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利弊问题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旅游业的弊端及其治理”。
我国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
摘要: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我国的生态旅游者逐年增加,许多自然保护区都先后开发了生态旅游。但随着进入自然保护区的游客迅速增多,自然保护区出现了一系列因旅游开发而造成的生态风险。从我国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的现状出发,系统地分析了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的各种生态影响,并针对目前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自然保护区开展旅游的对策,并探讨了相应的生态风险管理对策。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生态风险;对策
自然保护区名称源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则称之为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区。我国把自然保护区定义为,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域或者海域依法划定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建立的目的在于:
1、为人类保留自然“本底”;
2、为各类珍稀濒危物种提供避难所;
3、为科学研究提供条件和场所;
4、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供基地;
5、为人们的游乐、休息提供场所;
6、保护改善环境、维持生态平衡。
我国的自然保护区事业,作为保护自然资源与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从无到有,蓬勃发展。到2001 年底,已有各类自然保护区1551 个,国家级171 个,面积达1145 ×108 hm2 ,占国土面积的14144 %左右。林业系统建立的自然保护区达909 处,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155 处,总面积1103 ×108 hm2 ,占国土面积的10163 %。这些自然保护区保护着我国70 %的陆地生态系统种类,80 %的野生动物和60 %的高等植物,也保护着约210 ×107 hm2 的原始天然林,天然次生林和约112 ×107 hm2 的各种典型湿地。
目前, 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开发利用大致可分两类: 一是开发生物资源,二是旅游开发。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因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景观的多样性以及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的特点, 理所当然成为旅游者的选择目标。另一方面就自然保护区而言, 发展旅游业既可以为自然保护区筹集资金(自然保护区由国家拨款,经费极其有限), 又可以为当地居民提供生活保障。这两方面的原因决定了我国自然保护区开展旅游业的必然性。据调查,截至1997年底,全国已有80%的自然保护区正式开办生态旅游,且10% 的保护区年接待游客量在10万人次以上。与此同时,在自然保护区一系列的生态问题也随之产生。
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1)缺乏科学的管理和监督机制:由于我国尚缺乏国家级的保护区生态旅游战略规划和保护区旅游开发规划的约束,许多保护区管理机构直接或间接参与生态旅游经营,无法理顺保护区与生态旅游经营之间的关系,造成目前不少保护区重经营轻保护的现象,是造成资源破坏的主要原因。此外,保护区管理者缺少开办生态旅游的专业知识,保护区旅游开发普遍缺乏社区参与模式,保护区整体管理难度大,管理效率低下。一些地方在未经过严格的科学论证即在保护区进行旅游开发,超越了自然保护区的承受能力,对保护区的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尤其目前保护区经费短缺、管理力度不大、管理部门重叠、条块分割严重、保护区面积偏小、管理机构不健全、宣传教育方式落后等是保护区面临的突出问题。
(2)偏重旅游的经济效益,忽视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有些人将生态旅游视为一种户外休闲娱乐活动,或视为普通的景区旅游,对吃、住、行、游、购、娱 传统旅游的6大要素要求较高,要求在旅游途中能够获得都市中的享受,气不喘、汗不出、泥不沾、雨不淋、日不晒就能观赏到世界顶级的美妙风光。为了满足这种物质享乐型旅游的需求,有的旅游开发商和旅游经营部门,热衷于在生态旅游景区内筑路修桥、架设缆车、增开车辆等,为游客提供交通便利,并大兴土木,修建宾馆、商店、饭店、桑拿、舞厅等服务设施,使生态旅游区成为“山沟里的都市”。这不仅助长了奢靡之风,更导致了生态旅游区景点的商业化、城市化和人工化,使一些自然美景和自然资源遭受到损毁。
具有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的黄山上,现有常住人口六千多人。西海景区海拔2100米处,有宾馆和招待所21处,床位近万张。为了满足供水需求,就地拦截山泉溪流修筑水库;北海景区的万松林,大部分已被酒店、商店、职工公寓和宿舍所取代而成为百松林;黄山风景区管委会及职工的生活区就建在桃花溪上,从党政军、文教卫生、工商税务、邮政通讯、交通金融、学校医院到电视台、水电站、变电所、垃圾处理厂等等一应俱全,俨然成为一座小城市。据了解,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在开发过程中大都存在这一现象。不少地方政府、旅游开发商和旅游经营部门为了满足旅游需求,都以经济收益为中心,热衷于在风景区内大兴土木,筑路修桥、架设缆车和兴建桑拿、舞厅之类一应俱全的星级宾馆、饭店,导致景区“商业化”、“城市化”和“人工化”严重,极大地破坏了自然保护区内的自然风光。
(3)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由于旅游者大量涌入到保护区,造成大量污染物的排放,对保护区的环境造成了巨大影响。大多数来保护区的旅游者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者,其旅游动机是回归自然和享受自然,属于基本层次的旅游者,他们普遍缺乏主动保护环境的意识,其行为极易造成对保护区原始风貌的破坏。据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1998 年的1 份调查资料显示:在已开展旅游的保护区中,44 %的保护区存在垃圾公害,12 %的出现水污染,11 %的有噪声污染,3 %的有空气污染,22 %的自然保护区由于开展生态旅游造成保护对象的破坏, 11 %的出现旅游资源退化。
(4)当地居民矛盾尖锐:我国自然保护区区内和周边人口众多。当地居民长年在此生活,拥有土地使用权、承包权等权属,从事着放牧、捕鱼、农作、养殖等维持生计的生产生活。旅游开发使得保护区与当地居民的矛盾日益尖锐。同时,旅游开发带来的经济效益,没有合理的分配到相关利益者,而实际受益方并没有返还足够的经费来维持保护区良好的自然环境,恢复其活动所造成的影响。
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的环境保护对策:
(1)实施可持续旅游发展战略,努力开发和推广绿色旅游产品。绿色旅游产品的开发身就是以资源保护为前提和核心的。实行资源开发和保护中的“科技兴旅”战略。资源的开发应该在调查基础上应用现代技术进行可行性论证,制订开发总体规则,以保证开发后对资源的合理利用;运用现代高新技术手段对珍贵的自然、人类遗产进行保护,减少旅游资源的自然损失,延长其生命周期,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护资源与环境,并最大限度地增加旅游者享受乐趣和给当地带来效益的同时,把旅游开发对所在地区的消极影响维持在最小限度内。
(2)加强科学研究。在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与保护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应该对旅游环境承载力、旅游开发的影响等进行系统研究,为和谐平衡的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3)保持并增加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一般来说旅游资源都凝结着人类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历史文化的集中体现,文化内涵是旅游资源的生命线,保持并尽可能地增加资源的文化含量,也将成为资源开发和保护的新的价值取向,是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方面。
(4)政策引导,加强管理,综合发展。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保护和可持续旅游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复杂过程。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和保护,需要政策支持、引导和适度的管理力度,以规范自然保护区的开发和保护。适当的政策和旅游宣传教育,可以使社会形成开发保护的共识,使旅游从业人员成为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和保护的先锋,使旅游者成为文明的资源保护者。
在自然保护区内进行旅游开发是资源利用和保护的必然趋势。我们要辩证的看待自然保护区的旅游开发问题,正确处理好发展中开发与保护的主次关系。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开发与保护应并重的。保护不是暂时的,而是贯穿于整个发展过程中,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自然保护区发展中应贯彻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以促进其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与可持续发展。总之,通过在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全面发挥自然保护区在保护、科研、教育和可持续发展作用的政策法规体系和运行机制,建立高质量的生态旅游基地和我国生态旅游的景点网络,可以促进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最终实现生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是我国大多数自然保护区应当积极选择的最好发展策略。
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摘要:随着旅游经济的火热,我国的自然保护区纷纷加入旅游开发的行列。目前,全国大部分自然保护区都已开展了旅游项目,没有开展的也在积极筹划之中。而保护区中......
中国自然保护区建设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一、自然保护区发展概况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始于1956年,至今已有50 a的历史,特别是进人20世纪90年代,自然保护区的数量迅速增加,类......
谈利弊比较辩题之标准问题缘起大一时参加法学院新生杯辩论赛,半决赛时碰到了一支队伍,这支队伍产生了后来法学院辩论队的第一任队长沈夏明,第二任队长徐小奔,04级最终坚持下来的......
旅游开发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利弊旅游业对纳西族传统文化的影响摘 要:旅游作为一种复杂的人类行为,既是人际交往,又是经济流通,同时又是文化交流与互动的过程。它广泛而深刻地影响......
我国葡萄酒旅游开发优化策略探讨要使我国葡萄酒旅游市场打开局面,必须切实解决上述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又需要政府行业、企业通力合作,围绕旅游产业特点,进行开发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