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数和倍数的教学案例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因数和倍数教学案例”。
因数和倍数教学案例
课前准备:课前交流,渗透因数和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教 学片段一:
师:今天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张照片,不过我先不给你们看,先让你们来猜猜。照片有两个爸爸两个儿子。请你猜猜照片上至少几个人?
生:3个。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儿子的爸爸是一个爸爸,爸爸的爸爸又是一个爸爸,所以有两个爸爸。爷爷的儿子是一个儿子,爸爸的儿子又是一个儿子,所以有两个儿子。
师:正像同学所说的,爸爸或儿子是不能随便叫的,是相对与另一个人而言的。得说清楚谁是谁的爸爸,谁是谁的儿子。
师:看来人和人之间是具有一定关系的。那数和数之间是否也具有一定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要研究数和数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这样通过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迁移到数学中的数和数之间的关系,这样设计自然又贴切,既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又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理解了因数与倍数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在教学中,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学生对因数和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理解得比较深刻。](2)数形结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教学片段二:
师:先请大家闭上眼睛,我们一起来想象。有一个长方形,它的长和宽都是整数,它的面积是12,那长和宽可能是多少呢?想好了就可以把眼睛睁开。生1:长是6,宽是2。生2:长是4,宽是3。生3:长是12,宽是1。师:长是7行吗?为什么?
生:不行,因为找不到一个整数与7相乘得12。
7不行,长是8行吗? 生:不行。
[设计意图:学生对于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这个知识非常熟悉,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让他们想长和宽的情况,并通过“反正法”: 长是7行吗?为什么?让学生充分地想象和思考,从而渗透“整除”的含义,这时数和形也在学生头脑中有机结合。同时借助多媒体手段将长方形面积与长、宽的关系更直观、形象地表现出来。这个过程也正好渗透了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这样较好地把握了教学的起点,学生由已知走向未知的课堂,不仅为后面教学的展开做好了铺垫,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3)重组教材,逐步有序地找出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教学片段三:
师:刚才我们找出了12的因数。再换一个大点儿的数,你还行吗? 生:行。
师:好,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信封拿出一号练习纸,用彩笔写出15的因数,一会儿把你的方法和大家分享一下,开始吧。师:写完了吗?谁来给大家说说。
生:我是根据乘法算式找出来的,因为3乘5等于15,1乘15等于15,所以15的因数有1,15,3,5。
师:这个同学是根据什么找出15的因数? 生:是根据乘法算式一对一对找出来的。
师:我们班同学真不简单,都发现了找因数的方法了。再来一个大点儿的数,还行吗? 生:行。
师:拿出2号练习纸写出18的因数,看谁写得快。师:写完了吗?先看这个同学写的(1,18,2,9,3,6)。师:在座的同学有谁知道他是怎么想的吗? 生:他是根据乘法算式找出来的。
师:他说的和你想的一样吗?还有谁也是这样想的?
师:这么多同学啊。再看这个同学的(3,6,2,9),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也是根据乘法算式找的,在找的时候忘记了1和18了。
什么办法能保证不遗漏呢?
生:可以按顺序找,先想1×几等于18再想2×几等于18,再想3×几等于18,所以有1,18,2,9,3,6。
师:问问大家这种方法行吗?你看这个同学找的多有顺序啊!先想1×几等于18,再想2×几等于18,再想3×几等于18,往下还有吗?这样按照一定的顺序一对对地找出来就能保证不遗漏。
[设计意图:教材上,探究因数这部分的例题比较少,只有一个:找18的因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重组了教材,先让学生根据乘法算式“一对对”地找出15的因数,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探究18的因数。通过“质疑”:有什么办法能保证既找全又不遗漏呢?让学生思考并发现:按照一定的顺序一对对地找因数,既能找全又不遗漏。进而又借助体态语言——打手势,让学生说出20和24的因数,达到了巩固练习的目的。这样设计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而在探究倍数时,我则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这样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4)角色转换,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和数之间的联系。
此外,我和学生都进行了角色转换,因数和倍数这节课研究的是数和数之间的关系,知识内容比较抽象。课上我采用了“拟人化”的教学手段,每人一张数字卡片,学生和老师都变成了数学王国里的一名成员。当学生想回答问题时都会高高地举起自己的号码,整节课都沉浸在自己的角色体验中,都把自己当成了一个数。通过对自己这个数的认识,举一反三,从而理解了数与数之间的因数和倍数关系,既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十分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教例反思:
通过设计调整,这节课解决了原来设计所存在的问题,而且也出现了几个比较鲜明的亮点:
1.数形结合,让学生带着已有知识走进数学课堂。
“数形结合”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对教师来说则是一种教学策略,是一种发展性课堂教学手段;对学生来说又是一种学习方法。开课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空间想象:“面积是12的长方形可能是什么样子的”? 让学生自主体验数与形
同时借助多媒体手段将长方形面积与长、宽的关系更直观、形象地表现出来。这个过程正好渗透了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这样设计较好地把握了教学的起点,使学生带着已有知识走进数学课堂,为后面教学的展开做好了铺垫。
2.收放有度,处理好讲授与探究的关系。
讲授与探究是不相矛盾的,接受与发现对学生来说都是有益的学习方法。在数学知识领域,有许多内容是人为规定的,这时教师就要发挥“传道”的作用。比如本节课初步教学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教师采用了讲授的方法,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概念。“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时学生只是停留在“鹦鹉学舌”的思维状态中,关键是由表及里地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关系以及找因数、倍数的方法。因而后面的教学,教师可以大胆放手,通过几个具体数的研究,让学生逐步有顺序、有规律地找出它的全部因数、倍数,进而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找因数、倍数的方法。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学生在独立思考及与同伴的交流中逐步完善的。教学中教师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把你的方法与大家共同分享。”这样就将学生推到学习的前台,自主地去体验、感悟,并获得学习成功的成就感。
3.探究因数和倍数的规律,渗透比较的数学方法。
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12,15,18,20,24,16,5,1这几个具体数的研究之后,让学生对比发现: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最小是1,最大是其本身。然后通过研究几个数的倍数,让学生对比因数的规律,发现倍数存在的规律:一个数的倍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就是其本身。这样通过形象而又直观的比较,使学生深刻感受到二者的不同,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而且在潜移默化中渗透了“比较”的数学思想方法。
4.趣味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无穷魅力。
只有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知识内在的智趣因素,数学学习的无穷魅力才能深深地打动学生。本课的练习设计紧紧把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设计有效练习,拓展知识空间。如让学生用所学知识介绍自己、通过数字卡片找自己的因数、倍数朋友等,使学生在游戏中感受、体验、探索、发现,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5.数学文化的体现,促进了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
6不仅有趣,而且数学家还把它称为完美数呢!”“它是最小的完美数!”这样的完美数还有很多,介绍“496”、“8128”、“33550336”、“8589869056”……一些完美数。“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下查资料,看看这些数又如何完美呢?”这样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极大兴趣,而且不断自我学习,促进了他们的可持续发展。整堂课从“问题情境——建立概念模型——应用拓展知识”,不断地呈现给学生有趣而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学生对找一个数因数和倍数的方法掌握比较扎实,对于因数和倍数的特点区分清楚,对于一稿教案中的问题和不足都得到了很好的解决,课堂教学效果较好,实现了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
倍数和因数教学案例杨岔小学 马占兵一、认识倍数和因数师:一起看大屏幕,数一数,几个正方形?(12)第一个问题是如果老师请你把12个正方形摆成一个长方形,会摆吗?行不行?能不能就用一道......
倍数和因数【教学内容】第70-72页的例题和相应的试一试,想想做做1-3 【教学目标】 【基础性目标】1.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
成功之举:创设有效的数学学习情境,数形结合,变抽象为直观。首先让学生动手操作把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再让学生写出不同的乘法算式,借助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这......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4篇《倍数和因数》教学案例与反思,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倍数和因数》教学案例与反思德胜小学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初步理解倍数和因数相互依存的关系。2、使学生依据倍数和因数的含义以及已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