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山楼分析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山楼分析”。
见山楼分析——演讲稿
首先来看几张图片
关于“见山楼”
• 拙政园中部水池西北角的一座水上楼阁。楼名典出晋代大隐士陶渊明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是一座江南风格的民居式楼房,重檐卷棚,歇山顶,坡度平缓,粉墙黛瓦,色彩淡雅,楼上的明瓦窗,保持了古朴之风;
• 三面环水,楼与雪香云蔚亭、倚玉轩、香洲隔岸相望,美景如画;从西侧的假山石级可盘登直至楼上;
• 楼西侧由曲廊柳荫路曲组成一个以山石花木为中心的廊院,在空间上既与外界有所分隔,又使内外空间相互穿插,并以古老的枫杨作为构图背景,增加了景深层次;
• 退居水池的最西北,与四周各景点间隔距离较大,所以登楼赏景,层次特别分明,可以看到曲桥、四面亭、旱船、廊桥,直至别致的小沧浪水院,景色又统统倒映于水中,被蓝天白云一衬,更显出园林静水的迷人;
• 高而不危,耸而平稳,与周围的景物构成均衡的图画。
苏州拙政园的见山楼三面环水,两侧傍山,从西部可通过平坦的廊桥进入底层,而上楼则要经过爬山廊或假山石级。它是一座江南风格的民居式楼房,重檐卷棚,歇山顶,坡度平缓,粉墙黛瓦,色彩淡雅,楼上的明瓦窗,保持了古朴之风。底层被称作“藕香榭”,沿水的外廊设吴王靠,小憩时凭靠可近观游鱼,中赏荷花,远则园内诸景如画一般地在眼前缓缓展开。上层为见山楼,陶渊明有名句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楼高敞,可将中园美景尽收眼底。春季满园新翠,姹紫嫣红;夏日薰风徐来,荷香阵阵;秋天池畔芦荻迎风,寒意萧瑟;冬时满屋暖阳,雪景宜人。原先,苏州城中没有高楼大厦,登此楼望远,可尽览郊外山色。相传此楼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的办公之所。见山楼高而不危,耸而平稳,与周围的景物构成均衡的图画。
拙政园中部水池西北角的一座水上楼阁。楼名典出晋代大隐士陶渊明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但楼虽以见山为名,其实是园中水景中很重要的一个主题。当年楼内曾悬有这样一副楹联:“林气映天,竹阴在地;日长若岁,水静于人”,恰如其分地点出了这一景致的意境。这里三面环水,主面向北,推窗外望,但见一座村居小石板曲桥将水池北岸的游路与楼底层东边轩廊连了起来,平岸的竹林古树郁郁葱葱,正如联中所写的映天蔽地。它们倒映于水中,被蓝天白云一衬,更显出静水的迷人。
见山楼长约1278cm,宽约94cm,整座楼成龙头之状.二楼的窗子采用了江南船厅常见的扁长形推启式翻窗(和合窗);楼层的高度在满足使用的条件下也尽量压低。这样,在池水的衬托下,整座建筑便显得十分平和质朴,产生了一种舒适稳定的艺术效果。由于这里退居水池的最西北,与四周各景点间隔距离较大,所以登楼赏景,层次特别分明,特别是向南眺望,从近到远,可以看到曲桥、四面亭、旱船、廊桥,直至别致的小沧浪水院。水面从开阔到狭窄,从坦荡至幽深,山水、树石、建筑,层层叠起,非常深远和多变。这些景色又统统倒映于水中,被蓝天白云一衬,更显出园林静水的迷人。
关于“见山”
• 有人认为“见山”并非对山的眺望,而是取自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的意境。但见山楼所配置的对联为“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春秋佳日,觞咏其间”,苏州古城外西南方确实存在高大山脉,可见“见山”为眺望山景的意思。
• 文徵明所作的园记及图咏中,关于向园外的眺望,只在“梦隐楼”一篇文章中提到山的借景。
关于“对联”
• 正楷匾额——“见 山 楼”
三面环水,两侧傍假山,登楼可见灵岩、天平诸山
译意:悠然可见远山之楼。简析:楼额启示游人此楼可远借外景。此楼三面环水,两侧傍假山,登楼可见灵岩、天平诸山。平远之景冲融而缥缥缈缈,晴天远眺,可领略“山色有无中”的意境;雨天可观“远峰带云没,流烟乱雨飘”的空漾景象,风景极佳。额因取意于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句,又透露出洒然自适的闲逸诗意:尘喧不染,闲来无事,心境一片悠然,浑然忘我地眺望着远山,趣闲而思远。
• 南柱楹联:
柬云归砚盒 •
栽梦入花心
捆束云朵放归砚盒,将梦境栽入花心
译意:捆束云朵放归砚盒,将梦境栽入花心。作者:款署“郑板桥旧联,八一叟吴进贤书”。
简析:联语本郑板桥旧联,移挂见山楼,颇合地宜,也陡增诗意。上联咏楼之高,似乎高入云层,手可摘云(相传李秀成曾在此楼办公),云归砚台,透露了此为读书写字之处。远望诸山如黛,下瞰亭轩如画、广池浩淼。真所谓“赖有高楼能聚远,一时收拾与闲人”。下联写梦,实际上是描写陶醉于自然美景中的一种心态:白云朵朵,花香袭袭,令人目移心摇,恍如梦境。“栽”字(一说作“裁”,依上联当作“裁”为胜,古人称写诗为“裁诗”,因做诗必须经一番精心剪裁制作的工夫)和“束”字用得妙,将“梦”和“云”等虚景化成了实景,似乎触手可得,而又发人遐思,余味无穷。
• 楼下对联之一:
林气映天,竹阴在地 日长若岁,水静于人
树木茂密,遮天避日,翠竹摇曳,竹阴拂地,环境十分清幽;漫漫白昼仿佛像年一样长,水面平静无波比人还要安静
作者:原为王文治所书,今款署“八十四岁叟沈本干书”。
简析:写景联。出句言树木茂密,遮天避日,翠竹摇曳,竹阴拂地,环境十分清幽。对句说的是人的一种主观感觉:漫漫白昼仿佛像年一样长,水面平静无波比人还要安静,写的是夏日里人的一种孤独寂寞感。
• 楼下匾额——“藕香榭”
荷花飘香的水榭
译意:荷花飘香的水榭。
作者:款署“王萼华壬申新正补书”。
• 楼下对联之二:
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春秋佳日,觞咏其间
西南山峰众多,树林山谷尤其秀美;春秋大好日子,饮酒赋诗在此聚会。
译意:西南山峰众多,树林山谷尤其秀美;春秋大好日子,饮酒赋诗在此聚会。作者:款署“乙丑(1985)二月,子丞时年八十又二”。
简析:联语出句取宋欧阳修《醉翁亭记》语,点出见山楼借景之美,这里能远望灵岩、天平诸峰,列障如屏,风景佳丽。对句取意东晋陶渊明《移居》诗“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句和晋王羲之《兰亭集序》句意,即“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言春秋游赏、文人雅集之乐。这里有清流映带左右,有葱茏假山,文人们少长咸集,或登高赋诗,或临流畅饮,大有陶渊明、王羲之的遗意。高情雅兴,意境悠远,令人胸襟舒卷。
• 西南走廊额——“柳阴路曲” 柳树成荫,道路幽曲
译意:柳树成荫,道路幽曲。
简析:这是一条高低起伏的空廊,低栏曲槛,极富节奏感。古老的枫杨树,浓荫遮地。在此可两面观赏。其意境与司空图《诗品•纤裱》中写的颇为相似:“碧桃满树,风日水滨;柳荫路曲,流莺比邻。,碧绿的鲜桃挂满了枝头,清风吹皱了溪中的倒影;柳荫下有一条清幽的曲径,蛇行斗折,曲线优美,黄莺儿一对对在其中婉转歌唱。五色映辉于目,鸣音交响于耳。司空图用鲜明生动的景象,比喻“纤称”的风格,用来形容浓阴遮地的蜿蜒曲廊之景,却是正得其神理。
按:见山楼三面环水,楼与雪香云蔚亭、倚玉轩、香洲隔岸相望,美景如画。从西侧的假山石级可盘登直至楼上。
见山——天平与灵岩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寄情山水,难免借景于山,见山应属于借景范畴
见山的造景手法应属于借景范畴,在明代古城建筑密度低,建筑高度矮,登上两层高的小楼,眺望远处的山峰应是极其容易之事;
空间的起承转合路径的曲折性增加了距离,延长感知的时间,丰富所经历的时间,园林中的时间性因为这些“曲折”比建筑中更明显;两个曲廊,强调山的气势
视点与视线
中园中见山楼与其他景之间的视线关系
中园构景的机要在荷风四面亭,它是每组景相交汇的点,起着明显的连接和空间转换作用;虽然远香堂是中园的中心,但是荷风四面亭
小结
• • •
参考文献
• [明]计成 原著.陈植 注释.园冶注释[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05.• 刘敦桢 著.苏州古典园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79.10.• 周宏俊.拙政园的借景[J].建筑学报.2013.10:186-192.• 陈丹 孟凡玉.以“结构”视角解析拙政园空间[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009.04:140-144.• 李志坚.文徵明《拙政园三十一图景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2.05:21-26.• 封云.亭台楼阁——古典园林的建筑之美[J].华中建筑.1998.09:127-129.选址巧妙,建筑体量合适,曲折(平面与竖向)的路径的建立,在园内营造出了类似爬山的感觉,符合彼时人们对于园林审美的追求;
水面倒映景色,与蓝天白云相衬,更显园林的静水的迷人;恰如楼下回廊对联的描述;
曲径通幽带来的起承转合的节奏,以及步移景异的空间转化情景,丰富了所经历的时间,带来不一样的感官体验,值得借鉴。
见山还是山----漫谈语文习作教学 这个六月,绿草茵茵,书香氤氲,静谧幽雅,漫步校园,映入眼帘那几排白杨树英姿飒爽。步履匆匆的老师,耳畔旁的朗朗书声,与之遥相呼应的便是对面的花果......
《见山还是山》读后感将金城安的《见山还是山》一口气读完,我不禁感叹:原来文章可以这样写!每次写作文都感觉头痛,因为思维被题目框住,观点又不能完全写出来,都不是自己想写的文章......
玉楼春·和吴见山韵原文及赏析......
玉楼春·和吴见山韵原文及赏析原文:阑干独倚天涯客。心影暗凋风叶寂。千山秋入雨中青,一雁暮随云去急。霜花强弄春颜色。相吊年光浇大白。海烟沈处倒残霞,一杼鲛绡和泪织。译文......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5篇见村楼记阅读答案,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