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就业形势及大学生就业观念分析_就业形势与就业观念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8 04:55:47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当前就业形势及大学生就业观念分析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就业形势与就业观念”。

当前就业形势及大学生就业观念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正日益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但是,总的来说我国的人才总量是缺乏的。据统计2003年我国大学生毕业生超过212万人,2011年应届大学生毕业生达到660万左右。有关部门的统计,目前每年社会新 增就业机会大约700万至800万个,就这一数据而言,大学毕业生理应有比较大的就业空间,但为什么仍旧存在就业难的问题呢?大学生就业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二是大学生的预期收入与用人单位提供的工资之间存在匹配上的困难。调查发现,我国应届大学毕业生收入预期高估幅度在40%左右,薪水是人们对一份工作最基本的要求。在2003年北京团委组织的一次针对毕业生的调查中表明,大学生们对薪水要求并不低,在回答“您求职要求的工资底线”时,近六成(56%)人的选择集中在1000元到3000元之间,其中只有15%的人能接受每月挣1000-1500元,两成人可以接受自己的工资在1500-2000元,认为2000-3000元比较合理的占21%。三是大学生大多选择在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愿到欠发达地区工作的较少。其实现在我国的很多地方还是很需要大学毕业生的,比如说基层单位、中西部地区、低收入的技术工作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毕业生也并不过剩!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并不是人才过剩,而是结构性问题,人才过剩只是相对的现象。有一项对3000余名本科毕业生的调查表明,首选到北京工作的高达74.8%,首选去中西部地区的仅有2%。这些毕业生的收入渴望值是每月2000至4000元,低于月薪2000元坚决不干。这就表明大学毕业生有主动不就业的可能性。

曾湘泉由此得出结论,真正就业困难的人在未签约中仅占少数。因此,从测量的角度来看,现行的初次就业率指标和数据所反映出来的走低,事实上夸大了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现象。第一,主动不就业者,如想继续深造的人,属于退出劳动力市场的人员,不能算做失业;第二,非签约就业即隐性就业,事实上也是就业。两者一减一加,结果是:目前对大学生的名义就业率的统计低于实际的初次就业率,大学生的就业难度被夸大。

大学生就业难不但是事实,而且解决他们就业难问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相互配合。

一、当前就业形势

困难与问题

2003年是中国高校扩招后本科学生毕业的第一年,全国共有高校毕业生212.2万人,比2002年增加67万人,增幅达46.2%,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2004年我们国家的本科毕业生就有280余万人,比2003年增加68万人,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将达到338万人,比2004年增加58万人,增幅达20.71%,就业形势严峻。

问题

1.总量矛盾与结构矛盾并存,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速度加快同时出现,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和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相互交织:

总量:每年城镇劳动力供给2400万人,可安排约1000万,缺口1400万。

结构:行业、素质供求矛盾。

城乡:农村富余劳动力1.5亿人。

失业人员、新成长劳动力:城镇登记失业人员800万人(其中失业保险金领取者440万人);大学毕业生280万人。

2.严重不足的就业需求:

(1)从社会对就业岗位的需求角度看,1978-2002年的25年间,我国的就业弹性总体上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弱。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每增加1%,平均可以增加200万个就业机会;进入90年代,经济每增长1%,却仅能提供约80万个就业机会。

(2)根据有关预测,我国的经济增长率能够在20年内维持在8%左右的水平,这固然能够使我国经济进一步繁荣,但从近期的角度看,就业需求的增长极其缓慢,无法满足上述巨大的就业供给数量。

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许多毕业生所能做的仅仅是尽量把自己的简历做得更加美观,在简历后面附上更多的证书复印件,然后在网上海投,或者拼命去挤人山人海的招聘会。即使这样,四处的周旋仍然毫无结果,投出的简历也如泥牛入海……

其实,找工作的过程首先应该是一个了解自己的过程,也只有那些真正了解自己的人,才会更有希望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针对这一

点,大部分人采取了找到工作以后,在与工作的相互磨合中,渐渐了解自身的表现,殊不知,这种做法已经让许多人输在了起跑线上。所以我们要做好对2011年大学生的就业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和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高校毕业生的数量迅速增加,就业难的问题曰益突出,按照教育部公布的数据计算,我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由2001年的103.4万人增加到2009年的611万人。毕业生就业压力已经越来越大。毕业生人数与就业岗位相比供大于求,待就业人数与社会有效需求短期内增幅有限的供需矛盾曰益突出,大学毕业生们将面临比往年更为严峻的就业挑战。

(1)“80后”大学生就业观念理想化问题仍然比较严重。事业单位的选择比重较高,国有企业、政府机关的选择比例相对稳定,而民营企业、私营企业的选择比值较低,自主创业的意愿有所增强,但仍显不足。

(2)薪酬、福利不再是就业考虑的首要因素,个人价值的实现成为第一考虑。“80后”大学生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都比较强调个性的张扬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因此在选择“职业的主要依据”选项时,70%左右的大学生都选择了“个人价值”,而非“福利薪酬”。

(3)西部城市及基层对大学生就业有一定吸引力,但他们有所顾虑。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西部城市和基层广阔的就业空间,使一些大学生自愿或被迫选择到西部和基层就业,但人地生疏、怕受排挤、发展空间受限以及自身的困难等因素使大部分大学生顾虑重重,望而却步。

(4)重视社会实践,自我评价客观,就业心理较为成熟。绝大多数的“80后”已没有了“天之骄子”的感觉,自我定位较为实际客观,比较看重社会实践对个人能力的锻炼,但社会实践形式单一,社会锻炼渠道不畅,但面对就业时可能遇到的问题,心理准备充分,抗挫折能力较强。

在调查中还发现大学生择业时会产生许多心理问题,通过我们直接访谈大三大四学长学姐们,发现主要存在如下心理:

1、焦虑心理:由于担心不能达到预期目标或因为盲从、自负、自卑等原因,求职时遭受拒绝或失败等挫折而形成的紧张不安的情绪状态,它是由心理冲突或遭受挫折而引起的,是一种复杂情绪的反应。

2、自卑心理:一些大学毕业生自我评价偏低,过低估计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过低评价自己的意志力。表现在择业过程中,悲观失望,抑郁孤僻,不思进取,不敢参与择业市场的激烈竞争,等等。

3、自负心理:与自卑心理相反,有的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自我评价过高,择业条件苛刻,形成自负心理。

4、盲从心理:有些毕业生,尤其是独生子女毕业生,虽然接受了高等教育,但在很多事情上还是缺乏一个大学生应有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现在求职择业时,从不按自身具体条件独自思考、分析,盲目效仿,即使是求职材料,也是千人一式,众笔一辞,没有自己的特点和重点,因而很难受到用人单位的垂青。

5、攀比心理:青年学生大多血气方刚,喜欢争强好胜,虚荣心较强,容易引起攀比心理,形成了较高心理期望值,这种攀比心理使得不少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四处碰壁,迟迟无法签约。

6、依赖心理:在就业过程中,一些大学生缺乏主动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而寄希望于学校、家庭或就业主管部门,缺乏择业的主动性等,思想和依赖心理严重,使自己在就业中处于劣势。调查结果:通过发现大部分对社会就业形势、政策的认识以及自我评价趋于理性,减少了就业过程的盲目性,少部分同学自我定位较高,对工作的期望值太高,就业心理压力较大。个人体会:大学生要认清形势,摆正位置,客观、公正、全面地认识自己;转变就业观念,拓宽就业思路,发挥自身优势和特点,理智就业;树立正确的求职心态,立足基层,增强自主创业的信心,提高自我调适能力。

大学生当前就业形势分析

大学生当前就业形势分析现在“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就业难不难,就业有多难,那要靠社会的就业形势。现在就以大学生就业形式问题分析分析。据调查,目前大学生就......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1、供需差别大: 岗位增36%学生增130%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是近年来社会公认的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直接原因。从2001年至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从114万增加到338......

大学生当前就业形势的分析

大学生当前就业形势的分析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高校大学生作为高素质人才的主流,理应是现在社会急需的,但近几......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及应对策略.

关于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应对策略的分析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30年,在这期间大学生备受欢迎,数量更是突飞猛进。而如今,大学生也由过去的“天之骄子”......

大学生就业观念分析

由于近几年中国人口数量不断上升,各高校招生在不断扩大,大学生人数也在不断增长,大学生毕业,能否顺利进入社会、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即毕业生就业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每......

下载当前就业形势及大学生就业观念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当前就业形势及大学生就业观念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