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论文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计算机组成原理论文”。
计算机组成原理小论文
一、计算机系统概论:
主要介绍了计算机的组成概貌以及工作原理,旨在使读者对计算机总体结构有一个概括的了解,为学习后面内容打下基础。
计算机系统由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组成,它们共同决定了计算机性能的好坏。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经过了多次的发展由最初的一级层次结构发展到了如今的多层次结构。
紧接着,就谈到了著名的冯*诺依曼计算机,它的特点:
1、计算机是由运算器、存储器、控制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五大部件组成。
2、指令和数据以同等地位存放于存储器内,并可按地址寻址。
3、指令和数据均用二进制数表示。
4、指令由操作码和地址码组成,操作码是用来表示操作的性质,地址码用来表示操作数在存储器中的位置。
5、指令在存储器内按顺序存放。
6、机器以运算器为中心,输入输出设备与存储器间的数据传送通过运算器完成。现在的计算机由三大部分组成:CPU、I/O设备以及主存储器,以存储器为系统中心。CPU和主存储器合起来称为主机,I/O设备又称为外部设备。计算机硬件的主要技术指标有机器字长(指CPU一次能处理数据的位数,通常与CPU的寄存器位数有关)、存储容量(包括贮存容量和辅存容量)、运算速度(与很多因素有关,如机器的主频、执行什么样的操作、主存本身速度都有关)。
二、系统总线
总线是连接多个部件的信息传输线,是各个部件共享的传输介质。当多个部件与总线相连时,如果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件同时向总线发送信息,必将导致信号冲突,传输失效。因此,在某一时刻,只允许有一个部件向总线发送信息,而多个部件可以同时从总线上接受相同的信息。
总线按传送方式可分为并行传输总线和串行传输总线;按使用范围可分为计算机总线、测控总线、网络通信总线等;按连接部件可分为片内总线、系统总线和控制总线,本书重点介绍。总线的性能指标:总线宽度、总线带宽、时钟同步/异步、总线复用、信号线数、总线控制方式等。总线的结构通常分为单总线结构和多总线结构。总线的控制主要包括判优控制和通信控制,总线判优控制分为集中式判优(链式查询、计数器定时查询和独立查询)和分布式判优(自举分布式和冲突检测分布式)。总线通信控制主要解决通信双方如何获知传输开始和传输结束,以及双方如何协调配合,通常用四种方式:同步通信、异步通信、半同步通信和分离式通信。
三、存储器
存储器是计算机系统中的记忆设备,用来存放程序和数据。按存储介质分类可分为半导体存储器、磁表面存储器、磁芯存储器和光盘存储器,按存取方式分为随机存储器、只读存储器、串行访问存储器,按在计算机中分类分为主存储器、辅助存储器、缓冲存储器。存储器有三个性能指标:速度、容量和每位价格。存储器的扩展通常有位扩展和字扩展,位扩展即增加存储字长,如将8片16K*1位的存储芯片连接,可组成一个16K*8位的存储器。字扩展是指增加存储字的数量,如2片1K*8位的存储芯片可组成一个2K*8位的存储器。在与存储器外部设备交换信息时,可采用高速原件、使用层次结构、调整主存的结构来提高访存速度。
四、输入输出系统
I/O系统是操作系统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负责管理系统中所有的外部设备。计算机外部设备。在计算机系统中除CPU和内存储外所有的设备和装置称为计算机外部设备(外围设备、I/O设备)。I/O设备:用来向计算机输入和输出信息的设备,如键盘、鼠标、显示器、打印机等。I/O设备与主机交换信息有三种控制方式:程序查询方式,程序中断方式,DMA方式。程序查询方式是由CPU通过程序不断的查询I/O设备是否做好准备,从而控制其与主机交换信息。程序中断方式不查询设备是否准备就绪,继续执行自身程序,只是当I/O设备准备就绪并向CPU发出中断请求后才给予响应,这大大提高了CPU的工作效率。在DMA方式中,主存与I/O设备之间有一条数据通路,主存与其交换信息时,无需调用中断服务程序。
五、运算器
计算机中执行各种算术和逻辑运算操作的部件。运算器的基本操作包括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与、或、非、异或等逻辑操作,以及移位、比较和传送等操作,亦称算术逻辑部件(ALU)。运算器由:算术逻辑单元(ALU)、累加器、状态寄存器、通用寄存器组等组成。加减法主要采用补码定点加减法进行运算,乘法可视为加法和移位,主要方法有原码一位乘、原码两位乘、补码一位乘、补码两位乘等,乘积的符号位由两个数的符号位异或运算结果决定。除法运算可视为减法和移位,主要方法有恢复余数法、加减交替法,其中原码除法的符号位单独处理,补码除法的符号位参与运算并最终获得结果。浮点加减法可分为
1、对阶,使两数的小数点位置对其;
2、尾数求和,将对阶后的两尾数按定点加减运算规则求和或差;
3、规格化;
4、舍入,要考虑尾数右移时失去的数值位;
5、溢出判断。浮点乘除运算,乘积的阶码应为相乘两数的阶码之和,乘积的尾数应为相乘两数的尾数之积,商的阶码为被除数的阶码减去减数的阶码,尾数为被除数的尾数除以除数的尾数所得的商。
六、指令系统 一条指令就是机器语言的一个语句,它是一组有意义的二进制代码,指令的基本格式如:操作码字段+地址码字段,其中操作码指明了指令的操作性质及功能,地址码则给出了操作数或操作数的地址。指令包括操作码域和地址域两部分。根据地址域所涉及的地址数量,常见的指令格式有以下几种:三地址指令、二地址指令、单地址指令、零地址指令。根据指令内容确定操作数地址的过程称为寻址。可分为指令寻址和数据寻址两大类。其中数据寻址可再细分为:
1、立即寻址:立即寻址的特点是操作数本身设在指令字内,即形式地址A不是操作数地址,而是操作数本身,又称之为立即数。数据采用补码形式存放;
2、直接寻址:特点是指令字中的形式地址A就是操作数的真实地址EA,即EA=A;
3、隐含寻址:隐含寻址是指指令中不明显给出操作数的地址,其中操作数的地址隐含在操作码或某个寄存器中;
4、间接寻址:有效地址是由形式地址间接给出来的,即EA=(A);
5、寄存器寻址:在寄存器寻址的指令字中,地址码字段直接指出了寄存器的的编号,即EA=Ri;
6、寄存器间接寻址:Ri中内容不是操作数,而是操作数所在主存单元的地址号,即有效地址EA=(Ri);
7、基址寻址:基址寻址需设有基址寄存器BR,其操作数的有效地址EA等于指令字中的形式地址与基址寄存器中的内容相加,即EA=A+(BR);变址寻址:变址寻址与基址寻址极为相似,其有效地址EA等于指令字中的形式地址A与变址寄存器IX的内容相加之和,即EA=A+(IX)。
七、CPU的结构和功能
CPU具有控制程序的顺序执行(指令控制)、产生完成每条指令所需的控制命令(操作控制)、对各种操作加以时间上的控制(时间控制)、对数据进行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数据加工)以及处理中断等功能。一条指令的执行过程按时间顺序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CPU发出指令地址。将指令指针寄存器(IP)的内容——指令地址,经地址总线送入存储器的地址寄存器中。
2、从地址寄存器中读取指令。将读出的指令暂存于存储器的数据寄存器中。
3、将指令送往指令寄存器。将指令从数据寄存器中取出,经数据总线送入控制器的指令寄存器中。
4、指令译码。指令寄存器中的操作码部分送指令译码器,经译码器分析产生相应的操作控制信号,送往各个执行部件。
5、按指令操作码执行。
6、修改程序计数器的值,形成下一条要取指令的地址。若执行的是非转移指令,即顺序执行,则指令指针寄存器的内容加1,形成下一条要取指令的地址。指令指针寄存器也称为程序计数器。中断的作用:一方面,有了中断功能,PC系统就可以使CPU和外设同时工作,使系统可以及时地响应外部事件。而且有了中断功能,CPU可允许多个外设同时工作。这样就大大提高了CPU的利用率,也提高了数据输入、输出的速度;另一方面,有了中断功能,就可以使CPU及时处理各种软硬件故障。计算机在运行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事先预料不到的情况或出现一些故障,如电源掉电、存储出错,运算溢出等等。计算机可以利用中断系统自行处理,而不必停机或报告工作人员。
八、控制单元
控制单元是整个CPU的指挥控制中心,由指令寄存器IR(Instruction Register)、指令译码器ID(Instruction Decoder)和操作控制器0C(Operation Controller)三个部件组成,对协调整个电脑有序工作极为重要。它根据用户预先编好的程序,依次从存储器中取出各条指令,放在指令寄存器IR中,通过指令译码(分析)确定应该进行什么操作,然后通过控制总线送至相应部件实现功能。常见的控制方式有同步控制、异步控制、联合控制和人工控制。控制单元的设计有两种方法:组合逻辑设计和微程序设计。组合逻辑设计首先要确定控制方式,然后决定微操作的节拍安排,再根据微操作列出微操作命令的操作时间表、求出最简逻辑表达式并画出微操作的逻辑图。这种方法思路清晰,但每一个微操作都对应一个逻辑电路,最终的控制单元会十分庞杂。微程序设计是指将一条机器指令编写成一个微程序,每一个微程序包含若干条微指令,每一条微指令对应一个或几个微操作命令,然后把这些微程序存到一个控制存储器中,用寻找用户程序机器指令的方法来寻找每一个为程序中的微指令。这些微指令以二进制代码形式表示,每位代表一个控制信号,因此逐条执行每一条微指令,也就相应的完成了一条机器指令的全部操作。微指令的编码方式有直接编码、字段直接编码、字段间接编码、混合编码等,微指令格式有水平型微指令和垂直型微指令。
心得体会:在做完这次课程论文后,让我再次加深了对计算机的组成原理的理解,对计算机的构建也有更深层次的体会。计算机的每一次发展,都凝聚着人类的智慧和辛勤劳动,每一次创新都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进步。计算机从早期的简单功能,到现在的复杂操作,都是一点一滴发展起来的。这种层次化的让我体会到了,凡事要从小做起,无数的‘小’便成就了‘大’。在学习过程中也是碰到了很多问题,主要就和老师说的一样,课后没有看书,导致一些知识点没有掌握完全,概念问题有很多细节不懂。这些都要尽量弥补,才能让这门课的学习达到目的。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论文【内容摘要】: 本论文主要在课程的学习上作一些讨论。该课程主要介绍计算机硬件的结构与基本原理和计算机系统的实现方法。课程主要研究CPU、主存......
题目:计算机组成及其控制单元内容摘要:本论文主要论述了冯-诺依曼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与其控制单元的构建方法,一台计算机的核心是cpu,cpu的核心就是他的控制单元,控制单元好比人......
合肥学院课 程 论 文题目 系部 专业 班级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综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1级计本(2)班 张向东2013 年 5 月 27 日计算机组成原......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综述【内容摘要】本综述论文主要讲述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综述课程主要内容和基本原理、实际应用,以及学习此书的心得体会。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专业本科......
合肥学院课程综述论文题 目系 部 专 业班 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计科系12级计本(3)班程浩帆学生姓名2014 年 5 月 6 日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综述摘要 计算机从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