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
浅谈中国社会主义
文化建设
文化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范畴,体现一个社会发展进程的重要标志,每一个朝代,每一种社会制度必然有属于它特有的文化属性,中国在经历历史的漫漫长路和近代的风雨坎坷与探索之路后最终建立起中国特有的文化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政治基础上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
让我们回顾一起走过的十年。
200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2003年6月27日: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举行;
2006年11月10日: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胡锦涛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
2007年10月15日:党的十七大召开。大会指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繁荣,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
2010年7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研究问题进行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
2011年11月22日: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胡锦涛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
2012年7月23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在京举行。文化建设的主要及发展状况如下:
一、艺术创作
我国艺术发展既大力弘扬民族艺术,保护和扶植传统艺术形式,又积极吸收外来艺术的长处为我所用,各个艺术门类取得了可喜的进步。艺术创作与生产的综合能力得到很大提高与加强,各种新颖的艺术形式不断出现。不仅有京剧、昆曲、各种地方戏曲、曲艺、民乐等中国独有的艺术形式,还有交响乐、芭蕾舞、话剧、歌剧等来自西洋的艺术,这些艺术品种都已形成了中国风格、中国流派,而且音乐剧、现代舞、各种流行音乐等都为中国大众所熟知,并有专业的艺术团组。据统计,2008年我国共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5114个(其中事业性质2484个,企业性质2630个),全年上演剧目44051个,其中新剧目1415个,全年国内演出85.19万场次,比上年增加28万场次,到农村演出47.22万场次,比上年增加23万场次,国内观众63187万人次。
作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的昆曲,在我国政府的大力保护和扶持下,焕发出勃勃生机。近五年来,全国7个昆曲院团整理改编上演26部昆曲传统剧目、新创和移植改编12部昆曲剧目、录制200出优秀传统折子戏,还举行了昆曲进校园公益性和普及性演出700场以上,观众达100万人次,并到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演出。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文化事业费投入为4.97亿元,1978年增长到22.04亿元,到2008年,达到248.05亿元,分别是“一五”期间和1978年的49.91倍和11.25倍。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极其薄弱,1949年全国各类图书馆只有55个,文化馆(含群艺馆)896个,博物馆21个。经过60年的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迅速发展,截至2008年底,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2820个、文化馆(含群艺馆)3218个、博物馆1893个,分别是1949年的51.28倍、3.59倍和90.14倍。乡镇文化站从无到有,达到4107个。到“十五”末期,基本实现了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的目标,初步形成了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近年来,国家通过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送书下乡工程、流动舞台车工程等一批惠民文化工程,进一步提高了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自2002年开始实施以来,中央财政累计投入已达22.1亿元,地方累计投入已超过19亿元;通过与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合作,截至目前已共建村级基层服务点75万个,其中已配备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专用设备31.5万个。2009年村级基层服务点建设覆盖率要达到70%。计划到2010年,基本形成资源丰富、技术先进、服务便捷、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努力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的“村村通”。从2003年开始,为解决基层群众看书难问题,由中央财政统一购置图书实施送书下乡工程,截至2008年已累计安排资金1.2亿元,已向全国592个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及其乡镇配送图书总数超过1000万册,为贫困地区农村群众提供了适用性强、内容丰富的书籍。
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成为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又一项重要举措。从2004年开始,我国各级各类国有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有条件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公共文化设施逐步实行了免费或者优惠开放制度,充分发挥公共文化资源的社会效益,使人民群众得以享受更多的公共文化服务。截至2008年底,全国已有1007个博物馆、纪念馆陆续向社会免费开放,观众人数突破1.54亿人次,比免费开放前增加1.56倍。
三、文化市场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我国文化市场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市场秩序不断规范,监管能力不断提高,基本形成了由娱乐市场、演出市场、音像市场、电影市场、网络文化市场、艺术品市场等组成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
市场体系,初步建立起以综合行政执法、社会监督、行业自律、技术监控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市场监管体系。截至2008年,全国文化市场经营单位共有305589个,从业人员达到1409876万人,其中演出经纪机构1305个,娱乐场所84356个,网络文化经营机构155个,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134267个,艺术品经营机构1697个,音像制品批发零售出租机构74369个,其他经营机构9440个。
四、文化产业
伴随着文化市场的繁荣,我国文化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可喜局面。改革开放30年,尤其是近10年来,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9大文化产业体系框架初步形成。据初步统计,截至2007年底,仅文化系统行业管理的经营性文化产业机构就达32万家,2007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6%。文化系统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北京儿童艺术剧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演艺集团有限公司等一批有竞争力和实力的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相继成立,国有文化市场主体逐步壮大,成为发展文化产业的主导力量。与此同时,上海盛大网络发展有限公司、云南丽水金沙演艺有限公司等一批民营文化企业成长迅速,也成为发展文化产业的生力军。大型实景歌舞演出“印象刘三姐”、“印象丽江”、动画片《大闹天宫》、《宝莲灯》、《喜羊羊和灰太郎》和漫画《三国演义》等一批具有民族特色、自主知识产权和原创性的知名文化品牌应运而生。4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137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先后命名,标志着我国文化产业进一步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五、文物保护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相继颁布《禁止珍贵文物图书出口暂行办法》、《古文化遗址及古墓葬之调查发掘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文物保护性的政策、法令,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标志着我国的文物保护工作进一步纳入了法制化轨道。
我国分别于1956年、1981年和2007年开展了三次大规模的文物普查。截至目前,国务院共公布了6批、235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各地公布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831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8371处。我国共有37处世界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世界文化遗产26处,自然
遗产7处,文化与自然混合遗产4处,世界遗产总数居世界第三位。
经过60年的努力,我国的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西藏布达拉宫保护维修工程、北京故宫维修保护工程、云冈石窟防水保护工程、敦煌莫高窟保护利用工程等一大批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取得重大成果。随着现代科技广泛应用,考古工作领域不断拓展,水下考古、航空摄影考古、环境考古等新领域逐渐被纳入考古学研究范畴。
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2006年5月、2008年6月,国务院先后公布了两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1028项。2007年——2009年,文化部先后命名了三批共1488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设立了闽南、徽州、热贡、羌族4个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区域实施整体性保护。
2001年、2003年和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先后公布了三批“人类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政府申报的“昆曲”“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以及中国与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相继入选,成为入选项目最多的国家。2004年,我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七、文化科技
改革开放以前,科技与文化的结合主要体现在剧场建设和图书馆建设两个领域。当前,科技已经渗透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方方面面和各个环节,成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动力。到目前为止,文化部系统各级艺术科研机构共有187个,从业人员3300余人。逐步形成了以地方艺术研究院所为基础,以中国艺术研究院为主力军、全国各艺术高校为生力军的艺术科学研究网络。
当前文化科技工作的重点:一是加快构建有利于科技与文化融合的体制机制;二是积极运用电子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加快对传统文化产业的改造,推动与演艺、影视、动漫、游戏等相关领域的融合,用先进的生产手段和表现形式,增强文化产品的感染力和影响力;三是大力发展网络文化、电子票务、手机文化、数字节目制作、4D电影、三维动画等业态,拓展增强文化产品的消费方式和传播能力。重点支持推广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仿真技术、语言文字技术、声音技术、图形图像技术、动漫制作技
术、新材料技术和剧场舞美技术。
所以,一切妨碍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文化发展的作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文虎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从十六大提出“文化体制改革”的任务,到十七大将“文化软实力”写入大会报告;从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从完整意义上制定“文化强国战略”,到十八大报告中再度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文化建设强国势不可挡,必须认真落实。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主要问题(表现):农村文化生活贫乏:健康文化缺位,优秀文化人才缺乏,文化体制落后传统节日被忽视原因:不是传统节日没有精神层面的内涵,而是我们国家在引导、宣传方面......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之我见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10月15日起至18日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主要议程是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之我见文化,是一种力量,是一个民族前进的精神动力。一个缺少文化的人只能称之为莽夫,一个缺乏文化的民族只能称之为蛮夷,始皇焚书坑儒,独尊法家,建立一个大秦帝国......
谈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摘要: 人类文化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求索、不断创新的历史过程,中国社会主义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是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普及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传播法治文化,推动法治实践”为主旨,科学规划、整体推进、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