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教学资源 开发实用校本教材 彰显地方特色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挖掘教学资源 开发实用校本教材 彰显地方特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要求:“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现行的中学各科教材,虽然不再象以前那样“大一统”的格局,但仍以国家、地方(主要是省级)二级的课程设置为主,校本教材的开发、使用还举步维艰,因而校本教材的开发、使用任重道远。
我们目前使用的各学科教材,最大的局限在于对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估计过高。不可否认,“新课改”后的教材通过一定的内容更新和引导学习方式的变化,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际的情况是,教材最少都是省级统一,内容不可能兼顾各地学情,很多内容与我们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去甚远。所以教学实际并不是像教材编者想象的那样乐观。如各学科的“综合性学习”,教材编者认为学生会非常喜欢非常投入的去做这些“综合性学习”,但由于很多内容的可操作性不强,学生无法开展或难以开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大打折扣,最终很难保证教学效果。
鉴于现行教材的的可操作性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局限,我们课题组(余庆县白泥中学“农村实用技术”课题研究小组)着眼于地方特色,挖掘地方特色教学资源,让学生热爱家乡及家乡传统文化,进而提升学习兴趣,以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我们也希望这本“校本教材”能给多元文化并存的教材百花苑增添一道风景线。
我们的《农村实用技术》校本教材的开发主要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一、注重特色,挖掘并传承地方优秀传统文化
地方文化,就是与特定区域相联系的文化,是一个地区的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既是整个社会主流文化的分支,又有别于主流文化。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郑金洲在《走向校本》中指出校本就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而学校又须以学生为本。作为传承文化载体的学校,其校本教材就应以学生熟悉的地方文化为主要内容。这样学生在学习中知晓了与自己息息相关的地方文化,就会激起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进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在搜集和整理过程中,注重对“余庆元素”的发掘。
如在搜集“斑鸠豆腐”资料的过程中,我们意外地发现了关于 “斑鸠豆腐”的动人传说。
相传远古洪荒时代,恶水淘天,历时之久,竟使地无生物,飞禽绝迹。当洪水退去,霞光初露之时,伴随着太阳的温暖,在云贵高原上有一种顽强的植物竟然率先萌发出了青翠的叶芽,而另一种濒临死亡的动物——斑鸠也终于有了救命的食物。它们围聚在这些灌木上采叶而食,筑巢而居。其
动人的鸣叫,似乎是在感谢上苍的垂怜。于是这种灌木便有了一个富有动态的名称——斑鸠树。这种树通常生长在海拔500—1000米的山上。每到春末夏初,小枝条上粉嫩的、绿得发亮的树叶,就会散发出一种通透而诱人的芬芳。那种清香味很独特,即使隔得很远也能闻到。
而用这种树的树叶制作而成的斑鸠豆腐也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有一位美丽、勤劳、善良的姑娘,居住的村子闹饥荒,村民都上山挖野菜、找草根来充饥。有一天,她到很远很远的山里挖野菜,中午时刻,又饿又渴,来到小溪边,捧起清凉的溪水喝了个够,突然发现一只漂亮的梅花鹿在小溪的对岸吃斑鸠树叶,她想斑鸠叶小鹿能吃,我们人也应该能吃,如果可以吃,那该多好啊!正想着,听到有人在叫她,一看,对岸不知何时坐了个白胡子老爷爷,老爷爷告诉她,把斑鸠树叶做成豆腐,人就可以吃了。并告诉她制作方法,姑娘将制作方法铭记在心,隔岸拜谢老爷爷,等她抬起头时,老爷爷已经不见了。她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是神仙在指点她。姑娘赶紧采了很多斑鸠叶,回到村里就用村边的井水按照老爷爷说的方法做成了斑鸠豆腐,大家都觉得这种豆腐清凉爽口,于是纷纷效仿,因而斑鸠豆腐也就流传下来。
而老百姓在生活中,也将自己制作斑鸠豆腐编成如下的歌诀:
五至九月叶采回,清水洗净放入盆;
开水烫浸要注意,水与鲜叶五比一;
筷子搅至糊糊状,挑起不滴正合适;
纱布过滤应小心,叶汁里面加灰水;
一斤灰水三斤叶,不多不少正要得;
搅拌注意要均一,冷却凝固如绿玉;
手摸不粘可加压,斑鸠豆腐人间奇。
生活的智慧在人民群众的歌谣当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人见斑鸠树,清香通体透。
斑鸠叶豆腐,吃了不想走。
这样的民谣,既展现了斑鸠豆腐的特点,更诠释了地方饮食文化魅力。再如,“霉豆腐”“清明粑”“姜卷萝卜”等特色食品,更是深深地烙上了“余庆元素”的印记;“毒饵站灭鼠法”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竹鼠的人工繁殖饲养技术”更是化腐朽为神奇。
富有文化内涵的风景,让人产生流连忘返之感;具有家乡特色的知识、技能,让学生顿感隽永深刻。
二、立足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点燃学习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固然需要教师去培养,学习积极性的激发需要教师过硬的教学基本功和较高的教学艺术,但教材内容的可操作性同样能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吸引力。因此我们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方面,在校本教材内容的选择上下了一番功夫。
知识源自于实用。在我们的调查研究中,我们发现现行教材中缺少初中学生能够接受、也乐于接受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内容。从培养学生的角度来说,从身边简单、熟悉的内容做起,更易于让学生接受和参与到教学中,更容易让学生找到成就感。因此,我们大胆地把具有典型的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东西,如“斑鸠豆腐的制作”、“泡辣椒的制作”“姜卷萝卜的泡制”“红葡萄酒的制作”“绿豆粉的制作”“香辣霉豆腐的制作”“特色糟辣椒制作技术”等简单易学、操作性强的内容、搬进了教材、带进了课堂。
三、整合资源,彰显教学智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基础教育,除了要让学生在成长中获取更多学问和知识外,更应该让学生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具备最基本的生存能力。这些走向社会的学生,自身要发展,要能够很好的生存,要能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就必须要有一定的综合素质和技能。这样,才能使自己较好地生存,才有可能谈对国家和社会作贡献。因此,从这个层面讲,在初中开设切合学生实际的,内容丰富多彩的《农村实用技术》课,是势在必行的。而作为专门从事教育的学校和任课教师来讲,其责任是重大的,其任务也是艰巨的。
我们的校本教材是对现行统一的《农村实用技术》教材缺失内容的弥补。根据农村学生特点,更是结合地方特色,将具有生活气息的技术、技巧与课本内容进行整合,将农村实用技术、现实生活中人们急需解决的问题和地方特色有机的结合起来,编成一套规范的、较为完整的校本教材,作为教材内容的有效补充。
通过我县500余名师生近一年的实践,经师生问卷调查,反响强烈,95%的师生认为该教材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生存技能,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很有帮助。例如,张翔同学把学到的技能带回家运用到了生产实践中,他家制作泡辣椒可与我县特色食品——大乌江泡辣椒媲美,这一技能让他的家庭增加了收入,脱掉了贫困的帽子,走上了致富之路。
当然,再好的教材也只是静态的资源,只有经过教师的艺术处理,它才会变成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态资源。而从课程的角度说,也只有让教材成为学生学习的动态资源,教材才会真正呈现出“精彩”,教材及教学才会真正发挥其教育作用。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将这一课题深入、持久地研究下去,就能发掘出更多有浓郁地方文化特色的内容来充实、完善这本校本教材,使其更具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贵州省农村初中“农村实用技术”课程建设与运用研究》课题组蔡华
大力挖掘课程资源,努力开发校本课程海南昌茂花园学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的之一,“改变课程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
结合教材挖掘阅读资源小学语文课本所选的内容虽然对浩瀚的文海来讲只是沧海一粟,然而一套成熟的教材是经过几代人努力,凝聚许多编者的血汗,它能较好反映人类优秀文化与先进思想......
挖掘乡土资源,开发爱国主义校本课程的研究一、课题的背景及现实意义爱国主义教育是全民教育,广大青少年是教育的重点。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学校是对......
挖掘影城资源,开发特色校本课程系列谈新桥镇中心小学史德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学校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可见,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在新......
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管理制度一、校本课程开发管理制度1、要结合学校实际。学校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是校本教材开发的基础,校本教材的开发要与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