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学J_新闻传播学专业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8 06:46:38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新闻传播学J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新闻传播学专业”。

新闻传播学J

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分析

新闻的定义

新闻是经由新闻传播媒介传播的为大众所关心的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信息。新闻价值的定义

1、“是事实本身包含的引起社会各种人共同兴趣的素质。”

2、“是新闻在社会上的传播价值,同时也是新闻工作者取舍和衡量新闻的标准,从传播价值来看,它有一个客观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客观的社会效果,就是群众对新闻的选择和社会实践对新闻的检验。”

新闻价值的五项基本要素

1、重要性:事实具有为多数人所关心的社会意义

2、显著性:事实所涉及的人物、地点等因素为众人所瞩目,因而格外引起人们关注

3、及时性:又称“时新性”事实在时间上是新近发生的,内容上是人们所未知的新鲜事

4、接近性:事实在地理上与心理上与接受者十分相近,因此很容易引起受众的普遍关注

5、趣味性:又称“人情味”事实因新奇,为人们所为料及、或具有戏剧性等特点能引起人们感情共鸣,因而对受众来说具有特别的吸引力

突发性新闻

指对那些出乎人们预料而突然爆发的事件的报道。如空难、火灾、地震、战争、政变„„ 硬新闻

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如政策制定、政局变化、市场行情、股市涨落、疾病流行、重大灾难事故等。

软新闻

富有人情味、纯知识、纯趣味的新闻。它和人们的切身利益并无直接关系。新闻事业

就是有一定规模和系统的、对社会发展有较大影响的经常性新闻活动,由这些活动的主体和条件构成,包括新闻体制、机构、媒介和新闻教育、研究等

人类社会传播的特点

1、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性而言,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新闻选择(把关)的依据

1、真实

2、新闻价值

3、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

4、具体部门的编辑方针

四种媒介传播特点

1、报纸的传播特点(文字符号、纸煤介)

(1)传播速度相对缓慢;

(2)非线性,读者选择性强;

(3)记录性和保存性强;

(4)要求读者有一定的文化水平;

(5)适合抽象的深度报道;

2、广播的传播特点(声音符号)

(1)速度快

(2)线性传播

(3)转瞬即逝,记录性和保存性差

(4)对读者文化水平要求不高

(5)具有伴随性

3、电视的传播特点(声音、画面符号)

(1)速度相对较快

(2)线性传播

(3)转瞬即逝,记录性和保存性差

(4)对读者文化水平要求不高

(5)综合的符号传播,形象生动

4、网络的传播特点

(1)速度快

(2)非线性

(3)可保存

(4)多媒体

(5)个人化

(6)交互性

(7)信息量巨大

受众的分类

1、按照受众的素质和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所处的地位,可以分为积极受众和消极受众。积极受众:学者、知识分子等。对新闻传播媒介有选择、有批评,有利用,可以起到舆论领袖的作用。

消极受众:文化程度较低、易受媒介影响、没有太多个人主见。

2、按照人口统计的原理,可分为一般受众和特殊受众。

3、从经济学意义上看,按照受众对新闻信息的接触频率和利用程度,可分为核心受众和边缘受众(或者现实受众和潜在受众)

受众怎样选择、理解和利用新闻

1、选择性接收

人们愿意接收那些与自己固有观点相一致或自己需要关心的信息,而排斥那些与自己固有观点相抵触的或自己不敢兴趣的信息。

2、选择性理解

不同的受众对于同样的信息因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会有不用的理解。

• 正面理解

• 反面理解

• 扩展或缩小新闻的影响力

• 重新建构新的现实世界的图画

3、选择性利用

受众对信息经过选择和理解,对信息做出分析和归类后,对其中有直接效用的信息立即开始利用,对其中有使用价值但无直接效用的信息则储存起来,以便日后利用或转化为精神财富。

4、选择性反馈

受众将自己的意见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和态度反馈给新闻传播者。

“沉默的螺旋”理论

1974年 诺伊曼 《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

(1)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

(2)意见的表明和“ 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

(3)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

“知沟”理论

1970年蒂奇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的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约有扩大的趋势。”

经济地位不同的人,会有以下差异:

(1)传播技能上的差异

(2)已有知识储存量的差异

(3)信息的选择性接触、理解、记忆的因素

(4)大众传播媒介的性质

自由主义报刊理论(论述题)

一、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的产生与发展1、15世纪,主要传播商业信息;16世纪,报刊开始转向思想传播和政治斗争。

2、17世纪,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的主要思想诞生

1644年 英国 弥尔顿《论出版自由》主张每个人都有将自己的思想诉诸社会的自由权利。从弥尔顿的思想出发发展出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的两大原则,“意见的自由市场”和“自我修正”约翰.洛克天赋人权(生命、自由、财产)及分权学说(立法权与执行权分开)

孟德斯鸠从三权分立的原则出发,阐述了言论自由对于维护资产阶级政权的极端重要性。

(1)防止滥用权力,除了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外,还必须看到舆论作为一种权力形式对权力机构进行约束。

(2)而发挥舆论力量的前提必须实行言论自由。

(3)言论自由乃是人的一切自由权利中最重要的权利,没有这一自由,其他自由也就无从谈起了。

3、18世纪以来。

•18世纪末 英国废除印花税法等限制新闻自由的规定,实现新闻自由。

•法国1830年波旁王朝被推翻后,取消一切新闻检查,新闻界从此获得相对独立 • 美国1789年通过宪法的十条修正案(人权法案),在法律上确立报刊自由。

二、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的要义

1、报刊不受政府的干涉政府惟一的职责是采取措施来保护新闻自由

2、报刊拥有对政府的监督人民对政府的监督,最主要的中介就是报刊。

也即:报刊是行政、立法、司法以外的国家第四势力或第四权力。

3、“意见自由市场”和“自我修正”理论如果发表了错误的意见怎么办?

4、对事实的信念

为了满足不同政治立场、不同社会阶层、不同职业的个体需要,把客观地向公众提供事实作为新闻报道地最高准则和新闻从业人员地职业道德标准。

三、自由主义报刊的哲学基础

1、理性原则

因为人是具有理性的,所以在“意见的自由市场”上,最终会选择真理。真理终究会战胜谬误。

2、自然法则

荷兰哲学家斯宾诺沙:提出自然权利说,即每个人都拥有财产权、信仰自由权、思想自由权。因此,新闻自由是无需任何权威认可的自然权利。从而把新闻自由放在了不可动摇的基石上。

3、权力制衡

不仅要三权分立,还要舆论监督政府,对政府实行约束。

言论自由的意义从哲学原理上升到了政治学原理。由此确立了言论(新闻)自由在国家政治结构中不可动摇的地位。

四、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的现实困惑。

1、绝对自由主义、曾使西方新闻界陷入混乱

因为支配西方报刊的,不是理性,而是利润、金钱。

2、煽情新闻泛滥

3、自由竞争被垄断取代,垄断扼杀意见自由市场。

报业(媒体)多样化的动摇意味着意见自由市场的解体。

客观性原理及其实践

一、客观性理念的产生及其内涵

1、政党报纸的特点

(1)经济上的依附性

(2)内容上的单一性

2、便士报诞生的革命性意义

1833年《纽约太阳报》的创办为标志

(1)第一次确定了新闻在报业中的崇高地位。

新闻(news)对言论(editorial)的胜利

事实(fact)对意见(idea)的胜利

(2)促进了新闻机构内部分工的合理化。

有了明确的记者分工

形成了现代的报纸版面形态

3、便士报和“故事模式”

故事模式意味着对于社会新闻和软新闻的重视,因此冲突性、趣味性和反常性成为新闻选择的主要取向。由此导致了煽情新闻的泛滥。

4、精英报纸和“信息模式”

西方的报纸可以用大众报纸和精英报纸分类。

以1896年阿道夫·奥克斯购买和主持的《纽约时报》为代表。满足了对严肃而有品位的新闻的社会性需求。还如《华盛顿邮报》 《洛杉矶时报》 等

5、客观性报道的理念

20世纪20年代前,认为:其核心在于新闻报道中事实与观点的分离。

19世纪中期崛起的通讯社,也对传播和内化客观性观念起到了显著影响。如1848年成立的美联社。“政治上的中立就是商业上的盈利”

报纸也致力于不带偏见的向“市场”提供可以据以形成“意见”的各种材料。

二、客观性理念面临的冲击

1、报业垄断局面的形成1890年开始,美国报业开始出现所有权日益集中的现象。逐渐形成“一城一报”的格局

2、“主观性”种种

第一次世界大战。“当战争来临时,真相是第一个牺牲品。”

如果政府可以扭曲事实,那么众多利益集团也是否可以用其独有的方式扭曲新闻界的报道?

3、20世纪初,公共关系业的兴起

公共关系作为一种职业,其主要目的是受雇于各种社会组织,为了取得公众的认同而进行信息沟通和自我宣传等活动。

它在记者和新闻源之间设置了一种新的障碍:信息都是经过公关人员包装过的信息,非原生态。极端者认为:公关业从诞生之日起,和新闻业就是天敌。

4、对传统客观性理念直接冲击的重大社会事件。

(1)20年代的大萧条

(2)50年代的麦卡锡主义

5、李普曼对调整客观性理念的杰出贡献

通过对社会认知和舆论形成的分析,摧毁了意见自由市场的民主假设。

不管是公众还是新闻从业者,都是成见或者刻板印象的囚徒。(人都是有偏见的)

三、挑战与回应:客观性原理的拓展

1、对主观性的合法性承认。

(1)20世纪30年代新迪加专栏作家的出现。李普曼

(2)1923年《时代》周刊杂志的创办。

2、客观性与解释性报道

1938年 美国新闻学者 麦克道格尔 《解释性报道》一书引发了20多年之久的客观性和解释性的论战。

至今,解释性报道已成为相当重要的体裁。被称为报刊文体的第三次革命。

3.客观性与精确性报道

1973年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新闻系教授菲力浦.梅厄《精确新闻学》一书

新闻记者应该更多地使用社会科学的方法收集和处理事实材料,以便使新闻报道具有真正的解释性的力量。这些方法包括抽样调查、参与观察等社会学和人类学家的研究方法。

4、调查性报道(揭丑报道)

(1)19世纪末兴起了揭露黑幕运动,在20世纪头10年起,逐渐走向低潮。

(2)20世纪60年代《寂静的春天》(1962年 美国博物学家蕾切尔.卡逊)《任何速度都不安全》(美国社会活动家 拉尔夫.纳德)等给新闻界很大的刺激--在这样轰轰烈烈的社会运动中,一向自视为社会公器的新闻界居然处于缺席状态。

(3)60年代起,美国调查性报道进入了一个高峰期。

越战美国士兵屠杀美莱村民的报道

水门事件

80年代美国向伊朗出售军火的报道(“伊朗门”)

90年代克林顿性丑闻(“拉链门”)

5.新新闻主义报道

20世纪60年代达到高峰采用文学写作手法,重视对话、场景和心理描写,同时不遗余力地刻画细节。有向文学传统回归的趋势。

1981年 《华盛顿邮报》记者珍妮特.库克因虚构新闻人物被剥夺了普利策新闻奖应对新媒体(电视、网络)挑战,新新闻主义又成为对抗新媒介的武器。1995年,俄勒冈大学新闻学院设立“创造性非虚构写作”的研究生课程。

6.新闻理论界对客观性理念的修正

以客观报道为主,其他各种替代性报道为辅助,是目前典型的新闻报道格局。

新闻传播学

新闻传播学90年代中期开始,新闻与传播教育在国内超常规发展,原有的几位“老大”如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新闻教育规模在不断扩大,各地方院校也纷纷开办新闻教育,尤其引人瞩目的是,中......

新闻传播学专业

新闻传播学专业新闻传播学类中国目前包括四个专业: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和编辑出版学。韩国新闻传播学没有更进一步的细分,大专业之内,每个人可根据自己的实习情况修......

《新闻传播学》读书笔记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5篇《新闻传播学》读书笔记,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新闻传播学个人简历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3篇新闻传播学个人简历,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新闻传播学名词解释

新闻学——名词解释1、全球化——某个场所发生的事物受到遥远地方发生的食物的制约和影响,或者反过来某个场所发生的食物对遥远地方发生的事物具有指向意义,此种关系将远隔两......

下载新闻传播学J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闻传播学J.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