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日本少子化现象的原因及对策(材料)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浅析日本少子化的原因”。
当代日本少子化现象的原因及对策[ 作者:尹宁宁转贴自:湖南社会学网点击数:6590更新时间:2008-4-30文章录入:
admin ]
1.日本少子化的社会现状
日本厚生劳动省发表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目前日本的晚婚、少子、人口老龄化现象十分严重。日本厚生劳动省下属的社会保障人口问题研究所每5年进行一次“出生动向基本调查”。该所对女方为50岁以下的6949个初婚家庭进行的调查显示,平均初婚年龄男方为28.5岁,女方为26.8岁,与5年前的调查相比,女方晚婚的倾向更加明显。在结婚不满5年的家庭中,计划要孩子的数量也首次减少到2个孩子以下。另外,独生子女的家庭也有所增加。日本总务省发表的最新调查报告也指出,日本六十五岁以上高龄者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一,居全球之冠,未满十五岁人口跌至百分十三点六,创全世界最低纪录,成为全球最少子高龄化的国家,少子化问题的严重可想而知。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合计特殊出生率(女性一生产小孩数的平均推算值)若低于2.08名,将使得人口迈向减少。日本的出生率过去三十年来一直减少,去年的合计特殊出生率跌至只有1.25名,而且总人口自战后首次出现「自然减」的现象,显示日本社会步入人口减少的时代。
2.少子化产生的原因
总的来说低出生率是造成少子化的主要原因,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是造成低出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二战期间,日本政府鼓励多生育,禁止人工流产;战后日本颁布了《优生保护法》,随着人流解禁,经济逐渐复苏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倾向于少生子女以得到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这样一来,使日本的生育率大幅下降。
从当今日本女性的婚育观转变也不难看出:少子化也来自于未婚率的上升以及晚婚化和晚产化的升高,结婚育儿在人生的优先顺位走低。日本女性的晚婚,不婚和少生孩子,似乎越来越成为一种“理性考虑”,而不是自然选择。日本读卖新闻社在2003年进行了婚姻问题的全国舆论调查,其中有52%的人认
为“女性不结婚也能够幸福”,而在20—30岁日本年轻人中,接近70%的人认为“没有必要结婚”。再者,日本“拒绝生儿育女”一族也日趋壮大。这背后的确有一些现实的“理性计算”理由。其一来自于就业市场:日趋激烈的就业环境使为了提高生产效益,降低成本的各个企业不欢迎育儿母亲,这样的企业普遍认为育儿母亲家务事情多需要休假,劳动效率低,能力差。其二是女性为了自身提高:为在工作中得到晋升机会,都会更加努力并花大量的时间进修,从而耽误了生儿育女。其三是现代年轻女性对个性化生活的追求:她们热衷于交友聚会和参加各种社会活动,而一旦生儿育女,就象股票被套牢。最后,日本男人的“大男子主义”思想仍然很严重:他们绝对不会将时间花在家务上,愿意参与家庭育儿劳务的日本男人仍然是凤毛麟角。
3.少子化所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日本经营者团体联盟曾发表呼吁书指出:“出生率急剧下降,将导致劳动人口减少、国内市场规模缩小、中青年负担增加等问题,使经济发展受到制约。”日本经济企划厅2000年6月发表的推算统计认为,“2005年后的15年间,因人口减少的影响,国内生产总值将下降6.7%”。如何缓解人口“少子化”的负面影响,是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诸多方面的系统工程和重点课题。
3.1 少子化加速了老龄化社会的进程
日本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少子老龄化”是目前人口学上一个新的表达方式,因为人口老龄化和低出生率越来越显示出其亲密的关系。专家认为,从少子老龄化的成因来看,70%是由于低出生率,30%是由于低死亡率及长寿化造成的。50年代日本的平均预期寿命分别为男性60岁和女性64岁;60年代上升至68岁和73岁;1999年已经达到77岁和84岁。可以看出出生率急剧下降的同时,伴随着的是长寿化的缓慢进程。因而,由少子而带来的老龄化进程就显得尤为迅速。少子老龄化的结果,给日本带来一系列深刻的影响。这影响不仅仅表现在医疗、福利、养老金等社会保障方面,特别是波及到经济成长的钝化以及家族形态的变化。日本政策研究大学的松谷明彦教授表示,日本人口减少在宏观经济上的变化,主要体现在量和质两方面。质的变化,最突出的应是储蓄率的低下,从而导致投资及消费比率的巨大变化。
3.2 少子化对经济的影响
从宏观经济角度来看,少子化最明显的特征是人口减少,同时,老龄人口的消费呈减少趋势,儿童数
量减少也造成需要减少。从供给方面来讲,劳动人口的减少造成劳动供给缩小。供求双方的缩小将成为阻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从微观经济角度来看,少子老龄化会增加社会保障成本,给企业带来福利负担,甚至会给日本产业竞争力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如何促使社会保障系统走向效率化,是维持产业竞争力的重要一环。
4.日本针对少子化制定的一系列对策
日本从一九九零年代中期推动少子化对策,包括充实育儿长期休假制度、增加保育园、加强对婴儿和孕妇的保健服务等,但效果不彰,未能阻止合计特殊出生率下跌,日本有关当局继续推动进一步的对策以期改善这个日益严重的问题。
4.1 日本政府实施的政策
2003年7月,日本国会通过「少子化社会对策基本法」,随后内阁府成立由首相担任会长,全部阁员参加的少子化社会对策会议,2004年6月制订大纲,同年12月制订具体计划,2005年4月开始实施,10月并设立由少子化专任大臣猪口邦子主持的对策推动会议,经过讨论后,发表了新的少子化对策。新对策提供援助包括:育儿;就业;家庭等方面,对学龄前的儿童提供较多支持是特色。主要措施包括:孕妇免费检查的次数增加、生产后领取育儿补助金(三十万日圆)的手续简便化,儿童津贴增额,充实儿童医疗制度,普及育儿长期休假制度,设立小学生游戏场所,引进校车,针对中学高中和大学生充实奖学金制度,支持年轻人就业,支持女性再就业,促进企业推动育儿支持措施,防止虐待儿童、支持母子(单亲)家庭的自立对策以及支持育儿的税制等。
4.2 大企业采取的相应政策
面对少子化的问题,日本大企业也采取对策因应,主要是延长育儿休假期间和增加育儿津贴等,也有企业保证重新雇用由于育儿而辞职的女性职员。企业提供这种支持制度主要基于有经验的女性职员若因结婚或育儿而辞职将是公司的一大损失,为避免今后劳动人口的减少,有必要确保优秀的人才。日本媒体报导的大企业少子化对策具体例子包括:日产汽车引进保护母亲休职制度,女性员工一旦怀孕就可暂时停职,东京海上保险提供女性在小孩小三为止每天最多可缩短三小时工作时间,伊藤园饮料增加育儿津贴,日本声宝保证由于育儿而辞职者在小孩进入小学时再雇用,松下电器和东芝等电器厂商则为女性员工治疗不孕
症提供暂时停职或休假制度。
5.总论
少子老龄化问题不是单纯的社会现象,而是政治、经济以及社会体系整体的问题。继日本之后,中国以及其他亚洲国家也将面临少子老龄化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日本正先于其他国家构筑少子老龄化社会,在进行一项“伟大的试验”,不论结果如何,日本都将成为少子老龄化国家的一个模式。参考文献:
[1]李培林.重新崛起的日本[M].中信出版社,2004.[2]李国庆.日本社会—结构特性与变迁轨迹[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7)
[3]山本肇.少子亡国论[M].かんき出版社,1998.作者简介:尹宁宁(1981.9—),女,重庆人,重庆工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日本文化。来源:《湘潮》(下半月)2008年第1期
当代日本少子化现象的原因及对策[ 作者:尹宁宁转贴自:湖南社会学网点击数:6590更新时间:2008-4-30文章录入:admin ]1.日本少子化的社会现状日本厚生劳动省发表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目......
道德冷漠现象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物质文明建设取得了巨大进步,然而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却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以及新矛盾。首当其冲的是公民道德问题,主要......
——___市___区人民政府___街道办事处近年来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特别是大、中城市的现代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同时,在城市市区出现了一种“以街为市......
大学生不文明现象原因分析与对策摘要:近年来社会环境的改变为大学生开启了张扬个性、追求自我的时代,但也造成了大学生不文明现象的出现。不文明现象出现的原因不乏社会、教......
小区常见不文明现象原因分析及对策业主(物业使用人)的不规范行为往往会损害大多数业主的权益,同时对住宅小区物业管理也会产生不良影响,这些不规范行为应当得到纠正。 行为一: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