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农村文化事业 促进农村小康进程_农村文化事业发展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8 03:06:12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推进农村文化事业 促进农村小康进程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农村文化事业发展”。

推进农村文化事业 促进农村小康进程

弘扬大泉州文化是泉州世纪发展战略。泉州文化的弘扬和发展,离不开占泉州人口61%的450万农民群众的文化发展和繁荣。几年来,泉州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大力推进农村文化事业,作为建设“大泉州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重点,农村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大大地满足了广大农民文化和精神需求,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奔小康进程。

高度重视,加大投入,健全和完善农村基层文化设施网络

由于历史原因,地处前线,文化设施严重不足。到20世纪80年代末还有人说,“泉州无处不文化,可惜文化尚无家”。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泉州市越来越重视文化事业建设,注重文化设施的投入。1990年以来泉州市委、市政府先后下发《关于加强文化站建设的若干规定》和《关于解决文化站定编问题的通知》,1998年下发《关于开展创建文化先进乡镇活动的通知》。2000年市委又在广大农村乡镇中开展“五个有(即每个镇村有一个文化科技活动中心(站)、有一个广播电视室和配套广播电视收转设备、有一个规范的卫生所、有一个文体活动场所、有一支宣传文化队伍)”创建活动。2001年出台《关于加强农村文化工作的决定》,相继出台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文化、体育、卫生、教育等各职能部门根据发展需要制定了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各项行业标准。经过几年扎实努力的工作,至2002年,全市沿海地区85%以上的农村和内地山区60%以上的农村乡镇基本达到“五个有”的标准。21世纪泉州进入加快宽裕型小康建设阶段,2003年党委宣传部又作出建设农村文化先进示范工程的决定,这一决定不仅在设施完善方面,而且在领导机制、组织机构、活动要求、经费保障、市场建设、文化、体育、教育、卫生、科技等各方面提出了更全面的内容,在质的要求上赋予了农村文化建设更加丰富的内涵。

泉州经济的迅速发展,为文化事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与经济发展同步,泉州市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年增加,超过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以“九五”期间为例,泉州市级财政投入文化工程建设资金2亿多元,仅百万元以上的文化设施就有21项。市政府坚持每年拨出专项经费120万元,专门用于支持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沿海经济较发达的晋江市,在短短4至5年时间里对文化事业发展的投入,就超过了新中国成立50年来的总和。泉州既是民营经济发达的地方,又是侨乡和台胞主要祖籍地,除了政府加大投入以外,还善于打“侨牌”和“台牌”,积极发动海外侨亲、港澳台胞及民营企业家开办文化公益事业。

目前,泉州市、县、乡、村四级文化网络已经基本健全,实现了县(市)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镇(街道)有文化站,村村通广播电视,80%以上的行政村建立文化室。一批基层文化设施达到一流水准,3个图书馆、2个少儿文化示范园、1个文化站被授以国家级馆(园、站),4个县的文化馆正在向文化部申报一级馆。泉州和2个县(市)被授以全国文化模范市,4个县区被授以全国体育先进县。

加强引导,突出管理,充分发挥民间文化在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文化观从接受型向选择型转变,从观赏型转向参与性,民间文化社团和群众性文化活动异军突起。浓郁的传统性和民间性,构筑了泉州文化的独特魅力。在泉州,民间职业剧团、南音社团、诗书画谜社团、铜管北管十音乐队、舞龙舞狮队有将近1000个,平均每天有70多台戏在农村上演。各级文化行政部门加强对农村基层各种民间文化团体的管理和教育,积极引导各门类艺术团体成立了协会,订立公约,进行自我组织和自我约束。文化部门与民间团体的关系,也由指令性管理变为指导与服务,如倡导演定型剧目,建立剧本审查、排练督察、演出巡查、年度考核等制度,有力地促进了民间文化艺术团体的健康发展。

泉州各地政府每年都要举办一两场大型的民间传统文化活动,十分注重对自身地域特色文化的梳理、挖掘、保护和弘扬。如安溪将民间传统的斗茶改成了高雅的茶王、迎茶王等活

动,培养了一大批茶艺人才。文化与经济形成了互动共荣的关系,往往一地的文化传统同时形成了它产业的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推动了它产业的发展。比如安溪的茶文化,德化的陶瓷文化、惠安的石雕文化等等。这些工作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惠安石雕、德化陶瓷、鲤城工艺品、晋江戏剧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在农村,传统的民间文化活动逐步形成规模,树立了一镇一村的文化品牌形象。

打造精品,增强辐射,进一步丰富创新民间传统文化内涵

丰富多彩的农村民间艺术,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不断脱颖而出。如何引导好文化的多样性,泉州从三方面整合、导流民间文化的力量。

一是以精品创作为龙头,带动了农村整体文化艺术创作水平的提高。十几年来,泉州以精品生产为龙头极大地带动了农村文化的进步。安溪高甲剧团创作和演出的高甲戏《玉珠串》,荣获了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文化部文华奖,使原本濒临衰弱的剧团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不仅救活了一个剧团,凝聚了一支队伍,培养了大批人才,而且短短两年多时间,这部戏在农村演出了500多场,农民爱点这出戏,爱看这出戏,受欢迎的程度出乎意料。泉州聚合国办剧团和民办社团的优势,每年都有规划地重点扶持一两个作品的创作、演出,磨砺了一部部优秀作品,平均每年捧回3个群星奖,“八五”以来先后有9个剧目15次获得“五个一工程”、文华奖、“曹禺戏剧文学奖”。由市政府设立的综合文艺最高奖——“刺桐文艺奖”,在发现后备人才、激励精品创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以打造文化品牌为契机,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泉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和“东方第一大港”,历史上中原文化、闽越文化、海洋文化在此汇集,10余种宗教在此和平共处,形成了多元文化的典型特征。泉州以积极申报“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和泉州南音世界文化遗产为契机,加强农村各地重要文物景点的修缮、历史文化遗存的整理挖掘、民间艺术精粹的提炼,极大促进了农村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三是以文体活动为载体,加强对农村文化队伍的建设。泉州每年都要组织一两次国际性、示范性的大型文化活动,国际木偶节、国际南音大会唱、旅游节、“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节等特色文化活动连续举办了20多次。这些重点活动,既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之所需,促进了经济发展,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又给民间文艺团体表演、展示自我和检验成果提供了广泛的活动场所。同时,泉州每年都举办以民间为主体的“威远楼之夏”戏剧节、广场文化艺术节、中小学生南音演唱比赛,以及各类戏剧、农村题材文艺会演等,已经坚持了十几年,培养了一大批基层文化人才。

2000安徽农村小康进程分析

2000-2005年安徽农村全面小康建设进程分析陈新华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同于2000年初步实现的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农村总体达小康社会,他的标准更高,要求更高,范围更......

增加农民收入 推进小康进程

增加农民收入 推进小康进程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为民族贫因地区加快发展指明了方向。作为一个农民占绝大多数的民族贫困县,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全......

转变农民传统观念,促进农村城市化进程

更多请登录淘学谷在线学习网一农村城市化,是农村社区形态向城市社区形态转化的一种过程和发展趋势,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城市化水平是反映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农......

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迅速掀起全面建设农村小康新高潮

同志们:市委、市政府召开这次全市农业产业化工作会议,中心议题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会议精神和全省农业产业化会议精神,现场检查验收前段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情况,研究部署下段如......

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迅速掀起全面建设农村小康新高潮

进程。党的十六大为我们描绘了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我觉得,常德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头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农村、农业、农民问题怎么样在全面建设小康......

下载推进农村文化事业 促进农村小康进程word格式文档
下载推进农村文化事业 促进农村小康进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