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佳资料1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十佳青年资料校报版”。
赵静,女,汉族,1982 年 5 月出生,中共党员,山东龙口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2004 级研究生,现任山东师范大学研究生会主席,山东师范大学历山学院 2005 级学生辅导员。
曾荣获 “ 齐鲁晚报杯山东省高校十大优秀学生 ”、“ 山东省优秀学生 ”、“ 山东师范大学优秀共产党员 ”、“ 山东师范大学优秀学生干部标兵 ”、“ 山东师范大学十佳团员 ”、团中央 “ 中国青年志愿者铜质奖章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团委 “ 杰出贡献奖 ”、“ 山东师范大学杰出青年志愿者 ” 等荣誉称号。连续四年荣获一等专业奖学金,连续四年荣获 “ 山东师范大学优秀学生 ”、“ 山东师范大学优秀学生干部 ” 和 “ 山东师范大学优秀团干部 ” 荣誉称号。2001 年作为山东省大学生的杰出代表赴宝岛台湾访学,参加两岸大学生 “ 新世纪成功有约 ” 创业计划和 “ 二十一世纪两岸大学生青年领袖论坛 ”。2003 年以综合测评专业第一的优异成绩被推荐免试攻读本校硕士研究生。
该同学政治立场坚定、思想觉悟高,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认真学习和实践 “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表现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国家 “ 科教兴国 ” 和 “ 西部大开发 ” 政策的号召下,她毅然决定暂时中断学业,志愿参加团中央第五届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赴万里之外的边境小镇新疆伊犁州昭苏县支教。昭苏处于中哈边境交通非常不便,海拔 1800 米,春秋相连四季无夏,那里紫外线异常强烈,她的皮肤被照射地撕裂般疼痛。支教的学校条件非常艰苦,她住的是七十年代的土房子,用塑料布吊起的顶棚上每天都有老鼠在奔窜,做饭焖出的米饭上面夹生下面已经黑糊了,九月飞雪得生炉子,砸煤、搬煤、架火 „„ 她和支教团战友一起克服边境高原恶劣的气候和生活条件,在艰苦的环境中奉献着青春和智慧。她利用大学担任学生干部的经验组织了主题演讲、美文朗诵、新闻大赛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体活动,给知识闭塞的边境的孩子送去了全新的校园生活,她不断深入思考如何帮助大山孩子实现大学梦,不断鼓励孩子们努力学习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
为了解和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困难,她常常顶着大雪走几个小时的山路去家访,支教的一年里,她几乎走遍了昭苏县的各个乡镇。她带着一颗平常心,广泛进行社会调查,同当地的老师和山里的孩子以心换心地交流。她把走访贫困家庭的整个过程整理成摄影集,做成资料,通过因特网发布信息,让更多的人来认识中国的西部,西部的农村,让更多的人来帮助他们走出失学和贫困的阴影。
得知班里的罗小兰父母刚刚病故,家中还有四个未成年的妹妹即将辍学,她来到了小兰家中探望。当看到姐妹们刚刚捡来的堆满院子的垃圾,看到糊着泥浆的土房子和没有玻璃的门框子,看到几个站在窗台边借着傍晚的光线写作业的小姑娘,她的泪水夺眶而出,这是她从未想过的贫穷。她当即捐出身上全部的几百块钱,并在当地为罗小兰姐妹组织募捐,她通过在网上发帖子向社会求助,很快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济南的一位好心人看到了帖子给罗小兰姐妹寄来了几千元,当收到第一笔资助金时,罗小兰哽咽地说 “ 谢谢您,赵 老师,在我心里您就是我的亲人!
学生们以各种来表达对她的爱,有的在雪中为她搬来炉煤用黑黑的小手帮她生起了炉火,有的偷偷地在教师节送她一枝野花,有的在作业中夹张纸条,上面写着 “ 谢谢您,老师,自从你来教我们,我好像换了一个人似的,我以后一定好好学习。” 蒙古族学生乌云其米克和哈斯其米克姐妹俩为她献上亲手缝制的哈达,她们用民族的最高的礼节 向支教 老师送上真挚的祝福。赵静为学生们付出了心血,也收获了西部大山里的孩子们沉甸甸的尊敬和喜爱。
2003 年 12 月 1 清晨,昭苏遭受了罕见的 6.1 级大地震,赵静一边组织学生转移到安全地带,一边不顾随时都可能再次发生的余震危险,迅速赶到了受灾最严重的七十六兵团,她带来了自己的衣物分发给灾民御寒,为灾民撑起临时帐篷、分发救灾物资,与当地党员干部一起战斗在救灾第一线。在支教过程中经历的这一次大灾难,让她对生命、对人生价值、对年轻人和对青年志愿者都有了一些新的思考:西部教育跟不上原因在于西部经济不够发达,经济不发达的原因是缺乏人才和技术,而人才和技术缺乏的原因又是由于教育没跟上。归根结底还是教育,特别是中小学生的基础教育。她为自己能有幸能成为一名西部教育工作者而骄傲。正如江泽民曾说: “ 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但如果他年轻的时候,把他与人民的事业紧密结合起来,那他的青春就是永恒。”
一年的支教生活让她感受了因贫困而失学的痛楚和帮助孤儿重返校园的幸福,让她经历了恶劣环境的历练和地震天灾的洗礼,让她知道了青年人的价值可以这样创造。她说: “ 一年时间我们不可 能 教授所有知识,但我们给了这里的孩子希望 ”。今年高考她的十多个学生走出大山圆了大学梦,至今她和昭苏的学生保持联系,那里有她永远的牵挂。
她在学习上勤奋刻苦,勇于钻研,始终做到学习、工作、科研三不误。她具有扎实的理论素养和较强的科研能力,综合测评、学习成绩常年稳居第一名,本科就在《新闻出版导刊》等学术期刊发表了专业学术论文,获得国家级调研项目 “ 齐鲁文化资源调查 ” 论文一等奖。大一刚入学《山东师大报》曾破例在倒头条重要位置刊登她的评论文章《中国的分量》,之后她在《中国青年》、《大众日报》等各级媒体发表各类文章 100 多篇。本科毕业她以优异的成绩被跨专业保送攻读研究生。面对人才济济的陌生的新学科,要强的她告诉自己:要想学习不拉在后面,只能比别人付出更多的时间,没有时间就挤时间。别人休息她在学习,别人休闲她在工作。她的刻苦努力再次换来专业第一的优异成绩。她参与了教育部社会科学重点项目《齐鲁资历史文化资源重点开发现状调查》、山东省社会科学重点项目《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研究》和山东省教育厅项目《 20 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研究》等重点课题研究,参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 “ 十五 ” 建设开放课题研究,主编《齐鲁人文资源调研及建议方案》。她对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研究成果引起了业内专家的关注,已在《山东文学》、《时代文学》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独立发表论文 4 篇。2001 年她作为山东省大学生的优秀代表赴台湾进行访问交流,参加两岸大学生创意大赛,同台湾中央大学、台湾辅仁大学、台湾中山大学等知名学府的学子进行文化交流,在 “ 二十一世纪两岸青年领袖论坛 ” 上,她凭借睿智的思辨成为论坛的亮点。
为了丰富同学们的校园文化生活,担任山东师大研究生会主席的她组织了各种各样的活动,不断加强研究生的自我管理职能。研究生开学伊始,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赵静同学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认真组织支部党员进行讨论学习,并结合支教体验向全校师生举办多场支教报告会和图片展,在师生中产生了良好反响。她和研究生会的同学一起举办学术报告、技能培训、校园歌手大赛,组织排练研究生合唱团、话剧社,编辑制作研究生学术期刊《学洲》等。她策划组织并参演的山东师大研究生庆国庆迎新生晚会精彩纷呈,深受师生好评;她参与组织的研究生体育文化节吸引了全校 4000 多名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
同学的热情参与;在体育文化节中她一边参与组织学校的筹划,一边准备开幕式全程播音,还要准备参加的比赛项目,赵静的模范带头作用感染并鼓舞着研究生同学,体育文化节获得圆满成功。在第十届研究生辩论赛上,决赛的两场比赛她既担任前一场辩论赛的主席,又担任第二场的辩手,一番唇枪舌剑之后,她不但带领队伍获得了冠军,也荣获优秀辩手称号。出色的才华和统筹组织能力让她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军人,组织研究生百人合唱队在山东省首届大学生文化艺术展演中一举获得合唱一等奖,组建研究生百人舞蹈队、研究生模特队都是一道道亮丽的校园文化风景。她带领的山东师范大学研究生会在不断加强日常自我管理和组织承办各级各类比赛中愈加团结,显示出很强的战斗力。
在紧张的学习科研之余,她曾多次代表学校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并取得优异成绩,先后荣获山东省首届大学生艺术展演合唱一等奖、山东省第七届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 “ 跟党走在新世纪 ” 主题演讲二等奖、山东省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三等奖、“ 齐鲁文化调研先进个人 ”、山东师范大学纪念 “ 一二 · 九 ” 运动演讲比赛一等奖、第十届研究生辩论赛冠军并获优秀辩手称号、第五届百优学生素质大赛演讲和写作一等奖、第九届百优学生素质大赛演讲朗诵比赛一等奖、长征组歌 “ 优秀领诵 ”、文学院研究生美文朗诵比赛一等奖,三次在学校组织的征文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当选共青团山东师范大学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代表。课余时间,擅长主持的她多次为来济南参加会议的国家、省级领导担任解说服务,参与 “ 济南精神 ” 研讨和济南文明城市创建等活动,认真的工作、出色的表现受到各级领导好评。她先后被评为 “ 山东师范大学社会实践百优学生 ”、“ 对外宣传先进个人 ”、“ 青年志愿者先进个人 ”、“ 校园文明评估先进个人 ” 和 “ 山东师大报优秀学生记者 ” ;曾为 “2003 环球小姐中国区总决赛 ” 撰稿,受到 “ 环球小姐 ” 大赛组委会嘉奖。2006 年,她诗歌《梦回伊犁》获得了全国青少年冰心文学大赛大学组银奖。
无论是西部志愿奉献还是科研学习学术,无论是基层学团工作还是各类比赛实践,赵静都广受赞誉。2006 年 4 月,赵静从山东省 117 万大学生中脱颖而出,当选齐鲁晚报杯山东省高校十大优秀学生,她奋发读书勇于创新,知难而进奉献边疆,锐意进取迎浪搏击,用行动实践着一名新时代研究生对理想信念的永恒追求。
赵静报告稿:一腔热情洒西部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我叫赵静,是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三年级研究生,现在是山东师大研究生会主席,也是兼职学生辅导员。在山东师大求学的七年里,我连续六次获得一等专业奖学金,曾赴台湾进行学术访问交流,先后荣获 “ 山东省高校十大优秀学生 ”、“ 优秀共产党员 ” 等百余次荣誉和奖励。但是今天站在这里,我不谈大学生活的丰富精彩,也不谈学习学术的刻苦钻研,只想和朋友们讲述一段我和新疆不能不说的故事。
2003 年大学毕业前我以连续四年综合测评第一的优异成绩被跨专业保送攻读硕士研究生,我和西部神交已久,因为家中早有支援西部的传统,爷爷曾是 52 年的援藏干部,姑姑也到贫困的鲁西南地区援教。于是在西部大开发的感召下,我决定暂时中断学业参加团中央第五届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作为一名青年志愿者远赴新疆支教。
新疆在我心中是一块神秘的土地,是和戈壁、沙漠、风沙、驼铃,乃至贫穷落后联系在一起的。第一次亲眼看到天山,是在行驶着的从乌鲁木齐到伊宁的长途汽车里,数千里的天山山脉自东向西延伸,像一道天然屏障把新疆隔成了南北两方,我们的汽车就沿着天山北麓一路西行,一侧是高耸入云的天山雪峰,一侧是万里无际的高地草原。18 个小时,我们越过了戈壁沙漠和九曲盘旋的山路,在一条刚刚铺上路基的半土半石的公路上颠簸再颠簸,任何姿势都不能帮助我们缓解肌肉的酸痛,倒是窗外绵延的天山风光让我们激动不已,蓝天白云,雪山草原,远处的绵羊群和天际的云团混杂在一起。真是 “ 不到新疆,不知祖国之大,不到伊犁,不知新疆之美 ”,我和支教的队友们便热爱上了这片神秘而美丽的土地。我们的受援地就是天山脚下一个与哈萨克斯坦接壤的国家四类地区,一个春秋相连、冬长无夏的高寒地带 —— 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昭苏县。
昭苏海拔 1800 米,紫外线特别强烈,高海拔和颠簸让我长时间耳鸣,脸也好像被撕裂了一样疼痛。还没有进县城,我们的汽车就不得不停下,因为公路上已经站满了迎接我们的欢呼着的学生。脸上挂着 “ 高原红 ” 天山娃娃,在正午阳光的暴晒下已经等了两个多小时。下车的时候,我们彼此无语,除了脸上的微笑,只有盈满眼眶的泪水。后来想,支教中的所有感动就是在那一刻开始的。支教的学校条件艰苦,我们住的是七十年代盖的土房子,墙上泥土已经松动,钉子挂不住只能用木头代替揳进墙里,用塑料布吊起的顶棚上每天都有老鼠在奔跑,每天要从百米之外拎七八桶水,焖出的米饭上面夹生下面已经黑糊了,短缺的生活资源和听不明白的哈萨克族语言也都在考验着我们。在内地还可以享受到夏天的九月,一场飞雪就宣告了昭苏冬季的来临,我们在大西北穿起了棉衣,学着砸煤、扛煤、架炉子、生火 „„ 支教生活就这样开始了。
昭苏因为自然条件恶劣,师资流失严重,我被安排教初中和高中两个年级的语文。当我第一次走上讲台,看着下面天山娃娃那一双双明亮无邪的眼睛和一张张天真稚气的笑脸,沉甸甸的责任便油然而生。初为人师的兴奋和新鲜,很快就被学生的成绩冲淡了,“ 及格 ” 就是他们的最高目标,汉字的拼写连高中生也没有几个能完全写对,有时候一个知识点讲了一遍又一遍,批改作业时发现还是错。这时我告诉自己既然选择了支教,就选择了不能放弃的责任。于是我的课余时间都送给了天山娃娃们,给他们补课、和他们谈心,讲上十遍没有效果,我又说上第十一遍,第十二遍。也许我的工作是微乎其微的,很难断言能产生多少实际的效果,但和学生的朝夕相处,我听到了他们发自心底的呼唤 “ 我要读书!” 无需太多的语言和理由,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就可以让每一个青年志愿者付出全部的热情和努力。我想我们从祖国最东边送到最西边,行程万余里,绝不仅仅只为在这里做一年普普通通的任课教师,我们应该做的是带我们的热情来到这里,给这里留下希望。
一年支教生活中,我几乎走遍了昭苏的各个乡镇,到贫困学生家中走访,广泛进行社会调查。还记得有一则公益广告,一个 10 岁左右的放羊孩子的理想就是放羊、赚钱、娶媳妇、生娃、放羊。这绝非虚构,因为在新疆的农村我就目睹过这一情景。我看到学生手里不及小拇指长的铅笔头,看到学生当午饭的一块干硬的窝头,看到一个身体单薄的小女孩手上磨出的老茧,看到零下二十多度时学生身上的单薄衣服,看到家长面对孩子学费充满无奈的眼神,„„ 我深切感受到我们要做的还有太多太多。我反思自己:作为一名西部支教人,我还能做些什么?我把这些整理成图文资料,通过因特网发布信息,希望让更多的人来关注、关心、关爱中国的西部农村和西部的孩子。
得知班里的罗小兰父母刚刚病故,我来到了小兰家中探望。小兰是家中唯一考上高中的孩子,还有四个未成年的妹妹正在读小学。当我走进一个堆满了废旧破烂儿的土墙小院,看着糊着稻草泥浆的土房子和没有玻璃的门框子,看着几个站在窗台边借着傍晚的光线写作业的小女孩,看到整个家里唯一的电器竟是一盏破旧的台灯,就连院子里堆着的破烂儿也是小兰和妹妹们放学后辛苦捡来的。那是我从未想过的贫穷,我第一次感受到因贫困而即将辍学的痛苦。我不能看着一个优秀的学生因为失去双亲没钱上学而断送前途,当即捐出身上所有的钱,可是这点捐助杯水车薪,我希望更多的人能来帮助这个可怜的女孩。于是我在博客里写下这样一段话 “ 帮帮这个孩子吧,现在的一点爱心,可能会使这个孩子的一生变得不再平凡!” 通过在网上发布信息,我的文章很快引起很多人的注意。当收到第一笔资助金时,罗小兰哭着说 “ 赵 老师,在我心里您是和父母同等重要的亲人!” 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帮助一个孤儿重返校园是多么幸福。今年我接到小兰的喜讯,她顺利考入了新疆财经大学新闻系学习。一年时间我不可 能 教授大山里的孩子们所有的知识,我也不知道我会对他们起多大的作用,但至少在他们人生圆梦的途中我给他们带来了热情和希望,特别让我高兴的是,今年我教过的十多个学生顺利通过高考,走出了天山,圆梦大学。
很多朋友都不理解我到新疆支教的选择,他们在繁华的都市里拿着高工资,过着舒适的生活,而教师本来就很清贫,更何况在边境山区。在新疆支教的一年,我们经受了寒冷、风沙、积雪、缺水,独立生活、甚至还有地方病 “ 胆囊炎 ” 痛苦的折磨,我们也有想家的时候,想家的时候几个同学也会抱头痛哭,我们也有孤单的时候,害怕周末校园的寂静,难得的空闲让我们更加思念远方的亲人,但我们从未后悔当初支教的选择。每当走进教室见到可爱的学生,每当看到他们一点点进步,一天天长大和成熟,那种精神上的愉快和满足是任何物质上的享受都替代不了的,我体会到的是一种人生价值的实现。
付出了心血,我收获了天山娃娃沉甸甸的爱和信任,我的脑海里常常会浮现出一张张熟悉的面容和一幕幕温馨的画面,让我眼也潮湿心也潮湿。忘不了孩子们在雪中给我搬来炉煤,用黑黑的小手帮我这个从来没有生过炉子的女孩子架起了炉火;忘不了孩子们在教师节为我采摘的那束野花,然后塞在我的手里又害羞地跑掉;忘不了蒙古族学生乌云其米姐妹为我亲手缝制的哈达,用民族的最高的礼节送给我这个 支教 老师最真挚的祝福。一股股暖流在我的身体里涌动,也许这是只有体验过西部生活的人能感受到的幸福。支教结束前,我收到学生们写给我的一个留言本,我轻易不敢翻开,因为一句句 “ 老师我们真的舍不得
您 ”、“ 姐姐我们永远都会记得您 ”,让我连 “ 再见 ” 这两个字都不忍心说出;夹在留言本中的一片片刻着 “ 不要忘记曾经来过这里 ” 的落叶更会让我的眼泪夺眶而出 „„ 在新疆我收获了太多太多的感动,太多太多的真情。这些原本以为只能在电视上看到的情节,就这样真实地发生我自己身上。
2003 年 12 月 1 日,新疆时间 7 点 38 分,天刚蒙蒙亮,我正在宿舍整理书本打算去上早自习,忽然,一股巨大的震荡让我天旋地转,我瞬间失去了知觉,恍惚中我下意识地感觉到: “ 地震了!” 周围 老师们大声呼喊,我也推开房门冲出了屋外,随后,我居住的土房子墙面上多了几条深深的裂痕,外面顿时沸腾起来 „„ 这是我平生第一次经历 6.1 级大地震的洗礼。屋外是厚厚的积雪和零下二十多度的严寒,我们站在雪地里经受着西伯利亚寒流的考验,那一时刻,在离家万里之外的雪域高原,我的脑海里闪现着两个字 “ 战友 ”。一切都来得太突然,突然地甚至忘记了恐惧,我和支教团的同学拥抱在一起,用
颤抖的声音互相安慰和鼓励。当天三十多次余震不断,我们迅速组织学生转移到安全地带。党中央和国务院迅速做出了反应,第二天国家地震总局就派工作组赶到了昭苏,随后大量的灾后救援物资不断送到,我也赶到受灾最严重的七十六兵团,帮助灾户一起分发帐篷、粮油、米面,忙碌中竟忘记了随时还会发生的余震。那几天精力特别的好,浑身好象有使不完的劲,我和战友们互相提携互相鼓励,在那段特殊的日子里结下了也许只有经过战火洗礼才能体会到的友情。在夏塔汉校的同学地处偏远又因地震断水了,得知他们每天只能储备大雪喝雪融水,我立刻灌了四十斤重的水坐车给他们送去。地震是一场灾难但更是一次心灵净化的旅程,让我对生命、对人生、对年轻人和对青年志愿者都有了一些新的思考,也更明晰了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在年轻的岁月里,有那么一段,能把热情无私地奉献给祖国,把青春的足迹留在西部山区,把爱心献给如雪山般单纯朴实的的孩子们,我想,我的青春会因此而无怨无悔!
我是千千万万高校学子中的一员,也是万万千千青年志愿者中的普通一分子,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千千万万人的力量是无穷的。我的支教生活结束了,但有很多东西都在依然继续着,诸如一名青年志愿者所肩负的责任与义务,诸如我和队友们致力传递的志愿者精神,诸如我对西部、对新疆绵延不熄的永远的眷恋 „„谢谢大家!
十佳少先队员事迹材料我是许昌市毓秀路小学五(3)中队的梁晨同学,是一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平时严于律己,以曾国藩为榜样,做到“吾日三省吾身”,让自己越来越棒!......
十佳中学生的事迹材料*,男,*出生,现任12机电一班班长、学校学生会纪检部成员、车间生产组长。平时在生活中,他思想进步,学习刻苦,勤奋上进,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爱好广泛,全面发展。是一......
第十二届“佳木斯市十大杰出青年”候选人事迹简介来源:佳木斯团市委 发表时间:2011-4-21 11:30:38 双击自动滚屏 王 军 男,汉族,1975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博士,现任佳木斯大学材料......
个人简历。姓名:左兴华班级:电子信息工程系应电0933班籍贯:湖南省衡阳县政治面貌:团员所在组织:院青年志愿者服务队职务:院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副队长 开音听力言语康复中心、长沙市......
画里画外好孩子凌佳妤,一(3)班中队长。她活泼开朗,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尽心尽力为班级服务并取得大家的认可: 2011年的优秀班干部光荣称号;她爱好阅读,较强的自学能力且善于总结,获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