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人、湖北人、山西人和陕西人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陕西人猛还是东北人猛”。
论春秋战国时期边地开发的驱动力
西周初期,为巩固统治,周天子以宗法制的思想为指导,采取分封的方式,建立了一个新的统治体系:亲者居京畿、大国;疏者次之;有功之异姓之臣则多分封在蛮夷之地,成为“中国”与“蛮夷”的真正分野。春秋战国时期,诸国为拓展封地、稳定后方、成就霸业、逐鹿中原,对边地进行了军事征伐为先导,政治建制为控制手段,资源掠夺为目的的开发。在此过程中统治区域不断扩展,夷、狄、戎、蛮等民族渐次融入华夏族,形成了以齐、晋、秦、楚为主的地域文化。
一.拓展封地的需要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称:“齐、楚、秦、晋其在成周时微甚,封或百里或五十里。晋阻山河,齐负东海,楚介江淮,秦因雍州之固,四国迭兴,更为伯主,文、武所褒大封,皆威而服焉。”
四国之中,姜尚初封于齐营丘,“黎明至国,莱侯来伐,与之争营丘。营丘边莱,莱人,夷也,会纣乱而周初定,未能集远方,是以与太公争国”[1]。虽然史书未详细载明此次争战的过程,但肯定以姜尚取胜告终,否则吕姓的历史即告结束。“及周成王少时,管、蔡作乱,淮夷叛周,乃使召康公命太公曰:‘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齐由此得征伐,为大国,都营丘。”可见齐国因伐“淮夷”,才得以扩展封地。
成王之弟虞始封于唐,是为晋祖。唐虽属至亲,但仅“方百里”,据到靖侯五世“无其年数”和“桐叶封弟”来看,成王不得已而封之,因此不甚重视。晋献公“五年,伐骊戎”,已经表现出一定的军事实力。“十六年„„伐灭霍,灭魏,灭耿”,这些小国不是周的封国,只能是狄族或者戎族政权。二十二年,用大夫荀息和宫之奇的计谋“假途灭虢”,攻占了虞、虢两国。“当此时,晋强,西有河西,与秦接境,北边翟,东至河内[2]。”
楚祖鬻熊曾“子事文王”,其三世孙熊铎“当周成王之时”因“举文、武勤劳之后嗣”“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居丹阳”。周夷王时王室衰微,熊渠“甚得江汉间民和,乃兴兵伐庸、杨粤,至于鄂”,并分立其三子为王,“皆在江上楚蛮之地”。楚武王三十七年,“始开濮地而有之”。据韦昭注:“濮,南蛮之国。”根据此前的“伐随”,此后的“伐随”、“伐申过邓”、“伐蔡”,以及“陵江汉间小国,小国皆畏之”来看,以开拓封地为目的的边地开发基本是在武王时代完成的。楚成王初立时,使人向周天子进贡,“周天子赐胙,曰:‘镇尔南方夷越之乱,无侵中国。’于是楚地方千里。[3]”
秦襄公始国源于周平王东迁时“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曰: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二十八年后,其子文公“以兵伐戎,戎败走。于是文
公遂收周余民有之,地至岐。岐以东献之周。”后来经过五代人九个国君百余年的斗争,在穆公三十七年终于“开地千里,遂霸西戎” [4]。
二.提供稳定的后方
所谓的后方是相对于中原农区的前线而言。周据关而王的本意是出可平中原之乱,退可仰河山之险,不虞诸戎攻侵,后方失守,至于东迁。春秋战国时各强国努力抢占中原农区,但是不忘周之教训,都很注意稳定后方。因为四个强国“开地千里”都是在对少数民族领地占据的基础上的,因此在这些国家内外交困的时候,少数民族力量便寻求独立,扰乱后方,各国不得不狠下心来镇扶边地。另一种情况是在对中原农区进行争夺的战争中暂时受挫,遂采用开发经营边地的策略,巩固统治、提供军需物资。
如楚庄王三年“楚大饥,戎伐其西南,至于阜山,师于大林,又伐其东南,以侵訾枝。”在这种情况下,“庸人帅群蛮以叛楚,麋子帅百濮聚于选,将伐楚”。蛮族的主动进攻严重威胁到楚国统治的稳定。庄王果断出兵,灭掉庸国,与诸蛮结盟。又如吴国,主动进攻楚国,“比至郢,五战,楚五败”,伍子胥长驱直入楚都,鞭平王尸。后越灭吴,楚国复又遭到越国的侵扰。到楚威王时,方“兴兵而伐之,大败越,杀王无彊,尽取故吴地至浙江„„而越以此散,诸族子争立„„服朝于楚。”正是解除后顾之忧的基础上,楚国得以“北破齐于徐州”。怀王六年“使柱国昭阳将兵而攻魏,破之于襄陵,得八邑”,十一年“苏秦约从山东六国共攻秦,楚怀王为从长”。
秦所受威胁与西周略同,早年在开拓封地的时候即有文公“以兵伐戎,戎败走。于是文公遂收周余民有之,地至岐。”后来秦属意东进,不意崤之战匹马只轮不反,从此暂以安抚西鄙为业。穆公年间,戎王派由余出使秦国,其实便是试探秦国实力,企图征伐。穆王巧施计策,离间其君臣,在充分了解戎地的地形与兵力分布之后大举伐戎,取得了彻底的胜利,从此后方稳固,秦得以全力东进、南下。
齐国姜尚初封不久,就获得“得专征伐”的权力,且其世代尚武,从来只有对外用兵,而无后方患。晋在拓展封地的同时已经极大地打击了狄族,后世专以中原争雄为主。两国不如秦、楚边患之多,因此通过开发边地获得稳定以秦、楚为典型。
三.“尊王攘夷”的政治手段
成就霸业的关键在于广泛的政治舆论支持,“尊王攘夷”正是取得支持的不二法门。最早提出“尊王攘夷”的是齐国的管仲。尊王即奉周天子为正统,“夷”原指靠近齐国的东部的少数民族,但管仲所说的夷还包括西戎、北狄和南蛮。《史记 齐太公世家》记载“(桓公)二十三年,山戎伐燕,燕告急于齐。齐桓公救燕,遂伐山戎,至于孤竹而还。„„命燕君复修召公之政,纳贡于周,如成康之时。诸侯闻之,皆从齐。”山戎本在燕之西北,不属于
齐,但是齐攻伐而据有其地,然后赠予一起出兵的鲁、卫两国,并乘机要求燕国向周天子进贡,是为“尊王攘夷”的典型事例。齐桓公三十年,帅诸侯伐楚,责以苞茅不贡和昭王不反,楚承诺周天子进贡方才作罢。齐国的这些举措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所以齐桓公为五霸之首。
在“尊王攘夷”方面实际操作最早也最为成功的当属秦国,襄公始国和穆公霸西戎前文已有论及。可以说秦国对关中农区的占据不特拓展了封地,兑现了周平王的空头支票,而且也是“尊王攘夷”的典范,故霸西戎时,周天子“贺以金鼓”。
五霸之中,楚、越本即是“夷”,其霸业的取得并非出于“尊王攘夷”。至于晋文公,母族出身北狄,亦有半数“夷”之血统,虽然有“入襄王于周”的功劳,并得赐“河内阳樊之地”,但是与边地开发关系不大。因此“尊王攘夷”为目的下的边地开发,以齐、秦两国为典型。
四.提供战争所需的各种资源
从兵源来说,边地多剽悍勇猛之士,如秦始皇兵马俑展示戎族占秦兵的相当比例;齐国能“因其旧俗”,融合东部少数民族较早,因此作战也较为勇猛,伐山戎时亦有以投诚戎兵为先锋的记载;楚国对中原诸国常自称蛮夷,在征伐百濮、蛮、吴、越收其民众为卒是符合逻辑的,否则不可能在灭越之后能立即与秦、晋、齐抗衡;晋文公外家本是狄,入主晋国亦得狄族之助。上述四国开国时都是小国,其强盛在于边地开发,后来动辄地方千里,楚国甚至地方五千里,肯定有少数民族与华夏族的大融合,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少数民族的数量往往超过华夏族。除中原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之外,还吸收了大量的少数民族文化,一个突出的例子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从粮草来说,中原地区原有的农耕文化因这些国家传播、深化,特别是井田制的废除,大大地促进了粮食生产,诸国的战争正是得益于此。如秦驱逐戎族,占据关中农区,又完成对巴蜀的开发,是最终鼎定的原因之一;楚国继续发展当地的稻作农业,粮食生产不应当低于秦国两大农区(否则不足以和发展已经成熟的旱作农业地区抗衡);齐国虽然是据鱼盐之利,但是战时粮食作为关键,殆非可以通过鱼盐贸易获得,因此它的粮食产量也不低;晋与秦同属旱作农业,虽有大饥荒,得秦“泛舟之役”始解,但是根据次年秦饥请粟于晋来看,晋开发边地也带来了较高的产量。
从兵器来说,秦所得的巴蜀,据《禹贡》记载,正是金属矿藏丰富之所在,现在仍有一定的开采,秦坚兵利马,后者来自戎族,前者来自巴蜀;楚占据吴、越,这些地方正以兵器精良而闻名,在楚早期的时候可能即有兵器的贸易活动,但是相对于直接占据,取之如同在自己的库房,显然消除了原来的许多限制;晋国边地的北狄可能即是后世的胡、匈奴,长于骑射,晋向北拓边的过程中显然有向狄族学习制造高精尖兵器的过程;齐国亦出铜铁,得益
于姜尚征伐广地。
参考文献:
[1]【汉】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p160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3.7
[2]【汉】司马迁:史记·晋世家p199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3.7
[3]【汉】司马迁:史记·楚世家p212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3.7
[4]【汉】司马迁:史记·秦本纪p28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3.7
[5]【汉】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p318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3.7
山里的陕西人散文我的父母都是河南人,在我说话的时候,口语中往往也掺杂一些河南人的方言。虽说我是生在陕西,长在陕西,和当地的陕西人说话,还是有所不大相同,不需要多久,他们就能知......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4篇山里的陕西人散文,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我是陕西人散文诗我是陕西人,祖先是炎黄,说的是陕西话,唱的'是秦腔,祖祖辈辈,生活在三秦大地上。不会曲里拐弯,喜欢直来直往。不会柔声柔气,骨子里凸显一个刚。不会逆来顺受,一个字......
我是陕西人散文诗(共12篇)由网友“Oscarrr”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我是陕西人散文诗,一起来阅读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篇1:我是陕西人散文诗 祖先是炎黄,说的是陕西话,唱的......
做尚德重礼的陕西人我们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我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素质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本学期我们学校开展了做尚德重礼的陕西人的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