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氏三兄妹_兄妹道具文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8 03:54:44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冯氏三兄妹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兄妹道具文”。

家学深厚

大哥冯友兰、二哥冯景兰、小妹冯沅君,先后考入北大,再出国留学,被称为“唐河三冯”。冯氏三兄妹出生在河南唐河县祁仪镇有名的书香之家,祖父冯玉文善诗文,遗有《梅村诗稿》一部。父亲冯台异,清光绪戊戌(1898年)进士,有《复斋诗集》,伯父冯云异留有《知非斋诗集》,叔父冯汉异也都是秀才。他们有一个姑姑冯士钧,天资聪颖,极善诗文。冯士钧病逝,家人把她生前留下的诗稿辑为《梅花窗诗草》。经过几代人的积累,到祖父冯玉文掌家时,冯家已有了1500亩土地,祖父带着他的子孙生活,经常有二三十口人吃饭,是个封建大家庭。据大哥冯友兰回忆:“照这个大家庭的规矩,男孩子从七岁起上学,家里请一个先生,教这些孩子读书。女孩子七岁以后,也同男孩子一起上学,过了十岁就不上学了。当时一般的私塾,叫学生读一些以备作八股文、试帖诗之用的书,我们的家里也没有这样要求。在我们家的私塾中倒读过一本新出的书,叫做《地球韵言》,这是一种讲地理的普及读物。地理在当时也算是一种‘新学’。我们家的那个私塾,也算是新旧兼备了。”

考中进士后不久,父亲冯台异在武昌得到一个固定的差事,在武昌外语学校“方言学堂”任会计庶务委员(相当于后来的总务长),实际是主持学校的日常工作。有了固定的收入和住所,冯氏三兄妹在母亲的带领下,从老家迁往武昌居住。考虑到兄妹三人人地生疏,语言不通,决定叫母亲在家监督孩子们读书。遇见母亲不认得,念不出的字,就记下来,等父亲晚上回来再教。一般学校都要做的事,父亲也要他们做。当时武昌的学校,无论大小都要穿制服。父亲也叫母亲给孩子们做一套,还教他们唱《学堂歌》。

同入北大先后留学

1915年暑假,冯友兰考入北京大学。1916年暑假,冯景兰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北大当时的学生,在学习上非常自由,冯友兰喜欢听著名教授黄侃的课,并做一些古诗送给黄先生,黄先生也加圈加点,还写了赞赏的批语。冯友兰回忆,“我的这种课外学习,倒是在我家里发生了作用,那就是我把我的一知半解传授给我的妹妹沅君,引她走上了文学的道路。”

自从湖北返回唐河老家之后,冯沅君就不上学了。大哥冯友兰从北大放假回来,在家中常念诗念文章,沅君听了很爱慕,就叫大哥教她。大哥照着黄侃先生的样子,选了些诗文,给她讲,教她念。小妹沅君真是聪明绝顶,在一个暑假的很短的时间内就学会了,不但会讲会念,而且会写,居然能写出像六朝小赋那样的小品文章。等到大哥第二次暑假回家,小妹沅君的学问更大了。这时候,北京传来消息,北京女子师范学校要招国文专修科。这个学校是当时北京女学的最高学府。家人都主张沅君去应考。沅君也坚决要去,她对母亲说:“如果是说我花钱,我将来什么也不要。”意思就是说,将来出嫁的时候不要嫁妆。当时的地主家,出嫁一个女儿,陪送嫁妆,是很大一笔花费。父亲在的时候,已经把沅君许婚于当地的一个人家,所以她说出了这样坚决的话。母亲本来是喜欢叫女儿读书的,也就同意了。在暑假快结束的时候,母亲毅然决然,不顾别人的议论,让兄妹三人一同进京。到北京报考,果然考上了。于是冯沅君就开始走上了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的道路。1923年夏,冯沅君毕业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同年考入北京大学国学研究所。

兄妹三人同入北京大学,在当时是不多见的。而兄妹三人走出国门,更是少见。1918年夏天,冯景兰北京大学预科毕业,考取公费赴美留学,入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学院,学习矿山地质,1921年考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攻读矿床学、岩石学和地文学。1919年9月,大哥冯友兰考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1923年冯景兰获硕士学位,大哥冯友兰也完成学业,通过论文答辩。随后,兄弟二人和其他同学一道,经过加拿大回国。冯友兰从此走上了中国哲学的研究道路,成为一代宗师,冯景兰则从此终生献身于祖国的地质教育和矿产地质勘查事业。这时候,小妹沅君正在北大读研究生,1925年夏天毕业后,先后在几所大学任教,1932年与著名学者陆侃如赴法国巴黎大学攻读博士,到1935年获得博士学位回国。

兄妹三人各奔哲学、地质学、文学“前程”

因为兄妹三人各学的是哲学、地质学、文学,所以他们之间没有多少合作的机会。但有一个例外,那就是大哥冯友兰和小妹冯沅君有过一次合作,他们共同校点了长篇小说《歧路灯》的前26回,1927年由北京朴印社排印出版。大哥冯友兰做了一篇很长的序文,对《歧路灯》的思想内容及艺术上的得失做了全面的评价。兄妹三人在国外学成回国之后,其走向也是各有不同。大哥冯友兰和二哥冯景兰各干一行,却总是形影不离。冯友兰和冯景兰最初都曾在河南省立大学中州大学任教,冯友兰任文科主任(相当于后来的文学院长),讲授哲学,冯景兰任矿物地质学系主任。1925年暑假,冯友兰离开中州大学到广州的广东大学教书,很快又到了北京的燕京大学。冯景兰则于1927年到了广州任两广地质调查所技正,1929年转任天津北洋大学教授,1933年任教于清华大学地学系,不久任系主任,解放后,任北京地质学院教授,1957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科院院士),一级教授,他还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研究生导师。到了燕京大学以后,冯友兰就再也没有离开过北京,又先后在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教书,一级教授,最后任教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小妹沅君却一直远离两位兄长,独自一人闯荡,当然,她有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丈夫陆侃如陪伴。北京大学国学研究所毕业后,中州大学也曾邀请冯沅君前去任教,但冯沅君为了大哥,不愿应聘。原因是小妹冯沅君讲课十分精彩,听者众多。而大哥冯友兰讲哲学,内容本来就枯燥,加上他讲课有一个特点,老是低着头,听课的学生不是很多。小妹怕压了大哥的风头,婉拒了家乡的盛情。当然,这只是传说,可见他们的兄妹之情。

小妹的政治荣誉也甚过两位哥哥:建国后,冯沅君先后担任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山东省人民政府委员,山东省妇联副主席,山东省文联副主席,山东大学副校长等职。兄妹三人都是一级教授,在中国教育界极其罕见,而其在各自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和做出的贡献,更是令人称道。

冯沅君是中国第一个女研究生,后来,她又成为第一个巴黎大学文学院的女博士。还因为,冯沅君小时曾裹脚,从老家随大哥冯友兰到北京读书后,冯沅君就不再裹脚了,但脚已定型。解放后,“小脚”鞋已难寻,本不善于飞针走线的冯沅君也不得不自己动手,制造“小鞋”。“破四旧”后,“小鞋”被踢飞,冯沅君积极响应,以大代小,将鞋内多余部分用棉花填充,有时候还用废纸代替棉花,其行走艰难可想而知。

冯沅君是20世纪初最早从事文学创作的女作家之一,与丁玲、凌叔华、苏雪林等齐名。她的创作活动主要集中在早年,从1923年开始创作《旅行》,到1927年《春痕》问世大约五年的时间,其创作小说20多篇。之后,影响一时的著名女作家即变成了著名女学者。后来有人这样评价,她埋首于故纸堆中,固然避免了成为空头文学家的危险,得到了内心的安宁,却也使自己的创作才华从此沉睡,这无疑是现代文学的一个损失。对此,鲁迅先生曾为之深感惋惜。

兄妹三人感情至深,互相尊重,相互牵挂。小妹为了使大哥免受尴尬,拒绝到中州大学任教。两位老兄更是挂念着聪明绝顶,令他们骄傲却又远离他们的小妹。1962年11月,大哥冯友兰到济南出席第二次孔子学术讨论会,到山东大学看望陆侃如和冯沅君。那时候,山大刚刚从青岛搬迁到济南没几年,学校的校舍建设还在进行之中。陆侃如和冯沅君的家比较杂乱。后来大哥冯友兰回忆:1962年,乘工作之便,我曾到她家去过一次,室内的陈设非常简陋,她喜欢买书,但书架几乎是用几根棍子支起来的,给人的感觉是住宾馆,好像明天就要搬家的样子„„大哥冯友兰的话里充满了爱惜和同情。1973年初,冯沅君不幸患了结肠癌,开始并未查明病情,只知是肠胃有病。大哥冯友兰得知这个消息后,十分着急,四处打听,寻找治疗肠胃病的良药。他写信给自己的朋友们,请求帮忙。在确诊为结肠癌后,陆侃如即给大哥、二哥写信告知病情。他们立即派子女宗璞、钟越等人,代表他们到济南看望小妹。冯沅君去世以后,全家人又聚在一起,商讨唁电的内容。最后决定由作家,冯沅君的侄女宗璞负责起草,最后由冯友兰和冯景兰定稿。

1984年是冯沅君去世十周年,大哥冯友兰为此写了一篇纪念文章,发表在《文史哲》1985年的第6期,题目是《忆沅君幼年轶事》。大哥无限深情地回忆小妹的幼年轶事,充满了喜悦和幸福:

不知道什么缘故,沅君生来不吃鸡蛋,不但不吃而且厌恶它。她要是不喜欢一个人,就说给他个鸡蛋吃。我们生活在祖父的大家庭里。全家二三十口人,大锅饭只供给主食和一般的副食如炒白菜、腌萝卜之类、别的吃食由各房自理。母亲自己腌鸡蛋,每天早晨煮一个由我和弟弟景兰分食。景兰喜欢吃蛋白,我就吃蛋黄。沅君能吃饭了,但不吃鸡蛋。我们三个小孩,倒各得其所。母亲不忍,百般劝诱,也没生效果。

1907年,父亲在湖北崇阳县做知县,我们这三个小孩都跟着到崇阳。父亲给我们请来个教书先生,设了一间书房。我们三个孩子分成两班,我和景兰为一班,沅君六岁,一个人一班。功课只有国文、算学两门。父亲认为这两门是一切学问的根本,必须在小的时候把根基打好。先生教算学要用黑板、粉笔。粉笔在崇阳买不到,就写信托在汉口的亲友去买。当时粉笔称为粉条,汉口的人托人捎回来一大包,打开一看,原来是吃的粉丝,粉丝也叫粉条。

有一天,沅君写大字,不知道先生说一句什么批评的话,沅君生气了,第二天就不去上学。母亲生气地说,不上学,就要把她送到上房后边的一间黑屋里。她宁愿上小黑屋,也不去上学。母亲劝说解释,亲自把她送到书房门口,先生也出来接也,她无论如何也不进门槛,沅君性格之倔强,可见一斑。

沅君曾作有一篇《秋思赋》,大概是她在国学专修科中的作品。颇有六朝小品的神韵,景兰会画中国画,画有一幅“秋满山皋图”,把沅君的这首小赋写在空白的地方,作为题词。我也作了一首小诗,这幅画在十年*中遗失了。

如果这幅画能够保存下来,倒是我家的一段佳话。

„„

冯友兰、冯景兰、冯沅君同胞兄弟姐妹一共五个。长兄冯新兰,长女冯温兰、次兄冯友兰、三子冯景兰、小女冯恭兰(冯沅君)。长兄冯新兰早夭,未及成年。大姐冯温兰早为人妻,嫁给唐河县张湾赵家。父亲到武昌就职时,大姐已出嫁,留在了老家。父亲去世以后,友兰、景兰、沅君在外地工作,母亲自己在老家生活时,侍奉母亲就靠大姐一个人。解放后,大姐没有生活来源,就来到了北京,由友兰、景兰、沅君一起照顾,兄妹三人每人每月出15元钱,补贴大姐的生活。在那个岁月,大姐的生活应该没问题。1965年,大姐不小心摔伤,大哥友兰又每月加5元,景兰和沅君也不时加一些。“*”开始以后,冯友兰受到强烈冲击,大姐在北京住不下去了,只得回老家投奔堂侄冯钟俊。红卫兵不准亲人相送,他们要亲自押送。结果,大姐从此再无音信,至今是一个不解的谜。

冯钟俊后来回忆:我一连三天去唐河汽车站迎接,但一直未见到二姑,二姑在哪里?现在仍是一个谜。据说二姑离开北京时带了一些钱,是否因此而在途中被害?当时红卫兵杀死一个地主婆,像踩死一个蚂蚁,并无人过问。”

失去大姐很长的一段时间,友兰、景兰、沅君并不知道,那时候的通讯和交通极不方便。知道这个悲痛的消息后,他们也很久不敢声张,而是默默地忍受着失去大姐的痛苦。

冯氏幽默并未烟消云散

冯氏幽默并未烟消云散李 峰头一阵子闻听冯小刚酝酿许久的力作《一九四二》终于隆重如期上映,于是和爱妻迫不及待地前去观看,处于我这个年龄段虽然不是眼瞅着冯导的影片长大的,......

冯氏春晚史前史

1983年,冯小刚还是个25岁的青年。那一年,他穿着戴红领章的绿军装,还是北京军区战友京剧团的美术设计。除夕夜,中央电视台首次现场直播春节联欢晚会,很多人通过十几寸的黑白电视机......

祖籍盱眙的文化名家杨氏三兄妹

祖籍盱眙的文化名家杨氏三兄妹作者: [] []泗州(今盱眙)杨氏是近代中国一非常显赫的家族,这个家族继清末民初涌出的淮安知府、漕运总督、山东巡抚、北洋大臣、民国“左相”、中国......

祖籍盱眙的文化名家杨氏三兄妹

祖籍盱眙的文化名家杨氏三兄妹作者: [] []泗州(今盱眙)杨氏是近代中国一非常显赫的家族,这个家族继清末民初涌出的淮安知府、漕运总督、山东巡抚、北洋大臣、民国“左相”、中国......

黑白兄妹作文

黑白兄妹作文黑白兄妹是一奶同胞的蝴蝶犬,因耳朵形似蝴蝶而得名。两只犬毛黑白两色,白毛多的叫小白,黑毛多的叫小黑。小白是哥哥,小黑自然是黑妹了。兄妹俩的母亲是马戏团的演员......

下载冯氏三兄妹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冯氏三兄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