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小学一训三风解读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小学三风一训解读”。
6-16-1
农场小学“一训三风”解读
校
训:勤于学
躬于行
“勤于学”:勤于学习,追求真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都是在勤学中成长、成材、成功。要求学生勤于学习,就是要求学生珍惜生命,挚爱生命,为自己的人生成长耷实基础!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躬于行”:中国古代教育家十分重视“躬行”的作用,躬行的意思就是亲自去实践,亲身去体验。古代大诗人陆游的诗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恐怕是对躬行得最好解释。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校
风: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校风即学校的风气。它体现在学校各类人员的精神面貌上,体现在学生的学风、教师的教风、学校干部的作风、各班级的班风上,还存在于学校的各种事物和环境之中。良好的校风既是教育和管理的成果之一,又在教育和管理上具有特殊的作用,它有一股巨大的同化力、促进力和约束力,是一种精神力量和优良传统。
这里的行万里路和读书是互补的,读书是静态的,行路是动态的,书中知识有限,只有行路眼观耳识才能补其不足!(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古人都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为一种追求。因为这两者都能使人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和能力。行路”我们理解为在实践中学习。孔子非常重视实践在学习中的作用,并通过周游列国治国安邦来印证所学。李时珍、徐霞客、马可波罗、达尔文、哥伦布都是靠“行路”写出了宏伟巨著或取得重大发现。可见,“行万里路”较“读万卷书”要重要得多。把“读书”与“行路”关系作个比喻:“读万卷书”好比人们通过一个窗口看到了知识和能力的金山,但要想真正得到知识和能力这个金山,还要靠走出门去“行万里路”。
作为教师这个职业,一向崇拜读书,比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无形之中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轻视“行路”的想法。知识分子从书本到书本已经几千年了。可以看到,现在的教师群体已经脱离实践太久了,多数的教师已经被隔离在社会之外(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教师这个职业也自然被“神圣”到无以理解的地步。要得到社会的支持首先要得到社会的理解,要得到社会的理解首先要融入这个社会。“行万里路”是当前教师最需要的。
教
风: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教风即教师风范,是教师的德与才的统一性表现。教师风范是教师整体素质的核心,表现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科学研究、教书育人等各方面。
《论语•述而》:子曰:“默而识(zhì)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能有什么难呢?”)
“学而不厌”。作为教师尤其要做到这一点。教师是学生的示范,我们希望学生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首先教师要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身教重于言传”,“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应该是学生很好的榜样。
“诲人不倦”四个字简简单单,但蕴含的是教师的爱心和耐心。所以,我们教师应该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学
风: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学风有二种含义,一指学校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原则;二指学生的行为规范和思想道德的集体表现,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有时也特指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风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出自《论语•公冶长》第五篇,其含义是: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敏:聪明;好:喜好。
我们认为,只要农小师生秉承并践行农小的“三风一训”;脚踏实地,众志成城,一步一个脚印,一定会描绘农小美好的蓝图——办一所与时代发展同步、具有经典教育特质的“农场小学”品牌学校。
解读三风一训校风:崇德 进取 求实 创新 “崇德”即主张人要推崇高尚的品格,这是为人之本。把它列于首位,体现了学校“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指导思想。从小对自身道德、品......
三风一训解读校训、校风、教风、学风,作为一把标尺,不但是一所学校办学思想的集中体现,而且是其文化积淀的具体体现,为学校的整体推进和健康发展起到不可替代作用。透过“三风一......
“一训三风”解读 办学理念:追寻师生幸福,成就精彩人生。师生是学校的主体,我们将关注师生身心健康作为永恒的主题,确立了“追寻师生幸福,成就精彩人生”的办学理念。让教师愉快......
东滩小学“一训三风”解读校训:为梦插上翅膀,让爱温暖你我校训,是一所学校精神高度浓缩和集中体现,也是一所学校的核心和名片,反映了一所学校的学术传统和办学宗旨,也深深砥砺着学......
将军小学校训、校风、教风、学风解读校训:重德 博学 健体 创新 校训解读:重德:大德;厚德。亦指大德之人。《汉书·车千秋传》:“ 千秋 居丞相位,谨厚有重德。” 唐 罗隐 《投宣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