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试题二 鲁迅专题(推荐)_中国现代文学史试题二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6 21:45:46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现代文学试题二 鲁迅专题(推荐)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中国现代文学史试题二”。

鲁迅专题

一、填空

1、《

》和《

》是鲁迅在“五四”前后以现实题材创作的两部小说集。

2、鲁迅在谈到中外作家创作艺术时,称道了“———”和“———”的方法,说自己杂文的特点之一是“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

3、鲁迅的散文诗集《

》收入作者()年至()年间所写的散文诗23篇。

4、鲁迅最后一篇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小说是以爱姑为主人公的《

》。

5、在———年2月至11月间,鲁迅追怀往事,写下了十篇散文陆续发表,总题名为“———”,到编辑成集时才改题为《

》。

6、文学形象赵贵翁、赵七爷、老拱分别出自鲁迅的小说———、———、和———。

7、鲁迅历史小说中着重批判的人物形象有———、———、———等。

8、鲁迅现实题材小说中不觉悟的愚昧的底层群众的典型形象有———、———、———等。

9、鲁迅总结辛亥革命历史教训的小说有———、———、———等篇。

10、鲁迅以封建卫道士为主人公的小说有———、———。

11、单四嫂子出自鲁迅的小说《

》。

12、《彷徨》共收入———年至———年创作的短篇小说———篇。

13、鲁迅第一部小说集的命名意在给———助阵作战,使他们不惮于前驱,小说主要描写了两大类人物形象,一是———形象,二是———形象。

14、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呐喊》共收———年至———年间写的小说———篇。

15、《阿Q正传》写于———年,连载于北京的《

》,署名———。

16、鲁迅唯一的一篇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是《

》,以———的形式,通过主人公———的爱情悲剧,反映了个人和社会的冲突。

17、鲁迅的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

》意在暴露———

和———的弊害。

18、鲁迅的第一篇小说《

》是用文言写的,1918年起,他参加了《

》的编辑活动,这年五月,他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小说。

19、“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这段话出自————。

20、鲁迅“他不但是伟大的———,而且是伟大的———和伟大的———。”

二、单项选择题

1、鲁迅去世于()

A.1936年

B.1937年

C.1940年

D.1942年

2、《狂人日记》最初发表于()

A.1917年

B.1918年

C.1919年

D.1921年

3、《阿Q正传》最后一章是()

A 从中兴到末路

B 大团圆

C 优胜记略

D 革命

4、鲁迅唯一的表现爱情题材的小说是()

A.《离婚》

B.《祝福》

C.《伤逝》

D.《**》

5、下列哪篇作品是历史题材的小说()

A.《故乡》

B.《鸭的喜剧》 C.《社戏》

D.《铸剑》 6.、《药》收入鲁迅哪一部作品集()

A.《呐喊》

B.《彷徨》

C.《故事新编》

D.《朝花夕拾》

7、《祝福》收入鲁迅哪一部作品集()

A.《呐喊》

B.《彷徨》

C.《野草》

D.《故事新编》

8、下列哪部作品是收入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

A.《孔乙己》

B.《阿Q正传》

C.《铸剑》

D.《故乡》

9、鲁迅的《春末闲谈》收入下列哪一杂文集()

A.《三闲集》

B.《坟》

C.《热风》

D.《华盖集》

10、《春末闲谈》艺术上的重要特点是()

A 情景交融

B 说理形象化

C 文笔冷隽峭拔

D 象征性的形象

111、鲁迅论证对待外国文化、外国事务所应持有的正确态度的杂文名篇是()

A、《秋夜》 B、《“友邦惊诧”论》 C、《拿来主义》 D、《春末闲谈》

12、鲁迅写的第一本杂文集是:()

A、《热风》

B、《华盖集》

C、《坟》

13、鲁迅探讨新知识者精神历程时发现:“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以走。”此话出自()

A、《娜拉走后怎样》

B、《在酒楼上》

C、《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14、“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这句名言的出处是()

A、《离婚》

B、《奔月》

C、《伤逝》

15、哪部是歌颂历史上“中国的脊梁“的小说()

A、《非攻》B、《采薇》C、《出关》

16、阿Q革命的原因是()

A、阿Q看到举人老爷们对革命居然那么害怕,所以对“革命”神往起来 B、阿Q想改变自己低贱的社会地位,所以要起来革命 C、阿Q要为崇祯皇帝报仇

17、“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出自鲁迅的小说:()A、《长明灯》

B、《白光》

C、《狂人日记》

18、鲁迅的小说《药》的时代背景是:()A、辛亥革命前后;

B、“五四”运动前;

C、大革命失败前后。

19、魏连殳是:()A、清末的知识分子

B、辛亥至“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

C、“五四”落潮后的知识分子

20、《狂人日记》打破传统小说的结构方式,它的11则日记是按照狂人的:

A、性格发展来组织的B、心理活动的流动来组织的 C、事件联系的疏密来组织的三、多项选择题

1.下列哪些是鲁迅后期杂文集

A.《二心集》

B.《三闲集》

C.《热风》

D.《花边文学》 E.《伪自由书》 2.下列哪些是《呐喊》中的作品

A.《祝福》

B.《故乡》

C.《白光》

D.《**》

E.《伤逝》 3.下列哪些是《故事新编》中的作品

A.《奔月》

B.《理水》

C.《肥皂》

D.《非攻》

E.《出关》 4.下列哪些是《野草》中的作品

A.《秋夜》

B.《藤野先生》

C.《过客》

D.《好的故事》 E.《影的告别》 5.下列哪些是鲁迅的杂文

A.《淡淡的血痕中》

B.《纪念刘和珍君》

C.《说“面子”》

D.《“友邦惊诧”论》

E.《无花的蔷薇》 6.下列对《阿Q正传》论述正确的是

A 是鲁迅唯一的中篇小说

B 共有九章

C 共有十章

D 采用章回体

E 采用日记体

7.鲁迅反映辛亥革命到五四前后社会生活题材的小说集是

A《呐喊》 B 《彷徨》

C 《故事新编》 D 《野草》 E 《朝花夕拾》 8.鲁迅采用第一人称叙述的小说有

A《药》

B《阿Q正传》

C 《伤逝》

D 《祝福》

E 《孔乙己》 9.鲁迅关注妇女命运的作品有

A《伤逝》 B 《铸剑》

C 《祝福》

D《阿Q正传》 E《一件小事》 10.下列对《伤逝》论述正确的是

A《伤逝》是鲁迅唯一以青年婚恋为题材的作品B 采用第三人称叙述

C 具有浓郁的抒情性

D 运用涓生“手记”的形式

E 采用夸张性的讽刺语言

四、名词解释题

1.《野草》:现代散文诗开先河之作。创作于1923年至1926年间。1927年7月由北平北新书局作为“乌合丛书”之一出版。共收鲁迅散文诗23篇,其中包括《秋夜》、《影的告别》、《墓志铭》等广为人知的篇章。《野草》的情感内涵主要通过是的意象与气质表现出来。大量运用象征、梦境和幻觉自然联系,语言具有是一样的跳跃性的音乐感。《野草》的基本内容集中体现了作者的理想和现实的冲突,表达了作者面对重重困惑坚持探索前行的顽强意志,以及渴求摆脱旧的思想束缚,寻找到新的思想武器的迫切心情。

2.《朝花夕拾》:叙事散文集,写于1926年2月至11月间,原名《旧事重提》,1927年5月编定成书时改为《朝花夕拾》。《朝花夕拾》中的文章主要回忆了作者青少年时代的生命片断,表达了对亲友老师的深切怀念,并且在对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面貌的广泛描写中,抒发了对封建制度和黑暗社会现实的愤激之情。在艺术上显示了一种明朗朴素、刚健清新、亲切自然的风格特色。以深情、平易和舒展的笔触描绘作者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片断,用逼真传神的白描笔法,塑造刻画了许多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具有传记文学的基本特点。

3.《阿Q正传》:鲁迅最有影响的小说代表作,也是鲁迅唯一的中篇小说,1921年12月在《晨报副刊》上连载发表。作品成功塑造了阿Q这个不朽的典型形象,通过描写阿Q的性格,高度集中的概括了民族的病态和国民的劣根性,显示了鲁迅“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独特的典型化艺术手法。无论在思想内涵还是在艺术技巧方面,《阿Q正传》都堪称中国现代小说的经典之作。

4.“精神胜利法”:《阿Q正传》中的主人公阿Q的主要性格特征。其特点是遇到失败或不利的情况下,用自我安慰、自欺欺人等手段来获得精神上的优胜,掩盖实质上的失败,它使阿Q不能正视自己低贱的社会地位和自身弱点,妄自尊大,自欺欺人,麻木健忘,以求得“精神上的胜利”,鲁迅写阿Q“精神胜利法”,是为了揭出“国民劣根性”,唤醒国民的觉悟,探索造成这种病态性格的社会根源,去改变人们的悲惨境遇。

5、狂人:鲁迅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的主人公,表面上是一个患“迫害狂”的病人,他时时害怕着、提防着被人活生生地吃掉;实际上他是一个反封建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思想斗士,是一个带象征性的反封建形象。作者通过狂人这一形象,尖锐地揭示了封建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吃人”的罪恶本质,表现了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立场。

6、子君:(要点)《伤逝》中的人物,“五四”时代质朴、纯洁、天真、善良的中国少女。有独立的人格,勇敢地发出“个性解放”的宣言:“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赢得了爱情。后来却逐渐变得平庸、麻木,甚至空虚、浅薄,最终在经济的压迫下和涓生分手,重新回到封建家庭,郁郁而死。这一形象说明,以“个性解放”为思想武器,以爱情至上为生活支柱,在那个黑暗的社会里是注定要惨败的。

五、简答题

1、分析《呐喊》《彷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要地位。(为什么可以说《呐喊》、《彷徨》既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同时又是其成熟的标志?)请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简要说明。

答:《呐喊》《彷徨》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革命现实主义的光辉传统,表现在:

一、思想方面:它以“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的现实主义精神,如实描写,深入地状写了社会的一切丑恶、罪恶和病根。由于作者站在革命民主主义立场上,因而作品对封建性旧社会的暴露批判,异常深刻,达到过去的文学所没有达到的思想境界。作品渗透着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作品凝聚着作者对农民、妇女、知识分子问题的思考,对人民解放和社会改革道路的执着探求。作品从思想革命的角度,侧重描写和揭示封建思想对人民群众的精神奴役和毒害,暴露和解剖民族病态心理,期望中国人民摆脱封建传统思想束缚,改革国民劣根性。

二、《呐喊》《彷徨》 3 的重要地位还表现在艺术上的杰出成就。作者在民族生活的土壤上,博采众长、融会贯通,从而丰富了中国文学的表现手法,开拓了多种创作方法的源头,革新了中国短篇小说的结构形式。

2、分析《呐喊》《彷徨》的艺术特色。

(一)塑造典型人物。

1、“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典型化方法,人物形象具有深广的社会历史内涵,同时又非常个性化。

2、白描手法,采取“画眼睛”和“勾灵魂”的方法。抓住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各种特征进行描写。如祥林嫂和子君的神态和眼睛、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孔乙己的长衫。挖掘和表现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写幻觉、潜意识等,深入揭示人物的灵魂。人物语言简洁传神,高度个性化。

(二):艺术多姿多彩。将浓烈的感情寓于客观的叙事之中为主要特色,但也常有诗意的抒情和以抒情手法为主的作品。主要是以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来刻画性格,但也不乏对人物心理、幻想等的描写和以心理刻画见长。基本上是悲剧的结局,但在悲剧中常融进幽默夸张的悲剧因素,形成悲喜剧交融的特色,并有以讽刺手法为主的喜剧作品。创作手法以现实主义为主,但也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成分。

(三)、注意典型环境的勾勒和环境、气氛的渲染,浓郁的浙东地方风光和民俗民情,使小说成为中国现代最早的乡土文学。

(四)、结构形式丰富多样。小说多截取生活的横断面,以一个或几个生活场景、片段连缀而成;或第三人称,或第一人称;顺序为主,也有倒叙;多为单线发展,也有两条线索的交叉叠合;体式有日记体、随笔体、章回体、速写等多种;

3.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主要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请具体说出这几种类型的人物。

答:鲁迅的这些知识分子题材的作品,真实地反应了从清末到辛亥革命再到五四运动以后这三个重要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和命运。这些知识分子形象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A.一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者,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白光》中的陈士成等。

他们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一心想求取功名,充满旧文人的酸腐气味。作者对他们既有批判又有同情。

B.二是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和追随者,如《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尔础等。他们的灵魂完全腐朽,表面上道貌岸然,满肚子男盗女娼,是文人中的渣滓。作者对他们只有批判。C.三是封建制度的破坏者和反抗者,如《狂人日记》中的狂人、《药》中的夏瑜、《孤独者》中的魏连殳、《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伤逝》中的涓生、子君等。他们具有现代意识、进步的思想和要求变革的愿望,但他们的反抗几乎都以失败告终。这类形象不仅数量多,而且也是作者最为看中的现代知识分子形象。鲁迅希望通过这些失败者的悲剧,总结出经验和教训,说明他们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社会的悲剧,既是黑暗势力压迫的结果,也是他们自己缺乏“韧性”精神和斗争策略的结果。

4.分析《彷徨》中祥林嫂、爱姑、子君等妇女形象和妇女问题的提出。祥林嫂(《祝福》)、爱姑(《离婚》)、子君(《伤逝》)都是遭封建社会迫害的妇女,她们对封建主义的压迫有过反抗的行动,但最后都以悲剧告终。《祝福》展示了封建礼教对妇女压迫的深重残酷。作品通过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深刻揭示了封建礼教的系统周密、强大深固。从鲁四老爷、四婶到祥林嫂婆婆等这样一个周密的封建观念大网络,封建网络决定了中国妇女的悲惨命运,也无情地压碎了祥林嫂们的一切挣扎努力。

《离婚》中的爱姑,不能忍受那种丈夫另有新欢、叫她走就得离婚回娘家的极不公正的待遇。她的反抗是强烈的,但在七大人装腔作势的威风下终于屈服。

《伤逝》中的子君,是另一类型的妇女。她是受过“五四”新文化运动洗礼的知识女性。她说:“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是妇女个性解放的呼声。她以此为思想武器,为自己的恋爱婚姻自由而奋斗,和史涓生建立起小家庭。封建势力的压迫、个性解放思想的局限性是造成悲剧的思想根源。

作品通过这三个妇女形象的描写,揭示了妇女的问题:祥林嫂等的悲剧都是封建社会、礼教造成的,因此妇女解放必须反封建。作品也表现祥林嫂和爱姑都还没有摆脱封建礼教的精神枷锁,她们的反抗缺乏清醒的意识和明确的目标。启示人们:妇女解放,必须自身冲破封建思想的束缚,才能进行有效的斗争。作品通过子君的悲剧说明离开了社会改革,妇女追求个人的自由幸福,是很难实现的。个性解放思想虽有一定的反封建作用,但不能解决妇女解放的问题。

5、分析《彷徨》中涓生、魏连殳、吕纬甫等知识分子形象和对知识分子道路的探索。

1、小说集《彷徨》中,涓生(《伤逝》)、魏连殳(《孤独者》)、吕纬甫(《在就楼上》)是基本属于同一种类的知识分子。他们都是新知识分子,接受了民主主义、个性解放等西方近现代思潮影响。

2、涓生为自己爱的权利而勇敢奋斗;魏连殳被人说成是“一个可怕的新党”,常在报刊上“发些没顾忌的议论”;吕纬甫年轻时敏捷精悍认真,敢于在小城封建迷信思想深重的氛围中破坏神像。但是他们的反抗都以失败告终。

失败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中国社会黑暗势力的强大,封建传统思想和习惯力量的根深蒂固,因此觉醒者受到的压迫是深重的。

觉醒者自身的思想局限性和性格弱点。涓生、魏连殳、吕纬甫等进行反抗的思想基础是个性主义。这些觉醒者在强大的旧势力压迫下,表现出自私卑怯(涓生)、动摇妥协(吕纬甫)、消沉颓废(魏连殳)。涓生在爱的小舟遭到社会黑风恶浪时,认为最重要的是救出自己,视子君为累赘,终于遗弃子君而造成悲剧。吕纬甫敏捷精悍认真变成现在的“敷敷衍衍,模模糊糊”。魏连殳以躬行所恶来报复社会、世俗的压迫、冷遇,却陷入更深的精神孤独和痛苦的境地,以自戕式的毁灭宣告了自己的失败。涓生、魏连殳、吕纬甫等中国近代新知识分子形象及其悲剧,提出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道路问题,表明了个性解放、个人奋斗不是小资产阶级的正确道路,应别寻新路。

6、鲁迅是如何透过阿Q的“精神胜利法”来深刻无情地揭露和批判中国国民的劣根性的。

答:鲁迅小说《阿Q正传》是一部享有世界声誉的作品,它深刻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的显示面貌,揭示和批判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不彻底性,尖锐地提出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本质问题:农民问题。小说表明:只有通过强有力的思想启蒙,彻底打碎农民精神上的枷锁,才能使他们真正觉醒,走向反抗和斗争的道路。

小说的主人公阿Q生活在辛亥革命时期阶级矛盾非常尖锐的一个江南小镇-未庄,是一个极其贫困的流浪雇农,也沾染了一些流氓无产者的习气。他无家无业,无亲无故,借助在一个土谷祠里,靠着给人做短工维持生活。阿Q的社会地位也非常低,然而可悲的是,这样一个被侮辱被损害者,却似乎无真正的愁苦,倒反而总是那么达观和得意。原来,在他身上束缚着一种可怕的精神枷锁,那便是精神胜利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自欺欺人,自我安慰。其特点是用从幻想中得到胜利、从精神上战胜对方的方法来消除耻辱,取得安慰。因此,所谓精神胜利法,实质上是一种奴隶主义和失败主义的表现。

②爱面子,讳疾忌医,不敢正视自己的弱点和缺点。

③阿Q还欺善怕恶,怕强欺弱。他遭到失败后往往不敢向真正的敌手作斗争,比如被赵大爷打了耳光,他不敢抗议,挨了洋鬼子的哭丧棒,他也不敢抗争。却转而向弱小者去报复。他的调戏小尼姑、与王胡与小D的打架,都是他怕强欺弱的表现。

④此外,阿Q还十分麻木、健忘。特别是对于被压迫被损害的麻木、健忘。他的糊涂和麻木可以说基本上贯穿了一生,如画圆圈时的思想表现,以及游街时竟因没唱几句戏而“很羞愧自己没志气”等等,都是精神极端麻木的突出表现。

阿Q性格是某种民族病态的集中表现。它深刻的阶级根源出自中国的封建统治阶级,其历史来源则与中国历史特别是近代中国屡遭外族侵略的屈辱历史紧密相连,而农民小生产者的保守落后,不觉悟等弱点,又使阿Q这样的农民更容易染上精神胜利法。鲁迅多次表明,塑造阿Q的形象,实为画出国民的灵魂,以拯救民族的命运。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概括了极其深广的社会历 5 史内容的,是普遍存在于中华民族各阶层的一种国民性弱点,所以阿Q是“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鲁迅对阿Q性格的揭露意在对整个旧社会的批判,对整个旧的意识形态的批判。

7、《阿Q正传》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主题?

答:《阿Q正传》通过对阿Q的悲剧命运,深刻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的显示面貌,揭示和批判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不彻底性,尖锐地提出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本质问题:农民问题。小说表明:只有通过强有力的思想启蒙,彻底打碎农民精神上的枷锁,才能使他们真正觉醒,走向反抗和斗争的道路,中国的民主革命才会有光明的前景。小说特别透过阿Q身上的“精神胜利法”,在更为深广的层次上,揭露了中国的民族劣根性,解释了病态社会中不幸人们的“病苦”,以此引起“引起疗救者的注意”。

8、《阿Q正传》在艺术表现方面主要有哪些特色? 答:《阿Q正传》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艺术描写的高度典型化。作品将阿Q放在未庄这样一个典型环境中,从而为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产生和滋长找到了合适的土壤。阿Q主义在当时虽有很大的普遍性,但表现在作为流浪雇农的阿Q身上时却有其特殊性。这说明,鲁迅笔下的阿Q是一个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极其个性化的落后农民的典型,而不是抽象观念的化身。

②精彩的细节描写。关于阿Q的肖像画即是突出的例证之一。又如赵府点灯的描写,出现在不同的段落里,使赵太爷的吝啬贪小的性格一层深一层地从三个“例外”里反映出来。这种精细入微的描写,刻画了地主阶级卑污的灵魂。

③强烈的批判与讽刺特色。小说不仅有头有尾两部分的议论,其他许多地方也都穿插着议论成分。这些议论诙谐而精辟,给作品涂上了一层浓厚的批判、讽刺色彩,显示了鲁迅作为一个战斗的思想家的特色。

④《阿Q正传》的语言准确、鲜明、生动、精练,饱含幽默感,有好用反语,喜欢夸张,显示了作者卓越的语言艺术。

9、《伤逝》中,如何通过对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揭示出深刻而丰富的时代社会内涵?

答:《伤逝》的主人公涓生和子君都是五四时期年轻知识分子勇敢追求婚姻自主和个性解放的典型代表,他们曾经发出过“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样的时代强音,并付诸了果敢的行动。但是他们的爱情最终归于失败,以悲剧结局。是什么造成了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这一悲剧有揭示了什么样的时代社会内涵?

①封建势力的强大,五四时期虽然出现了新思想新文化,封建思想意识并不是即刻就被一扫而尽的,它仍然在各个方面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②知识分之个性解放的要求不可能离开社会解放而单独完成,离开了社会解放,无论他们曾经表现得如何坚决,、他们的抗争终究是软弱无力的,甚至是一事无成的;

③从子君的角度来说,女性在追求婚恋幸福的过程中,首先应该获得人格上的经济地位的独立,爱情才能有所附倚,否则美满的爱情只能是空幻的愿望。

10、简析伤逝的思想内涵?

答:《伤逝》是鲁迅唯一的爱情小说,她的思想内涵一方面在于探索妇女解放的道路,子君是受过“五四”新文化运动犀利的知识女性。她以个性解放的为思想武器,为自己的恋爱婚姻自由而奋斗,和涓生建立起小家庭。但是胜利的喜悦却是悲剧的起点。悲剧的社会根源是封建势力的压迫。封建势力视青年自由恋爱为伤风败俗,涓生的失业加速了涓生和子君感情的分裂。但是子君所信奉的个性解放思想的局限性,也是造成悲剧的思想根源。子君追求的知识恋爱婚姻自由,风斗目标的实现,就把狭窄的小天地当作整个世界,把小家庭生活当作整个人生意义。这样,人的性格也就必 6 然变得庸俗空虚,胆怯懦弱,爱情也因此褪色,这说明,离开了社会改革,妇女追求个人的自由幸福,是很难实现的。另一方面也是对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道路的套求。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涓生的性格悲剧说明首要的是要比较清醒地认识,去掉幻想,才能在严酷的现实中站稳脚跟,不失去“现在”,才可能有“未来”。

11、结合作品,具体论析《伤逝》采用“涓生手记”的形式,对于表现作品的思想蕴涵、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有什么作用?

答:《伤逝》作为鲁迅唯一一部以青年男女恋爱婚姻为题材的小说,写得异常凄切哀婉,情谊悠长。作品在叙述方式上采用了“涓生手记”的形式,以涓生的回忆来叙述他与子君的这场令人心碎的恋情。这样,就便于直接表达人物的内心活动,便于充分地抒情。比如:作品对热恋中的涓生在会馆里期待子君到来时的迷惘、忧虑、急切的心情,描述得非常真切;涓生心不在焉地翻着随手抓过来的书,'耳朵却聚精会神地听着大门外一切往来的履声,细心地分辨着子君橐橐的脚步声。憎恶着那不象子君或太象子君的脚步声,而脑子里却翻滚着种种祸事的忧虑„„。对于涓生后来的悔恨和悲哀以及他内心深处的真情,作者也使用第一人称将其淋漓尽致地表述出来。当涓生知道子君已死的消息时,他的悔恨达到了顶点,鲁迅用第一人称如实地写下了他的悲愤:“我将在孽风和毒焰中拥抱子君,乞她宽容,或者使他快意。

此外,作品在叙事的过程中不断穿插着涓生的议论,在写实的过程中也时有涓生浓重的抒情。在整个悲剧的叙述过程中,抒情气愤非常强烈。热恋中的深情,新婚后的喜悦,失业后的惶恐,感情濒于破裂时的痛苦,终于分手后的绝望以及子君死后涓生的悔恨和悲哀,都或隐或现、或淡或浓地表现了出来。这样的叙述方式构成了小说的双重效果,一是客观真切地记叙了涓生和子君良人的情感历程及悲剧结局,使作品表述的清晰、完整;二是主人公的议论与抒情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感情力度,突现了涓生深深的自责与忏悔,更加重了故事的悲剧性,也加深了作品的思想内涵的感染力。议论与抒情的不断穿插,还使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一种波折起伏的意味,噶故事演义得近近远远,既真切又似有些朦胧;即有强烈的现实性,又带有一种凝重的历史感;既有生活细节的精心描写,如用油鸡和阿随的命运来呼应子君感情的变化,又有高度概括的抒情话语,如涓生所说:“我将在孽风和毒焰中拥抱子君,乞她宽容,或者使他快意。”,“我要真实深深地藏在心的创伤中,默默地前行,用以往和说谎做我的前导”„„这种抒情有将故事提升到一种新的境地,给人留下很大的回味与思考空间。

12、分析《狂人日记》的思想性,象征性及其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狂人日记》的思想是:“暴露礼教和家族制度的弊害”,揭露得异常深刻:揭露了礼教的“吃人”本质。这是对封建礼教和家族制度的最深刻最本质的揭露,是对封建统治者以仁义道德“吃人”的中国几千年历史和文化的最深刻最本质的揭露。揭露了封建礼教毒害之深广。人人“吃人”也“被人吃”。吃人者不仅有封建家族制度象征的大哥;也有妇女和下层人民,他们是受礼教残害最深重的;也有青年和小孩。作品通过塑造狂人形象,表现对封建传统的大胆怀疑和批判精神,也表现出严格的自审精神,寄希望于未来,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狂人是个具有现代意识的封建叛逆者形象,是清醒的启蒙主义者形象。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狂人日记》思想上的深刻性和对民族现状和前途的“忧愤深广”的特色。

艺术形式上的主要特点: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的结合。现实主义,作品真实地描写了一个患“迫害狂症”者的故事,人物和环境都具有真实性。同时作者运用了象征和暗示等手法,赋予人物和环境以象征意义。运用日记体形式;以心理描写为主,是变态的心理描写;简练的白话语言。文学史上的意义:《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成为中国文学进入现代的标志:它以 7 彻底深刻的反封建思想,以渗透于全篇的现代意识,显示其现代意义。艺术形式上,西方现代主义方法象征主义的创造性运用,变态心理的细致描写,日记体的格式,成熟的白话,具有现代意味。

13、为什么说《药》含有双重的悲剧性?

答案:华老栓受迷信思想愚弄,买下了蘸着革命者鲜血的人血馒头为儿子小栓治病,而小栓终究不免一死,小栓的结果是一个悲剧;另一方面,受封建思想毒害的群众终不觉悟,革命先驱者的血只能作为“人血馒头”的材料,这是一个更大的悲剧。

14、《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和《长明灯》中的疯子这两个形象有何相同之处?

答案:(要点)都是象征性人物形象;都是傲视封建思想势力的个性主义者,同时又都有人道主义极世心;都同属于“五四”时代已经觉醒的战士形象。

15、简析《故事新编》中的古人形象及艺术特点。

小说塑造了各类古人形象:古代神话传说中的英雄形象,如 《补天》中的女娲,《奔月》中的后羿。历史是上“中国的脊梁”,如《理水》中的大禹,《非攻》中的墨子。复仇英雄形象,如《铸剑》中的复仇英雄眉间尺和宴之敖。讽刺性的人物,如《出关》的老子,《起死》中庄子。艺术特点

1、“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即作品中的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都有文献可考,但又不受文献束缚,在把握古人古事精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想象和虚构。如《铸剑》原文献只简略记叙复仇故事,鲁迅则着重于性格刻画,这是出自作家在文献基础上的想象和加工,从而创造了一个有性格发展过程的真实丰满而又富有浪漫色彩的复仇者形象。

2、《故事新编》的创作方法,有现实主义、也有浪漫主义。如《铸剑》是一浪漫主义之作,其中虽有现实主义的描写,但作为主要倾向的,是以丰富的想象,离奇的情节等手法,塑造了眉间尺和宴之敖两个复仇者形象。

3、古今交融的艺术特色。以古人古事为情节为主,但也掺进了一部分现代生活内容。如《补天》中女娲腿间的“古衣冠的小丈夫”,《理水》中的文化山上的学者等。这些现实生活内容,暴露和讽刺了现实的种种黑暗面,增强了作品的战斗性。作者还常使这些人物说些现代语,如“时装表演”、“莎士比亚”等。

现代文学试题

2003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试卷中国现当代文学417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一、填空(30)写出下列作品的体裁形式(若是小说,请指明是长篇还是中篇,若是诗歌请指明是叙事诗还是抒情诗,若是戏......

现代文学三十年第二章鲁迅

第二章鲁迅(一)一、人物概述⑴人物地位:鲁迅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 ⑵思想来源:鲁迅诞生在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家庭中,从小接受了传统文化的熏陶,而后在南京以及日本的......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试题

一. 名词解释1.诗界革命:晚清时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下形成的文化运动。“诗界革命”为梁启超首倡,黄遵宪为主将。主张诗歌要有新意境,要有新语句,要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旧瓶......

《现代文学三十年》复习笔记鲁迅

11344700.doc- 1 -11344700.doc- 1 -主要著作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 杂文集16《热风》五四时对旧礼教旧传统的批判,与......

中国现代文学试题.四

宝鸡文理学院命题专用纸课程名称试卷类别一、选择题(10×3)1、沈从文在哪部作品中塑造了集爱与美玲一体的翠瞿:A、《桃园》B、《边城》 C、《长河》D、《八骏图》2、中国现代文......

下载现代文学试题二  鲁迅专题(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现代文学试题二 鲁迅专题(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