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汤达的情感世界在其作品《红与黑》中的投射_司汤达的作品有哪些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8 06:54:54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司汤达的情感世界在其作品《红与黑》中的投射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司汤达的作品有哪些”。

郑素杰

(赤峰学院 外国语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 要:《红与黑》是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最杰出的作品之一。主人公于连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人格尊严、宗教观念、精神追求、生活经历、俄狄浦斯情结、个性气质以及梦想构成了作品的动人情节。本文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来分析文本,透视出司汤达本人的俄狄浦斯情结及浪漫情怀是形成于连情感取向的根源。

关键词:司汤达;《红与黑》;俄狄浦斯情结;情感取向;投射

中图分类号:I565.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1)04-0097-03 高尔基曾经精辟地指出:“19世纪的欧洲文学和俄国文学的基本主题,乃是跟社会、国家、自然界对立着的个人。”①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在当时比他人更敏锐地感受并捕捉到了这个时代特色,并且以鲜明、强烈、富有挑战意味的姿态点明了这个主题。《红与黑》展现了时代逼真的生活画面,塑造了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于连。作者把自己在当时社会的生活体验投射到了于连的人物刻画上。于连这一人物形象自然映射了作者本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观等,也反映了作者本人对当时社会的政治态度及抗争精神。因此,这部文学巨著自问世以来,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它的分析、研究、评述一直没有停止,曾一度使《红与黑》成为西方的“红学”。但从笔者的探析看,运用精神分析理论和心理学理论对人物性格形成的精神因素、作者本人精神生活的因素等方面加以深度分析的还比较少,有涉及此方面研究的,也只是从主人公于连的性格上进行分析。所以,本文从精神分析角度,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来探析司汤达的情感世界在《红与黑》中的投射,以更深刻地感受司汤达的内心世界和浪漫情怀。

精神分析批评是一种文艺理论与批评模式,对人类文化和行为的极为复杂的潜意识动机进行深刻揭示,为我们分析司汤达本人精神生活在《红与黑》中人物的投射提供了深层审美的理论支持。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主要建立在他的泛性欲学说基础之上,他把无意识主要归结为人的性本能。性本能被压抑包裹在潜意识之中,是决定人行为的巨大心理能源或能量,即“力比多”(Libido),它是人类一切活动的真正的原动力②。从儿童刚刚懂事起,便因社会等外在的压力,力比多冲动不能得到随时满足,常常被压抑,在无意识中形成“情结”。这是一种带有情感力量的无意识集结。“所有的男孩都有恋母弑父、弑父娶母的心理倾向,即具有‘俄狄浦斯情结’。”③俄狄浦斯情结是作家、艺术家从事艺术创作的原动力。所以,按照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假说,司汤达童年不幸的经历及精神压抑是致使其产生俄狄浦斯情结的根源。司汤达在其作品《红与黑》中,通过主人公于连对德·雷纳夫人的深深眷恋的创设使自己的俄狄浦斯情结得到尽情的展现和释放。而于连的情感取向除对德·雷纳夫人的眷恋,对德·拉摩尔小姐的彻底征服以实现作者主体梦想的浪漫情感在作品中也有深层的体现。

一、司汤达的俄狄浦斯情结投射出了《红与黑》中于连对德·雷纳夫人的深深眷恋

司汤达的母亲是意大利人,善良、美丽、热情、多才多艺,思想开明,是全家的快乐中心。司汤达迷恋母亲达到变态程度。不幸的是,他7岁时母亲亡故。苛刻的姨妈和保守呆板的父亲的严厉、专横管教使他更加思念母亲。也正是由于母亲的关系,司汤达一生都热爱意大利,也十分迷恋意大利女子。他一生中有过三个恋人,其中两位是意大利人。每一位都和她母亲一样有一双大大的眼睛和高贵的气质,且每一位的年龄都比他大,这足以使他在享受爱情的温馨甜蜜时感受到慈母般的爱抚。

梅拉妮·吉尔贝是一位演员,有一双大大的蓝色眼睛,格外迷人,她的教养比他所知的还要高贵。司汤达非常同情和爱怜她,像读书那样去解读她的灵魂。

安杰拉·彼得拉格鲁瓦(吉娜),意大利米兰人,美貌惊人,有一双大大的、引人注目的黑眼睛。1811年,他们相爱时,司汤达28岁,她34岁且有一个16岁的儿子。

梅蒂尔达·维斯孔蒂尼伯爵夫人,意大利人,两个孩子的母亲,富有美丽,但感情生活却十分不幸。她嫁给了大她20岁的伯爵。伯爵粗俗、暴躁、毫无信义,她被迫离开了他。在和司汤达的交往过程中她行事光明、高贵,坚守着心理的情感,始终与他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这更引起了司汤达对她的狂热崇拜。她是司汤达在生命的历史上爱得最深沉的一个恋人。在其心里,她和母亲一样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女性。

从精神分析角度切入,《红与黑》中于连的性格是由于其“俄狄浦斯情结”导致他对德·雷纳夫人眷恋之深。根据弗洛伊德泛性论学说,在潜意识中,男孩对母亲都有一种“恋母情结”——即俄狄浦斯情结。一般情况下,由于母亲的警告和惧怕父亲的权威,男孩产生了“阉割情结”;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成熟,对母亲的迷恋情结也逐渐消失④。而于连则不同,自小未充分沐浴母爱,又受父兄欺凌,内心情感得不到满足,生活中无法实现的愿望,只能从书中获得。从书中他窥见了伟人的爱恋狂热。他酷爱阅读的《忏悔录》、《圣赫勒拿岛回忆录》等著作无不投射着作者本人的恋母情结。卢梭的华伦夫人,一个做过卢梭养母的贵妇,又是他的情侣。拿破仑的妻子约瑟芬是一个比他大6岁的漂亮巴黎贵妇。从名著中找寻母亲的形象是当时于连唯一的途径。书读得越多,于连潜意识中的“恋母情结”就越严重。在他的潜意识里,只有母亲能保护他,给他温馨安宁的生活。有母亲形象的女人也能给予他缺失的母爱和获得躲避父亲打骂的保护,也能满足他心理上的原始缺失和对爱与性欲的需求。

在《红与黑》中,德·雷纳夫人年方30,比丈夫小20多岁,是三个男孩的母亲,非常漂亮。她举止优雅、温柔高贵、目光妩媚、性情善良、心地纯洁,是司汤达心中的完美女性。其丈夫是个贪财、反动、残忍、自私的没落贵族,夫妻间根本没有爱情。这与司汤达心中的梅蒂尔达的遭遇竟是如此相似。可见司汤达借助自己手中的笔,以德·雷纳夫人为依托,痛斥梅蒂尔达丈夫的无耻、无情,对她表示了极大的同情和爱怜。于连第一次见到德·雷纳夫人时,碰到她妩媚的目光,惊讶莫名的美貌,听到她温柔的声音时,竟会两颊红润,激动得流泪。于连从小就是一个精神上的孤儿,在无意识深处,始终在寻求着母亲的庇护,渴望着缺失的母爱。至此,我们可以看出,由于于连生活中和心理上母爱的缺失,会在潜意识中把他碰上的第一个女子认定为母亲形象的替代物,德·雷纳夫人便在于连的生活中承当了这一角色。司汤达的极深的“俄狄浦斯情结”便投射到了于连和德·雷纳夫人的关系上。于连认为德·雷纳夫人“天性多么温和,多么纯朴!„„我便是她的一切。而这是合情合理的母子天性,对缺乏父爱的我尤其感到温馨”⑤。

于连对德·雷纳夫人的情感是司汤达精神恋爱的“心理罗曼史”。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过程主要是无意识的,人的一切行为最终都是由性本能所驱使的。力比多欲望好比一股潜流,有一条基本出路就是转移和升华。”⑥文学艺术便是这种创造活动之一。有学者考证,大部分作家和艺术家都是性本能冲动异常强烈的人,具有潜在的升华能力,他们通过艺术创作的方式获得本能欲望的替代性满足。

二、《红与黑》中德·雷纳夫人对于连的情感满足了司汤达实现自己梦想的愿望

艺术创作的原动力是艺术家被压抑的种种本能欲望,尤其是他童年时代被压抑的俄狄浦斯情结。在创作过程中,司汤达唤起了自己早先经验的回忆,这种回忆产生了一种愿望,这愿望在作品中得到了实现。司汤达在自己虚构的艺术世界中赢得了他从前的梦想:荣誉、权利和女人。借助于艺术创作手段,司汤达使自己的欲望获得了象征性的满足。

司汤达一生浪漫,但情感最终无所依从,这是他一生之憾。司汤达内心的强烈情欲无法在外部世界得到满足便转向内心世界,找到了一条与现实协调统一的释放之路,即通过艺术创造的方式获得本能欲望的替代性满足,同时也获得社会的尊重和赞扬。司汤达在他所刻画的于连的爱情生活中,用幻想让他的情欲和雄心勃勃的愿望充分释放出来。

司汤达外表冷峻,内心却充满激情;为人真诚,却又敏感、多疑;内心自卑,却又表现得过分自尊,是一个非常感情化、感性化的人。他自认为是为最高级的社会和最漂亮的女人而生的,他强烈地盼望这两种东西。他的愿望使他终其一生都在追求荣誉和爱情——他人生的两大目标。

于连的塑造,满足了司汤达对自己形象不满、渴求贵妇人垂青的白日梦。司汤达对自己的外形很烦恼,也深刻体会到了外貌在交际场合的重要性,在恋爱中的作用。潜意识里渴望自己也能拥有潇洒气质、迷人外表,以满足自己同本能有关的各种欲望。正是这种人类一切行为的内驱力,支配着他的心理和行为,成为他塑造于连深受女人喜爱外表的一切动机和意图的源泉。

于连“年仅十八九岁,颇清秀。鹰钩鼻子,一双眼睛又大又黑,目光深沉而热情,身材纤瘦而匀称,潇洒、深思的神情和苍白的肌肤”⑦。这都是崇尚激情的浪漫主义理想男性的典型形象,也是司汤达内心渴望的外表形象。不仅如此,他还使书中的女主人公德·雷纳夫人第一次见到于连时就完全被这翩翩美少年迷住了。在他的艺术创作中,他利用幻想的人物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获得了美丽贵妇的青睐,得到了心灵上的替代性满足。

梅蒂尔达是司汤达一生中爱得最深沉的一个恋人,觉得她是达·芬奇笔下的伦巴第美人。由于无法获得她的爱情,司汤达感到极度悲伤,甚至想到过以死来解脱这种无法忍受的痛苦。在创作《红与黑》时,把自己对梅蒂尔达爱情的极度渴望创设为德·雷纳夫人对于连的“心灵之爱”,一种恋爱的极致,借此实现自己的梦想。德·雷纳夫人和于连相处的每时每刻都会映射出梅蒂尔达的影子和司汤达内心的期盼与渴望。司汤达遇到梅蒂尔达时,正是爱情和事业均遭到滑铁卢的沮丧时刻。没有了春风得意的社会地位,没有迷人的外表、显赫的贵族家世,只是一个流浪作家,政治流亡者,因而在其内心潜藏着某种难以名状的失落和自卑。无法获得梅蒂尔达的爱情和尊重加深了他的自卑情结。而梅蒂尔达却正是司汤达一生追求的幸福终点,人生的梦想——最高级社会的最漂亮女人。遗憾的是,司汤达终其一生未能实现自己的爱情愿望。

在《红与黑》中,德·雷纳夫人认为于连不仅有迷人的外貌,还具有他人根本不具备的品质,有热情,有才华,有远大前程。认为他将来必定是个伟大的人物,成为教皇,成为黎塞留般的内阁首相。她对于连的体贴、照顾、爱恋、崇拜是司汤达梦寐以求的理想爱情。严酷的现实使他只好把自己对梅蒂尔达的美好期盼实现在于连的身上。司汤达把梅蒂尔达的完美形象投射到了德·雷纳夫人这个角色上,赋予德·雷纳夫人“天使一般的仁慈的灵魂”,把她变成于连的“心爱的天使”,展示夫人对他的上帝般的感情:集尊敬、热爱、服从于一体。在创作的幻想中,司汤达实现了自己种种被禁忌的欲望,实现了自己终生的梦想:荣誉和女人。

三、《红与黑》中德·拉摩尔小姐对于连的爱恋顺从满足了司汤达在恋爱生活中被欺骗的报复欲

1800年春,司汤达第一次到米兰即被吉娜的惊人美貌所吸引,可她对这位其貌不扬的年轻的法国龙骑兵没有过多的注意。1811年,他再次到意大利。此时他已升任拿破仑在德国的皇家领地总管,是法国三百位国务会议审计员中的一员,进入了由最高级官员组成的帝国统治集团。吉娜被他头上的光环所迷惑,倾心于他,但不时耍手腕折磨他。为了吉娜,他修订了在意大利的日程,以便能在米兰多呆1个月。1814年,拿破仑退位后,司汤达作为一个流亡者再次来到了意大利。吉娜发现他失去了显赫的地位和丰厚的收入,便用各种各样的借口取消和他的约会而两人最终分手。失去司汤达之后,吉娜心理上有了严重的缺失,曾竭力想重新赢得他。在哈布雷拉博物馆里,她跪在他面前恳求他原谅,但出于意大利人骨子里的自尊,他始终没有原谅她。在创作《红与黑》时,还心怀不满地把她投射到了贵族小姐玛蒂尔德这一人物形象上。

文学是作者的心声,几乎每一个作家都会在自己的小说中乔装刻画自己,将自我的情感、自我的经验和经历大量投射到作品中,通过作品满足自我情感的需要。

司汤达因为自己的痴情而受尽了吉娜的折磨和凌辱,这是他一生无法释怀的痛苦的情感经历。但自尊却迫使他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对吉娜进行报复,以解除自己情感受挫的屈辱。在《红与黑》中,他塑造了玛蒂尔德这一贵族家庭出身的小姐形象。她集财产、高贵出身、才智、姿色青春、声誉于一身,是被命运之神眷顾的幸运儿,具有16世纪的冒险精神,渴望一场刺激的恋爱,因而爱上了出身低微但却不是生来下跪的木匠之子——于连。但贵族生来具有的高贵、高傲的性格使她又不甘心委身于一个平民青年,对于连的感情总是反复无常。司汤达本人在和吉娜的交往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经受着她的情感不稳定和反复无常的折磨,却无可奈何。在于连的世界中,司汤达不但让其拥有俊美的外表迷惑玛蒂尔德的视觉感受,更把自己的聪明才智赋予于连,使其成为一名有才干的侯爵秘书,因表现出色而获得一枚十字勋章,继而获得了玛蒂尔德的崇拜。于连欲去朗格多克管理侯爵房产,因无法忍受分离之苦,玛蒂尔德只好写来一篇爱情宣言对他进行挽留。这封信使他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找了个借口推迟了行期。在1811年,为了吉娜,司汤达同样推迟了离开米兰的行期。可见,玛蒂尔德即是吉娜在作品中的镜像。

文学作品总是能表现艺术家自己的幻想,是其内心生活的外表化。像司汤达本人一样,于连不断遭受着玛蒂尔德的情感折磨。但他有幸遇到了经验丰富的俄国王子指点,他用无情和冷漠挫伤她的自尊心。她不得不经受着自尊心和爱情被刺伤所带来的最剧烈的痛苦,跪倒在他面前求他原谅。司汤达借助于连,发泄了自己对吉娜的不满和爱情的伤痛,并让吉娜跪地求爱的场景再现,以示她的屈尊,向世人揭示她感情游戏中的无耻,进而满足了自己被吉娜羞辱而无以应对的报复欲。

于连死后,玛蒂尔德抱着他的头颅,亲手把他埋在他生前亲自选定的墓地,体现了贵族小姐对平民丈夫的真挚之爱。让一位贵族小姐认为一个平民子弟比具有显赫家世、巨额财富的贵族青年更有被爱的价值,就是司汤达在作品中着力加以表现的梦想,正好实现了作家一生都没有达到的目标。将自己本性中的享乐思想和浪漫爱情的梦想融为一体,在创作的幻想中享受生活,享受爱情的幸福。

司汤达红与黑读书笔记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6篇司汤达红与黑读书笔记,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司汤达红与黑读后感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6篇司汤达红与黑读后感,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司汤达红与黑读后感

司汤达红与黑读后感读《红与黑》是一段太过漫长的过程,因为时间已给了作家和作品最无私而又公正的评判,我的阅读态度自不能像对畅销书那样肆无忌惮,又不能像对言情小说那样不置......

司汤达红与黑读后感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5篇司汤达红与黑读后感,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司汤达红与黑读书笔记

司汤达红与黑读书笔记司汤达,出生在法国东部格勒诺布市一个有产家庭,思想保守,7岁丧母,与外祖父相依为命,外祖父是启蒙运动拥护者,司汤达深受其影响,法国大革命时期又深受鼓舞。《......

下载司汤达的情感世界在其作品《红与黑》中的投射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司汤达的情感世界在其作品《红与黑》中的投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