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环境监测点”。
环境监测知识点
第一章 绪论 1.1环境监测类型
按照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对象有三种分类方法。按目的分类:(1)监视性监测(常规监测、例行监测)
对影响环境质量的主要污染因子进行长期监测,对其污染现状及变化进行监控。这是环境监测站的主要工作,也是各级环境监测站必做的指令性任务,包含大气、水、噪声及污染源主要污染因子的监测。(2)研究性监测
研究性监测又称科研性监测,主要用于针对某一专题进行深入、系统、理性的环境监测。①标准方法研制②污染机理或规律研究③背景调查监测(3)特定性监测
针对某一特定任务监测,也称特例监测、应急监测。①污染事故应急监测②仲裁监测③考核服务监测
按照环境监测的对象分水环境监测、大气环境监测、土壤环境监测、噪声环境监测。1.2环境标准分类①环境质量标准②污染物控制标准③环境基础标准④环境方法标准⑤环境标准物质标准⑥环保仪器设备标准⑦污染报警标准
1.3环境监测体系:①国家环境监测中心总站(一级站)②省环境监测中心站(二级站)③市环境监测站(三级站)④区县环境监测站(四级站)第二章 2.2.2.1 背景断面:设在基本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河段,用于评价一完整水系的原始状态。
对照断面:设在河流刚进入河段的前端。反应进入该河段之前的水质状况,作为该河段的水质原始参照值。一个断面仅设一个对照断面。控制断面:设在每个污染源下游500~1000m处,由此监视各污染物对水体污染最大时的状况。控制断面数目由污染源分布状况和具体情况而定。削减断面:设在该河段最后一个污染源下游1500m以外,由于污染物经河水稀释和生化自净作用而浓度显著下降,反映了河水进入自净阶段。P12 表2-4 表2-5 2.2.2.2 湖库采样布点方案
湖泊、水库采样点的布设在考虑到具体特性后,按照下面三个原则划分监测断面,再根据水深和水温设定不同的采样点。
1.湖库进口处设一弧形监测断面。2.以功能区(排污口区、应用水区、风景区等)为中心,在其辐射线设置弧形监测断面。3.在湖库中心区、深水区、浅水区、滞留区、水生生物区设置监测断面。每一个监测断面再根据水深和水温不同设置相应的采样点。(P13表2-6)2.2.4.1 一类污染物(重金属、剧毒)在生产车间及设备的废水排放口直接采样。二类污染物(酸、碱)在工厂废水总排放口采样。2.2.4.2 城市污水管网:在市政排污管线的检查井、城市主要排污口或总排污口出设置采样点。城市污水处理厂:在污水处理厂进出口设置采样点。2.2.4.3 监测时间与频率 江河湖库海等地表水,每年分为丰水、枯水、平水三个时期,煤气监测二次;城区、工业区、旅游区、饮用水源河段等重要区域,每月监测一次;地下水分别在丰水期、枯水期监测,每期2~3次,每次间隔10天;工业废水每个生产周期内,间隔2~4h监测一次;城市污水每天监测不少于二次,对于重点监测的污染源和水体应采用连续自动监测。2.3.1 1.瞬时水样:在不同采样点、不同时间随机采样的水样,适于水质稳定的江河湖库及排污口的水样采集。通过多个瞬时水样的监测数据可以分析污染物随时空的变化规律。
2.混合水样:在同一采样点,不同时间多次采集的水样混合为一个水样,也称时间混合水样。混合水样适于水体污染物总体平均水平的监测和水污染源监测。
3.综合水样:在不同采样点、同一时间采集的水样混合为一个综合水样。综合水样适于水质稳定的水体,掌握水体的整体污染状况。2.4.2.1 色度
铂钴标准比色法:设定每升水中含1mg铂和0.5mg钴所具有的颜色为1个色度,称为1度。分别配置不同色度的标准色列,用水样与色列相比较来确定水样的色度。此法使用于清洁的天然水、饮用水等。2.4.3 残渣
不可滤残渣:去一定量水样于过滤器抽滤后得到固体物质,于103-105摄氏度C 烘干后称重,计算出每升水中含有的固体悬浮物的量。
可虑残渣和总残渣:去一定量过滤后的滤液或原水样于恒重的表面皿,于103-105摄氏度C 温度下烧干、称重。由滤液可计算可虑残渣,由原水样可计算总残渣。2.4.4 矿化度测定是取一定水样于水浴蒸干后,再于103-105摄氏度C 烘至恒重,计算矿化度。矿化度值与水中103-105摄氏度C 烧干时的可虑残渣值相近。2.7.1 *波长SO2(577nm)氨氮(420nm)
以NH4+、NH3形态存在的含氮化合物,称为氨氮;以NO2-、NO3-形态存在的含氮化合物,称为硝态氮;氨氮和有机氮,称为凯氏氮;氨氮、硝态氮和有机氮的总和,称为总氮。2.9.2 在一定条件下,氧化一升水中还原物质所消耗氧化剂的量折算成氧的mg/L来表示,称为水的化学需氧量(COD)。2.9.3 在有氧条件下,好氧微生物再分解有机物的生化降解反应过程中所消耗水中溶解氧的量,称为生化需氧量(BOD)。2.9.4 TOD 在900C高温、铂催化作用下,水中各种有机物全部燃烧所需要的氧量,成为总需氧量(TOD)。TOC 总有机碳(TOC)是以碳的含量表示水中各种有机物总量的综合指标,更加真实、直接地表示水体中的有机物污染的程度。
有机污染综合指标的比较(P39表)
有机污染综合指标的相关关系
一般而言,各种水质的TOC、BOD5、COD间不存在必然固定关系。但在相同水质条件下,BOD5、COD与TOC和TOD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研究表明BOD/TOC=0.1—0.6;COD/TOD=0.5—0.9,具体比值还视水质性质而定。
第三章 空气和废气监测
3.1.1空气污染源,按照产生方式分为自然源和人为源。
按照人类活动功能分:①工业污染源②交通运输污染源③农业污染源④生活污染源 3.1.2空气中的污染物及其存在状态
根据空气中污染物的形成过程,分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按照存在状态分:(1)分子态污染物
指常温、常压下以气体或蒸汽两种形式存在于空气中,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一些物质常温、常压下是液体或固体,如苯、苯酚等。但因挥发性强,以蒸汽态进入空气中。
(2)粒子态污染物是指分散在空气中粒径为0.01~100μm的微小液体或固体颗粒污染物。其中能悬浮在空气中的颗粒称为总悬浮颗粒物(TSP),当量直径≤10μm的颗粒物能长期地漂浮在大气中,称为飘尘(PM10)。飘尘易随呼吸进入人体肺部,故又称可吸入颗粒物(IP)。飘尘的粒径很小,具有胶体性质,容易随呼吸进入肺泡,并可由血液输送到全身,对身体危害较大。
3.1.3空气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特点 空气污染物的浓度随时间、空间的变化不断发生着变化。空气污染物的时空分布与污染源的分布、排放量、地形、地貌气象条件密切相关。
(1)污染物分布的时间性 由于污染源的排放规律和气象条件如风速、风向和大气湍流等随季节和昼夜变化,因此同一污染源排放到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会随时间变化。
(2)污染物的分布的空间性 空气中的污染物随空气运动而迁移和扩散,各种污染物的迁移和扩散速度又与气象条件、地理环境和污染物的性质有关,同时在迁移、扩散的过程中,又会由化学和物理的变化而使污染物浓度发生变化。因此污染物浓度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匀。3.2.1调研及相关资料收集
(1)污染源调查分析(2)气象资料的收集(3)地形资料的收集(4)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情况(5)人口分布及人群健康状况 3.2.2布设监测点的原则
①采样点应设在整个检测区域的高、中、低三种不同污染物浓度的地方。②在污染源比较集中、主导风向比较明显的情况下,应将污染源的下风向作为主要监测范围,不舍较多的采样点,上风向不舍少量点作为对照。③工业较密集的城区和工矿区,人口密度及污染物超标的地区,要适当增设采样点,城市郊区和农村,人口密度小及污染物浓度低的地区,可酌情少设采样点。④采样点的周围应宽阔,采样口水平线与周围建筑物高度的夹角应不大于30°。采样点周围无局部污染源,应避开树木及吸附能力较强的建筑物。交通密集区的采样点应设在距人行道边缘至少1.5米远处。⑤各采样点的设置条件要尽可能一致或标准化。使获得监测数据具有可比性。⑥采样高度根据监测目的而定,研究大气污染对人体的危害,应将采样器或测定仪器设置与常人呼吸高度,即采样口应在离地面1.5米——2米处,研究大气污染对植物或器物的影响,采样口高度应与植物或器物高度相近,连续采样例行监测采样口高度应离地面3米——15米;弱至于屋顶采样,采样口应与基础面有1.5米以上的相对高度,以减少扬尘影响。3.2.3采样站布设方法
(1)功能区布设点法 此方法多用于区域性常规监测。
(2)网格布点法 将监测区域划分成若干均匀网状方格,采样点设在直线交叉点上或在方格的中心。
(3)同心圆布点法 此方法适用于多个污染源构成的污染群且大污染源较集中的地区。(4)扇形布点图 此方法适用于孤立的高架点源且主导风向明显的地区。3.1.1 根据被检测物质在空气中的状态、浓度及监测方法的灵敏度,可以将空气样品的采集方法归纳为直接采样法和富集采样法。3.3.2采样效率 P51 3.7.1 污染源监测的内容包括:排放废气中有害物质的浓度,有害物质的排放量,废气排放量。压力的测量 烟气的压力分为静压、动压和全压。空气污染指数计算题
烟气中颗粒物的测定P66及P67图 烟气中气态污染物的测定
(1)烟气样品的采集 由于气态和蒸汽态物质在烟道中分布较均匀,在靠近烟道中心任何一点都可采集到具有代表性的气样。
(2)主要组分确定 烟气中的主要组分可采用奥试气体分析器吸收法和仪器分析法测定。(3)有害组分的确定 对含量较低的有害组分可采用与空气中有害组分相同的测定方法;对含量较高的有害组分,多选用化学分析法。第四章 4.2.3 噪声叠加计算题(P72)4.3.2 连续等效声级;P76 4.4.2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监测
(1)网格布点 大小划分500m*500m或250m*250m 不少于100个
(2)测量方法 无雨无雪低风速(>5M/S)5S测一个 连续100个噪声值,统一监测点白天和夜间分别测量。
(3)数据处理 由大到小排列数据(L1-L100)Leq=L50+d^2/60;d=L10-L90(4)噪声评价 计算区域各网格监测点的连续等效声级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该区域或城市总噪声水平
4.4.2.2 道路交通噪声监测
(1)路边布点 每两个交通路口之间的路边设一个监测点,代表该路段的交通噪声状况。(2)测量方法 同上(2)测200个(3)数据处理 同上 有200个
(4)噪声评价 道路交通噪声评价分为干线路段噪声评价和城市交通总噪声评价两种。4.4.2.3 厂矿企业噪声监测
厂矿企业噪声主要分为车间环境噪声、设备噪声、厂界噪声三种情况。由于大多属于稳态噪声,直接测A声级即可。第7章
7.1.1.2 放射性衰变的类型(1)α衰变(2)β衰变(3)γ衰变
放射性活度计算题P126(待定)环境中的放射性的来源 环境中的放射性来源于天然的和人为的放射性核素。(填空)7.2.4.1 放射性污染产生危害的原理、途径及程度。
原理:放射性引起的生物效应,主要是使机体分子产生电离和激发,破坏生物机体的正常机能。这种作用可以是直接的,即射线直接作用于组成机体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酵素等而引起电离和激发,并使这些物质的原子结构发生变化,引起人体生命过程的改变;也可以是间接的,即射线与机体内的水分子起作用,产生强氧化剂和强还原剂,破坏有机体的正常物质代谢,引起机体系列反应,造成生物效应。
途径:放射性核素可通过 呼吸道吸入、消化道摄入、皮肤或粘膜侵入 三种途径进入人体。程度:呼吸道进入:其吸收程度与放射性核素的性质、状态有关。
消化道摄入:被肠胃吸收后,经肝脏随血液流进全身。
可溶性的放射性物质易被皮肤吸收,特别是由伤口侵入时吸收率很高。7.42 放射性检测仪器的原理
放射性检测仪器种类多,需根据检测目的、试样形态、射线类型、强度及能量等因素进行选择。放射性测量仪器检测放射性的基本原理基于射线与物之间互相作用所产生的各种效应,包括电离、发光、热效应、化学效应和能产生次级粒子的核反应等 第8章
8.3.1 实验用水(简答)
实验用水分为三个级别;一级水 二级水 三级水
一级水用于有严格要求的分析试验,包括对颗粒有要求的试验,如:高压液相色谱分析用水,可用二级水经过石英设备蒸馏或离子交换混合床处理后,在经过0.2μm微孔滤膜过滤来制取。
二级水用于无机痕量分析等试验,如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用水,可用多次蒸馏或离子交换等方法制取。
三级水用于一般化学分析实验可用蒸馏或离子交换的方法制取。
8.5监测数据的修约与取舍(P153计算题)8.8.1 分析检测结果的评价(名词解释)准确度
准确度表示测量所得量值与被测量真值间的一致程度,环境监测中指分析结果(单次测定值和重复测定值的均值)与假定的或公认的真值之间的符合程度。准确度用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的大小来评定,是反映分析方法或测量系统存在的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两者的综合指标。精密度
精密度是指在形同测量条件下,对同一或类似被测对象进行连续多次独立测量,所得结果之间的一致程度。他反应分析方法或测量系统所存在随机误差的大小。极差、平均偏差、相对平均偏差、标准偏差和相对标准偏差都可用来表示测量的精密度,较常用的是标准偏差s和相对标准偏差Cv。灵敏度
分析方法的灵敏度是指该方法对单位浓度或单位量的待测物质的变化所引起的响应量变化的程度,他可以用仪器的响应量或其他指示量与对应的待测物质的浓度或量之比来描述,因此常用标准曲线的斜率来度量灵敏度,灵敏度因实验条件而变。
环境质量报告书编图图式(P176)
第9章
空气污染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由一个中心站、若干个子站和信息传输系统组成。中心站的主要功能:
1.向各子站发送各种工作指令,管理子站的工作
2.定时收集各子站的监测数据,并经行数据处理和统计检验 3.打印各种报表,绘制污染分布图,为管理提供依据 4.贮存分析检测数据,建立数据库以便随时检索或调用
5.当发现污染数据超标时,向污染源行政管理部门发出警报,以便采取相应对策。二氧化硫自动监测仪
荧光法原理:当用波长190—230nm的脉冲紫外光照射空气样品时,则空气中的SO2分子对其产生强烈吸收,被激发至激发态,即 SO2+hv1———SO2* ;激发态的SO2*分子不稳定,瞬间返回基态,发射出波峰为330nm的荧光,即 SO2*-----SO2+hv2 当SO2浓度甚低,吸收光程很短时,发射的荧光强度和SO2浓度成正比,用光电倍增管及电子测量系统测量荧光强度,并与标准气样发射的荧光强度比较,即可得知空气中SO2的浓度。
一氧化碳检测仪
非色散红外吸收法CO检测仪测定原理基于CO对红外光具有选择性的吸收,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其吸光度与CO浓度之间的关系符合朗伯-比尔定律。故可根据吸光度测定CO的浓度。
9.4.1摄影遥感技术 摄影机是一种摇杆装置,将其安装在飞机、卫星上对目标物进行拍照摄影,可以对土地利用、植被、水体、大气污染状况等进行监测。其原理是因上述目标物或现象对电磁波的反射特性有差异,用感光胶片感光记录就会得到不同颜色或色调的照片。
3S技术是指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
环境监测(环境工程系)考试时间:6、14本复习提纲答案来自于道客巴巴 百度文库 豆丁网等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考试标准答案 整理人:曹艳魏来2016.5.28第一章1、环境监测的概念环境监......
硫酸盐化速率 是指大气中含硫污染物演变为硫酸雾和硫酸盐雾的速度。总碳氢化合物常以两种方法表示,一种是包括甲烷在内的碳氢化合物,称为总烃(THC),另一种是除甲烷以外的碳氢化合......
环境监测一、考试的总体要求“环境监测”入学考试是为招收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而实施的选拔性考试。其指导思想是有利于选拔具有扎实的纺织材料基础理论知识和具......
环境监测重点第一章绪论1.环境监测的过程一般为:现场调查—监测方案制订—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等。2.环境监测的对象包括:反映环境质......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环境标准中和有地方标准又有国家标准。2、环境监测中最常用的的分析方法是3、测得某100ml水样的Cr6+含量为20mg,加入标准样18mg后测得36.5mg,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