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唐名胜古迹_高唐的名胜古迹说明文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8 04:17:36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高唐名胜古迹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高唐的名胜古迹说明文”。

高唐名胜古迹

□水韵斋主人

古高唐之八大景

古高唐八景有马湾晓月、浮图映日、高阁凌云、郑桥渔歌、南寺锺声、爵堤雪影、龙井清泉和漯水秋风等。后由于漯水不存,又以唐寺棉市取代。【马湾晓月】

“马湾”即“马颊河”。它流经高唐的时候有水曲折流出,形成黑龙和白龙两个水潭。每当有下弦月出现时,月影映射到水面上,月亮和月光就在水面上浮荡,称为高唐八景之一。【浮图映日】

“浮图”是塔的别称。高唐有一个很有名的佛教寺院大觉寺。有十三级佛塔一座,高三十六丈,高耸入云,耀眼生辉。传说是唐代尉迟敬德所建,清道光九年(1828年)地震时倾斜,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倒塌,现正着手重建工作,此也称作高唐八景之一。【龙井清泉】

“龙井”在高唐城东北二十里的古堤下,今已不存,古时泉水清澈,常用不涸,成为高唐八景之一。《稽神录》记载:唐僖昭两朝时,魏州人罗宏信投寄高唐田氏,田氏抚爱如子。一日,罗宏信疏浚井,忽有一龙自井出,此时雷雨交加,众皆惊悸,罗宏信自井中出,神色自若,竟然无恙,此后人称“龙井”。罗宏信曾任节度使,后封临清郡王、豫章郡公、北平王,世称魏州博天大将军。【高阁凌云】

“高阁”亦称“奎光阁”或“鼓楼”。明朝景泰二年时,即1451年,由知州赵玉始建。后来年久失修而废弃。清朝康熙三十年即1691年,知州谈榕重建,并铸造一口大锺悬在上面。百姓称呼它为谈公楼。道光十三年(1833年)新任知州徐宗干又修,奉斗奎于上,又更名为“奎光阁”。成为高唐八景之一。【郑桥渔歌】

“郑桥”在高唐境内的马颊河上,也叫张家桥。郑桥渔歌或郑桥捕鱼,场面繁闹而动人,成为高唐八景之一。【南寺锺声】

是指高唐东南的大觉寺,该寺唐代创建,明洪武、成化年间相继重修。永乐年间住持曾在寺前立草舍三间,凡南来北往路过高唐又身染疾病的人,都留在这里住下,并给汤药治病。夏天就设下瓜果,周济饥渴的人。一直这样做很多年。后来的住持僧人佛号玉巗教化民众,重修寺院,带领众僧伐木,运石,前建大门,中建大雄宝殿,后边修法堂,东边建观音堂,西建禅房。殿内重塑佛像,真是金碧辉煌,幡幢隐映,锺鼓相互设置,外侧绕院墙植树。永乐15年明成祖北巡,驻高唐,赐住持“神僧传经”。正德年间,又建千佛殿和千佛阁,非常壮观,成为高唐一大观瞻之处。【爵堤雪影】

古代高唐有“爵堤”,隆冬时节,瑞雪披被,银装素裹,美丽动人,所以“爵堤雪影”又称“爵堤雪浪”或“爵堤晴雪”,列为古高唐八景之一。【漯水秋风】

高唐县古有漯水、鸣犊河、马颊河、徒骇河、赵王河、唐公沟、宫公沟等。由于受黄河决口和改道影响,漯水、鸣犊河、赵王河已经干涸或绝迹,现在的徒骇河是古漯水和黄河故道渐变而成。古漯水流经高唐,秋风生凉,水多潦溢,古列为高唐八景之一。【唐寺棉市】

(也叫秋成棉市):高唐种植棉花较早,明代,棉花市场已成为朝廷向当地农民征收的主要实物。清朝,棉花种植又有发展。棉花市场进一步繁荣,在城南大觉寺周围形成堆玉铺雪的大棉花市场,成为高唐八景之一。鱼邱湖

鱼邱湖位于高唐县县城内,环抱旧城区,所以又名环城湖、高唐四湖。鱼邱湖为古代掘土筑城而成由东南湖、西南湖、东北湖、西北湖四部分组成,面积1000亩,属华北地区最大的县级城区湖。

湖水碧波荡漾,风光旖旎。高唐的许多古迹都在东北湖畔,优美的自然景观与浓厚的文化底蕴使四湖充满了神奇的魅力和开发建设的价值,鱼丘四湖已被省、市列为风景和旅游自然保护区。鱼丘湖之东北湖的中心有湖心岛,岛的平面是高唐县版土的缩影,岛上有的望月亭(赤亭、瞻岱亭)和与南岸相接的九曲板桥。

南湖景区位于高唐县古城区中心位置,为鱼丘湖自然保护区的南半部分,由鼓楼路、官道街、滨湖路、科教路四条城市道路相围合,占地123公顷,其中包含南湖水面33.5公顷,占总用地的27.2%。南湖规划由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在规划区域的东北部、西北部、西南部分别集中设置了四片居住用地,在东南部设置以山丘为主的综合公园绿化用地。景区中心区域分为长卷如画、南湖鱼歌、湖光春色、高唐文萃、历史凝晖、案山晓月六大景观小区。赤亭(望月亭、瞻岱亭)

赤亭在鱼丘湖之东北湖的湖心岛上,赤亭挑角重檐,从顶瓦至斗拱,直到立柱均为红色。沿其外端,以红色霓光灯装饰,夜幕中的亭子亦是晶莹剔透、全身彤红。因其昼夜皆红,人们称其为赤亭。

湖心岛南端有贴近水面的九曲板桥与湖岸相接。亭美桥俏,相得益彰,古朴典雅,相辅相成,俨然一体,是高唐北湖唯一伸入湖水中的水榭风景。柴府

柴府古建筑群。位于高唐县城内鱼邱湖东北湖畔。据《高唐县志》记载,柴府始建于宋神宗元丰年间,为后周世宗柴荣之五世孙柴荣皇城私宅,后毁于兵燹(燹音:xiǎn)匪患。明弘治十四年(1501),驿丞张廷威重建,为高唐的驿馆,称“鱼邱驿馆”。时有正厅和后厅各五间,东厢房七间,东西马房各十间,仪厅三间,鼓楼一座,东有马神庙三间。驿馆有递马60匹,马夫30名,抄牌2名,可见当时驿馆之规模。后嘉庆五年(1800)、道光十五年(1835)重修。清代康熙、乾隆皇帝下江南时驻跸于此。

今之柴府是1999年在原址重建的,四面湖水环抱,花园式建筑,前门、中厅、后寝、回廊均为宋代建筑风格。整个建筑面积为938.48平方米,分为东西两院,西辟花园,东为柴府。柴府为二进院,步入津池即为主厅,主厅面阔5间,歇山式,灰瓦顶,吻兽相配,宋式彩绘相宜,飞檐排角,古色古香。院东西建有回廊、亭、轩、水池。后院为后寝殿,面阔5间,歇山式,东西厢房各3间。西为单体院落,有角门与东院相通。步入朱红大门,迎面为仿古戏楼,面阔3间,宋代歇山式建筑,两侧耳室各1间。此院是戏剧爱好者活动的场所。义和广场

柴府前,有一个义和广场。广场上有黑旋风李逵和小旋风柴进的石雕像。李逵手执两把板斧,一副憨直鲁莽的样子;柴进,则如同《水浒传》中所述,龙眉凤目,显得英武俊丽,《水浒传》中说柴进“累代金枝玉叶,先朝凤子龙孙。待客一团和气,挥金满面阳春。能文能武孟尝君,小旋风聪明柴进。”

柴进为人豪侠仗义,专爱结识江湖上好汉,与李逵相厚。当朝权臣高俅之弟高唐知州高廉,其内弟殷天锡,想霸占柴进的叔叔柴皇城的后花园,李逵与柴进一起赶往高唐州,因此便有一段李逵打死殷天锡,连累柴进失陷高唐州,梁山好汉大举人马来高唐解救柴进。两个号称“旋风”的英雄,都是义博云天、侠肝忠胆之士,所以此广场便取名为“义和广场”。柴府花园

柴府花园在柴府正院的西面,园中遍植各花异草,巧布奇石流泉,从高处俯瞰,它与湖心岛、柴府依水相连,十分悦目,形成了园中有园的景象,意境旷远,增添了许多诗情画意。

据《高唐州志》记载:明弘治十四年,驿丞张廷威重修高唐驿馆,驿东弃地七亩,绕以墙,植上花木,穴地为泉,聚石为山,晨风雨夕,洗率人之风尘,畅行人之胸襟,当时人们取文正公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题名为“后乐园”。此园即为当时的高唐八景之一。清代陈榜诗题:

“乐园创建自前明,古驿从今起颂声,九曲古河红蓼岸,一鞭残月绿杨城。长亭雨过风尘少,候馆花铺道路平,不是关心宾旅切,征夫应起故乡情”。一步三眼井

一步三眼井,在柴府前。亦称苦甜三面井、三眼井、一丈三眼井、三面井等。

相传,柴皇城(《水浒传》中的小旋风柴进的叔叔)建造后花园时,为造水景,又需汲水灌溉,必须在这因常年污染地下多为咸水的花园内打井找到淡水之源。不然,花园将因无水脉而前功尽弃。经观察揣测后,在花园南端开始打井。等砖砌井框下行四丈后,仍是板结的胶土,不见有水外渗,无奈,停工。继而离该井丈余远的东南方向,开打第二眼砖井。挖至三丈余深时,泉眼突现,清水外溢,霎时,便及人膝。众人皆喜,以为功成。待柴皇城亲取井水品尝之后说:“此井咸水,不能浇花。”然后亲自丈量地势,指定在距第一、第二眼井均为丈余的地方再打第三眼井,大有打不出甜水绝不罢休之势。第三眼井顺利地打到了沙层,涌出了甜水。后来碑文中的“穴地为泉”即指三次打井。三眼井相距丈余,有枯、咸、甜之别,实为奇观。这三眼井对后人有“有志者事竟成”的启迪。三眼井存留下来,传说也随之延续下来。一步三眼井1999年被聊城市政府定为“第一批重点保护名胜单位”。李逵井

此井位于原高唐县衙大牢后院,本是一眼无名枯井,后因《水浒传》第五十四回有“黑旋风探穴救柴进”一节而得名。这还要从李逵大闹高唐州说起。李逵怒杀殷天锡,柴进让他回了梁山,自己却被高唐知州高廉抓进大牢里。梁山英雄便赶来营救柴进。然而,一连数天,却是大败给高廉,李逵和戴宗请来公孙胜,才得以攻下高唐州,但监牢内只有柴家家眷,找不到柴进。后来才知是押狱禁子蔺仁为了保护柴进,将柴进藏到了一个枯井内。蔺仁引梁山将士到了枯井边,大家望见里面黑洞洞的,不知深浅,叫时,下面没有人应。这时,李逵过来,说“等我下去”。

李逵坐筐里下到井底,将气息奄奄的柴进救上去。这时,宋江他们只顾看柴进,忘记了再放筐下井,井内李逵大声呼叫,大家才想起,于是又将李逵从井内拉上来。人们被李逵的这种大义凛然,为救他人置生死于度外的英雄气概所感动,由此一段佳话,当地百姓便亲切地称那口枯井为“李逵井”。

千多年来,此井也是几经埋没,又几次复出。这次是清湖时重新发现。李逵井在柴府南100米处,是用青砖砌成,井深距离水面约6米,下底直径约2米,上口直径1米左右。高唐文庙

高唐北湖路南首西侧的高唐文庙为2006年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高唐文庙,原名文昌宫,又名启圣祠,据《高唐州志》记载:“至元初,知州张廷瑞始辟庙墟故地。”历明、清、经郑德邻、杨贵、王纪、朱昌祚、龙图跃等多次重修,颇具规模。

高唐文庙,即高唐孔庙。宋时高唐的文庙不在城内,而在城东十里园附近。后晋末,契丹入中原,有以孔氏家族北迁,后周时,该孔氏又南归,欲回故里。路过城东十里园时,因爱其风土,便于高唐城东寄居下来,今张庄乡的孔氏家族便是该家后裔。他们安家之后,修孔庙,塑孔子像,其后便在孔庙办学。宋末孔庙倾倒。

到元朝至元年间,选址在县城中心鼓楼西北侧重建文庙。初名文昌宫,改名启圣祠,人们俗称孔庙或文庙。是供奉圣人孔子的地方。经明洪武三年(1370年)、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和乾隆七年(1742年)多次重新扩建。最后形成较标准的县级文庙规模。

2006年又拨款修缮,亦称李苦禅少年读书处。使这座古建筑显现出原有的古朴庄重。李苦禅少年读书处

李苦禅少年读书处,位于鱼邱湖西北岸。曾名为启圣祠,又名文昌宫,是过去供奉孔子的地方,也是历代的学堂。始建于元至元年间,明洪武三年(1370)、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乾隆七年(1742)曾多次重修扩建。主要建筑为大成殿。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占地面积275平方米,为歇山式建筑。顶部正脊前后除用黄绿琉璃瓦砌出三个菱形外,其余均为灰瓦。檐下斗拱,均为装饰性的附件,非承担重力的实拱,明显为清代建筑风格。国画大师李苦禅少年时代曾在这里接受最早的艺术启蒙。在大成殿门额上,有启功题写的“李苦禅少年读书处”巨匾,殿里面陈列着李苦禅少年时代读书的桌子和凳子、成名后用过的纸墨笔砚以及部分书画和资料图片。孙大石美术馆

孙大石美术馆,位于高唐县城区鱼邱湖北岸。孙大石,又名孙瑛,高唐县河涯孙庄村人,中国著名山水画家。于1982年由孙大石与高唐县人民政府合资修建。占地面积2088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为仿古庭院式建筑。灰瓦弧线屋顶,灰蓝色墙基、白色正墙,间以洋红色腰线和房檐,体现了古朴、高雅的建筑风格。馆分东西两院,建有展厅、四层六角一览阁、长廊、碑墙、画室等。一览阁内展放的“天下第一砚”——龙腾巨砚,重11吨,用整块巨石,由5名工艺师历时3年雕成。另外还展有中华百砚、孙大石无偿捐赠的上亿年的鱼化石和古动物化石等文物及半个世纪以来的个人绘画作品、高唐籍著名画家的名品大作。锺鼓楼

在北湖路南端西侧的鼓楼路上,原有高台楼阁一幢,这就是高唐县城的标志建筑——锺鼓楼。

锺鼓楼于明朝景泰四年(1836年)由高唐知州赵玉始建。到清朝时,楼基剥蚀严重,旧锺损弃。康熙三十年(1679年),知州谈榕重修,新铸铁锺高悬楼上,并名其为魁光阁。道光十五年(1855年),知州徐宗干重新修葺,增置鼍鼓(用鳄科动物鼍皮蒙的鼓)、大云磐等,楼上层塑魁星像,环廊置前贤的提诗勒石。

至此,锺鼓楼结构形制定格,此后再无大修。此楼由楼基和楼基上的两层楼组成。总高十五米,雄伟高耸,旧有“高阁凌云”之誉,是当时高唐城的象征。灵城遗址

即汉灵县城址,现南镇村。位于县城东南17.5公里处。据史书记载,公元前481年,此地名曰“灵丘”,到公元前306年名曰“灵县”。公元27年废县,地入博平。220年复灵县,属清河郡。606年废县,地入博平。620年复置灵县,621年又入博平。宋朝置“灵城镇”,金、元袭之,明清时称“南刘镇”。民国至今称作“南镇”。今细辩灵城地貌,仍有灵城故城墙遗址。

灵址每当清晨旭日东升,烟笼霞照,景致甚美。称为“灵址朝烟”。列博平古八景之一。南镇孔子回辕处

高唐县南镇,此处为古灵城县城旧址。公元前五百年左右,古黄河流经灵县城之东南。

据史志记载,公元前492年,应赵简子之召,孔子自卫将入晋,至河,闻赵简子杀窦鸣犊、舜华,乃临河而叹曰:“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济,此命也夫。”子贡移而进曰:“敢问何谓也?”孔子曰;“窦鸣犊、舜华,晋之贤大夫也,赵简子未得志之时,须此二人而后从政,及其已得志也,而杀之。丘闻之刳胎杀夭,则麒麟不至其郊;竭泽而渔,则蛟龙不处其渊;覆巢破卵,则凰凰不翔其邑,何则?君子违伤其类者也。鸟兽之于不义,尚知避之,而况乎丘哉!” 于是回辕归东,返于鲁国的陬里,作琴曲《陬操》以哀之。

为纪念此事,此度口改名曰“鸣犊”,并立石刻“孔子回辕处”记其事,后人在此外(现南镇村南端)修有圣迹庙,庙中有孔子乘车的塑像。

后因黄河改道,圣迹不存。庙也年久衰毁,刻有“孔子回辕处”的石碑也不知去向。现仅存博平镇的石碑。(参《茌平名胜古迹》)蒋庄宋、元遗址

位于琉璃寺蒋庄村西南500米处,为村落遗址。遗址高于耕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0.2—1.5米,地表面有很多砖、瓦、器物残片。1958年曾出土过瓷缸、瓷碗等文物。遗址原为一个小村庄,仅有二十多户人家,名“梁家楼”,现蒋庄的梁姓即是原“梁家楼”之后。减水迥龙庙遗址

位于尹集镇四新村西南部,为元代庙宇遗址。高约四米,面积一千五百平方米。遗址内含有大量的砖、瓦、瓷片、瓷碗底、口沿等遗物。遗址上现有明嘉靖26年重修减水迥龙庙碑一通和三通捐资筑庙人名碑,另有碑帽、碑座两个。绵驹故里

歌绵圣驹,春秋时齐国高唐人,有史记载的第一位国家级歌舞名家。史载“绵驹处于高唐,而齐右善歌”;“绵驹善歌,雅俗共赏。”他弟子众多,为古代民间歌舞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传唱的部分作品被孔子收入《诗经》,后被奉为“音神”。高唐县城东门外原有“绵驹故里”碑和绵驹墓。清平县城遗址

清平镇1069至1940年为清平县的县城。1940年清平县城迁址康庄,此地改名曰“旧城”。1982年称为旧城镇,1993年改名为清平镇。

1069至1940年为清平县城,1940年清平县城迁址康庄,此地名曰“旧城”。清平镇现仍有清平县城遗迹多处,如:传说中的唐明宗祠、唐明宗墓。还有迎旭门、文庙、文庙影壁等古建筑,城墙旧址仍有遗迹。

旧城文庙、文庙影壁

旧城文庙坐落在高唐县清平镇西北隅,为原清平县遗留下来的古代建筑。在高唐清平中学院内。大成殿坐北朝南,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清砖修成,单檐歇山,结构严谨,雄伟壮观。据地方志记载,该庙建于金大定十三年(1173年)经元、明、清共六次维修。文庙后还有古柏6株。

文庙影壁在文庙南,相距100米。影壁高5米,宽10.25米,厚1.27米。整体灵架式用大方青砖修成,琉璃瓦盖顶。中间有一圆绿色花边琉璃饰件,上有烧制的楷体“太和元气”四个大字。在方青砖上有乾隆“二十五年”的戳印。清平迎旭门

清平原是一个老县城,春秋战国时属齐国,秦朝时属巨鹿郡,汉时属清河郡,公元1080年(宋元丰三年)县址迁至现在清平所在地,至1940年一直是为县城,后属高唐县为镇。

清平迎旭门,为原清平县城之东门。据《清平县志》记载,清平于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建成土城,1173年增修,1317年重修,清盛世乾隆六十年,即1795改为砖城,重修四门和城楼,都是砖木结构。当时东门与南西北三门遥相互应,砖城历经沧桑二百余年,南西北三门及城墙现已不存,只留存现在的东城门,即迎旭门。

在迎旭门的门洞上方中央有匾碑一块,上书“迎旭”二字为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所刻,现在的迎旭门存有南北长15.5米,东西宽12.9米,整体为青砖砌筑,1997年由清平镇集资对迎旭门进行了维修。砌修了上下台阶,按照明代的建筑风格重建了门楼;城楼四角凌空欲飞,稳固而壮观,严谨而雄伟。维修后的清平迎旭门是鲁西平原上仅存的古代城门,成为鲁西一景。清平森林公园

位于县城西南二十公里处,包括国营林场和清平新村两部分,是一处新辟的自然生态森林公园,占地面积三万亩。

森林公园有四大景区,共十二个景点;现已建成了东景区,其中有四个景点。东景区占地面积五千亩,建有住宿、餐饮、娱乐、购物、健身的豪华楼一幢,中国古典风格的别墅五处,游泳池30亩,跑马场100亩。岳堂水月庵石塔

水月庵石塔位于固河岳堂村东南100米处。该塔通高3.6米,共分为九层,每一层都用一整块青石雕刻而成,各层的形状,雕刻,图案都不同,有鼓状、方块状、八角形状,塔顶为葫芦状。表面图案有花草、人物、动物等。

水月庵石塔建于清代,塔上记载有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在水月庵等处修行的僧人的事迹。此塔为昙瑞舍利塔,在塔的第六层记载:庄示寂曾师祖昙瑞位翁塔,清乾隆四年岁次已未十月十五日立。梁村兴国寺古塔

梁村兴国寺古塔,又称菩萨塔。兴国寺塔原本为十三级,修建于唐贞观年间,为将军尉迟敬德化缘而建。

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年久失修,塔身破坏严重,对其进行了两次维修,第一次只对塔基进行加固,第二次对塔动了“大手术”,该塔被改成十一级,并且被改为宋朝建筑风格,维修使塔脱去“唐装”换上了“宋袍”(八个角上被修上了兽头,原来并无此物),经过这次“美容”,梁村古塔确实像宋塔了。另据查证,目前全国现存的唐塔已为数不多,而宋塔则有数百座之众,如果恢复塔的历史本来面目,十三级唐塔确系国内罕见的古建筑。

新建的兴国寺由上海同济大学承担,仿宋建筑风格,内有唐槐、大雄宝殿、天王殿、山门、放生池、碑廊、锺鼓楼等。

塔为仿木楼阁式建筑,外以青砖白灰、内用青砖沙灰砌筑,塔身内部的角檐及踏步、塔门等处施有木筋。平面呈八角形,边长2.85米,对边直径6.85米,总高38.8米,共11层,上设宝顶。塔基占地面积为33平方米。从下至上逐层收分,瘦俏挺拔,其他为单檐,檐部斗拱构件以青砖切割、磨制而成,做工精巧。门洞北开,可攀登。由于塔体瘦俏,攀登方法也较别致。攀登时二、四、六、八级从西门入,分别到其上一级的东门出,三、七和五、九级分别从南门与北门入,十、十一级为上、下、东、西相通的十字通道。上、下进门前从外檐绕行。很多游人攀登过后,也不知道是按什么路线登上与回下的,好像走过一趟迷宫。梁村兴国寺唐槐

在塔北10米处有唐槐一株,这棵古槐位于原兴国寺之大雄宝殿前,系寺僧所植。槐约十数围,高六丈许,树干苍虬,枝叶畅茂,福荫二亩余。中已空,内生瘿,俗谓之槐胆,旧云,槐非千年不生胆。此槐传发奇闻甚多。1971年夏,遭火焚;次春,余干突发新枝;1998年奇繁幼槐,壮茂茁发。也许,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天地之灵气吧。

兴国寺塔和唐槐均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千年椹园

千年椹园位于汇鑫街道境内,距县城3.8公里。“古椹园”所在地为陈庄。按照当地的俗称,村民们习惯地把“古椹园”称之为“林行”或“行子”。

“林行”,总面积约有六百余亩,果树总量约四万棵,有着百年以上树龄的桑椹树就有两千余棵。桑椹树树型较大,沧桑遒劲,极具观赏性,且果实甘甜,果实采摘期达三十多天,加上其他果树,园内果实采摘期长达半年之久。像这样有农林产品采摘且有着原生态的旅游资源在全省是独一无二的。杨屯乡甘罗庙、甘罗墓和小泰山

高唐杨屯乡位于高唐县城东偏南,杨屯乡历史悠久,具有重要的人文景观。乡政府东南方向8公里处周老庄村附近原有三处历史古迹。相传,一是战国时期秦国上卿甘罗的墓地;二是甘罗庙;三是小泰山。北宋时期水泊梁山好汉时迁就是本乡司家洼村人,至今该村仍有时姓人家居住。

据说过去小泰山绵亘数十里,若断若续,最高处有数丈。固河汉墓群

据州志载,古时,古黄河流经高唐,高唐城就在现在的固河镇,县城就正处在黄河的拐弯处,而现在的固河村,在古代名为固河,在黄河东岸,含有“固定河防”之意,人们害怕黄河决口,故以吉祥嘉言名之。所以,就有古时的很多诗人写到固河,称之为天堑,其中清代的邓清议有诗:《固河天堑》:“固河瀑水浪峥嵘,飞湍急流喧沸泓;白水长天连一色,怒涛激石雷铿轰;巨舰联樯不能越,铁骑长驱嗟莫行;东西形势有如此,碣石龙门浪得名。”由此可见,从县境侧旁流过的黄河当时的情景。

汉墓群已被划定保护范围。固河汉墓群1992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根据出土文物断定时代为东汉。

华歆墓

华歆墓位于高唐县城东固河镇大华村北200米处,距县城20公里。华歆墓北边二百米为东西小路,四周均为平地。墓葬保存完整,墓室顶部有1平方米的洞。从顶部缺口能看清墓室,此墓为砖室结构,上为圆形拱顶,底部呈八边形。据当地群众历代相传,此墓为华庄华姓祖坟,所以,古墓至今保存完整。据《高唐州志》记载,此为三国时期魏臣华歆之墓。

虽然华歆生前的身居高位,但是华歆墓却十分破落。其墓现存封土高仅三米,直径大约七米左右,无拜台、墓坪,无神道,甚至没有墓碑,只有“文物保护单位”的铭碑立在墓前。

对于华歆此人,因为受《三国演义》的影响,长期以来,华歆被人们视为助纣为虐、为虎作伥的奸臣。所以无人出资加以修缮。齐盼子墓

在高唐历代的史志记载中,都特别提到齐盼子,说“国朝凡守兹土者,一树一碑皆甘棠之馀荫。”代代相传,人们经久不敢相忘。

齐盼子墓是固河汉墓群中大墓之一。在固河村西南200米处,距县城17.5公里,群众称为“大冢”。该墓过去封土高大,因坍塌流失,封土逐年缩小,现封土高4米,直径20米。在盼子的“大冢”的周围尚有王子坟和小冢3个,双冢2个。房公墓(东魏)

房公墓位于高唐县城东高唐镇祁寨村北500米处,现封土高2.5米。1972年春,由山东省博物馆和高唐县文化馆联合进行发掘。墓室为单室,南北长2米,东西宽4.5米,墓底距地面4.5米,为绳纹小砖砌成,出土墓志铭一方、志盖阴刻篆文为“魏济州刘史房公之墓”从志文可知,“房公”即房悦,为房法廷第三子,曾任国常侍、青州镇东府中兵参军、司徒相公刑狱参军、高阳太守、广川太守、平南将军太中大夫等职。房悦死后,孝静帝又封他为“使持节”、“宣成公”。足见房悦是北魏、东魏统治者所重用的汉族人。出土陶器、瓷器、陶俑共38件。其中,出土的陶俑,是研究东魏时期眼饰和泥塑艺术的重要资料。唐公沟

唐祯,字迁瑞,金州(今属辽宁)人,监生,授馆陶令,为政有绩,三受旌表,成化九年(1473)升高唐州知洲。改革俗弊,实行法治,兵豪强绅不敢在乡里横行。原来城东屡被水淹,经深入勘察,实因高唐地势西南高,东北卑下所致,遂开沟令水畅其流,自此水患止息。州人感激名其沟曰“唐公沟”,此沟自今仍为高唐县一条重要通水渠道。北关清真寺

北关清真寺位于高唐县城内官道街中段路西,现为聊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高唐北关清真寺始建于清代,现仅存大殿。大殿坐西朝东,面阔三间,南北长11米,东西宽13米,占地总面积140余平方米。大殿建筑风格独特,1996年官道街拓宽,将山门及影壁等拆除,后回民集资,将山门、影壁修复,并将大殿在原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整修,基本上恢复了清真寺的原貌。万家洼荒冢珍禽

阎咏,字子秀,号复轩。高唐县城西阎寺村人。阎咏留翰林院期间,回乡省亲时,将阎寺村南的两千亩农田全部收买,赠与资其求学的辛兴店乡亲万二。因地之主人姓万,这带连片农田,至今称“万家洼”。同时,为报阎寺乡亲之恩,接村之北舍新建房院数座,供乡亲居住,使阎寺成为含2200户人家的大村。现今阎寺村,虽然户稀人少,总人口不过百人,但村周围满是颓垣断壁之痕迹,碎砖烂瓦的废宅地北延里余,至今还能寻出村子的宏伟规模。

阎咏终于河南任中,葬于原籍。墓位阎寺村南略偏东两千米处的万家洼农田之中。封土呈缓坡土丘状,其上多年耕种,坡度逐年递减。封土平面呈椭圆形,南北长82米,东西宽53米,高5米,占地6.3亩。根据封土形状乡众戏称其为“鳖盖子”。

阎咏后裔多为朝官,居于京都。相传曾有乡亲前往求助,当阎咏后裔问及状元墓时,乡亲习惯地随口说:“你说的那个鳖盖子啊„„”,因此得罪了阎氏后人,此后便无往来。故当今阎寺无有阎姓,亦不知阎咏后人如何。只有阎咏墓仍卧在万家洼,成为荒野中的孤冢。

万家洼因排渍不畅经常积水,庄稼长不好,满地碱蓬棵。唯独状元墓,封土虽位万家洼,从未被水淹,虽处盐碱窝却从不生盐碱。封土之上庄稼旺盛,很少歉收。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为排水改碱,挖渠筑台,形成台田隔水望,水渠纵横连的新田貌。使不少地块有了较好的收成,但终未根除由地下水生成的盐碱,仍有不少地面只生蒿蓬芦草,尤其道边沟旁,荆棘载途,野草遮渠。

因多有积水,洞穴难成,故鼠兔不见,鼬狸难存,成了飞禽的天堂。崖头埂顶常见鸟巢,野鸪鹌鹑三步两遇,鸭叫鸟鸣此起彼伏。十分珍惜的山内林中的野生锦鸡,也拖着五彩长尾携妻带子飞临万家洼安家落户了。

因地势较低,草絮保暖,气温略高,万家洼中,早春植被提前返青,夏秋花团绚烂一片,冬天可觅傲霜野花。四季有鸟,高低飞旋,形成了“状元孤坟,荒野珍禽”的远古自然环境的罕见景观。

渠畔田埂有十余种营养价值高、纯野生、纯自然、纯绿色、可减肥、能养颜的野菜,一年四季随处可见。

高唐赋

于扬避荣俯妙臣喈容敢夫之使妻下羽则若无于玉辞大是诗。〄仰。观〄郑云南女有蓬蔡〄太臣说好曰〄夫又登楚守盖洁异‛于其群、臣也楚〄是五头。肌长里则色:‚性徒然以如卫〄;王......

高唐的春天作文

高唐的春天作文春风轻轻吹过田野,我的家乡高唐从冬天里醒来了。最先向人们报告春消息的是湖边的小草。它们一个个从泥土里钻出来,好奇地打量着这个新鲜的小城。远远看去,岸边一......

高唐景区景点介绍

高唐景区景点介绍高唐简介高唐,总面积960平方公里,人口50万。位于山东省西北部,东与省会泉城济南相望,西与燕赵大地河北牵手,南依江北水城聊城,北邻鲁北门户德州,西靠京九铁路,东依......

10月份高唐财政收支情况

2018年10月份高唐县财政收支情况一、财政收支情况10月份,全县累计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1907万元,同比下降5.3%;累计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03428万元,同比下降21.4%。二、财政......

高唐的春天作文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8篇高唐的春天作文,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下载高唐名胜古迹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唐名胜古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