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综合自然地理的农业景观生态规划_景观综合自然地理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8 04:51:31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基于综合自然地理的农业景观生态规划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景观综合自然地理”。

基于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农业景观生态规划基于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农业景观生态规划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利用景观生态学及综合自然地理学有关知识来了解和分析农业景观生态规划,并对我国一些成功的农业景观生态建设成果做了的简单介绍,主要为了说明对农业景观的规划与设计应遵循自然规律,并在景观生态学的一些基本理论上进行,以期实现一地区的农业景观的生态价值,经济及美学价值。

关键词:综合自然地理学

农业景观规划

农业生态环境

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意在通过协调土地利用矛盾,以科学、合理的方式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但这一切必须以不破坏自然环境及资源为前提,它是综合自然地理学应用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及国民经济各部门,均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农业景观规划

与其他产业相比较,农业景观与自然资源、自然环境之间的联系是很紧密的,它的发展状况也会影响到自然环境及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所以说对于农业景观规划是十分必要的,下面就对农业景观规划做一简单介绍。1.1对“景观”的理解及农业景观规划概念

对于“景观”来说,不一样的学科,对“景观”的解释就不同,这样就会产生不同的农业景观规划研究方向。

在综合自然地理学中,我们把“景观”看作是自然区划的下限单位,具体说来就是客观存在于地表自然界,既不同于土地单位,又与其他区划单位有区别,具有自己的特征和特殊地位的区划单位。也可将景观视为地球表面气候、土壤、地貌、生物各种成分的综合体。而景观生态学上把“景观”定义为包括空间上彼此相邻,功能上相互有关,发生上有一定特点的若干个生态系统的聚合。

所以综合景观生态学与综合自然地理学这两个方向来看,农业景观规划就是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一部分,是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并分析地域分异规律来解决农业景观水平上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盐碱化、污染、土壤退化等生态问题的实践活动,旨在创建生态农业,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1.2我国农业景观的特点

农业是对自然景观影响重大的一种人为活动,随着农耕技术的不断改进许多耕地被开垦出来。随着种植斑块的出现,自然景观转变为农业景观(种植斑块是由人为引进植物的斑块,如小麦田、水稻田和人工林等)。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已处于传统农业景观向现代农业景观过度的阶段,农业景观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1)人为活动造成农业景观脆弱性增强。在我国一些原有的较好的农业生产方式逐渐被放弃,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与机械化耕种使人类活动过程和和自然生态过程交织在一起,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有机质减少、面源污染、土壤板结是农业景观和自然环境的脆弱性增强,使其更容易遭受到自然灾害等的破坏。(2)农田种植的物种过于单一,以及人工种植方式,使其综合生态服务功能下降,影响了生态群落结构层次的丰富性和功能性的稳定性。

(3)农田生态建设有一定的成效,农业土地集约化利用的程度大幅提高。

(4)通过对地区自然环境及自然优势的开发,新的农业景观出现,如旅游农业、观光农业的出现,给农业景观增添新的特色,实现了农业的持续发展和健康发展

因此,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对我国农业景观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促进农业资源合理利用及农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综合自然地理学与景观生态学的农业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

从农业系统、生产、景观形成的特点出发,联系综合自然地理,综合的考虑农业景观结构单元内部的搭配,并结合其内部生产力问题,兼顾人文效应和生态功能,我谈一下我认为的农业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1)农业景观生态规划必须要求增加农业系统中的物种、生态系统和景观等各层次多样性及空间异质性(景观异质性由不同大小和内容的斑块、廊道、基质、网络所构成)从而形成不同的景观镶嵌格局。

(2)遵循自然规律,保护自然景观资源(森林、湖泊、自然保留地等),保证各个农业景观内部以及它们之间的能量流与物质流的循环,形成良好的生态效益;

(3)农业土地利用及农业生产过程中往往会受到一定的自然和环境限制因子的制约,所以在对一地区的农业景观进行规划时要充分考虑这些要素,选择合适的空间格局,建立人工景观解除不利因子的制约作用,创造并放大有力的自然与环境因子,增加产出,改善生态环境,形成有益的农业景观。

(4)因地制宜原则。农业景观生态规划必然要落实到具体区域,因此必须因地制宜考虑景观格局设,以便更好实现农业景观各功能。不同地区所具备的的光、温、水、热等气候条件、土壤肥力状况、地形地貌特征、植物群落类型、经济发展状况、人口密度、社会发展水平等各种因素是不同的,所以对其农业生态建设就需要不一样的农业景观格局。

(5)人类是整个农业系统的主导成分,其能动性调动和负面影响控制是景观规划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因而景观是否得到当地人群的满意,美学、生物多样性等综合景观生态功能和社会教育意义等都是规划中必须考虑的,如生态恢复区模拟自然顶级群落时应注意以用材林种、薪炭林种、果树、牧草种类与其他物种构成复合景观,并尽可能为更多物种的繁衍提供适宜栖息地。

(6)丰富景观功能,注重景观效应的形成,景观线路设计要流畅贯通,且同时兼备视觉美与人文精神美。

(7)生态美学原则。整个规划设计要包含多重意义的价值,除经济价值外,还要合理整合美学价值与生态价值。我国的农业景观生态建设成就

我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农业发展历史长达8000年。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创造出许多成功的景观生态建设模式,比如说立体生态农业,黄土高原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北方风沙半干旱区的林草田镶嵌格局和平原农田区的防护林网络,这些农业生态建设模式至 3 今仍充满丰富的科学内涵。以下选择几种景观生态建设类型作为案例进行介绍。3.1我国的三种立体农业

3.1.1 湿地基塘体系景观模式

图3.1珠江三角洲基塘体系图

珠江三角洲的基塘体系是当地人民利用该地雨量丰富、地形低洼、河流经常泛滥的自然条件而创造出来的一种特殊土地利用形式。在珠江三角洲河网地带的腹心,基塘集中分布区为1120km2,占三角洲总面积的1/10。这里的基和塘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72.4%是耕地面积的3倍。这种湿地景观生态工程包括陆基与鱼塘两部分,基是作物生长之地,也是整个生态系统中桑、蚕、鱼的营养库;而塘则是土地利用的核心。基、塘比例(陆面和水面的比例)大约为1:1。随利用方式、种植作物的不同,基又可分为桑基、蔗基、果基、花基等,基面通常宽8~12m高0.5~2m。鱼塘面积0.13~04hm2,多为长方形,长宽比6:4,水深1.7~3.0m。

基塘体系在珠江三角洲已有400 多年的历史,近年来在农业转向外向型商品经济的推动下,愈益成为家庭经营的小尺度(0.2-0.5hm2)集约化种养单元。它综合了蔬菜、甘蔗、桑的栽培,养蚕业、鱼类混养以及畜牧生产,总生物生产力达(20-40t/hm2)。

3.1.2 我国黄淮海平原的“鱼塘—台田”模式农业图3.2

我国黄淮海平原的“鱼塘—台田”模式农业

鱼塘台田模式是借鉴基塘农业总结出来的,针对的是华北地区的地势低洼,渍涝严重,土壤水盐运动现象。鱼塘积水发展渔业,同事台田地势高,地下水水位低,利于地表水下渗,从而降低台田地表的盐度,以达到改良华北地区的中低产田的效果。

在无法搞农业种植的重盐碱地里,根据挖塘(挖沟)渗盐碱的原理,挖塘筑台田,使修筑的台田盐碱下渗后能成为无盐碱良田,种植各种农作物或建立植桑基地养蚕等,再在塘里养鱼,这是一个改造盐碱地的良好成功模式。

鱼塘—台田系统是水陆复合人工生态系统,是根据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进行规划、实施和建设的。鱼塘—台田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形成了相互利用,相互促进,多层次、多方位的立体生产方式,实现了微观上的专业化和宏观上的综合化的高度结合,可以保持生产中获得最佳的经济产出,保持和改善生态环境。

3.1.3千烟洲立体农业模式

图3.3千烟洲立体农业模式

这种农业景观模式主要是针对地形变化大,气候垂直变化明显的山区创造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它充分利用当地的“立体气候”,依据不同生物的生活习性和空间的多层次性,实行多种生物结构有机结合,合理布局农、林、牧、渔、副业的农业模式。变以“粮食”为主成以“林果”为主的农业生产结构。从丘上到丘下,农业布局大体为:用材林—经济林/毛竹—果园/人工草地—农田—鱼塘。以千烟州为例:

千烟洲,共有9条小溪沟,分属于3个最初级的小流域,1980年,中科院南方山区综合科考队在此地设立试验点,1982年建立千烟洲红壤丘陵综合开发试验站,研究红壤丘陵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过程及其环境效应,以及红壤丘陵水上资源的可持续管理。该地区最采取了“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鱼果粮”的立体农业模式,(立体农业是指利用生物间的相互关系,兴利避害,为了充分利用空间把不同生物种群组合起来,多物种共存、多层次配置、多级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的立体种植、立体养殖或立体种养的农业经营模式),这种农业模式不但让当地农民脱贫致富,而且也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如今在泰和县各个乡镇,处处丘陵,处处果园,处处是小楼房。

3.2沙地田、草、林体系景观模式

在我国东北平原的西部存在着大片固定沙地,这里属于温带半湿润地区,年降雨量400~500mm,沙地中沙平地多,土壤水分条件比较好。由于沙地的过度开垦和不合理土地利用,农林争地、农牧争地的矛盾愈演愈烈,土地荒漠化日渐严重。

对这种沙地退化生态系统进行重建,关键是要改变景观格局,建立林带、林网以控制沙化,同时在已经沙化的土地上种植豆科牧草,形成一个使干扰不断减弱的负反馈环。按照这种田、草、林体系进行的规划包括以下几种形式:.在平顶沙地上建立网格状复合生态系统,主林带间距200m,副林带间距300m;林带内侧种植宽50m的沙打旺草带,草带内可形成固定耕地。林草田的比例以2:1:5为适宜[4]。

在外缘有沙地围绕、中间为碟形洼地的地段,可建立环状的林草田格局;.在多丘状沙地上建立林网与草斑相结合的镶嵌结构,为固沙需要,林带网格大小以200m×100m 为宜。目前,在沙丘上种植的人工杨树林干物质产量为.8~12t/hm2,沙打旺为10t/hm2。沙打旺经过粉碎加工是良好的畜牧饲料,因而这种复合体系有利于农业和畜牧业的共同发展。至于长垅间的长洼地,可采取水利控制和生物控制相结合,节节修筑沙坝,拦蓄夏季的暴雨径流。沙坝一般长2km,可连接两旁的沙垅,坝高2~3m,可储水50~100万m3。每隔5~6km 修筑一座沙坝,改变了原来长洼地均质性的特点,增加了景观的异质性,可因地制宜种植不同作物,如红麻、参子和芦苇等喜湿耐盐、有经济价值的植物。

3.3黄土高原农、草、林立体镶嵌景观模式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农业发展的核心问题,是控制大范围、高强度、占全球首位的水土流失。据傅伯杰等对延安市羊圈沟小流域的典型研究,在黄土梁地上4种已持续15年左右的代表性土地利用结构中,以梯田(或坡耕地)_草地_ 林地类型具有较好的土壤养分保持能力和水土保持效果,是黄土丘陵沟壑区梁峁坡地上较好的土地利用结构类型。本区内一种以“坡修梯田、沟筑坝地、发展林草、立体镶嵌”为特色的景观生态建设模式已经形成,其主要内容是:

(1)按土地的适应性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压缩陡坡耕地,发展林草,使耕地面积从当前占土地面积的45%~55%压缩到占25%,林地和草地面积占到总土地面积的60.%,使农、林、牧业用地镶嵌配置、协调发展;

(2)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小于25.的梁峁坡地能修梯田的都修成水平梯田;在沟谷中打坝淤地,1km2, 可打坝淤地,2.6~4.0 hm2,发展灌溉,建设旱涝保收的基本农田;

(3)造林种草恢复植被,25~35的梁峁陡坡地可种植多年生豆科牧草,以发展畜牧业;沟沿线以下的沟坡地可栽植灌木固坡保土,因地制宜发展林果业。

林草植被的恢复是景观生态建设的核心。据测定,林冠对降水的截流率为12.5% ~26.7%,黄绵土上40~50 龄山杨林地的土壤稳渗透率较农地高(.倍,林地表土抗冲刷力较农地高93 倍以上,比草地高32 倍以上。离石试区对郁闭度85%的沙棘林观测表明,在45min 降水75.3mm 情况下,可减少径流85.2%,减沙98.4%对12种人工牧草观测表明,平均减少径流47.5%,减沙74.7%。

以坡地修梯田、平整土地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和培肥地力,可充分发挥黄土高原深厚疏松土层所具有的土壤水库功能。离石试区通过坡地改梯田,种植5种作物,平均亩产230?,比未改造坡地增产3.1倍,水分利用率提高2.23倍。在一部分暂时未能实现梯田化的坡耕地上,必须实行水土保持耕作法,如水平沟种植和草粮带间作。黄土高原区粮食低产的制约因素中养分亏缺的影响大于水分亏缺,因而增加养分投入、以肥调水是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的重要措施。粮食实现自给方能彻底解决滥垦滥伐,使生态环境向良性转化。4 结语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是综合自然地理学应用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农业景观生态规划与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联系紧密,是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于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所显现出来的一些生态环境问题,土地利用不合理问题等,是我们进行农业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目的。因此,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对我国农业景观进行合理规划和设计,促进资源合理利用及农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要加大对农业景观规划的力度,努力改善农业生产过程中所出现的水土流失、土地盐渍化、土壤污染、沙化等生态问题,从而实现我国农业发展的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的统一。

参考文献:【1】王锐,王仰麟,景娟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农业景观生态规划原则及其应用研究——中国生态农业景观分析.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April,2004 【2】王莹,周玲,董广平,吴兴恩,彭春秀,周雯,彭磊.刍议农业景观规划.生态农业 ECO-AGRICULTURE 【3】肖笃宁,李秀珍,高俊,常禹,李团胜等.景观生态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4】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5】傅泊杰等.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景观生态规划

景观生态规划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对四川农业大学(成都校区)校园景观格局的分析,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整个校区的景观规划布局以及景观格局的分布,了解校园各个类型斑块的相关指......

景观生态规划学习心得

《景观生态规划原理》学习心得姓名:朱闻 学号:20126193 班级:环规12-3 《景观生态规划原理》学习心得班级:环规12-3 姓名:朱闻学号:20126193 景观生态学是主要来源于地理学的景观......

景观生态与规划

乡村景观的生态规划探讨摘要:快速发展的新农村建设给乡村景观规划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文章从目前国内外乡村景观研究进展着手,运用景观生态学基本理论,阐述了乡村景观生态规划的......

景观生态规划模式在国外

景观生态规划模式在国外中华建筑报·城市周刊中古世纪城市景观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城市,是美国殖民地时期许多城镇和广场仿效的模式,虽然这种模式经过了修改,但至今仍可明显看......

景观生态规划实习报告

上海城市生态湿地状况调查——景观生态规划上海实习摘要:采用生态修复及重建技术,利用人工湿地净化城市景观水体是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疏通城市系统内的滞留资源,提高城市系统的......

下载基于综合自然地理的农业景观生态规划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基于综合自然地理的农业景观生态规划.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