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型农村建设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乡村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
——调动群众积极性,真正意义上实现生态文明共建共享
张xx 机械工程2014硕 2014xxxxxxxx(xxxx大学 机电工程学院,四川成都xxxxxx)
摘要: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不断深入与实践,生态文明建设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五位一体”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文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建设的难点,并列举分析了一系列的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探索的实例,得出建设路线:建设重点在于提高人民生态文明意识,调动群众积极性提高群众参与度,真正意义上实现生态文明社会共建共享。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路线;群众的主动性
一、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
生态文明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生态文明是指人类社会继工业文明后的一种新型文明形态。它要求人类在取得物质与与精神的成功时,应遵循人、社会、自然三者之间和谐持续发展的客观规律,并以实现人、社会、自然间的持续繁荣、全面和谐发展为基本原则。狭义的生态文明是指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相并列的一种文明实现形式,用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旨在强调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1]。而农村生态文明是指转变过去粗放型的生产方式,提高农村主体生态文明水平的同时不断优化农村的人居环境,实现农村生产生活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新农村的建设不光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使农村生态环境发展良性循环,以实现建设生态文明村的目的。与此同时,也要将提高农民素质、改善农村环境作为目标,不断深入群众,了解农民真实需求,实现并满足农民真切愿望,使农民生存居住环境更加整洁。积极引导动员组织农民建立起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农村四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1.生态文明新村建设的重要性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构建生态文化,大力弘扬人与自然相处的价值观,提倡从我做起,倡导绿色消费。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战略层面,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格局。而我国是农业大国[2],只有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得到解决,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才会有根本的改变。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进行经济建设所要完成的重要目标之一。
2014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大生态保护建设力度,抓紧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这是落实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的“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的具体措施,再次强化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意义[3]。
如何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建设美丽乡村和农村生态文明已成为我国“三农”问题中急待解决的重要内容。2.生态文明新村建设的难点
近年来,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许多地方积极地采取有效措施,实施农业循环生产,尽量地减少对土地、淡水、空气等生态要素的消耗、污染与破坏。但在生态文明新村建设的过程中仍存在在无法否认的问题,农村环境污染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相互交织,工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等[4]。根本原因在于农村生态保护制度落实不力、生态科学知识教育、传播机制失灵、农村环境维权机制乏力。
二、生态文明新村建设实例
根据生态文明新村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各个地区根据自身条件以及存在的问题,应用创新机制、统筹城乡、综合整治农村生态环境,下面列举一些实例进行说明。1.湖北省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湖北省在农村推广沼气池工程,切实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的问题”。沼气池工程,就是通过实施“一建三改”,即建沼气池与改圈、改厕、改厨相结合,使人、畜粪便、厨房污水均进入沼气池,达到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推动“养殖—沼气—种植”循环农业发展,有效解决了农村“脏乱差”的环境问题,清洁了家园、田园、水源,从而使农家院落变得整洁,厨房变得洁净、厕所变得卫生,形成了一幅幅“不见炊烟起,但闻饭菜香”的田园风光。目前,在湖北大别山试验区、武陵山试验区、竹房城镇带、鄂州城乡一体化试验区、仙洪新农村试验区,诸多村庄集中居住点、小城镇居民已实现集中供气。
施行退垸还湖、退田还湖工程,切实解决农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湖北省号称“千湖之省”,大大小小的湖泊,造就了湖北“鱼米之乡”的美誉,是湖北人民赖以生存的家园,又是万里长江的天然蓄水池,为其安然度汛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但是,多年以来,人类对湖泊的改造使得长江原本自由摆荡的河道不断“瘦身”;与长江自然相通的湖泊被闸、坝所切断;延续数百年的围湖造田使湖泊不断萎缩,调蓄洪水的能力日益削弱,长期以来的围湖建垸、围湖造田使湖北大量湖泊消失,一颗颗明珠相继消逝,生态环境一步步恶化。退垸还湖、退田还湖逐渐形成共识,大力推行退垸还湖、退田还湖,湿地面积迅速增加,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人与自然变得更加和谐,环境变得更加优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增强。
但由于受到传统发展模式的惯性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长期性和复杂性的影响,使得湖北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也还存在诸多问题。比如,部分农村污染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客观条件落后较为严重制约其发展等[5]。
2.江西省南昌市郊扬子洲镇生态文明建设
扬子洲镇地处赣江中下游、赣江南昌段中心地带,位于南昌市新老城区之间,四面皆被赣江环绕,具备良好的生态优势,是南昌市名副其实的水上绿洲、生态水乡。数年以来,扬子洲镇的生态文明建设逐步成为江西乃至全国的亮点之一。如农村
清洁工程由点带面、已在整个乡镇所有村庄全面铺开;农业实现生态转型,以蔬菜种植、花卉培育、渔业养殖等为特色的生态农业发展渐成规模,甚至出现垂钓、观光等休闲农业;绿化工作卓有成效,全镇的村庄庭院、道路沟渠、园田厂区、门塘小区等地基本上种植了各种乔木及灌木等,完成了绿色覆盖[6]。
扬子洲镇在环境维护方面将女性纳入扬子洲镇农村清洁工程开展的重要策略之一。首先,由农村妇女参与农村清洁工程的管理;其次,向广大农村妇女宣传农村清洁工程;最后,由农村妇女主要承担垃圾分类工作。扬子洲用性别策略,极大地发挥了女性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调动了人们对“五位一体”建设中的积极性。在当前社会为缓解环境恶化与生态危机,实现自然、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自然与社会、男性与女性的协调发展及和谐共存,需要我们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领域推进性别策略,将社会性别意识融入其中,尤其注重激发女性的主观能动作用,同时让女性从中受益。3.四川崇州生态文明建设
崇州市大力开展生态乡镇、生态小区建设,全面改善城乡居民居住条件。以创建生态乡镇、生态村、生态小区、生态家园为载体,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将村庄改造、产业培育和林盘整治有机融合,促进农村生产方式、生活环境和生态面貌同步升级。城乡环境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居民幸福指数大幅提高。
开展农村生态人居环境建设,提升农村环境水平。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村庄环境整治入手,深化“七乱”治理,消除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盲点死角,全面提升农村环境水平;加大污水收集处理、垃圾收运、河道清淤、绿化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同时开展农村散户和农民集中居住区生活污水治理,加大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力度;严禁秸秆焚烧和提高秸秆的综合利用度,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减轻不合理施肥和水土流失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推行畜禽生态养殖、畜禽粪便资源化综合利用,严格对禁养区内各类畜禽养殖场实行“关、停、迁”。
实施农村沼气工程,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加大改水、改厕力度,逐步实施城乡一体化供水,提高农村生活饮用水卫生合格率;在全市农村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全面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加快生态细胞工程建设,以创建生态乡镇、生态村、生态小区、生态家园为载体,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将村庄改造、产业培育和林盘整治有机融合,促进农村生产方式、生活环境和生态面貌同步升级。开展生态乡镇建设,提高居民幸福指数。
通过生态市建设,崇州市城乡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环境承载能力不断增强,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显著提高,逐渐展现出“城景相融、田园相连、山水相依”的新型城乡形态,城镇特色品位更加鲜明。城乡环境质量在“十一五”基础上明显好转,主要河流水质、空气质量、声环境质量等各项环境指标全面达标,鞍子河自然保护区通过了晋升国家级的评审。通过生态市建设,崇州市社会各界更加关注对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公众对生态环境的认知度和满意度不断提高,“参与环境保护、维护生态安全、杜绝人为破坏、建设美好家园”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为。
三、建设生态文明新农村路线
根据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要注重基本制度的建立与健全。其中,农民生态意识教育与培养、生态农业生产方式与防污政策等是关键。
1.加强生态科学知识传播的力度,提高农民的生态意识
建设农村生态文明,政府需要加强宣传教育,切实提高农民的生态意识。在广大农村大力开展环保宣传教育工作,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宣传栏等媒体,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方式,宣传《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和环保科学知识,切实提高广大群众的环保意识,使农民了解面源污染的危害以及发展循环农业的经济性,掌握基本的防治和减少面源污染的办法,尽可能地发挥农民的能动性。
2.改革农业生产方式,发展循环农业经济
我国现行的农业生产方法日益走向“石油化”、“工业化”。这种生产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但“石油农业”、“工业化农业”却难以为继、难以可持续发展。其原因在于这种农业生产方式依赖于能源的消耗,打断了自然界本身的物质循环,使得农业生产活动需要不断地投入新的物质。然而这些新的物质又难以在自然物质循环的自然时间内被分解、还原,从而形成农业污染源,加剧农村环境污染。建设生态文明新农村,就必须改革农业生产方式,推广生态农业。生态农业通过建立符合自然物质循环规律的生产方式,在农田、植物、动物之间构建物质循环系统,使人工系统切合自然生态系统的要求,保障物质循环的有序、正常进行。其具体组织方式以有机物还田、多元化种植、养殖为核心、以维持农业生产物质循环为目标标。不使用化肥,就地取材,使用有机肥料(如:粪肥、绿肥等)。当前,我们必须汲取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中的有益部分,因地制宜,建构符合生态规律的生态农业模式,尽量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减轻对生态系统的干扰与破坏,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例如,在我国北方,农业生产可以采取“四位一体”,即沼气池、猪舍、日光温室和蔬菜模式,南方则可以采取“三位一体”,即猪、沼、果模式、“稻鱼、鸭等”模式,西北地区则采取庭院五配套,即庭院、果树、沼气、猪、食用菌或蔬菜模式与集雨及节水农业模式。
3.建立资金投入机制,完善法律制度,加强污染防治综合治理的力度
目前要治理污染,就得有资金投入,政府要把农村环境整治项目作为基础设施工程来抓,加大各级财政资金投入,解决农村环境治理资金投入不稳或基本靠自筹的尴尬局面。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用足用好“一事一议”等其他涉农资金,把分散的涉农资金捆绑使用,发挥资金的最大作用。
对于污染治理,不能总抱有先破坏后处理的心理,要知道以环境换发展的代价是无法估量的。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把加强污染防治综合治理摆在首位。对化肥、农药在农作物中的使用要出台明确的使用规范及标准,制定最高上限,防止过量使用。积极鼓励有机肥与化肥的综合施用,提高化肥的利用率。鼓励高效、低残留化学农药的研发,同时加强安全管,将不合理使用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对乡镇企业的污染也要进行严格的监管,对排污不达标的企业,要限期进行整改,对整改不到位的企业,要对其征收排污费,做到谁污染,谁负责。同时对于高能耗、重污染的乡镇企业一律不允许其开工上马。国家在对乡镇企业进行监管的同时也要善于运用财政、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对实施清洁生产的企业给予信贷政策上的倾斜优惠政策,对排污不达标企业征收重税等各级。
四、结术语
生态文明新农村的建设把人和自然融为一体,把自然当成完成了的人道主义,把人道主义当成完成了的自然主义[7]。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我们党必须坚持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人作为发展的最高价值取向,把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建设不仅要提高群众生态文明意识,采用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生产方式,政府不断改进建立良好的资金投入机制,并不断完善法规制度,加强防污治污的管理力度。建设过程不能忽略群众的力量,不仅要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更要极大地提高群众的能动性与参与度,这样才能更有益于生态文明携手创建的实现,真正意义上实现生态文明社会共建共享。
参考文献
[1] 陈慧文.我国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研究[J].学理论,2014,(7):11-12.[2] 裴雪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4,(9):24-25.[3] 李红梅.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出路[J].党员生活,2014,(2):22-23.[4] 民建中央.创新机制统筹城乡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J].中国科技产业,2014,(9):14.[5] 刘加吉.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4,(33):219-234.[6] 李从娜.女性发展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30(4):123-126.[7] 刘浚,丁晓敏.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尊重和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4,27(4):1-3.
2006年竭泽而渔之路不能走――如何理解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怎样理解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怎样理解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如何谱好资源、环境、发展的协奏曲?循环经济之......
突出生态文明建设与“两型社会”建设编辑:admin 时间:2012-11-24 20:25:00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
南宁市:建两型社会促生态文明((精选3篇))由网友“商陆”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南宁市:建两型社会促生态文明,欢迎大家前来参阅。篇1:南宁市:建两型社会促生态文明 南宁......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推进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
《生态文明,从我做起》主题班会活动目的:1、本次班会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丰富生态环保知识,逐步形成“善待自然、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良好风尚。2、通过搜集资料、观察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