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届高中毕业生二月调研测试语文试题评价_毕业测试语文试题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8 03:44:25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武汉市届高中毕业生二月调研测试语文试题评价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毕业测试语文试题”。

武汉市2013届高中毕业生二月调研测试语文试题评价

恩施一中胡家寨2013年3月2日

第1小题

第一小题答案为C本身没有什么问题,但是“A. 唯利是图/唯唯诺诺”一组词语参考答案注解为“weí/weǐ”,我有点看不懂,怎么声调标在了“i”上?主要问题还不在这儿,命题人大概没有太在意《2013湖北招生考试说明》第5页“附录一”里“2013高考命题使用工具书”“《现代汉语词典词典》(商务印书馆第6版)”这一点,6版1353页里面已经将“唯唯诺诺”的注音由“wěiwěinuònuò”改为“wéiwéinuònuò”。由此可见,本小题的A项也应该是正确答案。

像这样的大型考试,既然第一小题就出了问题,那么要在后面的题目里面不出问题都难。本人真的不是喜欢吹毛求疵,实在是不忍卒读。我不妨继续分析一下后面那些比较“妈妈的”的题。

第3小题

“身边万物都在显示着自己的生机和优美。我觉得作为摄影人不必()远足名山大川,美丽的风景就在身边。摄影不在于器材的(),不在于复制美景,()在于磨炼出独到的发现之眼,在寻常的()里拍摄出不寻常的画面。”

就紧接着的内容看,是就远近而言,但是就命题者的意图而言,是舍本逐末,但关键是后面的近景不是“本”,远景也不是“末”。

有一个小问题就是本处括号后面如果不加“逗号”,就按“舍本逐末”来选,后面也不能跟一个常常的宾语“远足名山大川,美丽的风景就在身边”。很明显这也是不严谨的地方。

第4小题

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福建霞浦,特色之美就表现在变幻莫测而又绮迷的滩涂上,被誉为中国最美的滩涂。

B.《红楼梦》的情节主线是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悲剧,曹雪芹对人的情感世界的刻画与对整个社会及其文化传统的反省结合起来,极大地提高了作品的艺术容量。

C.造成地铁光谷站客流爆棚的主要原因是地铁刚刚开通,运营经验不足,但根本原因是当初设计地铁站时对光谷经济发展统计不足。

D.闯红灯是比较普遍的一种交通违法行为,也是漠视交通法规和生命的恶习,造成的后果相当严重。

4小题所给答案为D项,可是命题人本身有一个问题没弄清楚,那就是没有弄清数量词的地方。“闯红灯是比较普遍的一种交通违法行为”应该表述为“闯红灯是一种比较普遍的交通违法行为”。再多重定语中,数量词应该放在形容词的前面。

再就是“也是漠视交通法规和生命的恶习,造成的后果相当严重”恐怕有点耸人听闻吧!“恶习”指的是坏习惯,多指赌博、吸食毒品等。“造成的后果相当严重”,真的是这样吗? 1

既然“后果相当严重”,还有那么多人“闯红灯”。

D项答案肯定是不对的。B项的答案注解里,没有指出“极大地提高了作品的艺术容量”中“提高容量”的搭配不当?

C项“造成地铁光谷站客流爆棚的主要原因是地铁刚刚开通,运营经验不足,但根本原因是当初设计地铁站时对光谷经济发展统计不足”提到了是“统计”与“不足”搭配不当。“爆棚”是“形容人极多,很火爆”,“客流”“爆棚”既搭配不当,有重复累赘;再说“地铁刚刚开通,运营经验不足”是“主要原因”吗?再就是“主要原因”和“根本原因”对举,是不是也不恰当?

我看,今后命题人要找新材料可以,但是对那些专家所说的话一定要多斟酌一下,不然就会洋相百出。

第5小题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先秦散文开创了我国散文的最基本形式,即议论文和叙事文。前者如《孟子》,富于雄辩,比喻精当,说理透彻。后者如《左转》,能在不违背历史真实的前提下,使历史事件故事化,引人入胜。

B.《巴黎圣母院》集中体现了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如爱斯梅拉达的美貌与卡西莫多的丑陋,她的善良与弗罗洛的狠毒,她的钟情与弗比斯的轻薄,都形成了极为明显的对比。

C.《牲畜林》的作者是意大利的作家卡尔维诺。这篇小说按照主人公朱阿的心理时序展开故事,在情节上设置危机,小说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节奏中获得了结构的力量。

D.别里科夫、鲁大海、翠翠、窦娥分别是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曹禺的《雷雨》、沈从文的《边城》、关汉卿的《窦娥冤》中的人物。

A项“后者如《左转》,能在不违背历史真实的前提下,使历史事件故事化,引人入胜”中的《左转》是再明显不过的问题。这是校对的问题,大家心知肚明,但这是不是错误呢?这个错误的责任要学生来承担吗?命题审题的老师不可粗心大意啊,毕竟这关系到专业水平和敬业爱岗的问题。可爱的学生能对命题的老师怎么样?可是我们试卷的答案上明确注明了“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命制”的字样。当然这不是教科院的整体水平问题,而是这个命题人的素质问题。

A项“后者如《左转》,能在不违背历史真实的前提下,使历史事件故事化,引人入胜。”这句话我在《左传》的简介里面没有看到,只是有这样的叙述,自是说道《左传》文笔简洁,又注重故事的生动性。

本题B项中“爱斯梅拉达的美貌与卡西莫多的丑陋”这个表述准确么?是教语文的人都知道“丑陋”诗歌多义词,有“长相不好的意思”,但是能不能表述得准确一些呢?

C项的核心是《牲畜林》到底有没有“心理时序”。《牲畜林》运用的是延迟性结构,在时空变换的情况下,朱阿的心理也在不停变换,人物内心活动相当丰富,这地方怎么好去界定呢?而“心理时序”这样的表述也只是一家之言,能不能就是标准呢?

文学常识就是常识,必须采用大家公认的说法,而不是搞得模棱两可,是是而非。

第11小题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主与群臣对卦象是否吉利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其实质是因为对大举伐齐存在分歧。

B、魏主私下里向王澄征求意见,态度谦逊。魏主称王澄为子房的意思是夸赞王澄聪明能干,超出众人。

C、本文通过语言、神态描写,塑造了一位锐意改革、深谋远虑的君王形象。在同群臣的争辩中,也体现了魏主富有心计、善用谋略的特点。

D.魏主在谈论亲自参与军事的理由时,先分析承平之主不参与军事的原因,再联系现实,谈及应该参与军事的理由,最后对比感叹,强调寡不一定胜多的道理。语句工整,富有说服力。

给出的答案是B项,这没有问题,关键是A、C也是错误选项。A项中魏主只与拓跋澄展开了争论,很快就粗暴打断了他的话,其余是“群臣莫敢言”,怎么A选项中是“魏主与群臣„„展开了激烈的争论”?C项是“在同群臣的争辩中” ?明明是两个人争论。

B向里面“魏主称王澄为子房的意思是夸赞王澄聪明能干,超出众人”的说法就一定错吗? “聪明能干,超出众人”的说法比较笼统,特别是后面的“超出众人”,参考答案中所说“夸奖他顾大局,识大体,能够很好地辅佐君王”和“超出众人”应该不矛盾吧!

第一段在大家不明魏主真实目的的时候,“群臣莫敢言”,“ 还宫”之后也是“召澄入见”,其他人什么都没说,或者连说的机会都没有,而在朝廷上任城王澄是在跟魏主唱对台戏。整个内容里面,只有任城王澄一人与魏主对话,没有比较的对象,就怎么见得只有任城王澄“超出众人”呢?恐怕也没有很强的说服力。

出题人在第11题B项中说:“魏主私下里向王澄征求意见,态度谦逊。魏主称王澄为子房的意思是夸赞王澄聪明能干,超出众人。”一口一个“王澄”,真是大言不谗!“任城”是“拓跋澄”的封地,他被封为“任城王”,他姓“拓跋”,名澄,不是姓 “王””,名“澄”。

第12小题

(2)北人习常恋故,必将惊扰,奈何?(3分)本小题的得分点里面居然有一分是省略成分,怪哉!

第13小题

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吾于是信有力焉凡图之所载皆其一二之略也若乃升于高以望江山之远近嬉于水以逐鱼鸟之浮沉其物象意趣登临之乐览者各自得焉。

这个小题的答案明明标出了七处?你说是不是有点“妈妈的”?

吾于是信有力焉/ 凡图之所载/ 皆其一二之略也/ 若乃升于高以望江山之远近/嬉于水以逐鱼鸟之浮沉/ 其物象意趣/ 登临之乐/ 览者各自得焉。

命题者所给出的第一句话“吾于是信有力焉”的翻译是“我因此相信有力量可以改变环境”。

这段话出自欧阳修的《真州东园记》。命题人的这段话只是侍御史许子春到京城时对欧阳

修描述真园时所说的一段话中的一小部分。命题人的翻译“我因此相信有力量可以改变环境”实在是有些“胆大”,而有种“胆大”源于无知。“吾”应该译为“我们”,指的是修建东园的龙图阁直学士施正臣、侍御史许子春、监察御史裏行马君仲涂;“于是”译为“在这座园子上”;“信”译为“实在”“确实”;“有力”译为“有精力”“花费精力”;“焉”译为“啊”。整个句子应该翻译成“我们在这座园子上确实花费了不少精力啊”。

命题人把“嬉于水以逐鱼鸟之浮沉”翻译成“在水中游玩追逐游动的鱼儿”,恐怕也不妥吧!我觉得翻译为“在水中划船游乐,感受鱼的游动和鸟的飞翔。

武汉市2013届高中毕业生二月调研测试语文试题现代文阅读

本次现代文阅读保加利亚英籍作家埃利亚斯·卡内蒂《勒奇山谷之行》竟然有2403个字。这个数目诗歌什么概念呢?请看看下面湖北从2004年到2012年现代文阅读的字数:

2012年湖北高考罗琅的《耳边杜鹃啼》字数是1710,2011年湖北高考汪曾祺的《才子赵树理》字数是1504,2010年湖北高考熊召政的《烟花三月下扬州》字数是1684,2009年湖北高考杨振声的《书房的窗子》字数是1627,2008年季羡林的《雾》字数是1607,2007年杨闻宇的《日月行色》只有1193字,2006年法国都德《从阿尔卑斯山归来》只有1189字,2005年韩少功的《土地》是1490字,2004年骆文的《怀表,很老很老了》字数是1393。

本次现代文阅读的字数比高考字数最多的一年2012年1710字多出693字,比字数最少的一年2006年多出1214字。从字数的角度看,命题人是不是太清高了以致于对湖北的高考题就不屑一顾呢?在高考大纲中每一道题命制的范围、体型、字数都有严格,像这样大型的考试,命题者不能不谨慎啊。

再就是这一次命题设置的几个题目显得太单调,基本上只考察了对句子含义的理解这一个点。而现代文阅读需要的考察通常应该涉及“语言”“形象”“情感”“手法”四个方面,而这次主要涉及的就是“语言”的理解,恐怕这与高考命题的要求也还有一定的差距。

第21小题

请仿造例句的修辞和句式,在“高三”“新年”“大学”中任选一词,写一段话。(不超过35字。)(4分)

仿写的例句“生日:人生尺子上的刻度。但只能标示出你生命的长短,无法丈量生命的深度与厚度”一句中“生日”后面的“:”是管到“刻度”还是末尾?如果是一个比喻句,通常是不需要用冒号的,只需要一个逗号就行了。“刻度”后面的句号与后面的那个“但”与前面有什么关系?这个句子的标点应该是这样才比较符合逻辑,生日,人生尺子上的刻度,但只能标示出你生命的长短,无法丈量生命的深度与厚度。

这地方说到了标点,还说说这个题的语病。“生日,人生尺子上的刻度”这句话没有问题,如果和后面的连起来读就有问题了,属于“不和逻辑”。

第一重不和逻辑,“生日”只是指某一天,如果在“人生尺子上”,那个刻度是不变的,而尺子上有很多刻度。在这里,恐怕应该是“年龄”吧。

第二重不合逻辑,就是暗换主语,“但只能„„厚度”两个短句的主语就是生日了,很明显,“生日„„标示长短,丈量深度与厚度”是不和逻辑的,“刻度„„标示长短,丈量深度与厚度”也是不和逻辑的,真正“标示长短”的是“刻度”,“丈量深度与厚度”的是“尺子”。

第三重不合逻辑,表转折的关联词“但”,不应该用在“只能标示出你生命的长短”

前面,如果这样,后面的内容就应该与“人生尺子上的刻度”形成转折,很明显,这里不构成转折。“无法丈量生命的深度与厚度”与“标示出你生命的长短”才形成转折关系。

我觉得整个句子应该这样表达才是符合逻辑的,年龄,人生历程中的一把尺子,只能测量出你生命的长短,却无法丈量生命的深度与厚度。

说到这个地方,学生面对这样一个“错综复杂”的病句,还要硬生生的来仿写,我们这些当老师的应该感受得到学生是多么“无辜”与“伟大”。

下面我把学生仿写的几个句子“晒”出来让大家看看。

例一,新年:过往岁月结束的标志,但只能定格以前的一切,无法标出今后的成就。例二,高三:人生宴会上的佳肴,只能品味出中学时期的酸甜苦辣,无法尝尽人生

百宴中的千滋百味。

例三,大学:教育阶段的天堂,但只能给你自由和轻松,无法替你掌控未来的方向。例一,“新年是标志”不属于比喻,但前后是连贯的;例二,比喻恰当,前后搭配上跟仿写的例句一样,“高三”不能去“品味”“尝尽”,主语只能是“我们”;例三,属于比喻,并且前后搭配得当。

本人也写了两个句子,拿出来跟大家交流一下。

高三,人生道路上的高山,只能减慢我们攀登的脚步,却无法磨灭我们冲天的热情与信念。

大学,人生历程中的量杯,只能量出你学历的高低,却无法测量出你学识的深浅与多少。

大学,生命中巍峨的象牙塔,只能标示出你学历的高低,却无法表示人品的优劣与水平的高低。

第22小题

“同学们,学生都是十七八岁的青年,是最有激情的年龄”这个句子的语病属于主宾搭配不当,“学生”是“青年”没问题,但“学生”是“年龄”不行。

滥引网络上某些时髦的语言和某些专家的讲话,不管通不通,一概照搬过来,这次考试里面体现的最为明显。21小题如此,4小题语病题如此,3小题词语运用如此,11小题文言内容判断如此,12小题第二小题翻译如此,13小题短句答案及翻译如此,现代文阅读文章引用如此,22小题如此,当然作文的引用还算恰当。

想起了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所述的一句话:此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真是发人深省啊!这份试卷所表现出来的轻率和浮躁心理不能不让人深忧。

这一份二月调考题的试题和答案已经挂到了互联网上,而其中值得争议的地方实在是太多,如果有些老师也不加甄别的运用有些有问题的题目,其流毒将“流芳百世”。

武汉市届高中毕业生二月调研测试

武汉市2016届高中毕业生二月调研测试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在世界上有过宗族性的血缘组织的民族不......

武汉市届高中毕业生二月调研测试改错

21.In the clinic the doctor gave me a(n) ______ for anti-H1N1 flu.A.indicationB.prescriptionC.directionD.reservation22.After the talk both sides got what he had......

武汉市届高中毕业生二月调研测试(文科综合)

武汉市2017届高中毕业生二月调研测试 文科综合试卷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命制 2017 2.17 选择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湖北省武汉市届高三二月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湖北省武汉市2013届高三二月调研测试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2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编辑人:丁济亮一、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都相同的......

武汉市届高中毕业生二月调研测试英语试卷参考答案

武汉市2012届高中毕业生二月调研测试英语试卷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听力(共两节,满分30分)1—20: BACACBCABACBBBCACABA......

下载武汉市届高中毕业生二月调研测试语文试题评价word格式文档
下载武汉市届高中毕业生二月调研测试语文试题评价.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