朦胧派诗歌分析与鉴赏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古代诗歌的分析与鉴赏”。
朦胧派诗歌分析与鉴赏
赵春明
(河西学院中文系08级6班
甘肃张掖734000)
摘要:朦胧诗派在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流行开来,并出现了一批新诗人,如:北岛、顾城、舒婷、芒克、江河等。他们出生在*时期,对那一个时代发生的一切都十分的熟悉。他们用自己的诗作诅咒了那一个黑暗专制的时代,把理想和憧憬也写进了自己的作品当中。朦胧诗作为一种新诗潮呈现出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审美特征:改变了以往诗歌单纯描摹现实、图解政策的传统模式,把诗歌作为探求人生的重要方式,在哲学意义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以“人”为本的思想核心、在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强烈的现代生命意识及对历史、文化的探索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我在文章中主要列举出了当时的朦胧诗派的三位重要诗人和其作品,并对其作品做了分析和比较,让读者能深入了解到三人诗歌的风格和思想内容。关键词:朦胧诗;时代背景;诗歌特点;诗人间比较
Hazy futurist poetry analysis and appreciation
Zhao ChunMing(the Chinese institute of hexi 08 6 cla level in gansu zhang ye 734000)Abstract:dim poetry in the late 1970s and early 1980s popularity, and a batch of new poets, such as: the north island, attend to city and self-identity, the awn grams, rivers, etc.They generally born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n era in which all very familiar.They use their poems curse the time of a dark, and also the ideal written into his own works.As a kind of tide of new poetry and aesthetic features of different traditional poetry, the poetry simple diagrams depict the reality, the traditional mode, the policy of poetry as an important way to life in philosophy meaning are unprecedented increase, “Person” as the core, the thought in the art of the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strong modern life consciousne of history, culture and explore three aspect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I mainly enumerate the dim poetry poet and the three important works, and the work done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let the reader can be learned three poetry style and content.Keywords:poetry;Background;Poetry characteristics;Comparison between the poet
朦胧诗是对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一种传承,在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史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二十年代的象征诗派、三十年代的现代诗派、四十年代的九叶诗派、五十至六十年代的台湾现代诗派、七十与八十年代之交的朦胧诗派和八十年代后期崛起的新生代诗,朦胧诗在其中有着它的特殊历史使命。在中国粉碎了“四人帮”,一九七八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思想开始解冻的时候,新一代诗人开始怒吼。北岛的《回答》、顾城的《一代人》、舒婷的《致橡树》等一批名作相继问世,打开了朦胧诗的序曲。
北岛,原名赵振开,1949年生于北京,他是我国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朦胧诗潮最重要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以清醒的人的意识独树一帜,这种人的意识体现在:忧患情绪、怀疑和批判精神、对人的自由和尊严的呼唤,具有明显的超前性。北岛诗歌人的意识又是与特定的时代以及他所接受的艺术影响密不可分的。因为其思想的独特,北岛诗歌在中国新诗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回答》写于一九七三年,一九七六年“四五”运动中,诗人把它贴到了**。“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封顶。”„„
北岛的《回答》标志着“朦胧诗”时代的开始。诗中展现了悲愤之极的冷峻,以坚定的口吻表达了对暴力世界的怀疑。诗篇揭露了黑白混淆、是非颠倒的现实,对矛盾重重、险恶丛生的社会发出了愤怒的质疑,并庄严地向世界宣告了“我不相信”的回答。诗中既有直接的抒情和充满哲理的警句,又有大量语意曲折的象征、隐喻、比喻等,使诗作既明快、晓畅、又含蓄丰厚,具有强烈的震撼力。这首诗通过对专制时代的政治死难者的悼念(“看吧,镀金的天空中/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反思历史(“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然后在此基础上第一次向苍茫大地喊出了“我——不——相——信”的叛逆的声音。这声音回荡在中国的上空,激起一代中国青年心中无数的波浪,蒙昧主义的历史铁幕,被一声诗的怒吼撕开了第一道口子。北岛用他强健的笔触赋予了作品强大的艺术张力。它将抽象的伦理观念与平易的意象相结合,产生了一种超现实的思想力量。不仅如此,其强烈的悲剧感更是让人透不过气来。冷峻的反讽、浓郁的悲愤、炽热的感情,如火山喷发一般使人惊心动魄。诗中许多意象具有鲜明的色彩感,如“镀金的天空”、“冰川季”、“冰凌”、“黑海”、“好望角”等等,也具有强烈的象征性。特别是“死海里千帆相竞”,就是对*十年群魔乱舞、人妖颠倒、是非不分、白色恐怖、正义不彰的高度概括。《回答》反映了整整一代青年觉醒的心声,是与已逝的一个历史时代彻底告别的“宣言书”。北岛的青年时代是在“*”中度过的。造反派的身份曾经使这批小青年头脑发热过一段时间,然而,随着运动的非理性推进,社会秩序的日益混乱,他们目睹了劣质的政治模式对人性的摧残,对人的正常要求的践踏,感悟到个人在社会的急风骤雨中的无奈„„一些有头脑的红卫兵开始思考这场运动的社会心理后果,反思它的功过是非,思索个人和民族的命运。北岛早期的诗歌,本质上其实就是对“*”教训的形象总结。
顾城(1956—1993,北京人)是朦胧诗派的又一重要作者,他的诗歌与其说是“文化”意义的人的觉醒,不如说是“生命”意义的人的本能的歌唱。顾城13岁随父母下放,一边放猪,一边写下早期虽然稚嫩却充满灵性的诗篇。由于顾城的诗充满独异的直觉和感性,较难进行确定的解读,因而成为朦胧诗人中被争论最多的一个。
顾城的诗歌创作体现这样的一个审美特征:诗人由于种种原因从成年人的现实生活中逃离了出来,躲进自己儿童时代的亲历和体验中,又借用儿童的眼睛和心态来直觉地把握成年人的生活,感悟现实的世界。这样就使诗歌的意象染上孩子的稚气与纯真,却又暗藏着诗人思想成熟而深邃的美,构成顾城那奇特的梦幻般的诗歌童话意境。
走进顾城诗歌的童话世界,不难发现,“孩子”的愿望遥远地矗立在灰暗现实和苦难人生的对岸。童话的纯净、美好和梦幻般的理想主义色彩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陶渊明的那个“世外桃源”。顾城诗歌中的童话世界就是诗人独出心裁开辟出来的种植自我精神的“田园”。他希望“每一个时刻/都像彩色的蜡笔那样美丽”。他希望“能在心爱的白纸上画画/画出笨拙的自由/画下一个永远不会/流泪的眼睛”。他想涂去一切不幸,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于光明”。他还“画下了东方民族的渴望”。最后,他还想“把自己也画上纸角上”,再“画下一个树熊/他坐在维多利亚深色的丛林里/坐在静静的树枝上”,“孩子还想唱自己的歌,直到世界恢复了史前的寂寞”。在这个童话世界里,有和孩子眼睛一样蓝的天空,天空中飞着风筝和小鸟。白天有为我拉纤的太阳,夜晚月亮洒着干干净净的月光。天地之间吹着“淡紫色的风”,大地上“画满窗子”。大地上还长满了“鲜黄的油菜花”、蒲公英和狗尾草。大地长麦子/也长诗人。在这个童话世界里,“露水能看见微笑/爱情没有痛苦”,“爱人没有见过阴云”。在这里,“幻影的梦”可以放在狭长的贝壳里,心可以放在金黄色的麦秸织成的摇篮里,“让时间拖着/去访问世界”。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黑夜”是对现实状况的一种象征。‘黑’是一种反面的力量,是诗人灵魂压力的来源。“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这是社会、现实对我的异化,使我的眼睛也变黑了。而‘我’又被夹在“黑夜”与“黑眼睛”两个意象的中间,我受困受伤害的状况是可以想象出来的。但诗人却表态,“不用说了,我不会屈服”。这已经体现出人与环境的不可调和的悲剧,但更具有悲剧意味的是,“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黑夜”本来就没有光明,诗人却偏要固执地在“黑夜”里寻找光明。这就陷入了自身逻辑性的背反。悲剧的美就在这里诞生。“黑夜”的现实对顾城心灵的过度挤压,迫使诗人从不自觉到自觉地逃离现实,“出世”的民族无意识在冥冥中不断呼唤诗人的灵魂回归自然。外部势力的逼迫和内心的无意识愿望的痛苦呼唤,共同把诗人推向现实生活的苦难边缘。生命的悲剧意识,促使诗人沿着陶渊明式那种“田园”式的民族集体无意识走进自然,走进梦幻,走进超验的感觉,并用自然、梦幻和超验感觉中的意象,在现实生活中编织一个纯净的诗歌童话,创造了属于诗人自己的一个精神的家园。
舒婷(1952—,原名龚佩瑜、龚舒婷,福建人)。综观舒婷的诗歌,有一个较为突出的情感特色——以‘爱’为表现主题。‘爱’始终是她诗歌的内核。这种‘爱’包括自爱和爱人。《致橡树》更明确地提出了一种独立理想的爱情,它是建立在人格独立基础上的人际关系,诗中一连串的假设和随后的否定,表现了对隶属、依附的轻蔑。只有这样的爱情——这样的人际关系,才有价值,才值得肯定,才能分担风雨共享霞霓。舒婷不倦地追求着人生价值和独立的人格尊严的实现,用自己的爱的方式去感受。她说:“我通过我自己深深意识到今天,人们迫切需要尊重、信任和温暖。我愿意尽可能地用我的诗来表现我对‘人’的一种关怀。舒婷正是以“自爱”这种充足的情感能源,通过对人的信任、尊重和对心灵的抚慰,来表达她对现实的关切。舒婷抒写着‘爱’。“‘爱’是她情感和意识供养的神明”。因此,‘爱’也是她诗歌的内核实质。她从“自爱”和“爱人”的情感出发,实现着她对‘人’的关切的诺言。
舒婷的《致橡树》、《神女峰》等诗则从另一个角度——“女性意识”的复苏表现了人的觉醒。如《致橡树》一反过去依赖性的女性生命和情感特点而强调女性的独立性:“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这里我们容易想起新诗的开拓者沈尹默的《月夜》:“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不过舒婷不像沈诗的抽象,而把这种独立的主体意识具体化为一个爱情的女性主体,使之更加血肉丰满。舒婷的另一首名诗《神女峰》同样借爱情的主题反叛压抑人性的传统文化。‘神女峰’在传说中是女性坚贞的榜样,然而诗人不这么卡门:“在向你挥舞的各色花帕中/是谁的手突然收回”?诗人发出了内心的疑惑,但是,心/真能变成石头吗?最后诗人坚决地‘背叛’了传统的烈女贞妇的观念,要爱,就要得到,否则空守一种贞洁的观念,是没有意义的。“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这两句诗歌明确凝练、坚定有力,成为当代诗歌的名句,广为传颂,好像另一个时代的语录和口号一样,但它却不是以抽象的说教,而是以丰润的感情来赢得读者的共鸣。
(一)北岛、舒婷、顾城诗歌特色比较 北岛是朦胧诗中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他的作品表现出对自由和民主的强烈需求,诗风凝重,语句犀利,具有非常强的概括性。诗歌更多的是对自由的抗争,他的《回答》被誉为是一代人的心声。他的诗歌最大的特色在于具有如岩石一般坚韧的质地,许多警句式的诗行给人带来极大的震憾。
如《回答》“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
北岛的《回答》标志着“朦胧诗”时代的开始。诗中展现了悲愤之极的冷峻,以坚定的口吻表达了对暴力世界的怀疑。诗篇揭露了黑白混淆、是非颠倒的现实,对矛盾重重、险恶丛生的社会发出了愤怒的质疑,并庄严地向世界宣告了“我不相信”的回答。诗中既有直接的抒情和充满哲理的警句,又有大量语意曲折的象征、隐喻、比喻等,使诗作既明快、晓畅,又含蕴丰厚,具有强烈的震撼力。这首诗的成功首先是思想的成功,但承载这种思想的是高超的诗歌艺术。北岛用他强健 的笔触付与了作品强大的艺术张力。它将抽象的伦理观念与平易的意象相结合,产生了一种超现实的思想力量。不仅如此,其强烈的悲剧感,更是让人透不过气来。冷峻的反讽、浓郁的悲愤、炽热的感情,如火山喷发一般使人惊心动魄。
诗中许多意象具有鲜明的色彩感,如“镀金的天空”、“冰川季”、“冰凌”、“黑海”、“好望角”等等,也具有强烈的象征性。特别是“死海里千 帆相竞”,就是对*十年群魔乱舞、人妖颠倒、是非不分、白色恐怖、正义不彰的高度概括。诗中最撼人心魄的是诗人对黑暗势力的连珠炮般的轰击,那么激烈而 坚定,那一连串“不相信”所代表的正是善良与正义的呼声,也代表了人民的不可欺、历史的大浪淘沙。诗的最后一节,诗人将强烈的感情和控诉进行了高度的升 华,从而使诗具有了哲理的意蕴,历史的深度。也表现了诗人对于未来的美好向往,对于人民的坚定信心。其浪漫主义情怀和象征主义意象高度融合,严肃、冷峻、庄重、热烈,既有曲折的情思,又有深刻的反思,既有深沉的回顾,又有热烈的希望。《回答》反映了整整一代青年觉醒的心声,是与已逝的一个历史时代彻底告别的“宣言书”。诗歌总体特征上可以概括为象征诗。北岛在20世纪80年代初接受西方现代派文学影响,他通过所倾心的意象的接组和叠加,撞击和转换,通过所谓的超越时空的蒙太奇剪接,成功地将一个理想的艺术世界呈现在读者面前。民族文化传统、时代的哲学氛围、沉重的理想生活的渴求成为他诗歌的主题。他的诗歌基本上是由两组对立因素构成的象征意境,他用这些象征性诗歌形象再真实不过地传达出了一个充满压抑感的生活氛围,也表现了重压之下,生存意愿和发展要求仍然存在着的人对苦难现实的心理反叛。
舒婷朦胧诗主要表现出对情感的呼唤,舒婷是新时期最为大众所接受的朦胧诗人。她的诗歌的主要内容是呼喊人的真诚和包容。《致橡树》表达了女性独立的决心。《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的炽热情感。她的诗带有传统女性温情的调子,但又具备现代女性的刚强气质。
舒婷在“朦胧诗”诗人中独特的意义,是在“用诗来表现我对„人‟的一种关切”的总主题下,充分展现了个人情感和内心感觉对于诗歌的意义。她是一个本色的诗人而不是“姿式”诗人,认同的是诗歌对个人内心需要的一面,而不是社会功利的一面。如果说舒婷是一个用诗来关切生活的诗人,诗的创作随着个人感情生活的潮汐有涨有落(她在1980年代中期曾因做“一个普通女人”而中断写诗,1990年代以后则主要从事散文写作)。舒婷的诗,有明丽隽美的意象,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从这方面说,她的诗并不“朦胧”。只是多数诗的手法采用隐喻、局部或整体象征,很少以直抒告白的方式,表达的意象有一定的多义性。朦胧诗”中经常出现的意象还有诸如船(双桅的、桅数不明的以及搁浅的)、大海、贝壳、沙滩、星星,橡树、凌霄花、紫丁香、紫云英、茑萝、三角梅、蒲公英等等。而提供新的事物品种最多的是舒婷。“朦胧诗”也不仅仅是舒婷式的“软性”话语,其中也不乏音调高亢、激烈的声音,如北岛。北岛给世人一个“愤怒的青年”的形象,喊出了那个时代最强音——“我——不——相——信!”。而当怀疑主义情绪在“今天派”诗人那里形成与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的对抗的时候,舒婷则在孜孜不倦地寻求和解的道路。舒婷的诗提供了一种“软性”话语模式,也提供了禁欲的一代人的情感模式,经过了革命的禁欲年代,这些年轻人的个人情欲终于获得了一点点舒解的可能。但比起日后的“新生代”诗人的狂热的情感宣泄来,舒婷一代人的欲望舒解则显得十分可怜。一点点假想的发泄而已。我们不难发现,舒婷非常喜欢使用一种虚拟语态。
如果你给我雨水,我就能瞬息茁长;
如果你能给我支援,我就能飞旋直上。
……
(《茑萝梦月》)
一种小女生式的感受,从内心里萌生的一点点霓虹般的、甜蜜的梦幻。假想中的情爱和对虚拟未来的憧憬,也许是处于情感的赤贫状态的一代年轻人心中最后的一线希望。这些希望差不多就是精神鸦片,安慰着他们的干渴、枯燥的心灵。
很多人都说顾城是在寻找光明,顾城被称作是“童话诗人”,他的诗歌简单,纯洁,却又能一针见血,直指人心。如“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言简意赅,内涵丰富,传诵一时。他似乎是用孩童的眼睛去看待万事万物,希望寻找他心目中的纯美境界。但这种诗风具有潜在的危险性,一旦他对寻找陷入痴迷,他就很难自拔,因而也会丧失诗歌本应有的智性的光辉。
与舒婷的典雅端丽、委婉绰约、美丽忧伤相比,顾城的诗则显得纯真无瑕、扑朔迷离。但是,在顾城充满梦幻和童稚的诗中,却充溢着一股成年人的忧伤。这忧伤虽淡淡的,但又象铅一样沉重。因为这不仅是诗人个人的忧伤,而是一代人觉醒后的忧伤,是觉醒的一代人看到眼前现实而产生的忧伤。在《无名的小花》中有个片段是:我的诗像无名的小花随着季节的风雨悄悄地开放在 ————寂寞的人间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顾城本身的一个影子,那就是一朵小花开在寂寞的人间,而我们绝不会看到一朵小花有这种感受。在《远与近》中是这样写的:远和近 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这首诗,是诗人对不正常生活的本质发现。此诗初发表时,被视为难懂的怪诗。按照当时僵化的阅读方式,人们已被习惯钝化的思维模式,此诗确实难于解读。因为在目光可视之间,你与我的距离不可能远于你与云的距离。可诗人为什么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呢?原因是诗人所写的是一种非正常的生活,是一种被扭曲了的人际关系。在这扭曲了的关系中,一切都颠倒了。本应相亲相近的人与人的关系,由于心的阻隔而疏远了,显得那么孤寂而不可接近;因为人际关系的疏远,人与自然反而拉近了距离,显得十分亲近。也许,正是由于人与自然的亲切可近,更进一步显示出人的孤寂;也许,正是这孤寂,常使顾城想到梦的天国。可顾城应该知道,在这个充满矛盾的世界上,梦的天国是不存在的。
(二)北岛、舒婷、顾城诗歌的审美价值
朦胧诗的审美价值在于,它借鉴了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表现手法,使之与中国传统诗歌的意象思维相结合,从而创造出了一种崭新的总体象征的艺术表现方法,这种总体象征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它要求审美主体的介入,因而对于八十年代的诗坛,它又具有陌生化的艺术效果。徐敬亚把“朦胧诗”界定为“现代主义诗歌”,也是针对其艺术特点而言的,他说:“在艺术主张、表现手法上,新倾向主张写自我,强调心理;手法上反铺陈、重暗示,具有较强的现代主义文学特色,但他们的创作主导思想从根本讲,没有超越唯物主义反映论。因此,诗歌审美意识的凸现及艺术形式的自觉,关注“内在”世界,而非“外在”现实——对主题的感觉、印象、直觉和潜意识的表现。“意象”中心,而非“思想”中心——象征手法的普遍运用。情节和语言的跳跃性立体结构,而非单一的线性或平面结构,显示了现代性诗歌的智性特征。多种表现手法的综合运用,而非单一的抽象地抒情。这是“朦胧”清晰的表现诗歌的审美价值在于其艺术的创新为新诗艺术在艺术形式上走向多元化提供了可能。
北岛舒婷们的命运几乎是宿命的,因为无论如何他们不能摆脱那个悲剧性的年代,他们曾经和那个过往的世界一起沦落、浮沉过,因而,对时代的脉搏也就格外的敏感,并不可避免地感染了那个年代的典型情绪:犹豫与怀疑。加上中国知识分子固有的历史责任感和他们所特有的英雄意识,其崇高感也就自然而然地弥漫在或深沉或优雅的诗意氛围之中。无可疑义,朦胧诗的崇高感在某种意义上还是真实的,只是当这种姿态被认可为一种供人或供己仿效的范式时,其真诚也就渐渐地消隐和遁迹了。
朦胧诗潮在艺术上的追求成就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巅峰,其独到的风格和美学旨趣对诗坛来说都是一个典范。陌生化——延长知觉的过程,突出审美的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朦胧诗”唤起了审美主体的主体性觉醒。实际上,任何诗歌的审美价值都在于其艺术上的创新与探索,从某种程度上说,朦胧诗潮的诗歌所创造并形成的陌生化手法和艺术旨趣,为中国诗歌开辟了一条更加宽广的道路,也为当代美学观念的转变提供了凭据,更为新诗艺术在表现形式上提供了多元化的可能。个人化——自我的抒情方式。朦胧诗的个人化抒情,并非孤立的艺术现象,其思想根基恰恰是在对“左”的政治和传统思想文化的批判中所表现出的个性自由精神和崭新的生命意识。新时期中国民众的心灵的苏醒首先在诗歌中显露出来了,个性化抒情分明是对“五四”新诗的现代传统精神的承继与张扬。从艺术的脉络上看,它与中国三四十年代的现代主义有着相互的衔接,特别是现代派人戴望舒等人的诗歌,九叶派诗人穆旦等人的诗歌,对舒婷、北岛等朦胧诗人发生饿了积极的影响或心灵的感应。诗人们恰到好处的熔铸了群体意识与“代言人”的角色内质,又尽情发挥着个人化抒情的潜力和持久立场,更是一种审美的自由。民间化立场体现在诗人的写作中,就意味着尽量摆脱体制化立场,追求思想与艺术上的审美自由,意味着对个体精神的坚持,意味着保持个人写作的纯粹独立性。朦胧诗的创作追求便因循了这样一种自由。不论它的前期探索还是它后来的自觉原则,都紧密地恪守了这一立场和旨趣。它呈现的是个人的真正独特的生命经验,朦胧诗让一个个诗人的艺术个性在单一平实的传统文风里更加分明。北岛的诗更多是否定、揭露和砸碎,有一种怒不可竭和一种惊人的内在力量在其中支撑,读完他的诗,一般很震撼,我觉得很过瘾。北岛用他那惊世骇俗的高声回答,回答出了我不相信这句口号,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里,他的这声惊呼不知震撼了多少知识分子的心灵。北岛的诗让我不禁想起了黄翔,他的《火神交响诗》、《野兽》,体现了诗人对那个时代的憎恨和坚决与罪恶年代抗争到底的英雄主义精神。他们的诗是一种力量,是对社会对时代的宣言书。顾城的诗则是另一种角度、一种孩子的角度,他希望世界应该是‘那样的’,但却不是。他有孩子一样美好的梦想和愿望,他希望大家都能快乐幸福,他希望能找到光明,读起来感觉童真美好。舒婷的诗则是折其中,既没有北岛的那样言辞激烈,也没有顾城那样的扑朔迷离,她的诗是一种具有独立的人格、靠自己生活、不去依附隶属,因为那样得来的爱情是不长久的。她渴望自由的生活,也能勇敢地面对生活,她要做生活的强者,做一个“呼唤自由的使者”,她希望大家能消除隔阂,能互相信任和爱。她以爱为其中的核心,这爱有对祖国的热爱,也有对恋人的爱情,也有对亲人之爱,这些爱贯穿在她的诗中。
总的来说,三人的诗都是朦胧诗派的经典之作,其各人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北岛的高声呐喊、顾城的构筑理想王国、舒婷的爱的呼唤,都在那样的一个艰苦时代中给读者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虽然风格各异,但核心都是在揭露当时黑暗的现实和期盼人性中的真、善、美的萌发,打破了当代文学在思想上的禁忌,成功的跨越了当代文学史的禁区,实现了对五四人本主义文学传统的承接,并推动了这一优秀文学传统的发展。其贡献是巨大和深远的。
参考文献:
[1].杨林昕.中国现代主义诗学通变论[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7.[2].杨林昕.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纵论[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4.[3].北岛.时间的玫瑰[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7.[4].顾城.顾城的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5].舒婷.舒婷的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致谢:
两年的学习生活马上就要划上句号了,毕业前所有努力与付出,都凝聚在这篇论文里面。相信它虽然算不上上乘之作,但的确是我用心血浇灌的答卷。在这里面更有我的论文指导老师的耐心点拨和诚恳建议,正是在他不遗余力的帮助下论文的思路从混乱到清晰,材料从芜杂到精到,语言从所琐碎到精炼,一步步接近成熟。
感谢杨老师。
朦胧派诗歌《黄昏》这时已听不到太阳有力的爪子在地上行走这时是昏暗的这时正是黄昏这时的黄昏就象是一张已被剥下来的已被风干的兽皮一样但这时的人们我在路上遇到他们他们......
朦胧派诗歌(精选10首)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肯定对各类诗歌都很熟悉吧,诗歌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
朦胧派诗人:1980年开始,诗坛出现一个新的诗派,被称为“朦胧派”。以舒婷,顾城,北岛,江河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朦胧派诗人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 通过......
诗歌鉴赏试卷分析诗歌鉴赏试卷分析篇一:海淀第一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分析诗歌鉴赏引语:对于任何一个板块的学习,第一步要做的还是远望近观,进行背景分析。中国是一个诗歌大国,但是,小......
渔父诗歌鉴赏分析一、背景简介屈原(约公元前339~约前278),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20世纪,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纪念。屈原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