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阶段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分析_小学阶段心理分析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8 05:01:06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小学阶段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分析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小学阶段心理分析”。

小学阶段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心理问题的分析和对策

摘要:伴随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建设推进,流动人口规模逐渐扩大,“举家迁徙”的家庭式流动比例也大量增多,外来务工人员的随迁子女在城市中刚刚进入教育阶段往往成为被排斥的特殊群体,幼小的心灵承受着难以承受的压力,形成了自卑、孤僻、逆反、仇视等不良心理。本文从随迁子女自身、家长、学校三方面分析随迁子女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

[关键词] 外来务工 子女 心理 分析对策自卑自信

一、前言

我校是咸阳市城郊结合部接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人数较多的小学,现学校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读的总人数为32人。根据我校小学生2012年调查问卷显示这32名学生中:60%的家长没有固定工作,25%的家长教育方式简单粗暴,40%的家长与学生沟通不好。性格倾向孤僻、学习成绩差、交往能力差、行为习惯差的分别占30%、25%、40%、50%。由此可见,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相对于其他孩子要严重的多,查找原因并寻求解决策略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问题形成原因分析

外来务工者尤其是平困地区的外来务工者特别希望自己的子女能接受良好的教育,长大后能过上体面的生活。但由于这些人的子女从小生活成长的环境、接受的家庭教育、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等方面与本地城里孩子有极大的不同,进入本地学校后,他们会感觉无所适从,自身学习和生活条件的落后,使他们形成强烈的自卑心理,逆反心理,意志薄弱;表现为孤独倔强,郁郁不乐,情绪极不稳定;不愿学习,爱讲粗话;不善言辞、不善交往;缺乏责任心。若得不到及时的调适和引导,会严重影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健康成长。

1、三大因素导致自卑自弃

①环境因素: 首先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居住环境多不如人意,他们居住环境拥挤、狭小,卫生条件差,缺乏静心学习的环境;居住人群较复杂,接触较多的是外来务工人员,他们身上的一些不良习气对子女产生负面影响。其次外来务工人员整日忙于赚钱养家,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更谈不上与孩子沟通交流,造成了孩子自我封闭的心理。孩子在学习、生活上遇到困难和挫折长期得不到释放,压抑积累于心,于是就变得沉默寡言,自我埋怨,长此下去,1

以后再遇到任何事情就会丧失斗志,自暴自弃。②个体因素: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学习中自然而然的表现出一些原有地域的习惯,得到同学们的嘲笑,致使他们自信心越来越低,不敢与人交往,封闭自己。也有一些学生因长得不漂亮或个矮偏胖或说话带有地方方言觉得低人一等;还有些同学羡慕其他同学大款版的派头,想想自己的父母工作不体面,觉得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不敢勇敢地面对现实,自己感到痛苦自卑,造成极大的心理负担。③学校因素:学校有时由于操作方法不妥当,同样会给他们造成极大的心理伤害。如有些班级搞亲子活动或家长会,要求家长必须到场。一些家庭的父母刚好有要事来不了,结果有的来的不是自己的父母,有的干脆就没有人来。加之有些教师处理不当,还当众质疑家长不来的学生。这样会使他们更有一种被人抛弃、被人看不起的感觉,从而在同学面前更加的自卑。

2、价值观倒置

生活在底层的外来务工人员的善良、朴实、真诚,潜移默化在子女身上,使他们从小就养成勤劳勇敢、诚实守信的性格。在生活上能吃苦,热爱劳动。但在本地城市学校,这些优点却成了本地孩子歧视他们的理由,“憨”、“傻”、“笨”、“脏”是本地孩子对大多数这些孩子的评价,于是在学校便形成了两个天然的隔膜很深的阵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班级中被孤立、忽视和歧视,于是对人生观价值观产生质疑,若不能及时输导,容易成为社会大染缸的牺牲品。

3、人际关系紧张、敏感

外来务工家庭往往生存压力很大,有的家长把自己的心理压力转嫁到孩子的身上,将孩子作为宣泄怨恨、愤怒等不良情绪的对象。在这种怨恨环境中长大的人,情感上是具有很大缺陷的。一旦孩子把对自我进行一种封闭,那么他就不愿意和他人交往,就不和别的同学接触,只顾自己埋头做自己的事。大家不了解他,就不愿和他交往,结果使他变得越来越孤独,越来越自我封闭。对于学校和班级开展的各种活动就没有能力参加。这样,他们既失去了在其他方面发展的机会,又失去了一次次人际交往的经验积累。

4、自信心与进取心缺乏,环境适应能力差导致成绩差

自卑的心理、学习的巨大不适应性(语言上的障碍、教材的差异、环境的陌生等)等因素直接导致了外来务工者的子女的学习成绩普遍较差。自卑的心理无法让孩子集中思想读书,繁忙劳累的做活也让家长无心过问孩子的学习,任其自生自灭。全国课程设置的不统一性也让孩子无从适应(很多外来务工者的老家到5年级才开设英语和科学学科,而我们这里3年级就开课了)。有的孩子放学回家后还要买菜、做饭、洗衣、带弟弟妹妹等,根本没有时间静下心来学习。作业完不成或者作业质量差到校又要遭受老师的批评,同学的嘲笑;父(母)的责骂。父(母)的否定,老师的失望,使其感到自己太笨了,形成了不准确的自我评价,增强了自我否定意识,进而进一步挫伤其自尊心,产生厌学心理,从而使学习效率更低,形成恶性循环。

三、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问题的对策。

俗话说,心病还需心药医,教师在工作中要充分重视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正确地了解自己、认识环境,根据自身条件确立有利于各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生活目标,使其能克服成长中的障碍。

1、合理宣泄,有效疏导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普遍存在着压力大,他们需要心理宣泄,基于这一点,为了能让弱势心理者有宣泄的场所,又能恰当地释放出来,我校专门开设了“心语信箱”和“心理辅导室”,为孩子们提供一个交流、放松、减轻心理压力的空间,教师通过耐心的倾听、善解人意的理解,温馨的安慰,鼓励弱势心理者表露和发泄自己的内心感受,使他们能尽情地发泄不良情绪,遇到挫折时拥有平衡、愉悦的心情。我班有一位令人头疼的新转入学生尹明鑫,来自旬邑。不适应学校规章制度的约束,纪律较差,在学校里和老师、同学都很少沟通,不愿意交流.上课听讲极不专心,有时还会发出怪叫声,故意破坏纪律以引起他人的注意。为了清楚地了解他的智力状况、学习基础、学习习惯、意志品质等因素,我除了主动找他谈天聆听外,还不放弃平时的细微观察,发现他的闪光点:热爱劳动并及时表扬。以平等,商讨式的方式与其交流,培养他在校有事常与老师,同学交流的好习惯。课堂上,多加鼓励和启发,引导他慢慢愿意回答老师的问题,树立信心后他也不再恶意破坏纪律了。

2、家校沟通,引导家长

外来务工人员一般文化层次都比较低,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首先老师要与其沟通,传授一些正确的教育理念。比如:要顺其自然地对待孩子,不必额外地补偿孩子,也不要因为自己很苦很累很忙,就让孩子自生自灭。引导家长在家的时候不要经常抱怨自己工作中的不满、社会的不满,这会让孩子承受不必要的心理压力。同时要以自己勤奋的工作态度,勉励他们努力读书学习,让他们知道只有付出才能收获。我班学生丁剑,来自彬县;经常无缘无故的欺侮同学,偶尔也有偷窃行为发生,如翻同学书包。有时还鼓动一些其它班级中品行较差的学生在社会上结帮打架。经过仔细调查,发现原因是:没有理想的家庭教育环境;教师和家长的批评强化了他的攻击性行为;同学对他的不友好、不信任造成了他的逆反心理;社会的负面影响。为了纠正他不健康的心理,首先,我同他的父母和爷爷奶奶进行一次诚恳的谈心。通过谈话使他们明白,孩子的成长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要求他的父母多抽一些

时间来关心他的学习和生活。当孩子有错时,应耐心开导,而不应用辱骂、欧打的教育方式。爷爷奶奶不能一味地放纵,要跟他多讲些他们那时学习生活的艰苦环境,使他从中受到一些启发。其次,我想办法和他沟通心理。用我的热情来换取他的信任,对待他的困惑我热心帮助,对待他的忧思我热心化解,偶尔有点进步,我就在晨间谈话上大加表扬。了解了他的这种心理,我就适时地对他指出不文明的行为和语言不能赢得同学们的好感,应该用真心和诚实来获得同学们的信任。随后,我又对他说老师愿成为你的第一个朋友。后来在班级活动中,我尽量给他创造施展才能的机会,帮助他树立信心和培养他的荣誉感,并经常把他的进步告诉他的家庭。并从身边的榜样教育他,让他认识到自已的不足,让他体验到榜样的荣耀,要给他寻找一条做榜样的途径,鼓励他争做别人的榜样。半年后一位心理健康的少年诞生了。

3、结对帮助,融入集体

我校采用结对帮助的形式来引导有问题的外来务工人员的家庭的子女融入集体,选取班级中家庭幸福、学习成绩优良、富有爱心的同学做为外来务工问题家庭子女的结对对象。鼓励他们在生活上、学习、交往上关心帮助外来务工家庭的同学,并逐步把这类孩子带进集体,带进健康。四(2)班来自淳化的王玲,老有一种难以言状的苦闷与抑郁,总感到前途渺茫,对一切都不顺心, 在学校不喜欢和和老师和同学接触,对家人的关心没有任何反映,尤其害怕她的哥哥,不相信任何人。经学校多方调查,发现家庭因素是造成该生内向性行为问题的障碍的主要因素。其父亲参与赌博,欠下多笔债款,家庭负担非常重,使他们更缺少时间和心情去照顾孩子;再次,其哥哥一向被认为是家里最有出色的孩子,父母的重心自然移到哥哥的身上,她哥哥也长期借口叫她干这干那,一不顺心便殴打她.由此该生感到家庭冷落自己,她增加了自卑的感觉,感到自己是家庭当中的一个没有用的人。班主任和代课老师为此随时观察她的上课情况,有意及无意地让她知道她是被关心和被注意着的。班主任还进行了家庭探访,教育她哥哥要疼爱自己的妹妹;同时班主任发现王玲和班级里的梁馨偶尔会说上几句话,于是班主任让梁馨和王玲结对成帮助对象。梁馨是个懂事的孩子,节假日经常带王玲到自己家里去吃饭聊天,还带王玲去渭滨公园园、汉阳陵游玩,学习上不遗余力的帮助王玲,集体活动中和王玲做朋友等等。渐渐地,王玲发生了改变,她爱和同学说话了,学习上也有进步了,集体活动主动参与了。

4、自我欣赏,鼓励交往

法国教育家费雷内说过:“学生某一方面的成功,会促使其它方面的成功”。鼓励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欣赏自我,通过正确分析,认识自我,发现自身的“闪光点”(外来务工孩

子身上具有的一些宝贵品质——诚实、勇敢、勤劳、珍惜学习机会等),发挥他们的特长(如球类、长跑类等),创造成功表现的机会,让他们有成功的体验,体味自我存在的价值。比如开展各种活动让他们展示自己的“一技之长”,使其有“用武之地”。让他们参与其中,登台亮相,使他们能“出人头地”。并且抓住他们获得成功的契机,引导他们深信“我行”,增强自信、自尊、自强意识,使他们在成功的兴奋和快乐中,充分肯定自我,在平等温馨的气氛中自由愉快地生活、学习,彻底消除自卑心理。我班的陶明来自礼泉,父母在8岁时离异。其父在市里经营一家饭店,繁忙辛苦的工作让其倍感劳累,根本无暇顾及陶明的生活和学习。小陶经常穿着很脏的衣服、蓬头垢面的来校上课,成为了同学们的笑料。同时同学们也对他退避三舍。渐渐的小陶产生自卑感,不再与同学接触,常常把自己封闭在一个极小的空间。心理问题也逐渐显现:遇到同学侵犯他的权益,他会暴跳如雷,自己做错了事也要据理力争,甚至不惜和同学殊死搏斗。我发现这个情况后,仔细观察了他这个人,我惊奇的发现:每次他封闭自己的方式尽然是看书。而且看的全是描写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的书!于是我好好的找他谈了一次,在交谈中他对我说:“我现在嗜书如命,尤其是古书,因为我只有从这里面找到朋友。可惜的是我没钱买书,我是省下零花钱到地摊上买写书来看的。”听到这里,我立即从口袋里摸出100元钱,对小陶说:“喜欢看什么书,今晚就去新华书店买。但是你要答应老师个要求,你今后要在班里讲历史故事,好吗?”“没问题!”就这样,我的语文课堂上就有了他精彩的历史故事。班上同学把赞美之词赋予他时,我看到了他久违的笑容和自信。于是我借机引导:“小陶,勤洗衣服勤洗头,多和同学说说话,学会宽容和谅解好吗?”“恩!”一个衣着清洁、爱看书、心理健康的孩子就这样诞生了。

结论

缺乏自信,会产生自卑,不管自己有再多的不好之处,都不应该对自己失去信心,相信自己:我能行。只要对自己一直充满信心,就不会自卑。对于那些自信心不足的学生,教师要给予更多的关爱,让他们感到:”我能行“、”我是最棒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健康的教育是一项艰苦细致长久的工作,我们要时时处处做有心人,运用多种手段,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学生,再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起来,形成合力,彻底铲除滋生心理问题的土壤,使他们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 姚本先.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展望[J].课程.教材.教法,2003,2.[3]俞国良.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第一条 本办法适用范围为非本地区户籍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年龄在6周岁至14周岁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并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来我区暂时居住的有学习能力的儿童少年。第二条 外来务......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分析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分析提要 “民工潮”作为现代社会城市化进程不可避免的趋势,已渐渐为人们所接受。上世纪90年代后,第二轮“城市移民”呈现出新的发展动向,流动人口外......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现状分析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现状分析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特指那些城市工作和居住但未取得城市户口,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在城市务工的农民的子女。近几年,大量外来务工人员不断涌入......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现状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现状做饭、扫地、洗衣、刷碗,当许多城市小学生还在父母怀里撒娇,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日子的时候,这些外来我市读书的孩子,却已经在帮父母撑起这个家......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计划

关爱外来工子女工作计划2013-2014学年唐山市八里庄小学郑亚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内人口出现了大流动的趋势,相当一部分农村及边远地区的劳动力开始向城市......

下载小学阶段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阶段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