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音乐教育与中小学生性格培养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中小学生性格培养”。
谈音乐教育与中小学生性格培养
话题:兴趣爱好
音乐 摘 要:音乐教育属于审美教育的范畴,是对中小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教育目的在于陶冶人情操,丰富人的感情,振奋人的精神,娱乐人的身心,发展人的感性和审美心理结构,形成良好的个人品质和道德等。音乐教育具有独特、不可代替的多种教育功能。关键词:音乐教育;性格;态度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学生人格的发展,学生个性和主体性的培养日益受到教育者的关注。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竞争日益剧烈,要求人不但需要具有知识,而且需要具有健康的性格、顽强的意志、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人格素养。“性格决定命运”。性格不但有助于人的学业和事业上的成功,而且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音乐教育对培养中小学生良好性格的意义音乐是人类精神文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所具有的娱乐、审美和教育作用对人的情绪情感具有深远的影响。人们通过对音乐艺术作品的情感体验,会产生心理的愉悦,获得审美享受,进而使人产生对人生、未来、永恒的感悟,音乐能直接深入到人的潜意识领域,使心灵受到陶冶和升华。通过优秀的音乐作品,可以培养起对真、善、美的热爱,培养起内心丰富的情感世界,解忧愁为欢悦,化暴怒为温柔,使精神获得平衡,情感得到凋节与宣泄。最终导致人的气质和性格发生改变,使人格中的性格得到和谐发展。音乐教育是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音乐教育属于审美教育的范畴,是对中小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教育目的在于陶冶人情操,丰富人的感情,振奋人的精神,娱乐人的身心,发展人的感性和审美心理结构,形成良好的个人品质和道德等。音乐教育具有独特、不可代替的多种教育功能。
二、音乐教育与中小学生性格培养1.对自我的态度音乐感受是人的精神性享受的感觉,是主体在对象中直观自身,发现自我,肯定自己的本质力量的过程。因此音乐教育事实上是主体通过音乐对象对自己的情绪产生体验和评价的过程。人们从他自己的欲望、兴趣等价值尺度出发把握音乐,享受其审美价值,在这种听的过程中,发现自我精神世界的丰富和复杂。音乐教育以其丰富多样的形式,给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快乐、自由的氛围,让学生在聆听音乐中发现自我情感的丰富。逐渐形成关注内心感受,向往精神愉悦和情感追求,这样,学生逐步就容易形成情绪稳定、积极向上、充满自信的性格。2.对学习的态度学习音乐需要有对自己认真的态度和良好的习惯,特别是音乐演奏技能的训练,是一个日积月累的渐进过程。例如,学生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就能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音乐活动在有意无意间培养了儿童良好的工作态度和意志力。音乐活动是一种充满创造性的活动,学生对音乐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必然有助于对自然、社会、艺术的理解,这种理解在自由的、不受强制的音乐实践过程中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性格的发展。学生自觉不自觉地把音乐的秩序向生活和学习秩序方面迁移和延伸,将会促使他们朝着健康、美好、高尚的个性方向发展。3.对劳动、社会、集体、他人的态度集体是冶炼学生性格的熔炉,也是学生性格形成的环境。音乐课采用集体形式,能体现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班级之间的合作,它需要友爱互助、齐心协力、相互尊重。音乐游戏、器乐合奏、集体舞、合唱等都是群体艺术,也是音乐实践活动,其配合意识以及平等观念,对于每位参与者都必须具备的。这种集体化活动过程,不仅使他们领略了音乐艺术,提高了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增强了他们的组织纪律性,培养了他们热爱集体和团队协作能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能力,进而就会把这些意识泛化到将来作为一个社会人需要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理解他人的行动中。中小学音乐教材中包含了各种题材、体裁、风格的优秀作品,以具体、形象的语言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寓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这不仅能使学生获得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还能使他们正确地认识生活、认识客观世界,使他们的精神不断得到升华,从而形成良好的性格。
三、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性格的途径1.选择合适的“演唱、演奏、欣赏”音乐作品音乐教育不只是依靠音乐本身的形式美,更需要选择富有感染学生心灵、陶冶儿童情操的良好的音乐教育内容。音乐教育是一种富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审美教育,在音乐教育中,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精心选择的“精神产品”,通过高雅优美、健康活泼、积极向上的音乐作品中蕴涵的爱国主义精神及良好的道德品质内涵,提高学生音乐审美感受和表现能力、净化心灵、升华道德、完善人格、促进良好性格的形成。首先,选择音乐要结合学生接受和欣赏音乐的心理。六到十一二岁的中小学生,正是人的童年时期,在音乐能力方面,他们辨别音高、快节奏的能力逐渐增强,对于乐曲的调式调性的变化较为敏感;对于相对复杂的节拍节奏也能产生良好的反应;良好的机械记忆力有助于记忆曲调,他们心理和生理的逐步发育完善为音乐能力的提高奠定了良好基础。选择合适的音乐内容要考虑到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其次,要选择以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积极向上的歌词为特点的优秀音乐作品。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良好性格,还能直接震撼学生的心灵,直至对学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观念产生影响,并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使人的思想道德情感得到净化和升华。2.进行歌曲演唱、器乐演奏和音乐欣赏活动唱歌是最简便易行的音乐活动,也是最易被少年儿童理解和接受的音乐活动。因为它不需要任何专门的设备又有歌词的帮助,很容易参与和理解,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唱歌教学能够培养唱歌的兴趣和音乐美感,情绪是可以最直接地表达。在唱歌教学中,不仅能够听别人演唱,自已也能放声歌唱,这使儿童感到有趣和愉快。同时,歌曲优美、欢快的旋律能给人以美的感受。在学习唱歌的整个过程中,音乐听力、记忆力、感受力及表达能力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培养和发展。器乐演奏艺术是人类在音乐方面的创造性的充分体现,器乐艺术技能教育能够培养受教者对音乐的多方面的兴趣,调动受教者的学习积极性,满足了受教者自我尊重、自我表现,希望引起别人的关注,创造出值得别人赞扬的东西的愿望。持久地器乐学习,可极大程度地培养儿童自制性、坚韧性等性格的意志特征。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欣赏即为怀着由衷的欣喜热爱之情自动追求从音乐中获得自我满足和自我方法的实践过程。通过欣赏各类中外优秀音乐作品,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发展想象力,提高学生感受、理解音乐的能力,培养高尚的情操,促进良好性格的形成。3.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音乐活动是音乐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把感受音乐同动作表演结合起来,从而达到以音乐促进动作发展,以动作促进音乐领会力发展的目的。与音乐和谐一致的动作能帮助儿童用他的身体和运动知觉去感受音乐,从而加深对音乐性质和节奏的感知;另一方面,音乐的节奏和韵律又促使儿童的动作变得协调、敏捷而优美,富于韵律感。音乐活动的主要形式是音乐游戏和音乐比赛,包括律动、歌咏比赛、合唱队及各种乐队的组织、训练与演出等许多不同的形式。结语音乐教育是一种富有感染力的审美教育。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审美素养,通过音乐调节学生的学习生活,培养儿童乐观向上、快乐和积极的情感,促进儿童形成良好性格。音乐教育对于中小学生良好性格的培养有着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心理学论文浅谈中小学生性格的形成与培养姓名:李 宁工作单位:汪清职教中心 培训班级:延边二中 培训学号:109号 浅谈中小学生性格的形成与培养性格是一个人个性中最重要、最显著......
小学音乐教育中儿童性格的培养论文一、小学音乐教育的积极化意义(一)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音乐可以带给人多种多这样的感受,不同的感受可以激发人向不同的发展。人们可以从......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幼儿园教师在努力继承我国幼儿艺术教育优良传统的同时,广泛吸收、借鉴国外经验,促进了幼儿艺术教育的发展。但要深化改革,一系列问题还有待深入研究......
浅谈音乐教育与情商的培养苏州市相城区蠡口实验小学215133金美丽摘要:智商反映人的智慧水平,情商则反映了人在情感、情绪方面的自控和协调能力。而有研究发现,面对工作业绩方面......
性格大家谈作者:郑素齐心理辅导来源:《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案例》点击数:1747更新时间:2005-2-22【活动目标】1.了解性格及其特征。2.客观评价自己的优点、弱点,努力完善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