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几点思索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基层农村文化建设”。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几点思索
作者:陈慧红
来源:《现代交际》2010年第04期
[摘要]新一届政府把“三农”问题,即农村、农民和农业问题作为未来若干年的工作重点难点来抓。没有占我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村的发展和进步,我国就不可能真正实现现代化。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发展农村先进文化,在解决“三农”问题中意义特别重大。笔者就这个问题对文成县农村的法制建设、文化建设,提高精神文明程度提出四点看法。
[关键词]法制建设 完善机制 发挥优势 完善设施
[中图分类号]G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4-0048-02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也应该一起提高。邓小平同志说过“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可是,在我国的一些地方,尤其是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地方,虽然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却不明显。主要表现于法制观念淡薄、封建迷信色彩浓厚、赌博之风盛行。这些现象一方面阻碍了经济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也使“人”本身的自由和精神层面的解放成为一纸空文。
笔者所处的文成县地处偏僻山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物质生活比较艰苦,领导对文化建设事业不够重视,导致农村文化建设相对落后。一是文化设施落后,活动经费短缺,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举步维艰。二是文化活动方式内容单调贫乏,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文化建设落后,导致广大农民普遍存在着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价值观念落后、精神愚昧等现象。某些不健康的、腐朽的文化乘虚而入,钝化、愚弄群众。一些村庄迷信盛行,赌博成风,原本淳朴的村风民俗受到严重的侵染,影响了贫困地区市场经济的建设进程。经济欠发达的农村脱贫效果不甚理想,脱贫基础脆弱,很大的原因是受到文化落后因素的制约。
马克思说过:“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科学、进步的文化既为贫困地区的发展提供法制、道德、价值观念的指导,也为欠发达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新一届政府把“三农”问题,即农村、农民和农业问题作为未来若干年的工作重点难点来抓。没有占我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村的发展和进步,我国就不可能真正实现现代化。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发展农村先进文化,在解决“三农”问题中意义特别重大。笔者就这个问题进行了长期的思索,并对我县农村的法制建设、文化建设,提高精神文明程度提出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加强法制建设,提高精神文明水平
从某种意义上说,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人们的生产经营活动,日常的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生活行为,必须通过各种法律、规章制度进行规范,从而整个社会生活才会显得井然有序。可是,在文成的农村,由于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一批人要么进城在政府机关、各企业事业单位工作,要么外
出从事非农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目前继续留在相对落后的当地生活的农民,其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再加上当地的文化基础设施又很落后,使得对广大农民的后续教育,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增强法制观念显得非常困难。从而导致违法乱纪、蒙昧落后的行为层出不穷。因此,为了加强法制观念的宣传教育力度,使广大农民的后续教育真正落实到位,基础文化设施不可或缺。根据本人多年来的工作经验,提高村民法制意识和科学文化水平,比较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宣传有关法律知识。通过黑板报、宣传窗、标语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宣传有关法律知识,如《环境保护法》《计划生育条例》《森林法》《土地法》《水法》等等。做到村村有文化活动室,村村设立宣传窗。要有计划地定期不定期地举办各种形式的学习班,使法制教育落到实处。
(二)严历打击各种文化垃圾,杜绝不良文化现象的侵蚀。对网吧、舞厅、录像厅、电子游戏厅以及书店、影碟等经营场所要经常性地组织检查,一经发现问题,严格查处。
二、完善机制,加大管理力度
我县33个乡镇,30余万人口中有近三分之二以上散居山区,到目前为止,还有个别乡未设文化站,已建立的基本上只配备1人,机构太小,人员不足,技术力量薄弱。我县自1992年乡镇“撤并”后,文化员的管理由“条式”转“块式”,这样以来文化员几乎脱离了文化主管部门和业务指导部门的领导和指导。同时,乡镇文化员普遍存在“身兼数职”的现象,他们成了乡镇、机关随意支配的如计划生育、征粮、征兵等工作的打杂人员,有的乡镇干脆另聘他用,任命为驻村干部,某片片长,办公室主任等。这样,文化员忙于应付其他事务,完全丧失了文化工作者应有的作用。各级党政部门要切实提高文化意识,把文化建设当作精神文明建设的大事来抓,把文化工作纳入乡镇政府工作责任制,转变作风,深入农村,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注意听取基层干部的意见,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健全基层文化机构,完善文化管理机制,加大文化管理力度。
(一)推进体制改革。以“撤扩并”前的区为单位,成立片区中心文化站,实行站长负责制,负责整个片区内群众文化工作的上通下达、文化下乡、文艺调演、创作辅导等活动,把原来分散于各乡镇的文化员集中起来办公、管理,实行“兵团式”的作战,各取所长,充分发挥集体力量。
(二)专职专用。乡镇党政领导要切实为基层文化建设着想,让文化员专门从事发展先进文化方面工作,把他们从日常事务中解放出来,集中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农村文化工作中去,出色地完成文化主管部门下达的任务,蓬勃地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三)加强村级文化组织建设。村级文化工作往往成为村干部“便带”工作,没有专人负责,且文化工作业务性强,应确定业务、政治素质相对强的人员负责本村的文化工作,承担村文化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架起乡村文化的桥梁。乡镇文化员要充分发挥村文化干部的积极作用,使其成为自己开展各项群众文化活动的得力助手。
三、发挥当地优势,开拓文化资源
文成,地形分散,但同时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文化资源。发展当地文化,必须结合实际,发挥当地优势,开拓资源,走特色文化之路。
(一)名人文化。文成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杰出的文学家、哲学家刘基就诞生于此,死后安葬于南田镇。在南田镇武阳村有他的故居、房舍、碑志等用物俱存。明天顺三年在南田镇华盖山建造的刘基庙保存完好,里面有明朝正德皇帝、清大学士刘权之,以及于右任、章太炎、蔡元培、苏渊雷、沙孟海等人书题的楹联匾额。该庙于2001年7月份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代,文成还产生了林学家周桢,是我国出国攻读森林经理学的第一人,曾任台湾大学农学院院长;著名报人,今上海《新民晚报》创始人,新闻界泰斗赵超构,以及佛学家叶钧等人。此外,还有元末农民起义领袖吴成七,爱国侨领胡志榜等。名人文化是文成文化的重要资源。
(二)畲族文化。明末清初,不少畲族人从外县迁入文成境内,现已有近2万人,分布于全县各地。现有1个畲族镇、1个畲族乡,纯畲族行政村9个,自然村114个。畲民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艺术,男女老少,人人善歌。生产劳动,闲暇休息,以歌为乐;男女相恋,以歌为媒;喜庆节日,以歌为贺;社会交往,以歌代言;丧葬祭祀,以歌当哭;敬祀祖先,以歌代词。畲族人也善舞。其舞姿刚健奔放,节奏明快,格调风趣。尤其是畲族村寨每年农历三月三都要举行赛歌会,气氛热烈感人。畲族文化,成为文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山水文化。文成风景秀丽,气候宜人。优美的自然风光中,尤以林、泉、瀑、峰、洞取胜。现有百丈际省级风景名胜区;石洋森林公园,总面积达57平方公里;铜岭山森林公园壶穴奇观,全国罕见;珊溪水利枢纽工程,巨大的人工湖,形成重大的新的景观。同时古庙、碑亭、文物古迹等,建成具有文成特色的山水文化。
(四)老区文化。文成是革命老区,是刘英战斗过的地方。早在三十年代,文成仁人志士建立了党支部开展革命活动,留下了许多革命古迹,如珊溪刘英纪念馆,岭后红军洞,下庄联欢田。此外,还有各种亭碑墓多处,成为老区人民敬仰纪念的文化。
(五)侨乡文化。文成是一个著名的侨乡,现侨居国外的,至今已有6万多人,仍有人不断出国定居。已经出国的华侨不断地回国旅游和创办企业,每年约有3500多人回乡旅游及创办企业。这种内外互相交流、沟通,使文成虽偏居山地一隅而并不闭塞,由此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侨乡文化。
四、加大经费投入,完善设施建设
文化站是全民事业单位,活动经费极其有限。除了发给文化员每月财政拨款“人头费”外,办公活动、业务经费廖廖无几。由于国家对基层文化投入少,农村集体资金又短缺,造成基层文化
经费严重不足。全县33个乡镇,普遍存在一无站舍,二无设备,三无活动经费的现象。“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基层文化活动举步艰难。
增加对农村文化的投入,要坚持国家、集体、个体一起上,多渠道筹措资金。政府部门拨一点,文化产业收一点,社会各界助一点,村民群众交一点,千方百计改善文化基础设施。在这方面,西坑畲族镇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文成县西坑畲族镇所在地西坑村,原来文化设施非常落后。原“西坑人民大会堂”现已成危房,由于经费困难至今未能修理,逢年过节看大戏,或重大的庆典活动只能由公益者出面捐款,发动村民临时搭建戏台,既费时又费力。近年来,西坑镇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工作,千方百计向社会各界筹措资金,改善文化基础设施,增加活动经费。2001年,运用政府拨款、集体出资、单位捐资的方法,筹集资金5万元,建成水泥球场及露天舞台。社会集资6万元,建成电子信息馆,现有科技光盘1800多个,并配置了电脑、彩电、VCD等电子信息设备。借用财税所房屋,集资一万元添置书柜,购买科技类图书1500多册,供村民学习。向西坑在外各界人士筹资三十七万元,建成老人亭三座,在雕堡山还兴建了两座雕龙绘凤的风景亭,为西坑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每逢节日庆典及各类竞赛,都采用各单位(尤其是高
一、高二电)集资和政府拨款的方法,筹集活动经费。这样,通过多种途径筹集资金。西坑镇的文化活动开展得生机勃勃。
五、稳定文化员队伍,提高业务素质
目前,我县文化干部队伍结构欠优:全县共有文化人员编制53人,在编文化员46人,其中事业干部12人,招聘干部34人。其年龄结构为45岁以上16人,占在编34.8%;30至45岁12名,只占在编26.1%;30岁以下18人,占在编39.1%。其学历结构为大专学历18人,占在编39.1%;中专文化28人,占在编60.9%。总体上年龄偏大,学历偏低,综合素质不高。再加上农村基层群众文化工作条件艰苦,文化站干部地位较低,待遇偏差。与乡镇政府其他干部相比,不少地方在生活福利待遇方面对待文化员不是一视同仁,文化员评职称困难,常常连差旅费也无法报销。有的文化员参加函授学习,学费也无处解决。因此,文化员不安心于现职工作,有的跳槽,有的下海,人才外流现象比较严重,基层文化干部队伍极不稳定,极大地影响了基层文化活动的开展。
各级党政部门要切实为基层文化工作着想,稳定文化人员队伍,提高业务人员素质。
(一)加强培训。建立培训机制,采用多种培训形式和方法,千方百计降低或减免培训费用。对在职人员进行岗位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以及经营和管理水平。鼓励文化人员参加学历培训,提高综合素质。举办山区培训班,加强对村级文化人员的培训,让他们学会一技之长,保证基层人才的涌现,优化文艺专业人才,为蓬勃地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打下良好基础。
(二)提高福利待遇。党政部门要切实关心文化人员的生活,千方百计提高文化人员的福利待遇,如奖金、劳保、医疗等,增加经费投入,保证文化事业的正常开支需要。
(三)建立激励制度。建章立制,奖优罚劣,对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高的文化员在评先、评职称、调动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千方百计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总之,结合当地实际,开拓文化资源,有创造性地开展各项群众文化活动,是加强我县基层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对于加强广大农村的两个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的物质文化精神生活水平,加快我国农村的现代化进程,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群众文化(双月刊).第六期,2000年.[2]群众文化(双月刊).第二期,2001年.[3]群众文化(双月刊).第三期、第四期,2002年.[4]群众文化(双月刊).第一期,2003年.[5]文成县文化局.文成县农村文化工作调研汇报材料.2001年.[6]西坑镇府.西坑畲族镇“民俗风情畲族园”招商引资项目分析材料.2002年.
陕县文化馆现有职工人,内设个部室,即办公室、群文调研部、文艺演出部、艺术展览部、民间艺术部、文化艺术培训中心、物业管理部、艺术幼儿园。馆舍建筑面积平方米,其中文化馆大......
陕县文化馆现有职工16人,内设8个部室,即办公室、群文调研部、文艺演出部、艺术展览部、民间艺术部、文化艺术培训中心、物业管理部、艺术幼儿园。馆舍建筑面积3640平方米,其中......
陕县文化馆现有职工16人,内设8个部室,即办公室、群文调研部、文艺演出部、艺术展览部、民间艺术部、文化艺术培训中心、物业管理部、艺术幼儿园。馆舍建筑面积3640平方米,其中......
书卜村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工作汇报材料我村共有3个社,84户,360人,主要以土族为主,还有汉、蒙、藏等民族。离乡政府所在地3公里,属浅山地区,耕地面积为672.1亩。2011年建成农家书屋1......
农村基层群众文化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