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与对策研究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山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与对策研究
摘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 而解决农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故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在我国扩大再就业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实现“十二五”规划中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规范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结合山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进一步提出了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策;山东;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实际上是指农村劳动力从乡村向城镇的转移, 是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转移。随着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 人口过快增长、人均可耕地资源的稀缺, 大多数的农民被束缚在本乡本土, 处于隐蔽性失业状态。农村剩余劳动力给农村经济增长造成的压力也随之增大。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之路。
一、山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
近年来,随着山东省国民经济发展的 逐步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逐年增 大,速度逐年加快。据统计,自2000年以来的5年中,全省转移到非农产业的农村劳动 力为 428.66 万人,平均每年转移 85.7 万人。特别是2002年以来,由于山东省各地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措施,农村劳动力转移每年都超过百万。农村非农产业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由 2000 年的31.62%提高到了2004年的42%。近几年山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从各种构成看呈现以下特征:
(1)转移劳动力以从事工业、商业和贸易餐饮业为主。从行业构成看,在2002年当年转移的104.83万劳动力中,工业占30.3%;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占16.9%;建筑业13.4%;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讯业8.5%;其他非农产业占 30.9%。(2)转移劳动力文化素质高。从转移劳动力的文化构成看,文盲半文盲占1%,小学占9.5%,初中占63.5%,高中占 16.9%,中专占7.5%,大专及以上占1.6%,人均受教育年限为 9.5 年,高于农村劳动力1.2年。受过专业培训的占25.9%,高于农村劳动力15.1个百分点。(3)省内转移以乡内为主,省外转移以省会为主。从转移劳动力的区域构成看,乡内转移占60.4%,县内乡外转移占19.3%,省内县外转移占14.3%,省外转移占 6%。在转移到省外的劳动力中,转移到省会城市的占60%,转移到地级市的占 8%,转移到乡镇及其他地方的占9%。(4)转移劳动力以青壮年、男性为主。从转移劳动力年龄构成看,16-18 岁的占3.5%,18-35岁的占51.5%,35-55岁的占40.2%,55岁以上的占4.8%。从性别构成看,男性占 63.4%,女性占 35.7%。(5)转移劳动力以依托传统血缘、人际关系网络为主。从转移的组织方式看,政府组织的不足5%,亲属朋友介绍的近50%,以自发方式盲目转移的占40%以上。(6)转移去向以我国东部为主。从转移去向看,转移到我国东部的占98.7%,转移到中部的占0.8%,转移到西部的占0.5%。从转移到省外的劳动力看,我国东部的占79%。
二、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建议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管理轨道,建立健全劳务转移就业的组织服务体系。
1、针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加强农村土地流转体系建设
土地流转的实质是土地使用的效益问题,在这方面,要健全在依法、自愿、有偿基础上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使土地 的承包权、经营权相分离。要坚持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农民可以以转让土地经营权的形式入股,形成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既增加收入,又促进土地的合理开发和使用,从而有利于农业发展。
2.深化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实现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改革户籍管理制度,首先,要尽快打破农业、非农业 户口管理的二元结构,建立全国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 制度。其次,要逐步放宽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对户口迁移的 限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城市的综合承受 能力,调整城市户口迁移政策,对在城镇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和生活来源的农村劳动力,准予办理入户手续。再次,要逐步剥离有关部门附加在户口管理上的诸多行政 管理职能,消除黏附在原有户籍关系上的社会经济差别,使农民在地位、身份、就业、住房、补贴、劳保、福利等 方面享受与同城市民相等或相似的待遇,最终实现劳动力 的自由流动。
3、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增强转移 劳动力的市场竞争能力
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低是制约转移数量特别是转移高层次提高的重要因素。大量分析表明,农村劳动力素质与转移的速度和层次成正比关系,一般劳动力素质高的地区,转移速度要高于劳动力素质低的地区,同时转移劳动力的就业层次也比较高。面对 劳动力市场的新姿态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顺应市场要求,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培训体系,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以增 强劳务输出的竞争力。
4、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与民营经济,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多渠道转移
乡镇企业应是以农业为原料的工业和直接为农业、农村提供生产投入品和生活消费品的工业为主体, 特别是应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乡镇企业离原产地近, 且人力资源丰富, 发展劳
动密集型的农产品加工业, 既可吸纳大量劳动力, 又能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再次创业的突破口。同时, 农村第三产业有一块很大的就业空间, 现阶段的农村第三产业, 主要集中于一些传统的、低水平的交通运输业和商业饮食服务业。而一些推动农村城市化亟需的第三产业如交通、通讯、金融、保险、信息服务、旅游业等发展严重不足。因此应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 多渠道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
总之,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从现象上看是要解决农村劳动力过剩和农民就业困难的问题,本质上却是要解决城乡差别,以及农业与其他行业的差距问题。在农村剩余劳动劳动力转移上,不论是向城 市转移,还是在农村参与农业产业化建 设,都能做到合理公平,使广大农民心理上能够做到平衡,为建立和谐社会和实现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郝丽,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选择农业经济问题200456~ 8
[2] 邓一鸣.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利用与转移.北京:中国农村读物出版社.1991
[3] 李培林.农民工:中国进城农民工的经济社会根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4
[4] 谭继存.山东农业.2003.11
[5] 吕世平、丁虹.区域经济持续发展与农 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国人口科学.1997(4)
[6] 韩保江.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递减与剩 余劳动力反梯度转移.经济研究.1995(2)
[7] 杨小苏.关于农业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探讨.人口研究.1990(6)
[8] 张学忠.努力构建新型的工农城乡关 系.求是.2006.1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策研究---以元宝山区为例摘要:元宝山地区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为了提高农民收入,促进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村剩......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6篇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对策研究,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对策研究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现阶段我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加入WTO后,合川作为农村人口占80%的农业市,农业发展面临新的发......
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现阶段我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加入WTO后,合川作为农村人口占80%的农业市,农业发展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农村剩余劳动力问......
水平低,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容量。现阶段应把交通运输、邮电通讯、金融保险、信息服务、技术服务作为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重点,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农村工业化、社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