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来历及习俗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
清明节的来历及习俗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8天。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传统活动为扫墓。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
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在我们贵州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风俗,比如在贵阳就有清明的五种风物,包括:
寒食
“老贵阳人在清明这天,也有吃寒食的习俗。”家住小十字的78岁老人陈富国说,过去人们扫墓时的“清明食品”,往往是糕点、凉粉、凉面加卤菜、凉菜;锅魁加卤菜、凉菜。
“小时跟大人去扫墓,觉得清明节好玩。”红边门普陀社区82岁的沈秀英婆婆印证了舒锦文老人的说法:扫墓一般都在郊外,相当于春游,一大家子人还会带上凉面、酒菜、糖果等食品,祭奠先人后,大家一起吃掉,又有玩的又有吃的,最高兴的就是小孩子了。
挂青
今年62岁的许天友先生回忆,小时候过清明,流行“挂青”。他说,当时人们扫墓除了带上纸钱香烛外,还会带上一串用纸剪成的纸串,挂在坟前,用以招魂,俗称“挂青”。俗话说,“有儿坟上挂白纸,无儿坟上屙狗屎”,是否有“挂
青”,成了一个家庭是否后继有人,是否兴旺发达,是否父慈子孝的标志。
“挂青”这个传统实际上给后人提出了一个要求,每年清明,一定要到亲人的坟墓旁边看看。因为冬去春来,草木萌生,坟墓很容易损毁,有没有狐兔在穿穴打洞?会不会因雨季来临而塌陷?亲临察看,给坟墓添土除草,同时供上祭品,烧些纸钱,或者举行简单的祭祀仪式,以表达对死者的怀念。
清明粑
沈秀英婆婆至今忘不了那用“清明菜”做的清明粑,“据说,清明粑有医药作用,由于清明和聪明读音相近,所以还有小孩吃了清明粑会变得聪明一说,我们小时候就总盼着吃清明粑。但清明粑只是到清明节的时候才能吃,因为那时的清明菜最好。”
“清明菜”是一种矮小、长着绒毛的野青草,清香、甘甜。清明节前后,这种可吃的野草突然就茂盛了,顶端开了小花,一小簇一小簇淡淡地黄。开花之前,将清明菜采回来,切烂,和着面粉、糯米面或玉米面,加上盐、糖及芝麻、花生拌在一起的“引子”烙成粑粑,放到鼻子边一闻,有股清明菜特有的清香味,放进嘴里一嚼,软软的糯糯的。
染饭花
省文联副主席何光渝先生则介绍,贵阳的布依族还有在清明节吃“染饭花”的习俗,这种有奇香的花用来把糯米饭染黄,供奉在祖先坟前,以示对逝去亲人的怀念;此外,土家族在清明节这一天要上坟挂青,家里要吃猪头肉,有“清明酒醉,猪脑壳有味”的说法。
风筝
“风筝放出万人看,千丈麻绳系竹竿,天下太平新巧样,一行飞上碧云端。”72岁的贵阳老市民戴自新告诉记者,这是清代一首咏风筝的竹枝词。我国人民世世代代放风筝,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而且“清明清明,又清又明”,清明是一年
中最美好的光阴。风和日丽,所以人们都选择在这时出去春游踏青。许多人家还会带上风筝去郊外放。这是因为南方的风往往没有确定的方向,乱吹一气,但在立春以后这段时间,风向一致,没有狂风暴雨,正是放风筝的好时节。
“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戴自新老人说。
再比如苗家人过清明是为了缅怀已故的祖辈、亲人的节日。在节日的前后十天,苗家人,不分男女老少,都可到祖辈或亲人的坟前烧香化纸,“挂清”,有的还要打扫或修补墓地。清明节间期,有的家庭给死者立碑,要讨清明酒。同一族谱的苗家有的要开清明会。清明会,一般在一定地域内同一个族系的德高望重的人家或一个族的宗祠,或一定地域内苗家远祖坟墓所在地的苗家举行。所以苗家举办清明会的地址不是固定不变的。河口苗家曾到镇远龙洞参加过清明会。河口苗家也曾举办过清明会,其经费过去有的由一个族的清明田的收入解决,有时由大户人家捐赠。清明会那天,方圆几十里甚至上百里的族间聚集到一起,要去给本族的祖坟挂清,给族间的先祖立碑,讨论和增补族谱。这天还要开清明大会。大会由德高望重的族长向族间作讲话,教育族间讲忠孝、讲诚信等,另外还要对族间男、女、老、少的言、行、举、止作一些讲文明的具体规定。如规定未婚女孩子不能在家随意打光脚板、穿衣要得体等,宣布族间讲文明礼仪的家规,对族间提出希望。
清明是扫墓祭祖这样一个严肃、沉重的日子,为什么又有踏青、放风筝等欢快的活动?何光渝先生说,在中国民俗中,快乐的成分很高,俗话说“红事白事都是喜事”,人们会把悲伤的事情快乐地过,主要是为了励志,逝去的人走了,活着的人还要好好生活。
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及诗歌清明,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了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及诗歌,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3篇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及诗篇,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及诗篇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
清明节简介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
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