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候语和礼貌用语的中外差异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中西礼貌用语差异”。
汉语问候语的嬗变
日常生活中,人们见面经常要打招呼。招呼(greeting),《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问候”。问候语(greetings),又叫见面语,是人们见面相互致意的话,语言形式一般短小简炼,目的是维系正常的社交关系或增进友谊,是一种友善的信号,是一种礼俗。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人们对礼节的认识,正渗透在日常问候语中。
据说,汉语问候语产生的年代,当在有文字记载以前的上古。其主要语表形式按发生先
后大致有:
1.无它。
上古时期,人们见面常相问:“无它乎?”《说文》释“它”:“虫也,从虫而长,象冤曲垂尾形。”即现在的“蛇”字。它、蛇,是一对古今字。“它”在图形文字和甲骨文中是一个头部呈三角形的毒蛇的形象。“无它乎?”,即“没有蛇吧?”
上古时期,黄河流域气候温暖潮湿,草深林密,蛇虫出没,犀象成群,“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韩非《五蠹》)华夏先民栖居野处,常受毒蛇侵害,命丧于“它”,人们对蛇惧怕而警惕,若“无它”则上上大吉。人们见面首先探询:“无它乎?”久而久之,“无它乎?”便慢慢固化为人们见面时常用的问候语,其语义也扩展为“有无灾祸”了。
至周秦时期,“无它”中“它”意义已全面称代化,新的问候语“无恙”开始兴起,在功能上取代了“无它”的地位。
2.无恙
《玉篇•心部》:“恙,噬蛊,善食人心。”《雅俗稽言》卷36据《风俗通》云:“恙,毒虫也,入人腹食人心。古人草居,常被此患,故相劳问‘无恙乎’。”
恙是一种喜吸人血的复眼多足小虫,多寄生于田鼠身上,喜伏于阴湿之地。人被其咬后全身忽寒忽热,皮肤溃疡,心腔难受,症重者会丧命。故古人误以为其“善食人心”,视为
大敌,见面多相问:“无恙乎?”。
后来,“恙”的词义逐渐扩大引申为“忧患、疾病、灾祸”等义了,“无恙乎”也渐渐演变成一句含义宽泛的问候语了。如,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
恙耶?”(战国策·齐策四)。
宋元之后,“无恙”多用作别后之人重逢的问候语,形式上多作“别来无恙”。如,娘娘问道:“星主别来无恙?”(《水浒全传》第41回)。现在,中国武汉话中仍保留有“莫
恙”的问候语。
“无它乎”、“无恙乎”反映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患。随着由野处到室居的变化,人
类生活得以安宁,新的问候语也出现了。
3.请安
这是伴随着请安礼而产生的一种问候形式。请安礼出于辽金,是下对上、幼对长的一种礼节,是满族人的传统礼仪。施礼时,人们常口称:“请某人安”或“给某人请安了”,即形成了一种伴随性的问候语形式。发展至清代,有时不行请安礼亦口称“请某人安”或“给某人请安了”,这样就演变成了单纯的口头问候语形式了。
《红楼梦》中有许多例句,如,第11回中“请嫂子安”;第24回中“请宝叔安”;第39回中“请老寿星安”。
4.万福
“万福”语出《诗经》。《小雅•蓼萧》:“和鸾雍雍,万福攸同”;《小雅•桑扈》:“彼交匪敖,万福来求。”都是“多福”的意思,后世演化为祝颂之词。所以,万福最初一
是指一种祝颂语,二是指一种礼节。
作为祝颂语的“万福”,表示的是“多福”的意思。如,《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见一白衣秀才从正东而来,便揖和尚:‘万福,万福!和尚今往何处?’”。宋代,祝颂语“万福”同万福礼结合,主要成为妇女行万福礼时的伴随性祝颂语,在表示祝颂义的同时,兼表问候意义。如,(红云)先生万福!(末云)小娘子莫非莺莺小姐的侍妾幺?(王实甫《西
厢记》第1本)
而今的汉语问候语名类众多。主要类别大概有三:
5.问“吃”类
中国人一般在吃饭时间前后喜欢用“吃了吗?”、“吃过没(有)?”、“吃过饭了?”
等方式相互问候。
见面问“吃”,可谓源远流长。在《战国策•赵策》中就有触龙见赵太后致意:“日食饮得无衰乎?”一般认为“民以食为天”,吃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在中国这个人口密集的农业大国中,人们关心吃的问题看起来是很自然的事了。中国古代粮食缺乏,一是由于生产技术落后,粮食产量低;二是水旱虫灾、战乱暴征等因素造成。问候语问“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们试图摆脱长久威胁生存的饥饿状况的强烈愿望。
也有观点认为:中国是一个食文化大国,“吃”在人们生活中所占的位置是非常高的,不仅具有充饥养身功能,而且还具有艺术的审美功能和社会的交际功能。“美”是个会意字,从羊从大,大羊为美,即指味道好。周礼中的“吉礼”、“嘉礼”主要都是以食物联络人与鬼神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中国人喜欢以丰盛的食物招待客人,平时见面也亲切问一声“吃了吗?”,使彼此感觉就像一家人一样亲近。
关于“吃”的问候语,现在仍在频繁使用,但绝大多数只是问候的目的,并不关心对方的答案。而且,时代飞速发展,如今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丰富,问候的内容、方式也在多样化。
6.问“好”类
改革开放后,随着物质生活的极大改善,人们开始注重精神生活方面的追求,推崇语言表达上的有礼貌、有文化、有修养,一些国外问候语被引进来,如“Howareyou”、“Goodmorning”等。中国早期知识分子当中多用对译的“你好”、“早上好”来问候。
如今,“你(您)好”看起来是使用最为普遍的问候语了。它并非是汉语原有的,而是新产生的,交际历史并不长。且多是知识阶层的人在使用,而市井百姓却很少用,熟人之间也不太常用。一般只在某些较正式的场合和长辈、上级或关系较为疏远的人问候时才使用,而且这时一般都会在前面加上称呼,还经常简略为“称呼语+好”。胡明扬先生认为:“新派常用‘你好!’、‘您好!’”(《问候语的文化心理背景》)。所以,从总体来看,尽管说的人越来越多,其使用范围并不十分广泛。
现在的年青人问候语更趋洋化,见面往往用“Hi”、“Hey”等,发音时语调拉长,起
伏有致,“你好”的意思就蕴含其中了。
7.问“事”类
总体而言,汉语问候语属于情境问候语。人与人之间出于礼貌的需要,根据见面时的情境,有针对性的询问一些事情,目的主要在于态度上的礼貌和关心,情感上的联络,而不在于期待对方的确切回答。表达方式不固定,发问人说什幺,要视对方所处场合而定,带有很强的随意性。一般主要询问对方正在做的或即将做的事情。如:
打球啊?(对方正打球)
逛商场啊?(对方正逛商场)
上/下楼啊?(对方正上楼或下楼)
出去呀?(对方正出门)
找什么呢?(对方似乎正在找什么)
上哪儿去啊?(对方正在向某处走)
去买菜啊?(估计对方去买菜)
上班去?/下班了?(估计对方正去上班或下班)
开会去呀?(对方夹个包匆匆似赶去开会)
这是一个开放的类,难以列举其数,且是汉语中特有的。这在国外人看来,很难接受,似乎是明知故问,毫无意义,又有干涉他人行为,涉及个人的嫌疑。但中国人打招呼喜欢具体,表现出对对方的一种随时随地、细致入微的关心,有较浓的情感和礼貌的色彩。
英国社会语言学家彼得•特拉吉尔说:“语言不只是交流信息——交流天气或其它任何题目的信息——的手段,而且也是和别人建立起关系并且维持这种关系的非常重要的手段。”尽管问候语大多不传递具有命题内容的知识信息(概念信息),但其交际功能不可忽
视。
汉语日常问候语融在我们每天的生活中,我们往往并不在意,其实它们不仅很重要,而
且也很奇妙。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封面( 2016 届)论文(设计)题目 作 者 学 院、专 业 班 级 指导教师(职称) 论 文 字 数 论文完成时间大学教务处制英语原创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200个) 一、论......
餐饮日常礼貌用语:1、您好!欢迎光临 早上好!欢迎光临 中午好!欢迎光临 晚上好!欢迎光临 请带齐你们的随身物品 谢谢!请慢走 欢迎再次光临!2、问候语:您好、早上好、中午好、晚上好等......
1、礼貌用语十个字:“您好,请,对不起,谢谢,再见”。 见面语:“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您好”、“很高兴认识您”、“请多 指教”、“请多关 照”等 感谢语:“谢谢”......
《礼貌用语》教学设计——辽师大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礼貌用语》是辽师大版小学《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文明生活》中的第一课时,有具体进行学习礼......
礼貌用语生活用语礼貌用语十个字:“您好,请,对不起,谢谢,再见”。见面语:“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您好”、“很高兴认识您”、“请多指教”、“请多关照”等。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