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州民族民间文化_湘西民族文化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8 05:58:40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湘西州民族民间文化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湘西民族文化”。

一、湘西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实施工作基本情况

过来几年,特别是2006年以来,在州委、州政府的领导下,在州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下,我们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的要求和国家、省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安排部署,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健全机制,突出重点,强化措施,整体推进,我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实施情况良好,圆满完成了阶段性的各项目标任务,主要表现在:

——民族民间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工作全面展开。到2006年底,全州已完成158个乡镇的1196个村的普查,占全部村的75%,其中永顺、龙山、保靖三个县完成了100%,据初步统计,全州8县市16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多达1056种。——一批重点保护项目进入国家和省代表作名录。到2006年底,我州进入国家级的代表作项目7个,居全省各市之首,进入省级代表作项目22个,占全省总数的三分之一。

——民保工作宣传力度不断加大。在全国第一、第二个文化遗产日前后,全州8个县市共出动宣传车58台次,展示宣传版画600多块,发放宣传资料2万多册,参加民间技艺表演人员7000多人次。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以来宣传我州民保工作的报道在《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湖南日报》等报刊登达220余篇,在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等各级广播电视媒体报道达72次。我州的苗歌和土家族山歌,已于今年7月进入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现场录制,并将于10月正式播出。

——全民保护意识逐步增强,农民自发的民间文化活动逐年增多。2006年全州举办各类民族文化活动达500多场次。

——传承保护有了新的进展。2006年州人民政府公布了湘西州第一批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人25人,2007年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传承人我州叶水云、刘代娥榜上有名。州政府同时出台了《湘西自治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管理暂行办法》,并于今年初对传承人首次发放了传习补助津贴。

在民保工作实践中,我们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和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的工作原则,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完善保护机制,建立了领导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

一是完善组织机构建设。2004年3月,我州成立了以州委副书记、州人大常委会主任龙颂江同志为组长,州委宣传部部长、州政府分管文化工作的副州长为副组长,政府办、州文化局、州财政局、州民委、州发改委、州国土局、州教育局、州建设局、州广电局、州体育局、州旅游局、州文联等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领导小组。组建成立了湘西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对全州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开发、利用工作的宏观领导和协调。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州政府于2004年8月份下文聘任53名专家组建湘西自治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会设立民俗、民族舞蹈、民族音乐、民间文学、工艺美术、民族体育、民族建筑、民族语言等8个学科组。二是落实工作责任制。我州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实行县市长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层层抓落实的工作责任制。州政府将“保护工程”及其试点工作纳入对各县市政府目标管理,实行年终检查考核。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纳入了我州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了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了城乡建设规划。

(二)制定保护政策,落实了传承措施和协作体系。

为了使湘西民保工程走上规范化轨道,州政府讨论起草并经州人大审议通过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这是全国首个地市级的地方性保护法规。在《条例》的基础上,州人民政府出台了《湘西自治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管理暂行办法》,我们在全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前,确认了田茂忠、龙炳文等25名民间艺人为首批湘西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人.各县市也确定了传承人,对县级传承人也不同程度地发放了生活补贴。全州还多次组织了湘西民族民间文化专题研究会议,聘请国内多名知名专家担任专业指导,与中央民族大学、吉首大学等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在保护基地开展调研活动,形成了以众多专家教授为主导的湘西民族民间文化研究协作群体,并于2006年在黄永玉先生指导下举办了“湘西文化名人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学术研讨会”;为尝试推广民族民间文化乡土教材进课堂,教育部门编印了《湘西民族民间文化》中小学版的课外辅导读物,下发全州近百所中小学校,在音乐、美术课上试教,效果良好。

(三)科学规范操作,全面开展普查并建立了相关的数据库。

湘西民族民间文化遗产资源丰富,蕴藏量大、覆盖面广,普查工作任务十分艰巨。2005年,我们举办了全州民保工作普查培训班,制定了全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实施方案,启动了全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工作。2006年对8个县市普查工作进行了督查,在此基础上,在吉首召开了全州民保工作座谈会,在保靖县召开了普查工作经验交流现场会,对普查工作进行了再动员、再推动。今年底全州将完成普查工作前期调查摸底任务。在普查的同时,组织了部分品种的田野演出,运用数码摄像机、照相机进行现场录像拍照,组织科研人员整理图文资料并进行研究。在普查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数字化管理系统,准备在该系统设计基本信息、多媒体、实物、湘西民俗、日常业务管理等模块,实现档案资料工作的现代化管理和数字资料的多功能服务。同时,征集了民间现存的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编辑出版了《梯玛神歌》、《土家歌谣》、《土家织锦》等专著;由州文联、州民保中心牵头组织编著的《湖南湘西民间工艺美术》即将出版;张子伟等编著的《湘西州龙山县内溪乡土家梯玛跳神》(20万字)、《湘西州花垣县排碧乡苗族椎牛祭》(30万字),已列入出版计划。同时启动了国家级保护项目系列丛书的编写工作。

(四)狠抓重点项目,形成了国家、省、州、县四级保护名录体系。通过全州上下的努力,2005年经国务院批准公布,我州进入国家保护名录的项目有土家族打溜子、土家族织锦工艺、土家族摆手舞、土家族毛古斯、苗族鼓舞、苗族银饰、辰河高腔目连戏等7个项目。2006年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我州进入全省第一批保护名录的有苗族古老话、苗族歌谣、苗族赶秋、苗戏、苗族武术、凤凰纸扎、文武茶灯、凤凰蓝印花布、湘西阳戏、土家族咚咚喹、土家族梯玛神歌、土家族哭嫁歌、土家族挖土锣鼓歌、土家族过赶年、湘西苗族民歌、乾州春会、土家族山歌、酉水船工号子、踏虎凿花、湘西苗族服饰、土家族舍巴日、湘西苗族椎牛祭等22个项目。今年上半年,我们完成了第二批国家级保护名录16个项目的申报工作和首批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申报工作,经多次评议、反复修改后,已获省专家委员会和省民保联席会议评审通过,目前已报送国家文化部,其中申报的12个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已于今年6月获国家文化部评审通过,将于8月正式命名;同时还抓了州级保护名录的评审,全州第一批保护名录69个、第一批民间文化艺术之乡36个已通过专家委员会的评审,经民保工程领导小组同意,并报州人民政府批准,于今年全国第二个“文化遗产

日”(6月9日)进行了公示,7月21日州政府正式下文进行了公布。各县市还公布了一批县市级的保护名录。在进行项目申报时,我们就项目相关部分与各县市一道组织了一系列原生态表演和原始调查,因此围绕项目申报的同时,也进行了民保专项普查,促进了这些项目的保护和完善。

(五)重视活态保护,民族节会活动丰富多彩。

2005年,我州组团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曲艺表演,获7项奖励,在“江西国际傩文化艺术节”,我州永顺县毛古斯表演获得了金奖。2006年在浙江舟山中国锣鼓大赛中,我州龙山县代表湖南参赛的节目土家族打溜子《毕兹卡节日》获金奖,在浙江象山全国渔歌号子比赛中,我州保靖县《酉水船歌号子》获第四名。今年我州的歌舞《欢乐毕兹卡》、《俗苏起业》、《卡普它》、《摆手迎吉》获全国第十届海峡两岸中老年文化艺术节金奖、银奖、编导奖、组织奖。近几年各县市还举办了一系列民族民间文化节会。保靖大型原生态文化展示“走进酉水”、龙山土家族“舍巴日”、吉首苗族“四月八”、凤凰山江“苗族传承世家”评奖、“天下凤凰聚凤凰.中国苗族银饰文化节”、花垣赶秋节、“太阳会”、泸溪良家潭苗族“跳香”等等充分展现了土家族苗族悠久的文化。这些民族民间专题文化活动的成功举办,是对民族民间文化活态的最佳保护。

(六)、培训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骨干,造就强大保护队伍

保护工程全面启动之后,我们把培训保护工作骨干放在重要位置。已组织举办了两期培训班,邀请国内著名专家授课,来自全州各市文化局分管局长、保护工程中心负责人及业务骨干等参加了培训。同时积极参加省举办的业务骨干培训班。州县都举办了民保干部业务培训。近几年共请来了资华筠、乌丙安、刘锡诚、刘魁立等国家民保专家为我们授课,对提高民保工作者的业务素质起到了很好效果。目前,我州已初步建立起一支热爱民族民间文化,具有奉献精神,相对稳定,且有一定专业技能保护工作队伍。这支队伍由领导、专家、学者、文化工作者、民间艺人等共同组成,正在保护工作中发挥着保护作用。

(七)保护开发并举,实现保护和开发相辅相成的共赢效果。

我们把湘西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作为建设文化湘西的突破口和切入点,采取“相对独立,双轨运行”的办法,两手齐抓、共同促进。在扎实开展保护传承工作的同时,启动实施了扶持一家文化旅游企业、开发一批民保产品、开通一个民保网站、成立一个演出公司的巢凤园湘西文化产业开发工程。在湘西旅游中注入文化内涵,使深藏在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获生机。以土家族文化生态保护基地为依托,在里耶、洗车河、苗儿滩、隆头、靛房五镇开展了调研活动,拟以展示土家族民间文化遗产为主要内容,形成土家文化长廊;龙山县广泛吸纳社会资金,积极创办了龙山里耶古城土家织锦工艺厂,龙山馥生织锦厂、苗儿滩镇“织锦之乡”特色乡镇,叶家寨、捞车河村织锦特色村等。全县现有织锦艺人500多人,织机800多台,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香港以及国外市场。

以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基地为依托,在德夯、乾州、凤凰旅游线上,与旅游企业开展合作,以展示苗族民间文化遗产为主要内容,组织部分传人现场制作和表演,使旅游点成为湘西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宣传展示的窗口。凤凰县创作了一台集原生态音乐和民俗风情于一体的森林实景《寻梦凤凰》音乐晚会;州民族歌舞团与张家界旅游公司共同打造的《魅力湘西》旅游晚会,已演出100多场。

民保综合试点工程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没有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开拓思路,多渠道多方式多手段地开展民保工作,努力做到了三个方面的创新:

一是创新了工作思路。注重加强组织建设、制度建设,重视发挥专家作用,抓好保护队伍业务培训。

二是创新了工作方法。以申报促保护,按照“确定重点、建档立卡,分类制作,图文并茂”的要求精选申报项目,确立了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以传承促保护,通过课堂教、民间传、政府引等方式,使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代代相传。以开发促保护,将民族民间文化遗产资源通过旅游景点的再现,让人们感受原汁原味的民间艺术风俗。以立法促保护,近几年,我州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的地方性法规和政策,构成了我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多种保护形式,从而使我州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步入了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三是创新了保护机制。在保护方面,采取了政府保护、部门保护、民间保护、企业保护、村寨保护、家庭保护等保护机制;在工作运行方面,采取了州、县、乡三级保护工作机制、聘用制、网络工作制等。在资金保障方面,采取了政府投入、民间投入、企业投入等各种形式。在抢救方面,建立分级保护实施方案,明确了州、县、乡各自的职责。

几年来,全州各地各部门和广大民保工作者遵循文化遗产保护规律,紧密结合我州实际,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我州在全省率先将民保工作列入各地目标管理考核指标;率先颁布政府资金奖励引导办法,加快形成民保多元化投入机制;在全国率先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地方立法工作,不断完善遗产保护地方法规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引起了文化部领导高度重视,2005年以来,国家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部长助理丁伟、国家民保中心副主任李珂、谢克林先后视察了湘西州民保工作,并给予了充分肯定。2005、2006年,我州先后在全国和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大会上作了典型发言;2007年初,我州民保综合试点工作受到文化部表彰,州文化局被评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单位;吉首大学教授田茂军被评为全国先进个人。

虽然我们在开展试点保护工程的工作中进行了一些积极探索和实践,但由于经济落后和自身工作水平的局限,我州保护工程刚刚起步,许多方面仍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我们有信心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人大常委会的关心、支持、监督下,把我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做得更好。

二、下一步全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目标和任务

我州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是湘西各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保护和利用好我们的文化遗产,事关先进文化建设,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我们一定要不折不扣地抓落实。根据我州同国家签署的《试点任务书》的要求,今后的工作思路是:以民族文化为灵魂,以提高保护意识为基础,以开展普查工作为重点,以抢救工作为突破口,推进民保工作上新台阶。

工作目标是:普查工作遍及全州每一个自然村,覆盖率达100%;积极申报,新增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建设一批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习场所,建好原生态文化保护基地陈列馆(室)2个以上;出版“湘西自治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专著3部以上;继续改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的环境,使濒危和重要的文化遗产以及一批传承人得到有效的保护。努力改善文化生态环境,力争于2008年湘西自治州进入全国十大文化生态保护区之列。

上述工作目标,是结合我州实际提出来的。因此,必须求真务实,突出重点,努力完成好以下工作任务:

(一)抓好遗产资源普查工作。普查是保护工作的基础,也是近两年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为了进一步做好普查工作,力求做到以下三点:一是以全面性、代表性、真实性为普查工作的指导原则,无遗漏地进行拉网式普查。二是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任务,为2008年迎接国家验收打好基础。三是抓好成果展示,对乡间普查中发现的珍贵实物,进行重点征集;对我州进入国家保护名录的项目,组织专家编写系列丛书,今年将完成《土家织锦技艺》、《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土家族毛古斯》三部专著。

(二)抓好抢救和传承发展工作。一是抓好民族语言的抢救。我们将以民委和教育部门民族语言研究成果为基础,制定抢救方案,采取一切可行措施鼓励使用民族语言,推广两种语言教学。积极主张在电视媒体上,开辟一定时间的民族语言广播;在大型文艺活动中实行汉语、土家语、苗语三语主持,通过这些办法形成浓厚的民族语言环境,彰显湘西民族特色。二是抓好传承人的保护,对有一定影响的民族民间老艺人和民间工艺大师有重点地采取保护措施,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和活动环境,鼓励代表作传承人进行传习活动,对政府命名的传承人规定带徒授艺的任务,并检查落实,将那些最原始、最自然、最具有原生态特点的文化基因,尽可能原汁原味地保存起来,传承下去。三是抓好发展和利用,继续巩固和建立一批民保特色村寨;策划好一台民族特色文艺晚会;组织专家和工艺大师研究制作一批民保产品推向市场。

(三)抓好一批有影响的民族特色活动。不断推出本民族的原生态文化精品,参加全国和各民族地区的交流展示展演活动,扩大湘西州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组织好本民族的各种艺术表演节目,在重大的民族节日中充分展示我州民 族风采;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结合文化旅游,向世人展示神秘的湘西文化。

(四)抓好民保基地建设。一是抓好土家族文化生态保护基地建设:以龙山里耶为基地窗口,以龙山县东南部、永顺县西南部为文化生态保护研究基地,并包括古丈县断龙(红石林)、保靖县碗米坡、马王、泸溪县潭溪镇婆罗寨四个保护点。二是抓好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基地建设:以凤凰山江为基地窗口,以凤凰县西北部、花垣县东南部、西南部为文化生态保护研究基地,并包括吉首市矮寨、保靖县吕洞山区、古丈县默戎、泸溪县梁家潭四个保护点。目前,《湘西自治州土家族苗族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基地实施方案》已完成起草工作,州人民政府批准后,我们将依据方案制定出基地的中长远保护规划,明确保护范围、保护措施和工作目标。坚持突出重点和整体推进相结合,着力抓好基地示范窗口及保护点,以点带面,全面推进保护工程,力争在明年进入全国十大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之,民保工作要在项目申报方面实现新突破,有重点地推出一批新的保护项目,千方百计使之进入国家级代表作名录。要在传承发展方面取得新进展,使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薪火相传,后继有人;使优秀的民族民间工艺在推向市场的过程中获得生机。要在普查方面取得新成效,以优异成绩迎接国检。要在基地建设方面迈出新步伐,使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和传承人在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中得到完整的保护和传承;使湘西州早日成为全国文化生态保护区。我们坚信,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指导下,全州上下各级政府和各个部门的共同努力,湘西自治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一定会迈上一个新台阶。

民族民间文化教师队伍

2013年晴隆县三宝学校民族民间文化专长教师队伍建设我校民族民间文化专长教师队伍有:王元虎、肖正金、柳顺方.王元虎:主要负责苗族民族民间文化.肖正金:主要负责彝族民族民间......

民族民间文化小结

贵定县新铺中学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工作小结中华文化是由各民族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我国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实践中创造了自己优秀的传统文化。贵定县新铺中学位于贵......

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工作总结

石阡县汤山一小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汇报材料民族民间文化是一种区域文化,是一种大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校园文化的重要源泉和基础。把民族民间文化引进......

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工作总结

2012年度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工作总结(2012年-2013年学年度第一学期)民族民间文化是一种区域文化,是一种大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校园文化的重要源泉和基......

民族民间文化个人事迹材料

民族民间文化个人事迹材料***,男,布依族,出生于1970年10月8日,大专文化程度,1991年8月参加工作,现为小学高级教师专业技术职务。历时十七载的教坛生活均在**学校——他的家乡耕耘......

下载湘西州民族民间文化word格式文档
下载湘西州民族民间文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