力点放在满足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上,从建设基础文化娱乐场所入手,配套建设各种综合文体娱乐活动室,让有充足时间的失地农民休闲有场所,活动有氛围,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于休闲活动中,不断充实和丰富失地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让他们失地不失落,健康愉快地生活。综上所述,解决失地农民的出路问题,不仅是当前解决农村问题的一个难点,也是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社会性问题,事关社会全局的稳定,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失地农民基本生活状况调查问卷

失地农民基本生活状况调查问卷居民同志:你好!我们是西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工作班的调查员,为了了解您们这一地区失地农民的生活现状,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情况......

农村妇女文化生活状况调查与思考

农村妇女文化生活状况调查与思考妇女占总人口的一半,是一支伟大的人力资源。特别在农村,妇女更是一支不可低估的重要力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把提高,文化......

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的调查与思考

关注民生,为失地农民提供社会保障—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的调查与思考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农民只有循序从土地剥离出来,才能提高生活质量,才能加快现代化的步伐。党的十六大提......

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的调查与思考

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的调查与思考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农民只有循序从土地剥离出来,才能提高生活质量,才能加快现代化的步伐。党的十六大提出,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统筹城乡社......

失地农民和就业社会保障的调查与思考

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农民只有循序从土地剥离出来,才能提高生活质量,才能加快现代化的步伐。党的十六大提出,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城乡统筹”就是要对农......

下载关于失地农民生活状况的调查与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失地农民生活状况的调查与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