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形考作业_文学概论形考答案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6 16:51:46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文学概论形考作业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文学概论形考答案”。

文学概论形考作业1 1

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 40 分)

1.试论文学风格的特征。答:(1)、文学风格的独创性。风格独创性是文学风格最突出的特征,它是与作家鲜明的创作个性和自觉的艺术追求密不可分。

(2)、文学风格的稳定性。一个作家的风格形成后,往往在很长时间里保持不变,这与作家创作个性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有关,但风格的稳定性是相对的。

(3)、文学风格的多样性。这是作家创作个性各不相同的反映。表现对象的广阔无垠,受众审美的各异其趣,也是风格多样化的原因。风格多样化也可能体现在同一个作家身上。

2.简述文学活动四要素的关系。

答:文学活动的四要素是指文学作品、创作它的作家、阅读它的读者以及作家和读者生活于其中并成为文学作品所反映所表现的大千世界。文学活动四要素的关系:世界是文学的基础,作家和读者是文学活动的主体,作品是活动的产物。

3.简述文学的社会功能。答:文学只有通过读者才能实现它的社会作用,而读者又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历史环境之中的。无论他是否自觉,他的接受活动都会受其社会存在的制约。因此,要正确认识文学的社会作用,就必须注意到人的社会存在是怎样从根本上规定他对文学作品的把握。和一切社会意识形式一样,文学对社会生活的作用只能是一种反作用,是第二性的,要以社会存在对自身和读者的决定作用为前提。就是说,社会存在不仅决定着某种文学艺术能否产生、存在,而且还决定这种文学艺术可能发生多大的社会影响。当年,一些青年男女可以被汤显祖《牡丹亭》感动得死去活来,有人甚至因此伤心而死;可是今天的读者尽管还会欣赏这部古典名剧,却不会再达到那样的程度的。究其原因,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因为社会存在的条件已经完全不同了。普列汉诺夫说过:“相似的社会原因,自然产生相似的精神结果。”文学对社会生活的作用首先要受社会存在的制约。强调这一点并不是否认文学自身的价值,文学作品一经作家创作出来,其美学价值便客观地存在于作品之中,是不依赖于文化环境的变迁的。文学的价值、功能与社会影响之间存在的这种时间差,又显示了文学价值与文学社会作用的不一致性。因此,不能简单地以作]品在某一时间内的影响大小和畅销与否来判断它的价值和功能。确定作品的价值,估价它的功能,都要从审美关系中,联系整个社会生活的历史进程来考察,这是正确认识文学社会作用必不可少的一种历史眼光。

4.怎样理解文学表现个体生存体验?

答:第一,文学总有所表现。表现,是在语言蕴藉中表达和呈现特定意义的过程。表现意味着借助语言蕴藉而使潜藏的意义得以彰显,从而可与他人相沟通。

第二,文学以个体为视角。个体是具有自我意识的个别主体,而视角是人观察事物的角度。正是由于文学始终以个体角度去透视世间万事万物,才体现出它的独特的个性风貌。

第三,文学指向生存体验。文学的个体性具体地体现在生存体验上。生存体验是个体对具体生活世界的深层直觉。它是对生活中某些过程的瞬间性深层透视、领悟或洞察,有可能在人的记忆中刻下深深的印记,令人激动、愉快或回味。正是这种生存体验成为文学书写的起点。

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试结合具体的文学作品说明文学的特征。

答:第一,文学是一种语言性作品。这是文学区别于其他艺术的最基本特征。第二,文学的语言富有文采。富有文采一是指词语的精巧、辞藻的铺陈,二是指运用词语的才华。第三,文学要表情达意。表情是表达情感;达意是传达意义。表情达意就是表达情感和意义。文学的现代含义具体地体现在语言性、文采和表情达意三个方面。这三方面合起来构成了文学。这是缺一不可的三方面的合一。只有当三方面条件都同时满足时,文学所赖以构成的充足条件才形成了。

2.试述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答: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表明审美中浸透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巧借审美传达出来。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为无功利与功利、形象性与理性、情感性与认识性的相互渗透状况。文学具有审美与社会双重属性。在这双重属性中,审美属性总是直接的和突出的,而社会属性则是间接的和隐蔽的。真正成功的文学作品,总是善于把隐秘的社会意图掩藏或渗透在审美诗意世界中,并赋予这种审美诗意世界以多重读解的可能性。文学的双重属性及其复杂性正在于此。

文学概论形考作业2 1

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为什么说在今天没有媒介就不存在文学?

答:在今天,文学的常见体裁如诗歌、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等,都是需要以特定的物质媒介如书籍、报纸、杂志等去传达的。而文学的一些交叉形态,如戏剧文学、广播文学、电视文学、电影文学、音乐文学和网上文学等,则分别是以戏剧、广播、电视、电影、音乐和网络等媒介去传达的。所以说,没有媒介就不存在文学。

2.文学媒介对文本本身的文学形象的意义内涵产生什么影响?

答:

文学媒介规定文学形象的意义内涵。

我们一般会认为“媒介”只是一种意义表达的“中介”;事实上,媒介不仅仅意味着意义的传导,还意味着不同的媒介生成和传达特定的形象内涵。也就是说,文学媒介产生只有这种媒介才会产生的形象及其意义。

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极其“形象化”的散文。在散文的结尾,“父亲”执意要给“我”买橘子,于是,“我”在凄凉中看到了“父亲”的背影。

“父亲”形象及其背影要是用摄影、绘画或者舞蹈等形象化的手段“塑造”出来,这种形象的文学意义是不能够传达的。也就是说,这里的“形象”,是一种建立在文学媒介基础上的“形象”,只能依赖文学媒介而存在。

3.简单阐释象征型文本及其特征。

答: ①象征型文本是以暗示方式披露隐含的哲理的文本; ②它的特征有暗示性、说理性和待解性。

4.试论文学风格的特征。答:(1)、文学风格的独创性。风格独创性是文学风格最突出的特征,它是与作家鲜明的创作个性和自觉的艺术追求密不可分。(2)、文学风格的稳定性。一个作家的风格形成后,往往在很长时间里保持不变,这与作家创作个性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有关,但风格的稳定性是相对的。(3)、文学风格的多样性。这是作家创作个性各不相同的反映。表现对象的广阔无垠,受众审美的各异其趣,也是风格多样化的原因。风格多样化也可能体现在同一个作家身上。

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文学语言的审美特性所涉及到的“陌生化”、“语境化”、“蕴藉性”等,你是怎样理解的,结合具体作品予以阐释。答:文学语言涉及到的“陌生化”、“语境化”、“蕴藉性”等审美特性。“陌生化”主要是指文学语言是对普通语言的改造和违背。它是相对于语言的自动化而言的。文学语言的陌生化还表现在生命体验的独特形式。等等都是作者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的表达。文学语言的“语境化”,表现为,语境赋予文学语言特殊意义和文学语言的组织形式根据语境中的感染效果来调整。比如“鬼灯一闪。文学语言的”蕴藉性“首先表现在形象的朦胧含混,;其次为意义的多元化(多层维度)如唐代诗人卢允言写的《塞下曲》;最后表现为意味的含蕴不尽,如《生活》这首诗只有一个字”网“。给人无限想象的空间,意味深长。

2.举例说明什么是文学形象及其三种类型的特征。答: 它的基本特征是:1.及时性2.纪实性3.文学性 1.及时性.报告文学往往像新闻通讯一样,善于以最快的速度,把生活中刚发生的激动人心的事件及时地传达给读者。报告文学之所以受读者欢迎,就在于它能把握时代的脉搏,把群众关心的现实情况迅速地反映出来,发挥“文学轻骑兵”的作用。

2.纪实性.报告文学不能像小说那样虚构人物、情节,它必须以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写真纪实是它的重要特征。文学的特点之一是它的直观性、形象性。但是文学在形象性上,是其他艺术载体当中最弱的。一幅画,在视觉上是真正直观的,画一棵杨树就是杨树、一个美女就是美女、一个风景就是风景,画耶稣就是耶稣,画圣母就是圣母,是非常直观的,甚至光线、色彩、轮廓、情调,哪怕是比较抽象的,所表达的那种对比、衬托都是直观的。戏剧在舞台演出的时候也给你极真切的感觉,音乐虽然没有可视的形象,但你在听觉上可以感受到,对你的听觉器官发生作用,也是最直接的。

3.文学性.一般来说,报告文学要写真人真事,但不是任何真人真事都能成为报告文学描写的对象。报告文学要追踪事实,但并不是任何事实都值得它们去报告,而是要有所选择和提炼。报告文学不能像新闻报导那样,只有事件梗概,它必须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必须有生动的形象化的细节。报告文学不同于小说,不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但它在艺术形象性上的要求是很高的。人物特写自然必须在介绍人物事迹中努力刻画人物,即使在以写事为主的作品中也离不开写人,如果能生动地刻画人物形象,必然会大大加强感染力。报告文学还可以吸收小说的描写技巧、戏剧的对话艺术、电影分镜头的叙述方法以及诗歌的跳跃手法等。

文学概论形考作业3 1

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20 分;请在题目后的括号内打“√”或“×”,表示对或错的判断)

1.从塑造形象看,描写比叙述重要。()正确

2.浪漫主义强调理想,所以创作中不能有真实的细节描写。()错误

3.现实主义与批判现实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批判现实主义能够塑造典型环境当中的典型人物。()正确

4.叙事性散文强调作者主观思想情感的抒发,在表现手法上以抒情为主,并辅以记叙、描写和议论。()错误

5.抒情诗有较为完整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通过人物的刻画和清洁的叙述来抒发诗人的情感,是叙事和抒情的结合。()错误

6.电影文学属于语言艺术范畴。()正确

7.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其形象间接地诉诸读者的想象;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其形象直接诉诸欣赏着的听觉感官,二者有着根本差别,是不相通的。()正确

8.诗只能单独创造一个形象。()错误

9.典型化的任务是,通过研究日常生活,概括出社会现象的本质。()

错误

10.文学典型形象分析的关键,在于通过具体生动的个性特征去把握隐含在一个形象内部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正确

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文学意象与文学意境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答所谓意境是指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所谓文学意象是指反映了主体的一种愿望,以为此愿望受外界影响而产生的形象,也就是”表意之象“即具有象征意蕴的文学形象。通过概念我们可以看到文学意象和文学意境都是文学形象,但却有不同的内涵和特点:简单的说意象偏重于象征,意境偏重于性情。

对于二者的区别我们可以在各自的特征来理解:文学意象具有指意性、暗示性和朦胧性的特点,而文学意境具有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感会于心、韵味无穷的特点。一个重在表达、一个重在造境而传情。

2.试以一首你喜爱的诗歌为例,解释诗的特征。

答:诗的基本特征是语词凝练新奇、结构跳跃简约、形象鲜明生动、情感浓郁强烈。在此我们以大家熟悉的唐代诗人王勃一首五言律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有的版本将”川“写为”州“,两者均可)。在这首诗里,诗人以凝练的语言在短短四十字中将送别的地址”城阙辅三秦“(其中”阙“,缺也,这是古首都的一个代表。)送往的地方(五津),送别的惆怅”与君离别意,同时宦游人“而自己强烈的知己志强表露无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并且在送别的过程中笔锋一跳,提到了:”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希望和男儿志气。在这首诗中结构跳跃,起承转合表现淋漓尽致,并且气势宏伟、意境开阔成为千古送别诗的绝唱。

3.为什么说文学创造中作为主体的作家始终处于主导性地位?

答:①创作主体的主导性、能动性、创造性体现在对创作客体的选择上。文学创造反映社会生活,主体就必须能动地选择“具体客体”作为反映对象。如鲁迅主要选择“病态社会”的“病态人生”为“具体客体”。

②创作主体的主导性、能动性、创造性集中体现在实际创造过程中对“具体客体”的剪裁、缀合、虚构、想象和情感化、观念化上,也就是对客体进行变形、情感投射和观念移注。通过创作主体的能动创造,生活客体终于转化为主客体统一的艺术品。

4.如何理解散文的“形散神聚”? 答:散文的“散”是“形散神不散”,“形散神聚”。是散文在文气构思上独具的审美特色。“形散”是指散文结构自由随意,不拘成法;“神聚”是指散漫的材料、形式、手法、等都被统一的主题、情感、意蕴所凝聚。所以,形散是散文外在的表象,神聚才是散文内在的精髓。

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结合具体实例谈你对文学典型的理解和认识。答:文学典型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为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从价值形态看,典型是”这一个“,就有独创性。比如鲁讯的《阿Q正传》中的阿Q,是国民劣根性的代表,又是独一无二的”这一个“。

从审美表现看,典型是现实生活的真实性写照,具有历史性。比如反映骑士风貌的代表之作《唐吉柯德》中的主人公是既是一个荒唐可笑的骑士的代表,同时又反映了在变革时期人们的觉醒,他既是一个可笑者,又一个值得同情者,既是一个被评判者,又是一个值得肯定者的形象。

从阅读接受看,典型给人的感受复杂多样,具有多义性。”人是一种矛盾的存在“在文学典型中得到了极大展现,比如《化身博士》中的主人公,比如《红与黑》中的于连。

从修辞效果看,典型形象往往可以激发人的强烈认同感,具有感染性。但我们看到有的文学作品的时候我们不得不为文学中的主人公而感动或者担心。比如当看到安娜•卡列尼娜一步一步和沃伦斯基走到一起,我们看着她一步一步从一个深渊走到了另一深渊我们的心的担心和对安娜想得到真正的爱情同情是会不由自主充满我们的胸膛。

文学典型,就是黑格尔说的”这一个“以一种多义的,或婉转的,或传神的手法表现给我们得到大家的认同的艺术形象。

2.试以一首你喜爱的诗歌为例,解释诗的特征。

答:诗的基本特征是语词凝练新奇、结构跳跃简约、形象鲜明生动、情感浓郁强烈。在此我们以大家熟悉的唐代诗人王勃一首五言律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有的版本将“川”写为“州”,两者均可)。在这首诗里,诗人以凝练的语言在短短四十字中将送别的地址“城阙辅三秦”(其中“阙”,缺也,这是古首都的一个代表。)送往的地方(五津),送别的惆怅“与君离别意,同时宦游人”而自己强烈的知己志强表露无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并且在送别的过程中笔锋一跳,提到了:“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希望和男儿志气。在这首诗中结构跳跃,起承转合表现淋漓尽致,并且气势宏伟、意境开阔成为千古送别诗的绝唱

文学概论形考作业4 1 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20 分;请在题目后的括号内打“√”或“×”,表示对或错的判断)

1.发生构成作家写作的核心环节。()错误

2.文学创作要求客观真实,所以不能有任何倾向性。()错误

3.很多文学作品都有一定的教育作用,就这一点而言,它和政治、道德教育没什么两样。()错误

4.作家的文化品位是影响其创作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正确

5.在文学阅读中,读者处于客体地位。()错误

6.一种意象往往是为了表达特定条件下生成的一种观念或者认识,是受写作者个人意图支配的形象,而且一定要符合现实生活的形象特征。()错误

7.真实性是文学创作的生命,所以虚构的文学作品没有什么价值。()错误

8.文学欣赏中读者的再创造有时还会转化为艺术形象自身的内容。()

正确

9.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所以文学创作对于社会生活有很大的依赖性。因此,作家的创作只能是被动的,只能臣服于生活。()

错误

10.随笔以随想随议的方式发表作者在所见所闻中获得的生活感悟。()正确

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文学写作的过程。

答:①储备。是文学写作过程的起点,指作家亲历的。观察的生活体验以及更广泛文化修养的积累。②发生。是指作家产生现实的写作冲动,即将某种丰沛酣畅的主体情思表达出来的冲动。③构思。指作家在生活体验、文化素养储备和写作冲动发生的基础上,对于主体情思加以组织,使之成为有机的艺术形象系统的过程。④成文。是文学写作的最后阶段,指作家将自己内心构想出的艺术形象系统变成完整文本的过程。2.结合曾经给你感动或吸引你阅读的文学作品,谈谈文学阅读的个体效果问题。

答:文学阅读的个体效果,往往呈现为读者个体心理及情感方面的种种变化征兆。大致有三个不同的层次的效果变现。

第一、愉悦性。文学阅读效果往往表现为一种快乐的精神体验过程。比如我们在读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的过程中,当看到那样的结果和那样纯真的爱情的同时我们内心的感动和喜悦是溢于言表的,我们或者都会感动祝福有情人终成眷属。

第二、创造性,文学阅读效果表现为一种前所未有的原创过程,属于文学阅读的较高层次。正如在阅读《哈姆雷特》的过程中会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同一文本的阅读过程中不同读者因为年龄、精力、学识、生活环境等等因素的不同给阅读者造成了各自独特的感受和生命体验。比如在《雷雨》众多人物品性的界定。

第三、提升性。文学阅读过程实际上读者学习的过程,无论是从感性的角度读者对艺术形象的再现,还是理性的思考对读者来说,在审美层次和认知层面都是一种提升。

3.怎样理解文学阅读中的共鸣?

答:共鸣是读者在阅读中与文本产生心灵共振与感应的情形。共鸣通常有两种不同情形,一是指读者与文本作者发生共鸣,二是指读者与文本中的人物产生共鸣。共鸣是阅读过程中读者情感、想象等多种心理功能达到强烈程度的表现,同时也离不开读者对文本意蕴的深入感受和理解。

4.结合你喜爱的某一作家的创作实践,谈谈文学的一般写作过程。

答:文学写作经历了储备、发生、构思、成文四个阶段,比如贾平凹创作的《浮躁》《秦腔》等等一部分作品都是自己在幼年、青年时期对自己家乡不断观察和长期总结的一个结果,等到进入西北大学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是文学发生的一个契机,在加上随后从事编辑职业,更是让他对家乡的情感,在敏感的情思中得到了发挥,但创作是一种艰辛的工作,在他的《秦腔》后记中谈到每天是日日焚香祈告上苍,真的是焚香祈告吗?我认为应该是构思一种煎熬,思想的东西物化是一个让作者受到煎熬的过程和得到释放的过程。然后三改其稿或者九改其稿那是一个作家创作进一步理想化和物化的过程。这样作品才趋于成熟和完成。

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结合自身文学阅读感受说明什么是文学阅读的后效? 答:(1)后效,是文学阅读高潮完结后的效果延续过程,同时也是整个文学阅读的最后阶段。(2)后效是说文学阅读在让读者产生共鸣、获得净化和领悟之后而让这种效果延续一段时期。(需要结合自身阅读感受说明这种延续时期)(3)阅读过程和高潮中的种种效果,常常在阅读结束后并不立即隐退,而是顽强地驻留于脑际,自觉或不自觉地反复重现,或显或隐地影响我们的言谈举止、道德追求和审美理想取向。(需要结合自身阅读感受说明这种延续效果)

2.怎样理解平淡风格?试举例说明。答:平淡是一种以尽可能少或平实的词汇去接近事物的平常面目的风格。平淡风格的显著特点,是力求平凡、率真、素朴、自然或淡泊。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之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这里几乎没有用一个生僻词汇去刻意雕饰,而尽量采用平实语汇,营造一种平淡境界。“种豆南山下”甚至很可能就是当时的口头语,在今天读来也感平常、素朴和亲切。

文学概论形考作业5 1

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的选项,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的批评也可称作媒体批评。

A.审美欣赏型 B.理性认知型 C.消遣娱乐型 D.道德教化型

参考答案:C

2.在研究长篇小说的文体语言的时候,俄国学者()创造了“杂语”这个概念。

A.高尔基

B.什可洛夫斯基 C.车尔尼雪夫斯基 D.巴赫金

参考答案:D

3.文学写作的双重属性是指文学写作兼具()与机构制作特点。

A.集体行为 B.个人创造 C.商业运作 D.历史演绎

参考答案:B

4.中国古代“观物取象”的见解,强调文学作品与世界的不可分割的关系,这一观点与西方的()最为相似。

A.摹仿论 B.信息论 C.反映论 D.意志论

参考答案:A

5.小说家的语言意识、语言功力归根结底是建立在其()上的,借此小说家才能捕捉并表达出对事物的独特感受。

A.书面语 B.标准语 C.口语 D.母语

参考答案:D

6.文学中的“电影性”体现在现代小说文本中主要是()的自觉运用。

A.具体形象 B.语言符号 C.叙述场景 D.人物活动

参考答案:C

7.以暗示方式披露隐含的哲理的文本是()文本。

A.表现型 B.象征型 C.再现型 D.创意型

参考答案:D

8.文学意象是文学作品中具有表意性功能的文学形象,其特征主要有暗示性、朦胧性、()。A.历史性 B.感染性 C.独创性 D.指意性

参考答案:D

9.在中外文论史上,文学观念形形色色、种类繁多,我们教材中介绍的主要文学观念除了摹仿论、实用论、表现论、体验论、文化论以外还有()。

A.信息论 B.意志论 C.反映论 D.语言论

参考答案:C

10.文学媒介具有自身的修辞性特点,主要表现在涉义性、物质性、()、语境依托性。

A.表情性 B.意识性 C.中介性 D.表象性

参考答案:C

多选题(每小题3分,共30分。每小题至少有两个以上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语言批评模式是许多文学批评流派如()等文学批评中涉及的文学语言分析方法的一种概括。

A.解构主义 B.新批评 C.结构主义 D.形式主义

参考答案:B C D

2.文学观念是关于文学的普遍属性的理性认识。体验论的文学观念认为()。A.文学主要不是对读者的道德感化的产物 B.文学重视作者在作品中的表现活动 C.文学是个体的特殊的生命体验的结晶 D.文学主要不是对情感的表现 E.文学主要不是对世界的摹仿

参考答案:A C D E : :

3.喜剧以()等手法,揭露落后丑恶人物和现象的丑陋庸俗、虚伪荒谬。A.冲突 B.幽默 C.讽刺 D.夸张 E.变形

参考答案:B C D E : :

4.以匀速叙述为标准,如果要在较短的叙述语言中讲述较长时间中发生的事,小说家就要采用加速叙述的语言策略()。A.停顿 B.省略 C.概略 D.减缓

参考答案:B C : :

5.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里提出文学四要素理论。他认为,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包含“四要素”:宇宙、()和观众。A.作品 B.符号 C.艺术家 D.语言 E.情感

参考答案:A C : :

6.文学媒介经历了漫长的演化过程,单就中国文学发展发展的特殊历程而言,主要经历了()。A.大众媒介 B.口语媒介 C.印刷媒介 D.文字媒介 E.网络媒介

参考答案:A B C D E : :

7.文学中的语言,也就是文学文本中的语言,除了“文学文本中的语言”这一显著标志之外,还是()的语言。A.富有文采 B.情感化 C.哲理化 D.充满理性

参考答案:A B : :

8.文学文本通常包含这样一些层面:语言层、形象层()。A.语音层 B.余意层 C.文法层 D.衍意层 E.意蕴层

参考答案:B D E : :

9.文学意境与文学意象、文学典型都属于文学形象范畴,文学意境的特点是感会于心、韵味无穷和()。A.情景交融 B.真实写照 C.感同身受 D.虚实相生

参考答案:A D : :

10.读者的主体条件是读者据以阅读的自身条件因素,大致包括()。A.阅读期待 B.语言阅读 C.意蕴体味 D.形象感受

参考答案:A B C D : :

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以自己熟悉的文学典型形象为例,阐述文学典型的基本特征。答:

①从价值形态看,典型是“这一个”,具有独创性。典型形象是文学文本中极具个性的形象,往往和此前的艺术形象截然不同,成为一种艺术的独创。

②从审美表现看,典型是现实生活的真实性写照,具有历史性。典型形象的塑造往往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完成的一个形象,因此,也就往往成为一定时期文化和社会状况的深刻揭示,具有丰富的历史性、现实性的内涵。

③从阅读接受看,典型给人的感受复杂多样,具有多义性。具有独创性和历史性的典型形象,也就因此具有复杂的文化、审美的内涵,造就一种复杂多样的阅读感受。往往一个典型,就是一个矛盾的复合体,具有多种意义读解的可能性。

④从修辞效果看,典型形象往往可以激发人的强烈认同感,具有感染性。典型具有强烈的召唤魅力和感染色彩,往往和读者的情感体验产生呼应,激发起人们的认同。

2.请以郭沫若的《天狗》为例,谈谈文学意象的艺术特征。

答:(1)、文学意象有四个艺术特征:(a)哲理性:(b)象征性:(c)荒诞性:(d)求解性。

(2)郭沫若的《天狗》一诗,首先在于通过天狗的意象表达诗人对“五四”时代狂飙精神的理解,或者是表达“五四”时代个性解放精神,体现了意象的观念性、哲理性;其次,“天狗”与“五四”时代精神之间是通过象征手法来实现的,体现了意象的象征特征;第三,“天狗”,这一形象具有荒诞性,在形象上、语言上、整理上都具有荒诞性,体现了意象的荒诞性特征。第四,“天狗”象征什么?必须由读者去思索去猜测,体现了意象的产审美求解性特征。

艺术学概论第三次形考作业分析

艺术学概论第三次形考作业20161、单选题(4分)《寒江独钓图》是南宋哪位画家的作品?A 赵构B 马远C 赵广D 王介答案:.A.B.C.DB 2、单选题(4分)《哈姆雷特》的作者是谁?A 莎士比亚B......

社会学概论(专)网络形考作业

社会学概论网络形考作业 第一章:绪论判断题:1.社会学是指从变动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

【电子商务概论】形考作业1答案

电大天堂【电子商务概论】形考作业1答案:网上操作1、进入任何一个网上书店主页,进行网上会员注册。2、网上准确查询所需图书。3、网上模糊查询所需要图书。4、在网上模拟购买......

形考作业

形考作业一(针对教材1~6章)一、单项选择题 1、现代社会保障历史上第一个正式法律制度是(),它标志着社会保障制度的诞生。A、美国的《社会保险法》B、德国的《工伤社会保险法》C、......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考作业评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考作业评讲(2)重庆广播电视大学文法学院李东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是电大专科各专业的一门公共理论课。目前使用教材......

下载文学概论形考作业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文学概论形考作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