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纪实性节目研究——刘亚欣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浅谈纪实性电视节目”。
从纪录片《故宫》看历史文化纪录片的视听语言
刘亚欣 20130215
摘要:大型纪录片《故宫》是由故宫博物院和中央电视台联合推出12集大型纪录片。由中央电视台投资,新闻中心制作,讲述宫闱内不为人知、真实鲜活的人物命运、历史事件和宫廷生活。由于《故宫》在海内外的影响力,成为一部国内大型纪录片不可多得的成功案例。
一:历史文化记录片——《故宫》
历史文化纪录片是指从历史和文化的特殊视角出发,对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诸如地形地貌、文化古迹、土木建筑、宗教医道等,给予深沉的历史反思和文化关照。
中国有着五千年辉煌的发展历程,而文化更是悠久灿烂,深沉厚重,对于一些经典文化,我们需要寻找经典的方式向全社会,乃至全世界进行传播,让世界更多、更好的了解中国,使中国的经典文化更快的融入现代都市的进程。特别是在新环境,利用新形式的拍摄手法和品质才能得到更多的关注,起到更好的文化传播作用。
有人曾这样大胆预言,“21世纪将是纪录片的世纪。”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任何形式都不能像纪录片那样真实的反应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在人类科学技术进步的历史上,纪录片无可替代地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正因为如此,纪录片具有其他电视节目、影视片段都难以取代的特有的记录价值和存在意义:成为当今人们知晓历史、审视现在的媒介与平台,技术价值也成为电子时代文化的代言品,同时也成为电视制作水平的标志与象征。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电视纪录片在我国悄然勃兴,并逐渐成为电视屏幕上的新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这期间出现了一大批堪称精品的电视纪录片,如《沙与海》、《藏北人家》、《最后的山神》、《半个世纪的乡恋》等,他们见证和影响着中国纪录片的发展,也以其特有的纪实品格,引起了广大观众的浓厚兴趣。并且有一大批优秀的中国电视纪录片在国际大奖赛上相继获奖,出口国外,如《故宫》、《再说长江》、《大国崛起》等。这些大量涌现出来具有较强思想性、艺术性的国产纪录片,成为了国内收视的新热点。
《故宫》可谓是中国电视纪录片史上的一个巅峰之作,是我国第一部全部采用高清电视技术制作的大型电视纪录片。它是由中央电视台故宫博物院和中央电视台联合推出12集大型纪录片。由中央电视台投资,新闻中心制作,每集约投资100万元,在拍摄完成80%的时候卖给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国家地理将12集的《故宫》重新剪辑成2集的国际版,已经在100多个国家签约出售。
《故宫》作为这些纪录片中的一个经典,其所表达的美学取向,运用的拍摄手法、技巧,全面展示神秘沧桑的故宫、辉煌瑰丽的建筑、精美绝伦的文物,与观众面对面讲述宫廷中人物鲜活可感的生活和命运,以及与故宫相关联的历史事件。它创造性的运用现代科技为片中的声画元素提供稳定的保障,巧妙的处理了时空、声音的关系,自然地把解说词与声画元素作为内容和形式的有机部分。《故宫》展现出震撼的视听效果和丰富的影像盛宴,让观众在这部长达12集、每集45分钟左右的大型纪录片中始终保持着高昂兴致,并且在宏大叙事中,王朝的兴衰、历史的明暗和文明的沉浮通过精美的视听元素得到了令人信服的诠释。
该片将从建筑艺术、功能使用、馆藏文物和从皇宫到博物院的历史转变等四个方面全面展示故宫的建筑、文物和历史,采取“以物说史”的方式对所涉及到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观点重新进行解读,讲述宫闱内不为人知、真实鲜活的人物命运、历史事件和宫廷生活。触摸历史跳动的脉搏,感悟众多精英人物的命运,传承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见证故宫百年大修的整个历史过程。从而也可以纠正以往许多戏说的电视剧造成的人们对故宫及历史的误解。
二:《故宫》的视听语言
视听语言就是利用视听刺激的合理安排向受众传播某种信息的一种感性语言。视听语言包括狭义的视听语言和广义的视听语言。
所谓狭义,就是镜头与镜头之间的组合;所谓广义,还要包含了镜头里表现的内容--人物、行为、环境甚至是对白,即电影的剧作结构,又称蒙太奇思维。在广义的意义上讲,所有的影视作品都是由视听语言所书写而成的文章,只不过这文章不再仅仅存在于白纸之上罢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历虫文化的载体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其文本形式也是一个逐步扩大的过程。图像、影视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美国文化学者詹姆逊说:“整个文化现在正经历着一场革命性的变化,从以语言为中心转向以视觉为中心。”“现在可以感觉到的东西——作为后现代性的某种更深刻、更基本的构成而开始出现的东西,或至少时间炜度上出现的东西——是现在一切都服从于时尚和传媒形象的不断变化。”历史文化并非影像文本(此文特指历史文化纪录片)一种存在方式,但图像传播的直接性,影像所具有的冲击力,符合了当下人们接受讯息的要求,因而在大众传媒时代利用视听语言解读历史文化成为创作者的选择。“影视文化创造了一个独具优势的影像空间:直接作用于人的视听直觉、声画合一、效果逼真,从而把最大多数的民众纳入了其传播接受范围。”
在视觉传播逐渐占优势的背景下,纪录片承担起了历史文化传播的重任,历史文化的途释方式自然而然地进入了影像文本时代。在影像文本中,先于影像文本存在的“历史文化文本”成为了纪录片所要面对的、并进行描述的对象,同时它们又以自身的结构形态参与着纪录片的建构。纪录片得天独厚的综合性特征,包含了历史文化此前的文本形式,就视听语言的构成而言,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题材对象,它主要包括历史建筑或建筑群落、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文物器皿等,这一类内容在纪录片《故宫》中体现的尤其显著,十二集的节目中每集都贯穿着这些题材,在第六、七、八、九集中还专门分别介绍了故宫的瓷器、书画、玉器、西洋玩意;
二、艺术手法,包括蕴含传统文化信息和表达方式的散文或者纪录片的解说文本,在《故宫》中,古典书籍的穿插,奏折的解析等历史故事的解读,充满了深深的传统文化意味;
三、纪录片运用具有中国历史意味或民族特征的音乐,《故宫》的片头由因电影《末代皇帝》的配乐而荣获奥斯卡奖的作曲家苏聪专门创作的《永远的故宫》,全部采用中国古典音乐演奏,恢弘大气,使得纪录片在整体气质上更加合乎故宫的气质,引人入胜。
四、在视觉造型传达上,采用具有中国传统审美风格或者中国传统艺术的造型特征,从故宫的建筑风格出发,体现故宫整体的对称性,凸显中轴线,充分地彰显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特征
《故宫》在总体的结构安排上呈现了以上四个方面:紫禁城怎么盖起来的(《肇建紫禁城》、《盛世的屋脊》),盖起来怎么使用(《礼仪天下》、《指点江山》、《家国之间》),故宫里面有什么宝贝(《故宫藏瓷》、《故宫书画》、《故宫藏玉》、《宫廷西洋风》),故宫博物院的历史(《从故宫到博物院》、《国虫大流迁》、《永远的故宫》)。《故宫》整体上是统一的,各集紧扣着“紫禁城”这一主题从不同侧面进行解读,但在叙事上又是相对独立的,每一集从不同角度进行连释。
三、历史文化纪录片《故宫》视听语言的创新
通常而言,优秀纪录片的制作都十分精良,从选题到拍摄完毕,内在主旨和外在画面均严格把关。熊忠辉、熊永新指出:“作为一个复合的符号系统,纪录片表情达意的元素是画面、言语、声音这几种符号,如何将这些元素综合起来,立体化、多角度地展现一个包含着物理事实和心理世界的情境,很大程度上要借助修辞手法”。
《故宫》作为国内首部全部采用高清电视技术制作的大型电视纪录片,无论是从画面质量还是拍摄水平上,都有着其他纪录片不能媲美的优势。一开始就从国际化出发,目标做成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纪录片,积极邀请国内外专业人士加盟,其中动画制作有来自美国好莱坞的专业技术人员;学术顾问和策划有来自剑桥大学的历史学教授;音乐创作有来自曾获过奥斯卡最佳音乐奖、长期在国外定居的苏聪。
《故宫》还专门邀请被日本同行称之为“再现鬼才”的赤平勉,作为摄影指导,并亲自掌机进行了为期四十天的拍摄。在《故宫》第一集中很多画面出自他之手,尤其是对故宫文物安全的拍摄,具有专业眼光,摄制组还委托他在日本买了专门拍摄文物的灯光用具,为以后的拍摄提供了极大的帮助;邀请电影《英雄》、《十面埋伏》的摄影,刚刚获得奥斯卡摄影最佳提名奖的赵小丁,作为摄影指导加盟摄制组。
《故宫》纪录片总导演周兵说“一部片子好不好,关键在于有多少原创性的因素,最重要的原创在于观点和信息的原创,在于艺术创造力的原创,在于新技术使用上的原创。创新是无止境的,只要愿意,我们就能达到。”“这种思考最终体现在《故宫》的各个表现形式中:访谈、纪实内容的拍摄、建筑空镜和风光空镜拍摄、静物的拍摄、史料图片的拍摄、真实再现、三维计算机动画。在每种形式的运用中都要求有创新,这种创新体现在节目的各个环节和元素中。每一个画面,每一处的灯光造型,一组镜头的剪辑,一个再现场景的设计,一集节目的结构方式、叙事手法等。”
《故宫》中首次采用光影变化作为记录故宫一年变化的岁月变迁,时空交换。延时拍摄技术(即:逐帧拍摄)的充分使用,为拍摄好故宫这个极其富有历史内涵的纪录片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想做一些原创性的东西,启发就来自这些前辈们。但是前人给我们这样的示范,我们宁可失败,也要实验和原创,这是我们的一个追求。”
周兵纪录片虽然每部在途释风格上各异,但都做到了在风格和解读上的完美结合。例如《故宫》中Motion Control的镜头,镜头里一会儿有人物出现,一会儿没有,一会是明代,一会是清代,通过亦真亦幻的镜头表现出了故宫在历史长河中的轨迹演变,如同在时间线上审视中国历史风云变幻,脉络清晰,生动可人。
纪录片《故宫》拍摄的成功,除了专业人士的加盟,更加与工作人员分不开,无论是在历史文献上的考究,还是3D动画与实景动画相结合,同时故宫博物院全力的配合和开放的态度,使摄制组拥有了故宫这座在中国乃至在世界上被高度关注的文化经典的电视化创作的独家制作权,同时也占有了与故宫相关的许多独家的学术、文化、历史资源,也都是成就纪录片《故宫》的重要元素,缺一不可。
近年来,我国历史文化纪录片特有文化属性和生产机制,使这一类型纪录片市场依旧繁荣,纪录片生产量有增无减。每一部历史文化纪录片的问世,都是对历史文化一次新的解读,是历史文化以影像方式得以理解的一种存在,它不代表所有人的理解,也不代表历史文化就此一面。历史文化纪录片对我们了解历史,了解文化和对外传播中发挥着不可比拟的作用。
电视谈话栏目研究教学大纲第一部分说明1、课程的性质《电视谈话栏目研究》是面向全校各专业开设的任意选修课。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电视谈话节目鉴赏水平和电......
纪实性电视专题片的结构把握纪实性电视专题片又叫电视纪录片,是一种很能体现电视特点的节目形式。这种节目形式一出现,就以其特有的纪实性、故事性以及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而受到......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4篇电视社教节目采编经营管理研究论文,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摘要:随着电视业台网分离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电视节目的创优和创收目标,是一对既统一又矛盾的关系。统一体现在只有优质的电视节目才能让电视台获得较高的收视率,进而......
电视社教节目采编经营管理研究论文摘要:随着电视业台网分离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电视节目的创优和创收目标,是一对既统一又矛盾的关系。统一体现在只有优质的电视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