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参考答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英语二自考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A.实现共产主义
B.消灭阶级
C.消灭国家
D.消灭两极分化
2.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A、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C、彻底的唯心主义和不彻底的唯心主义
D、自然观上的唯心主义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3.在哲学基本问题上,唯心主义的主要错误是()
A.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的B.主张物质和意识都是世界的本原
C.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D.抹煞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4.相对静止是指()
A.事物绝对不动
B.事物永恒不变
C.事物运动的特殊状态
D.事物运动的普遍状态
5.任何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
A.主观反映
B.歪曲反映
C.虚幻反映
D.正确反映
6.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A.事物数量的增加
B.事物的一切变化
C.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7.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B.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
D.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8.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
A.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B.自然与社会的统一
C.生产与消费的统一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9.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的量的比例相交换,其原因在于它们()
A.有不同的使用价值
B.可以满足人们不同的需要
C.都是具体劳动的产物
D.都凝结了一般人类劳动
1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A.消灭了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
B.实现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根本变革
C.代表个别垄断资本的特殊利益
D.符合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是()
A.圣西门
B.傅立叶
C.欧文
D.费希特
2.下列说法中,正确体现意识能动性的有()
A.胸有成竹,料事如神
B.纸上谈兵,画饼充饥
C.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D.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3.下列观点中,属于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的有()
A.普遍联系的观点
B.永恒发展的观点
C.对立统一的观点
D.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4.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有()。
A.生产时间与流通时间的长短
B.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比例
C.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例
D.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
5.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是因为()
A.生产方式是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
B.生产方式是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
C.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D.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6.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表现在()
A.实践不断为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
B.实践不断为人们的认识提供经验材料
C.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
D.实践不断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
7.二战以来,对世界经济和国际经济秩序影响最大的国际经济组织有()
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B.世界银行
C.欧洲联盟
D.世界贸易组织
8.剩余价值是()
A.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中创造的价值
B.雇佣工人创造的新价值中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部分
C.商品价值中补偿劳动力价值后的剩余部分
D.商品价值中补偿可变资本后的剩余部分
9.必然性和偶然性是辩证统一的,割裂二者的统一可能导致()
A.激变论
B.庸俗进化论
C.机械决定论
D.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10.社会主义民主()
A.只是一种目的B.只是一种手段
C.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
D.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B 3.C 4.C 5.A 6.D 7.C 8.D 9.D 10.D
二、单项选择题
1.ABC 2.AC 3.AB 4.ABD 5.ACD 6.ABCD 7.ABD 8.ABCD 9.CD 10.CD
三、辨析题
1.此观点错误。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是因为它们对资本主义社会所作的制度性批判和对社会主义新制度的设想被马克思恩格斯所借鉴和吸收,而不是由于它们的历史观。实际上,历史唯物主义直到马克思恩格斯才被创立,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历史观基本上都是唯心主义的。并且,正是由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才真正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2.这一观点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从狭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3.这个命题是正确的。所谓“天”就是客观世界,它既包括自然世界也包括社会世界。所谓“天行有常”就是说自然界和社会都有它运动的内在规律性,这些个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尧”这样贤明的君主和“桀”这样邪恶的君主也都不可能改变这些规律。这个认识是符合唯物辨证法的。
4.错误。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反而使竞争更加复杂和剧烈:(1)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2)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3)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
四、问答题
1.马克思主义具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集中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其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
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其次,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最后,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第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第四,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马克思、恩格斯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得出了资本主义社会必然为共产主义社会所代替的论断,为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指明了奋斗的道路和前进方向。
2.(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存在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矛盾及其侧面各有特点,这是矛盾的个性。二者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矛盾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当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同时,矛盾的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在某种条件下,二者可以相互转化。(2)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是我党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根据。“社会主义”提示了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包含了社会主义所固有的共同本质,是矛盾的普遍性;“中国特色”体现了中国国情的特殊规律、基本国情,是矛盾的特殊性。一方面,中国国情无论多么特殊,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否则就会失去社会主义方向。另一方面,又必有考虑中国的国情,把两者结合起来。否则就会犯教条主义的错误。
3.(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不同,意识形态就不同;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和变化决定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变化;(3)在阶级社会里,意识形态是有阶级性的,超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不存在的。(2)社会社会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一经产生,便具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表现出相对的独立性:意识形态的变化发展同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意识形态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意识形态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各种意识形态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渗透。(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性,这是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意识形态反作用有质和量的两个方面,反作用的质就是对社会历史发展是促进还是延缓;反作用的量就是对社会发展影响的大小、深浅,主要取决于掌握群众的广度和深度,掌握群众越多,反作用就越大。
4.第一,商品包括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第二,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劳动二重性是生产商品同一劳动的两个不同方面,不是两次劳动或两种劳动。第三,具体劳动决定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五、材料分析题
(l)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问题,是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思想中一个首要的基本问题。上述材料是从历史唯物主义来回答这一问题的。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因而人类社会,也像自然界一样,有着客观的发展规律,有一个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其根本动力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基本矛盾就使得人类社会的发展呈现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其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依次替代,也就是说,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社会是
以客观规律代为依据的,因而具有必然性。当然,马克思又承认,社会主义出现的必然性并不意味当下的实现,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某一阶段中,资本主义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即社会主义只能在资本主义充分发展之后才能出现。因此,资本主义当下的存在,并不意味着它是永存的,而只能说明它被社会主义所替代的条件还没有成熟,一旦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程度,社会主义就必然出现。
(2)阿尔温·古尔德纳试图用规律的必然性否定人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作用,否定人们可以按照客观规律去改变世界,没有意识到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差异,割裂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之间的辩证关系,没有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虽然都具有客观性,但与自然规律运行的盲目性不同,社会规律的实现需要人的主观能动性参与。因此,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虽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但社会主义却不会自发地实现,而要有赖于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无产阶级的积极的革命行动。
2012年10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之一,其代表人物是( B)A.培根、洛克B.斯密、李嘉图C.黑格尔、费尔巴哈D.圣西门、傅立叶2、凡是......
.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1)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这表现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
2008年10月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课程代码:03709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C.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关系问题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A.客观存在的各种物体B.宇宙中存在的一切现象C.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D.某种具体的“原初物质” 2.形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