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八汇测(一)_专题测试一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6 21:02:17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专题八汇测(一)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专题测试一”。

专题八汇测(一)(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2013河北重点中学高三期末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胡师明扬,烛照学林

孙德金

我的老师胡明扬先生的一生平凡而又非凡。说他平凡,是因为在他86年的人生旅程中,大半时间都只是一名普通的大学教师,行政官阶最高只到教研室主任。“名誉院长”“中国语言学会副会长”“北京市语言学会会长”等头衔,更多的是代表着声望和荣誉。说他非凡,则是因为他在语言学多个领域都有创新性贡献,在国内外有重要的学术影响力;著作等身,还培养出十多名教授级弟子。

先生为师甚“严”,记得当年上先生的专业英语课,一次上课我迟到了一会儿,刚要解释,先生严厉地说:“不要解释,迟到就是迟到,没什么理由可讲。”从此,我的时间观念有了彻底的改变。88届一学生论文功夫花得不够,先生毫不客气地让他先毕业工作,一年后再提交论文参加答辩。这件事在当时的京城学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先生一生最喜欢的称谓是“老师”,三尺讲台成为他人生的主要舞台。生前他曾说过,北京大学的林焘先生上世纪80年代专门请他去讲怎样带研究生。先生十分强调基本功的培养和训练。1981年第一批研究生入学后知道先生要他们读《左传》,找先生“抗议”:“别的专业都不读,为什么要我们读?”先生的回答很简单:“可以不读,去办退学手续吧。”这批学生在毕业后的工作中尝到甜头,才懂得了先生的苦心。专业外语课我们本以为会选“专业”的语言学原著,没想到选的是《人民英国史》和小说《牛虻》,先生强调的是“通”基础上的“专”,认为通才教育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先生常说自己是“半路出家”。早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解放战争后期“紫石英号”事件中以翻译身份参加与英方的谈判,新中国成立后从事外交工作。然而命运弄人,1952年先生被调到中国人民大学从事英语教育。因缘际会,成为吕叔湘先生的私淑弟子,走上语言学研究的道路。

先生不仅译介语言理论著作《“格”辩》,还发表了影响甚巨的《论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等理论文章。然而先生并非空头理论家,家乡浙江海盐方言、久居之地的北京话、现代汉语普通话都是他研究的对象。当年跟着年过半百的先生走街串巷调查北京话的弟子们,至今对先生的研究热情还感慨不已:这不是一次普通的方言调查,而是先生首次在国内运用严格的社会语言学方法进行的一次尝试,其成果《北京话社会调查》迄今难有超越者。先生曾告诉我,有人对他说,“这东西很好,但我不会做,太耗时费力。”

师母对先生的评价是“心灵手巧”。在那些不能做学问的日子里,先生操起了锯子、刨子,家里的书柜、卡片柜都出自先生之手。上世纪80年代初,先生学术激情迸发,同时做着几个项目,除了北京话调查,还包括主编我国第一部《词典学概论》等工作。

先生前后不过带了30来名学生,但其中十多人已成为各领域知名的学者,比如实验语音学领域的石锋教授、汉语史领域的殷国光教授等。挪威著名汉学家何莫邪评价说:“胡先生是一位有人文精神的学者。”

先生一生秉持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他和南开大学年轻藏族学者意西微萨·阿错博士并不熟,但读到他的《倒话研究》一书很赞赏,认为是“混合语理论的重大突破”,专门写了书评在《中国语文》上推介。阿错在怀念先生的文章中谈及此事时说:“整整4页的篇幅,字里行间,奖掖提携其心之切、不吝辞章嘉言之甚,始料未及,令我十分震动。”一位爱好语言学的河南农民,慕名找到先生。尽管浓重的河南口音令先生听得困难,先生还是在一次次的电话、面谈中耐心地满足着这位农民的求知欲。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年8月10日第10版,有删节)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胡明扬先生在平凡的86年的人生旅程中,创造了许多的不平凡,他在国内外有重要的学术影响力,著作等身,培养了数十名教授级弟子。B.文章写“研究生找到胡明扬老师抗议不要读《左传》”被胡老师“严词拒绝”的事例,是为了表扬胡明扬老师为师甚严。

C.胡明扬先生“心灵手巧”,他家里的书柜、卡片柜都是他在不能做学问的日子里操着锯子、刨子完成的。

D.胡明扬认为自己是半路出家,因缘际会,成为吕叔湘先生的私淑弟子,走上了语言研究的道路纯属偶然。E.文章叙述了胡明扬先生的为师、做学问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老师的怀念之情、敬仰之情。

2.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述胡明扬先生取得的成就。(6分)3.结合你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简要概括胡明扬先生的形象特征。(6分)4.你如何理解挪威著名汉学家何莫邪对胡明扬先生的评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8分)

二、(2012福建四地五校高三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25分)

亦雅亦俗汪曾祺

黄 波

买到汪曾祺的两本小书,都是山东画报出版社在汪氏逝世后出版的。一为《文与画》,收录其关于国画的文字,并配有他自作的画;二为《五味》,均为谈吃的美文。其实汪氏小说集散文集舍中均有购藏,这次再度解囊,实在是这两本小书装帧精致,开本小巧,也便于把玩。在开始回暖的阳光下,不带任何功利目的地随便翻翻。我突然想起,汪先生的诞辰(3月5日)就要到了。我不懂文学,当代作家作品寓目者极少,而汪曾祺是这极少数中我最喜欢的一个。可是说到喜欢的理由,一时又无从置答。喜欢其文字的清和雅?喜欢他于文字中透露的那种仿佛不经意的淡淡的情致?„„好像是,又好像不完全是。这回重读的汪曾祺作品,均非其专攻所在,不过是其创作之余事,居然对上面这个连自己也茫然的问题若有所悟。

汪曾祺谈吃,一点儿也不气派。拌菠菜、干丝、豆汁儿、芸豆„„都是家常物什。他自己婉辞“美食家”的桂冠时,即以此为谦谢的理由,说:“大菜,我做不了。我到海南岛去,东道主送了我好些鱼翅,我放在那里一直没有动,因为不知道怎么做。”不喜“大菜”,只好“小菜”,这本系文人故习,犹如作诗不能露出富贵气一样。著有《随园食单》的清代诗人袁枚在一封书信中就说:“饮食之道不可以随众,尤不可以务名。燕窝、海参,虚名之士也,盗他味以为己味。”他讥讽为世人所艳称的“燕窝、海参”为“虚名之士”,正和汪曾祺把“鱼翅”轻轻抛在一边如出一辙。不过,文人的这种习性也要拿捏得恰到好处才行,否则,过犹不及,容易显出几分矫饰的味道,像袁枚就多少有一点,因为我们很难想象,时不时要在显贵府上打秋风的他,会一心把那张馋嘴放在家常小菜上。而汪曾祺不同,他一下笔,我们就知道,这些小东西,他是真喜欢。饮食一道,汪曾祺嗜好从选料、收拾到调配、下厨,都不假手外人,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享受到的不仅是食之味,更是食之趣,而他通过那些淡淡的文字,又把这种趣味传递给了我们。所以,简直没有资格上餐桌的拌萝卜丝,在他手里和眼里竟是这般精致,“小红水萝卜,南方叫‘杨花萝卜’,因为是杨花飘时上市的。洗净,去根须,不可去皮,斜切成薄片,再切为细丝,愈细愈好。加少糖,略腌,即可装盘,轻红嫩白,颜色可爱。”黄瓜皮在他那里也是下酒的佳品,“黄瓜切成寸段,用水果刀从外至内旋成薄条,如带,成卷。„„扦瓜皮极脆,嚼之有声,诸味均透,仍有瓜香。此法得之海拉尔一曾治过国宴的厨师。一盘瓜皮,所费不过四五角钱耳。”“嚼之有声”四字真是妙极!世间老饕甚多,不知道有多少还会于大快朵颐中细品那一记脆声? 汪曾祺作画,他自己说“无师法”,只是“瞎抹”,也许近于事实,因为他原无意在画家中争一席地。汪氏之画是真正的“写意”,略有一点构思,便信手挥洒,不过事经营,不刻意求工,逸笔草草,以抒其意。这也不算稀奇,大体还是传统文人画的路子。值得注意的,是其入画的对象,大蒜,红萝卜,扁豆花,盘中的一尾鱼,完全的生活化平民化。齐白石的画,间有乡野小品,但像汪曾祺这样主要地、大规模地以日常物事入画,似不多见。

汪曾祺文与人的风格还是他自己的文字说得最为到位。“做菜的乐趣第一是买菜,我做菜都是自己去买的。„„我不爱逛商店,爱逛菜市。看看那些碧绿生青、新鲜水灵的瓜菜,令人感到生之喜悦。”有不喜欢汪曾祺的人讥讽他像遗老,可谁曾见过“爱逛菜市”、在买菜中体味“生之喜悦”的遗老?是的,汪曾祺雅,但他更是俗的,他对世俗生活的热爱,装是装不出来的。

汪曾祺让我想起两个古代文人,就是陶渊明和苏东坡。他们身上的一个共同点,我以为可用一句话概括,即“士大夫的趣味,平民的情怀”。陶、苏的风雅自不消说得,而同时他们与世俗的亲近也是真诚的。邻居杀只鸡邀陶渊明同享,他会乐不可支地写一首赴席的好诗;坡翁街头听人谈鬼,说咱们姑妄谈之姑妄听之。这样的文人,既耿介清高,又让我辈平民可亲可感。汪曾祺继承的,正是陶渊明和苏东坡的余韵。我们看他的小说和散文,抒情节制,也不刻画大奸大恶,更不以污秽的东西入文,其矜持颇近于传统美学所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典型的士大夫的审美趣味,而现在我们通过《文与画》和《五味》所看到的,则是一个世俗化、平民化的汪曾祺。“士大夫的趣味,平民的情怀”,这可说是中国文人的一种很好的传统。但时至今日,我们不得不想一想,应该如何使这样的传统不致消失了。

5.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作者买到汪曾祺的两本小书,一为《文与画》,二为《五味》。原因是这两本小书装帧精致,开本小巧,也便于把玩。

B.作者喜欢汪曾祺是缘于他文与人的风格:其文字清新,且透露出那种仿佛不经意的淡淡的情致;其人雅,但更是俗——真正热爱世俗生活。

C.汪曾祺喜欢从菜市选料如萝卜、黄瓜、鱼翅类,一直到调配、下厨的全过程都独自完成,从中享受做菜的趣味和菜的滋味。

D.汪曾祺自称作画“无师法”,只是“瞎抹”,但从他画的对象和“写意”的风格来看,他的画是雅致的,其创意似不多见。E.汪曾祺为文,体现出传统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审美趣味,其选材不写大奸大恶、污秽之物,抒情节制,而让平民可亲可感。汪氏如陶渊明、苏轼一样有“士大夫的趣味,平民的情怀”。

6.请你结合文意谈谈对“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理解。(6分)7.文章将汪曾祺与袁枚比,又将汪曾祺与陶渊明和苏轼比,试说说这两处对比的异同。(6分)8.文章着重写“谈吃,一点儿也不气派”“作画„„只是‘瞎抹’”皆属俗事,而文题是“亦雅亦俗”,结合原文,探究作者对“俗”“雅”的处理是否得当,并谈谈你对“俗”“雅”的理解。(8分)

三、(2012河南郑州高中毕业年级第一次质量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25分)

周海婴:走出历史暗室

最近出版的《历史的“暗室”:周海婴早期摄影集》呈现了意味丰富的画面意象。周海婴之子周令飞说,在父亲拍摄的两万余张照片中,90%的画面都是有人物的。用艺术批评家朱其的话说,周海婴也拍摄了一些空镜头的景观。有些是非常冷僻的角落,比如音乐堂的门口一个人也没有,或者一个院子的边缘,或者一些水泥墩子叠在一起。他关注人们密集视线的盲区,并且“在大风景和大场景中,角落里通常会有一个人”。

作为鲁迅的儿子,周海婴大半生都扮演着一个民族精神旗手之子的角色,也因此在公众的眼中成为伟大父亲的影子。他似生活在一种家族荣誉的心理负重中。他曾说,“我生活中的每一天都是与我父亲联系在一起的”。这固然是荣光的、炫目的、名垂青史的,但也是多么沉重的一件事。

周海婴出生于1929年。鲁迅为之取名“海婴”,意即“上海出生的孩子”。1936年鲁迅逝世时,周海婴7岁,实际上对父亲没有什么深刻记忆。他大多数时候是从一个民族的宏大传说中认识父亲的。

他当然也得到了父爱。许广平著的《鲁迅回忆录》中提到一个细节:在上海,他们家雇了一个善良纯朴的老女工,鲁迅要孩子叫她姆妈,不许直呼其名。每逢吃饭,她都来到鲁迅书房做清洁或者带小孩玩耍。“有一次,她和海婴在三楼阳台上一页页吹纸片,说是放鸢。孩子看到纸片上下飞舞,高兴极了。我们不看犹可,一看,却是鲁迅书架内的一本书被撕去大半本„„因为她是文盲,不懂得鲁迅嗜书如命的脾气,只图博得小孩子欢喜„„但鲁迅并没有责备”。周海婴自己也表示,他从父亲的遗物——如信件,那里面提到他——中感受到父亲对他的喜爱。特殊的家庭背景,终使他待人处事如履薄冰。他回忆在北大物理系读书时,同学们打桥牌,跳交谊舞。他出于好奇,偶尔走过去看,就有人在背后指指点点,说“鲁迅的儿子不好好读书,只知道打牌跳舞”。他一直被公众期待“应该怎样怎样”,他的生活牢牢地“被‘人场’控制着”。他有时候会冷不丁自嘲“我就是个道具”。或者摄影本身是他心灵的梦游。其实他的公共角色背后有一个巨大的精神暗室。

周海婴说自己出生100天便被父亲抱去照相馆照相。“自儿时起我对照相并不陌生,甚至有莫名的新奇和亲切感。在镜头前我收敛调皮变成乖乖儿。我10岁便拿起相机记录人生。”“1936年秋末,父亲过世。母亲身体状况不好。一位姓蔡的阿姨建议母亲去杭州休养。蔡阿姨有一只黑色小型相机。很快,她看出我对相机的好奇,经不住我左缠右磨,允许我按了几次快门。这一年算是我摄影的开端。”此后70年,周海婴热衷于是。

但他对这件自己热爱的事总是半信半疑。他一直没有自信将照片示于公众,也不能确认这是艺术。陈丹青说他“斯文谦和,老牌的上海文人脾气,随口说几句自贬的玩笑”,确是活画。

隐在摄影作品背后的他,却是活泼的、不受限制的、自由的,透着对上海市民阶层的广大的亲切感。在他的镜头里,可以看见上世纪50年代上海殷实人家的私家车库、坐在房顶上反叛的青春女孩、吹哨子的儿童、熟食小贩、修鞋修锁的匠人、街角游荡的乞丐以及1949年上海私人诊所里打针的旗袍女孩。他的视野中,有新式婚礼、点心铺子,有商人、淑女、缝纫的邻人、游黄浦江的活力青年。1950年以后,他所拍摄的画面基本与国家建设、社会风尚相关。如,抖空竹的人、举重的青年、里弄里肌肉结实的健美明星、街头的宣传标语等。他的人像摄影多风格沉郁。他透露了自己:机智而活泛的,敏锐的,对自己多少有些犹疑和不确定,但在自谦中也有明确和肯定。

他拍摄的动因显然不只是技术原因,他对人的生命感觉很有反应。又有谁的艺术动因是源于技术呢?如同文学、建筑与舞蹈一样,它们的好处全在于对生命状态的自觉。如果没有一个形而上的存在时刻观照,那些艺术堆积就是负担或者垃圾。

有人质疑这些照片的价值。我们狂奔的路上,那路边的树又有什么价值呢?对每一个疾驰在生命路途中的人来说,这个世界就是路边那些一晃而过的树。平庸的树会成为被速度拉直的横线条,好的树会留下印记。

(摘编自2011年11月1日《中国青年报》)9.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虽然鲁迅先生很爱儿子,但他去世时儿子周海婴很小,所以周海婴对伟大父亲的记忆都是从父亲的遗物和一个民族的宏大传说中得来的。

B.鲁迅先生有嗜书如命的脾气,但因为喜爱自己的儿子和对文盲女工的尊重,所以他对女工为了博得孩子的欢喜而和海婴在阳台上撕书玩未加责备。

C.在周海婴拍摄的两万余张照片中,90%的画面都是有人物的,这表明他内心非常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和理解。D.文章很少正面描写周海婴成年之后的生活,而主要是透过他的摄影集和别人对他的评价来表现他的性格特点,揭示他真实的内心世界。E.本文通过记述鲁迅先生的儿子周海婴对父亲鲁迅的深情回忆和深切思念,以及他充满心理负重的沉重生活,交代了他刻苦学习摄影从而取得的突出成就。

10.文章题目中的“历史暗室”有什么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11.周海婴拍摄的照片有什么特点?他为什么如此喜欢摄影?请简要分析。(6分)12.从文章的标题和内容来看,全文重在写周海婴,而文章最后一段画线部分却在评价什么才是有价值的,你认为这样写有必要吗?请结合全文简述理由。(8分)

四、(2012福建师大附中高三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25分)

我所认识的盖茨

张亚勤

我第一次见比尔·盖茨是在1990年,在拉斯维加斯的Comdex大展上,盖茨做一个名叫《信息尽在指尖》的演讲,当时的盖茨是年轻人心目中的偶像。真正接触盖茨是在1992年亚特兰大的一个展览会上,那次他来展会做的主旨演讲是Windows95,他称之为“芝加哥计划”。我当时在从事视频方面的研究,在展会的一个展台向众人演示我的视频压缩技术。忽然间,一个很特别的声音传了过来,问我压缩的速率是多少,压缩比例是多少,我回头一看,那个人就是盖茨。盖茨已经看过了好多个展台。他停留下来,我们就数字视频的传输和通信展开交流,聊了20分钟左右。那是第一次真正和他交流。

1998年我加入微软后,回国和李开复博士一起创办微软亚洲研究院。2000年我开始担任院长,经常向盖茨汇报工作。我第一次向他汇报工作是2000年夏天,我和微软研究院的十几个同事到雷蒙德微软公司总部,向盖茨汇报在网络多媒体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汇报刚开始时,我认为他肯定对网络多媒体领域不太懂。令我惊讶的是,他不停地提问,问题都问得很深入,甚至走上前台去询问技术细节,比如做小波变换的编码,如何分层、频率分布、容错率等等。他不是网络多媒体领域的专家,但他能很快抓住问题的核心,并能问出很深刻的问题。

2004年1月,我被调回总部出任微软全球副总裁,按照微软的“导师制文化”,回到总部,我就需要一个导师。我找到盖茨,说希望他能做我的导师。他欣然答应了。有时候在电梯里遇到,他会叫我去办公室聊一聊。在这种畅所欲言的互动中,我颇有收获,我也更多地感受到他的人格魅力。当时,我毕竟是刚从中国调去的“外来人”,当我与总部的那些高管们有一些冲突的时候,盖茨往往会亲自写邮件沟通,这让我很是感动。那段时间,除了日常工作的交往,我们每个月都会有单独会面。他看问题很深刻,总能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和他聊完天,你会感觉整个人很清澈,思路很清晰。

2006年初,我回到中国组建微软中国研发集团,并担任主席。我成了盖茨了解中国很重要的一个窗口。我加入微软后在公司里有一次碰到他,他就对中国十分好奇,问了一些关于政府架构、大学教育方面的问题。有时候他好奇的范围超过了软件和技术。有一次他问我,为什么中国的学生这么聪明?他来中国时也和一些中国领导人有交流,他说中国领导人一定是世界上最强的,我相信他说的是真心话,不是外交辞令,因为对他来说,已没必要再为了什么目的说言不由衷的话了。我每次见到盖茨,他都会欣然接受我给他“洗脑”。比如“十七大”之后,我见到他就专门给他传达中国十七大的精神。他对中国很感兴趣,这能让他更多地了解中国。

2008年6月,在西雅图,我参加了盖茨的告别晚会,并代表微软中国的全体同仁向盖茨送了两件礼物。其中之一是一本《比尔在中国》的影集,记录了从1991年起比尔·盖茨十多次中国之行的精彩瞬间。我自己则送给他中国古代乐器埙、篪各一件,取意《诗经》“伯氏吹埙,仲氏吹篪”,埙篪相和,如兄弟之睦,如君子之交。盖茨退休我感觉既留恋,又替他感到高兴,他又开始投入一项让他充满激情并对整个社会都有益的事业当中去了。盖茨是微软的灵魂人物和大家长,另一方面也是我的朋友,我们在很多问题上都有过争论和探讨,有时达成共识,也有出现分歧的时候。当然,盖茨并没有完全离开微软,他还是微软的非执行董事长,他每个星期会来公司一天。

盖茨用30多年创立了微软公司,用创新的技术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改变了世界。现在,他决定把所有的财富回馈给社会。他对于财富的态度和对梦想的不断追求,最值得世人学习,我十分敬佩他,他是我人生的楷模。

(选自《南方人物周刊》,有删改)13.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作者第一次和盖茨交流是在1992年亚特兰大,盖茨在展览会上做了主旨演讲Windows95,之后他们通过数字视频的传输和通信展开了20分钟的交流。

B.在向盖茨汇报在网络多媒体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时,作者认为盖茨肯定对该领域不太懂,可令他惊讶的是,盖茨虽不是这方面的专家,却能很快抓住问题的核心,问出很深刻的问题。

C.作为一个刚从中国调到微软总部的“外来人”,当作者与高管们发生冲突时,盖茨往往会亲自写邮件沟通,这种为了维护两国人民友谊而不辞辛劳的精神,让作者很是感动。D.作者叙述送给盖茨中国古代乐器埙、篪这件事,既表明作者与盖茨之间有着诚挚的友谊,也与上一段中写盖茨对中国很感兴趣、渴望了解中国相照应。

E.本文以时间为顺序描述了“我所认识的盖茨”与自己交往的几件事,表现了盖茨对财富的明智态度和对梦想的孜孜追求。

14.作者说盖茨退休令自己“感觉既留恋,又替他感到高兴”,这是为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15.作者在文章结尾说盖茨是自己“人生的楷模”,结合全文来看,盖茨身上有哪些品质值得学习?(6分)16.盖茨“用30多年创立了微软公司”,从而“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改变了世界”,而最终他却又决定“把所有的财富回馈给社会”。请你就对“梦想”“财富”“回馈”三个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文章内容和社会现象,谈谈你的看法。(8分)

八 统 一

“ 八 统 一 ”教 学 模 式 打 造 蓝翔 31年, 培养40余万技校生,其中自主创业当老板者数以万计。 当终有机会审视咱山东人身边的这个蓝翔技校, 这组数字还真有点吓人一跳。 “......

八·一拥军优属计划

八·一节胜利路社区开展拥军优属活动工作计划今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4周年,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5周年。为广泛、深入、扎实地开展好拥军优属活动,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军......

八 一 班 班 规

八 一 班 班 规21世纪的人才标准里面,有这样几条:“是否具有团队精神”;“是否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是否能妥善处理人际关系”。换句话说,一个人能否快速掌握新知识,在集体中与......

“八·一”联欢致辞

“八·一”联欢致辞尊敬的各位领导、来宾、战友们:大家晚上好!今晚,我们在这里隆重聚会,共怀喜悦之情,共同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建军,共叙军民鱼水情深,共话军地和谐发展。......

“八·一”建军节讲话

“八〃一”建军节讲话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战友们:大家好!每当提起我们伟大的祖国,大家的眼前就会立刻浮现出那波涛汹涌的长江、黄河和那雄伟的万里长城;每当提到爱国,大家都......

下载专题八汇测(一)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专题八汇测(一).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