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城市文化大事记[推荐]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深圳城市文化解析”。
2007年深圳城市文化大事记:
1月:
深圳市特区文化研究中心和《深圳商报》“文化广场”两家联合创办了“深圳文化沙龙”活动。该项“沙龙”活动以月度形式出现,以嘉宾座谈形式贯穿始终,邀请文化官员、专家、学者就具体文化事件、政策、现象展开讨论。不求“标准”结论,但求百家争鸣。每期沙龙主题由主办单位共同商定,市民也可以就关心的文化问题提出意见。在多向互动过程中,“文化沙龙”极大地推动了文化资源的整合,并为市民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
2月:
深圳美术馆、《深圳商报》文化广场合力启动2007艺术关爱行动——“画梦”。公共美术馆、大众传媒携手发起这样一个温暖、朴实的文化行动,旨在发掘、帮助一批有梦想、有资质的深圳民间画家。从文化生态学的意义上讲,它挑战了传统的艺术家的地位、身份的格局,把文化的目光投射到文化内部,让底层的,边缘的,缺乏社会资源和知名度的民间画家能够享受公共文化资源,能够有一个“圆梦”和表达自己的可能。这项文化创举,通过改变文化资源的分配方式,促进了文化生态的优化和和谐,体现了文化机构的艺术关怀,推动了深圳本土艺术创作的繁荣。
3月:
市属公益文化场馆从3月1日起开始免票。深圳市博物馆、关山月美术馆、深圳美术馆、深圳画院、市群艺馆、深圳图书馆、市少儿图书馆等市属公益性文化场馆开始全部免收门票向社会开放,白领、学生、打工者等各领域市民同吃一锅文化“大锅饭”。此举在国内尚属首创,充分体现公益性文化场馆应主要面向市民服务的宗旨,不但让广大群众能够更便利地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文化成果,更使得高端文化真正地走向大众。
4月:
第三届“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活动。该活动从4月份开始一直持续到10月份。在这七个月当中,每月设定一个主题,“大讲堂”策划了包括城市人文精神建设、国学文化、养生文化、艺术鉴赏等在内的七大系列,共举办讲座120场次。其中有超过50场讲座下基层、下社区、进校园、进企业,和市民“零距离”接触。除此以外,“大讲堂”还开设了一些诸如音乐、保健、婚姻家庭等贴近市民生活选题的讲座。市民文化大讲堂已经成为深圳市民求学论道的场所和传播先进文化的阵地。
5月:
第三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本届文博会相比往届内容更丰富,规模更宏大,国际化程度更高,影响力更大,运作更规范,服务更完善,展会综合品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第三届文博会共设立17个分会场,观众数量空前,文博会的品牌效应更加突出。专业观众达到3.8万人,比上届提高150%。第三届文博会交易成果显著,总成交额482.19亿元,增长75.1%,对中国文化产业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文博会期间举办的各类论坛活动,云集了一批世界顶尖级大师、行业翘楚和商界领袖,各种学术观点交汇,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第三届外来青工文化节。本届文化节以“展示文艺风采,实现文化权利,营造家园氛围,共建和谐深圳”为主题。活动内容包括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征文大赛、书法大赛、摄影大赛、才艺大赛、歌手大赛、演讲大赛,创业论坛以及公益电影、展览、法律咨询、游园联欢、送
书到工厂等活动。其中全市性重要活动有10项,即全国农民工文化发展论坛,开幕式、闭幕式,外来青工征文赛等“一场论坛、两场演出、七场大赛”。该活动旨在为外来青工创造一个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体现了深圳市政府与外来青工朋友们一起为创建深圳美丽、文明、和谐的家园的努力。
6月:
围绕我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策划举办了“深圳民间收藏精品展”、“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果展”、“深圳市首届民俗摄影展”“南国红豆艳鹏城—深圳市粤剧艺术发展之路图片展”等展览,举办文物艺术品鉴赏及投资系列讲座、文化遗产日文艺宣传晚会,并开展义务鉴定和咨询服务。汇集了400余件民间收藏精品的“深圳民间收藏精品展”是首次全市性的民间收藏展示交流活动,也是国内规模最大的民间收藏盛会之一,探索了“民间拥有、市民共享、政府支持、各界辅助”的机制,得到专家学者、收藏爱好者及广大市民的一致好评。
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联合制订印发了《深圳市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方案》。此次深圳出台的《方案》明确了到2010年该市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目标,明确了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目标、主要任务与保障措施。在中央要求加强文化体系建设之后,深圳市第一个出台了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方案,又一次领跑全国。为推进民生净福利指标体系文化指标的落实,深圳市文化局制订了《深圳市文化局实施民生净福利指标体系工作方案》,明确了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指标的目标及进度安排,推动了市民读书求知的文化权益实现。
8月:
首届封面文化博览会。该博览会是我国以出版物封面设计为主体的首个展会,全面检阅了我国封面文化最新发展成果,集中展示了国内外平面文化、创意文化先进经验,成为深圳又一个文化展会品牌。
第五届深圳社会科学普及周活动。此届社会科学普及周以“人文·城市”为主题,通过举办人文社会科学系列讲座、深圳城市人文精神建设电视暨网络辩论赛、深圳市人文社会科学成就展等多项社科普及活动,达到培育城市人文精神氛围,提高市民文明素质的目的。
9月:
深圳国际旅游文化节。该活动的主题是“精彩深圳·欢乐之都”。纳入本届国际旅游文化节的主体活动共11项,包括:2007F1摩托艇世界锦标赛中国深圳大奖赛、首届深圳国际友城文化艺术周、第六届深圳黄金海岸旅游节、2007深圳旅游行业英语大赛、罗湖美食节、福田旅游文化节、第四届宝安区“沙井金蚝节”、文化名人龙岗旅游笔会、第八届鹏城金秋艺术节、中国婚庆、2007深圳旅游美食嘉年华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进一步打造了深圳精彩、欢乐的国际旅游城市新形象。
10月:
深圳全市23个台站的广播电视网络资源整合顺利完成,实现了广播电视网络“一市一网”。深圳广电集团携手桂林广播电视建立的“深桂广播电视合作体”为跨地区广电合作和资源整合闯出了新路。
深圳广电集团成功举办“明月万里中国心——2007全球华人中秋大联欢”、辉煌十年——香港回归十周年50小时特别节目等多个大型活动。该活动派出工作小组赶赴西昌发射基地现场直播“嫦娥一号”卫星发射。联合全球百余家华语广播媒体发起成立“全球华文广播娱乐联盟”。
深圳首座具有国际水平的音乐厅音乐厅历时近10年组织打造,于10月12日正式正式开门纳客。深圳音乐厅总投资7.76亿元,占地面积26345平方米,建筑面积41423平方米,整个演奏大厅观众席为1576座。由享誉国际建筑界的日本著名建筑大师矶崎新先生主持设计。其建筑造型优雅独特,外墙采用“黄红青白黑”五色,蕴含象征中国传统五行的理念,充分融汇出东西方的文化韵味。音乐厅拥有目前内地最大的反射板,其位于舞台的正上方,重达6吨,声音从舞台升上来再由反射板传散至四周,到达音乐厅的每一个角落。深圳音乐厅为深圳接待国际大型交响乐团演出、举办大型国际音乐赛事等提供了符合国际标准的公共文化空间。音乐厅在开业之后推出了丰富多彩的高品位的开幕演出季,还创设了“美丽星期天”等众多公益性文化活动,使广大市民的文化生活层次更上了一层新台阶。
深圳广电集团DV生活频道年内正式开播。深圳广电集团携手桂林广播电视建立的“深桂广播电视合作体”为跨地区广电合作和资源整合闯出了新路。
11月:
第八届深圳读书月活动成功举办。本届读书月提出了“实实在在读一本书”的主题,扎实推进全民阅读,在全社会形成浓厚的阅读氛围,使热爱阅读成为深圳新的文化传统。第八届读书月号召广大读者在深读精读上下工夫,坚持“求精、求深、求实”的原则,共设主题活动312项,直接、间接参与的读者人数达800万人次。策划推出了一批重点主题活动,如评选“十大好书”、“书香企业”推动市民和企业员工读书;举办“中国文化名人读书文化系列”、“领导荐书”等活动带动市民读书热情、引导市民读好书;举办“网络阅读活动”把读书月活动延伸到互联网上;举办“小小百家讲坛”提高中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于丹、杨锦麟、余光中等知名专家学者登上深圳读书论坛,他们的精彩讲演激起市民热烈反响。
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立。该项事件标志着深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走上了新台阶。市政府公布了第一批共25项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中12项列入省级名录,5项被省推荐申报国家级名录。该中心首次举办的“深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果展”引发了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
市文化局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合作编辑出版《2007中国公共文化发展蓝皮书》,为我国第一部有关公共文化服务的蓝皮书。公共文化服务理论研究进一步深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和谐文化建设”等多项研究深入展开,保持了深圳在公共文化理论研究的领先优势。
首届深圳“国际友好城市文化艺术周”活动邀请了美国休斯敦市等10个友好城市的艺术家参加,共举办德国纽伦堡国立歌剧院歌剧《俄耳甫斯欧律狄克》、法国维埃纳画展等8项活动。艺术周还举办“友城文化下社区”活动,外国艺术家走进桃源居社区与居民同乐,促进了友好城市与深圳的相互了解。深圳画院引进举办“德国艺术家克里斯托夫·豪普特及约翰·古卢兹科作品展”,关山月美术馆引进举办法国、丹麦、澳大利亚艺术家作品展。全年引进文化交流项目22批,594人次。
深圳出版发行集团挂牌。该集团由原深圳发行集团和海天出版社整合组建而成,将出版业与发行业整合在一起,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是我国唯一的集出版物生产、销售及多元文化产业发展于一体的出版发行企业实体,为深圳文化体制改革再次迈出了重要一步。
12月:
“创意十二月”系列活动。该活动以“我的创意·我的梦想”为主题,坚持高端前沿的专业创意和群众性日常生活创意的结合。既有首次在深港两地举行的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平面设计在中国”等具有国际影响的高端文化展览,也有深圳市首届DV大赛、市民创意设计大赛、创意剧场之读剧系列、网络文学拉力赛等活动则具有浓厚的艺术气息等直接面向市民的互动活动。在34项主要活动中,有14项是从市民中征集而来的全新活动。使创意理念切实渗透到社会生活当中,强化市民的创意、创造、创新,积极引导和推动青少年的创意行为。
第二届“客家文化节”。本届“客家文化节”将举办“客家文化进深大”与“艺韵客家文艺晚会”两大主题活动,广泛邀请了江西、福建、广东等省的客家文化专家参与,以此吸引广大市民与青少年学生了解客家文化与移民文化,促进老客家与新客家的大融合,使有200万客家人生活居住,文化宗脉流长的深圳成为展示“新客家文化”的窗口。
以文化产业发展为核心内容的两大纲领性文件正式出台。《深圳市文化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了深圳从2006年至2010年文化产业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结构调整方案、扶持措施等,为深圳“十一五”期间文化产业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深圳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7-2020)》确定了深圳文化产业发展的长期目标和步骤,明确了深圳文化产业发展的六大战略,提出要将深圳建设成为国内文化产业发展中心城市和先锋城市之一。该纲要为今后深圳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制度和政策安排提供了依据。
附录:深圳市古树名木保护纪要
1996年,由深圳市仙湖植物园开展了特区内古树名木资源的普查工作,基本摸清了特区内的古树名木资源现状,并为每一株古木建立了档案。通过普查得知深圳特区范围内现有古树400多棵,以100至150年龄段为多,300年以上的古树比较少见,树种以古榕、荔枝、龙眼、樟树为主。树龄最大的古树大约为600年,有两棵,分别位于南山区南园村和福田区新洲村,均为榕树。
2002年,由深圳市城市绿化管理处开展了特区内古树的复查和体检调查,完善了古树名木资源的档案,并每年下达专项资金开展古树名木的养护工作,确保古树名木不会因病虫害危害和城市发展而消亡。
2003年,为能更好的保护古树,并使市民能更了解深圳城市的变迁和历史,市城市绿化管理处开展了古树名木认养活动,为古树名木寻找“婆家”。
2007年,市绿化管理处和仙湖植物园对现有的古木名木资源数据进行了更新和重新整理,为便于以便日后养护的跟踪和追查,市绿化管理处还将古树名木的GPS坐标逐一记录。最终整理后出版了《深圳特区07年古树调查手册》。
深圳晚报记者 徐斌富士康捐资500万元推公益活动1月17日,“深圳市关爱行动公益基金会会·富士康爱心基金”签约,爱心企业富士康科技集团捐赠500万元,用于开展“爱在路上,与您同行......
2002年年深圳大事记1月自1日起,深圳市国税局管辖的所有查账征收增值税的小规模纳税人,均可采用电话申报纳税方式。同日 经国务院批准,自1日起,由中国国际旅行社组织接待的外国旅......
青年文化是深圳城市活力源泉http:// 2007年11月27日 09:59 深圳特区报青年文化是深圳城市活力源泉——访市社科院社会发展所所长杨立勋教授深圳是一座年轻城市,更是一座青年......
佛山市文化稽查大事记2005年2月28日市委办、市府办联合发出《关于成立佛山市文化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调整充实原佛山市“扫黄”、“打非”工作领导小组,改组为佛山市文......
?城市传奇??南京,作为一个王朝的都城,无论在六朝,还是在南唐,都只是以偏安一隅的形象出现。从明朝开始,南京才第一次成为大一统王朝的帝国首都,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