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西方美学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西方美学史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扑朔迷离的游戏 现代西方美学史
扑朔迷离的游戏
王治河,《扑朔迷离的游戏--后现代哲学思潮研究》,1993年10月第1版, 流浪者四海为家而永远不在家,对他而言,无家存在,没有任何地方可以称其为家。第2页
“后现代文义”—词最早出现于l934年出版的菲德里柯德奥尼斯(FedericoDeonls)的《1882——1923年西班牙、拉美诗选》中,用来描述现代主义内部发生的逆动。第2页
1945年,J.哈德那特在一篇题为《后现代房屋》的文里也使用了“后现代”—词。文章写道:“我将不为我的未来的房屋想像一个浪漫的主人,我也不捍卫我的委托人的那些与‘人性’有关的怪癖偏好。不.他将是一个现代的主人,一个后现代的主人,如果这样一件事是可能的话。解放所有的敏感性、幻想或空想,他的观点、他的趣味、他的思维习惯对于一个集体工业的生活模式来说将成为最必要的,„„他将为自己要求某种内在经验,使自己从外在的控制中解放出来,从集体共识的污染中超脱出来。当世界被社会化、机械化和标准化之后,机会将还可以在家中发现。”第3页
在50年代,诗人C.奥尔森将四、五十年代出现的一批不同于艾略特诗风的新诗歌称为“后现代主义”。第3页
首次明确地在肯定的意义上使用“后现代主义”—词的是1.哈桑和L.费德勒等人。费德勒将后现代主义与当代激进的文化潮流(后人道主义、后男权、后英雄、后白种人)溶为一体。他以主张大众文学为名,试图对正统的现代主义文学
传统提出挑战。而哈桑则将后现代主义与他的“沉默文学”(theiteratureofselence)联系起来。第4页
不是所有人都存在于同样的现在,他们凭借他们在今天可以被看到这一事实而仅仅外在地存在于现在,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与别人正生活在同样的时代。——[德]恩斯特·布洛赫第6页
“按照我所提出的后现代主义观,称福柯为一个后现代思想家并不意味着他的同时代人和幸存者同样也是后现代主义者或必须成为后现代主义者。历史的中断不是同时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的,也不是同时发生在所有地方的。同一个人,同一种纪律或设置在某些方面可以是传统的,在某些方面可以是现代的,在另一些方面还可以是后现代的。”——DC霍埃:《福柯:现代抑或后现代》第8页 根据《后现代主义与大陆哲学》一书的编者H.J.席沃尔曼的考察,“哲学中的现代主义”可以追溯到培根、伽利略、笛卡尔身上,指与古代的和中世纪哲学传统的决裂。这种现代主义的世界观是以下列观念为发端的:人是自然的解释者(培根);或人是宇宙的观察者(伽利略);人们可以通过科学改造和控制世界,主体(自我)能自己证明白己,自己肯定自已。现代主义哲学试图成为“科学的”,它诉诸于一种精确的方法,而不是权威。现代主义在康德那里取得了一种新的形式:它将笛卡尔的理性土义与洛克和休漠的经验主义结合起来。这样哲学中的现代主义便具有了超验的和经验的两个方面。第9页
席沃尔曼的扫描基本上抓住了现代主义的特征:对基础、权威、统一的迷恋;视主体性为基础和中心;坚持一种抽象的事物观。而对这一切的质疑便构成了后现代主义的特征。用席沃尔曼的说法,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划界”(deUmn)。第9页
一句话,“后现代主义是破碎的,非连续的、散播的,反之,现代主义则是肯定的、中心的、连续的和统一的。”——席沃尔曼《后现代主义——哲学与艺术》第12页D.c.霍埃则从思维方式的角度讨论了后现代主义的特征。按照他的分析,后现代主义思维方式与现代主义思维方式的一个重要区别是,“后现代主义自愿接受而不是哀叹人类思考巨型未思(grandunthoght)的东西的不可避免的无能。此外,后现代主义思维方式否认思维是完全自明的,否认存在单一的、唯一的思考“末思”的思维方式第12页
在探讨后现代主义的理论特征方面最为详尽的要数I.哈桑的研究。在《后现代转向》一书中,他专门列了一个图表,来比较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区别。从理论的角度概括一下,后现代主义在哈桑那里主要有下列儿大特征:(1)不确定性。它包括多元论、反叛、随机性、分化、模糊和破裂;(2)破碎性。这包括对综合和总体性的不信任;(3)反正统性。对权威的挑战是其重要内容;(4)非我性。抛弃将主体等同于实体的传统,(5)内在性。反对赵验性,强调心灵与语言的自生能力。第12页
罗马尼亚学者A.博泰兹认为,“视角的多面化乃是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它强调个人与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并认为只能通过解释的多元性来认识现实。这样,在科学思维中也有创造性的和诗的侧面,而人类的各种价值在后现代主义所提倡的认识论中找到了强大的支柱。”——A博泰兹:《关于人的科学哲学》译文载《国外社会科学》1989年第10期。第12页
现代西方美学史
朱立元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11月第三版
现代西方美学发展概况
西方人本主义美学主要指表现主义、直觉主义、精神分析美学、心理分析美学、新托马斯主义美学、存在主义美学、现象学美学、符号学美学、法兰克福学派美学、解释学美学等
所有这些流派都或明或暗到贯穿着一种意想:强调审美活动中的主体决定作用,追求审美的绝对自由与超越,用非理性因素来解释艺术创造与鉴赏的本质。这些,恰恰与以黑格尔为代表的传统美学相对立,显示了现代人本主义美学的反传统倾向。——21
本世纪西方第一位重要美学家是意大利的克罗齐,他所创立的表现主义美学,是现代人本主义第一个重要流派。——7
克罗齐美学的中心概念是“直觉”。在他看来,直觉是概念的基础,却并不依附于概念。7
生命哲学的代表柏格森也提出直觉说,他说“所谓直觉,就是一种理智的交融,这种交融使人们自己置身于对象之内,以便与其中独特的从而无法表达的东西相符合。”——9 20世纪前期的人本主义美**流中,活跃着不少心理学美学流派。如立普斯、谷鲁斯、浮龙李等人倡导的“移情说”美学,„„布洛的“心理距离说”,闵斯特堡的“艺术孤立说”——10
弗洛伊德学说实质上是关于人的精神生活的本质、结构和作用的理论,„„他把人分为本我(即“伊德”,人的本能活动)、自我(受现实伦理原则压抑和伪装的本能)、超我(完全道德化了的自我),本我属无意识;自我代表理性的判断,协调自我与现实的冲突,属前意识领域;超我就是与本我对立的道德良心,指导自我去限制本我,属意识领域。
二三十年代兴起的新托马斯主义美学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的马里坦和吉尔松。他们早年都是柏格森生命哲学的信奉者,后来转而接受中世纪托马斯阿奎的神学理论。
吉尔松提出艺术美的三要素:完整性、和谐性、人领悟上帝或对上帝发生冥想。所以,真正有创造力的艺术家是宗教性的。现象学美学是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创立的,主要的代表是波兰的英伽登与法国的杜夫莱纳。
存在主义认为哲学应以“人”为中心对象,认为只有人才有“存在”,人的存在是非理性的人的主观本能意识活动的表现,人的存在状态表现为存在先于本质,存在的过程是虚无化的过程。
符号学前驱,德国哲学伽卡西尔认为,创造与运用符号是人的基本特征,整个文化都是人类符号活动的结果,各种文化现象都是符号形式表示出来的人类经验,„„认为艺术不是对现实的模仿与简化,而是对现实的一种发现与强化,艺术不是感情本身而是“感情的形象”。伽达默尔认为艺术的目的与哲学一样,都是为了追问“存在”的意义。艺术作品的意义不能归结为作者的原意或意图,而恰恰在于同代或后代人对作品的理解。
现代科学主义美学的思想基础是主观经验主义与逻辑实证主义,其哲学先驱是19世纪30年代孔德的实证主义和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赫的经验批判主义。孔德说:“科学哲学只能指述、记录、整理人对现象世界的主观感觉(经验),找出其先后、相似关系来。”“探索那些所谓始因或目的因,对于我们来说,是绝对办不到的,也是毫无意义的。” 科学哲学美学主要通过自然主义,实用主义、语义学、分析哲学、格式塔心理学、结构主义等美学流派得到体现。
自然主义美学的第一个代表是美国的乔治桑塔亚拉。他力图把人类各种精神活动放在生物学基础上作自然主义的描述。
理性主义是人本主义的核心尺度。35 弗洛伊德、荣格对无意识领域的开拓。卡西尔对“隐喻思维”的重视;苏珊·郎
格对作为“前逻辑”方式情感核生命形式的注意;胡塞尔对逻辑理性的“悬置”;
海德格尔对“前结构”的强调和用“诗”与“思”把语言从“逻辑”与“语法”中拯救出来的努力;伽达默尔“合法的偏见”的提出;尧斯对“审美期待视界”的解释;德里达要“涂去”概念的逻辑表达方式,等等,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对传统科学、逻辑理性的进攻与突破,都是对人的本质力量中非科学、逻辑理性方面的发现与张扬。38
在人类精神活动中,还存在着一个非科学、非逻辑、非理性的心灵活动领域,这就是语言、神话、宗教艺术等精神文化领域。38
在战争中,现代科学技术的一些先进成果被用来充当杀人武器,这不仅给人类造成巨大的灾难,而且在世界各国人民的心灵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创伤。另外,人类在快速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在先进技术征服、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在许多场合破坏了自然界的平衡,环境污染、气候改变、职业病增多„„使人类面临新的生存困境与危机。39-40
恐怖与文明是分不开的——阿多诺:《启蒙的辩证法》,伦敦1973年版第14页。转引自40
马尔库塞进一步抨击逻辑理性与科学,认为理性用形式逻辑与数学结构对丰富的现实进行抽象归类或等同,造成对现实的歪曲;科学只关心事物的量及技术的应用,而不问其质及应用的目的,“把真同善、科学与伦理分割开来了”,剥夺了善、美、正义的普遍有效性,从而蜕化为变了形、奴驭人的科学。41 “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思维着的悟性成为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人的头脑以及通过它发现的原理、要求,成为一切人类活动和社会结合的基础。”——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6页。
唯意志论美学
唯意志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上半叶的德国,主要代表是德国哲学家叔本华(AuthurSchopenhauer1788-1860)、尼采(FriedrichNilhelmNietzsche,1844-1900)。叔本华出生于一个大银行家家庭,母亲是一位有才气的作家,童年被送往法国生活,1809年在哥廷根大学学医,后改学哲学。“他熟悉世界甚于熟悉书本(恩格斯语)”曾与黑格尔同时开课争学生遭惨败,听课者从未超出三个。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可概括为三个部分:生命意志本体论、直观主义认识论、表象世界。表象乃是认识的产物,意识才是认识的动力与源泉。55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叔本华生命意志本体论的基本框架:生命意志(自在之物)——理念(意志的直接客体化)——表象、现象(意志的间接客体化)。“一切因果性,即一切物质,从而整个现实都只是对于悟性,由于悟性而存在,也只在悟性中存在,悟性表现的第一个最简单的、自来即有的作用便是对现悲观主义人生观。
叔本华对世界的本原与本质提出两个观点:“世界是我的表象”、“世界作为意志”。在他那里,全部客观世界或现象世界都是表象世界。叔本华认为,世界是为主体而存在的,“只是作为表象而存在着,也就是说,这个世界的存在完全只是就它对„„一个‘进行表象者’的关系来说的,这个进行‘表象者’就是人自己”
叔本华认为人有两个半面以两种方式存在着,一种是身体的存在,这个身体也是表象之一;另一种就是意志的存在,是人的身体活动背后的本质与意义,是主体身体的“那些表现和行为的内在的、它不了解的本质”和内在的动力,“一切客体都是现象,惟有意志是自在之物。”——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177页。转自53。
“意志本身在本质上是没有一切目的的、一切止境的,它是一个无尽的追求”也就是说,意志是一种盲目的,永无止境的、永不停息的欲求与冲动。它既是大自然又是人的本质。„„这种欲求与冲动,其目标就是生命或生存,一是维持自己的生存,二是繁衍后代,也是延长自己的生命。所以,叔本华的意志乃是生命意志。——同上235,转自53。
他(叔本华)把意志看成是先于、高于认识,认识和理性都是意志客体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个体为了维持生存与传代(生命)需要的一种辅助工具或器械。„„也就是说,世界原本只有意志,到它客体化到认识阶段时,才出现
实世界的直观——《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37页。转自57。
直观不像理性那样求助与假设与推理,它是本身自足的。-57
生命意志的本质就是痛苦。„„“第一,这是因为一切欲求作为欲求来说,就是从缺陷,也即从痛苦中产生的。„„第二,这是因为事物的因果关系使大部分贪求必然不得满足,而意志被阻挠比畅遂的机会要多得多,于是激烈的和大量的欲求也会由此带来激烈的和大量的痛苦。原来一切痛苦原来不是别的什么,而是未曾满足的和被阻挠了的欲求。”《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497-498页。转自57。
“人的本质就在于他的意志有所追求,一个追求满足了又重新追求,为此而永远不息。”——《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360页。转自58。要达到这种直观认识的唯一实际方式就是禁欲,禁欲即否定生命意志。分为三步:⑴自愿放弃性欲。因为性欲是生命意志最坚决的表现,性欲的满足等于延长了个人的生命和繁衍新的生命,把痛苦推至无限。⑵否定痛苦。痛苦是一个尽化炉,人通过痛苦煎熬而感到绝望,从而转向内心,清心寡欲,达到超脱一切痛苦的神圣境界。⑶死亡灭绝。把意志看作万恶之源,深恶痛绝之,最后甘愿以死达到彻底的解脱与涅槃,达到“不可动摇的安宁”和“寂灭中的快乐”,寂灭的最高形式是绝食而死。
(叔本华哲学)最根本的矛盾有两个:一是哲学本体论上的唯意志论与论理学上的否定意志论的矛盾,他把世界的本体本原说成是生命意志,认为意志创造了世界与人类,但在他的论理学价值体系中,生命意志又成了万恶之源,非得彻底否定不可,由此进而否定了人类自身存在的合理性,否定了整个世界。这构成了他哲学体系中不可调和的最基本的矛盾,足以动摇其体系的根基。二是意志本体论与直观认识论的矛盾。意志是本体,认识是工具,但直观认识却可以摆脱意志的控制,直观似乎又成了本体。这一矛盾集中体现在其人生观上,一方面意志成为痛苦的根源,认识无法不屈服意志,因此人生本质即痛苦;另一方面,直观认识又能使人从禁欲走向灭绝意志,从而彻底消除痛苦,直观似乎成为凌驾于意志之上的东西。——59-60 在日常个体的认识(无论是感性或理性)中,人们不可能认识不受根据律制约的理念,而只能滞留于表象世界(现象界),认识服从于根据律的个别事物。只有在认识主体挣脱了意志、欲望的束缚,上升为纯粹的直观状态——“观审”时,才能超越于根据律所左右的表象世界个别事物,而直接认识普遍的理念。这种状态“是在认识挣脱了它为意志服务的这一关系时,突然发生的。这正是由于主体已不再仅仅是个体的,而已是认识的纯粹而不带意志的主体了,这种主体已经不再按根据律来推敲那些关系了,而是栖息于、沉浸于眼前对象的亲切观审中,超然于该对象和任何其他对象的关系之外”。——《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249页。转自62页。
这观审状态,从主体来说是一种“自失”或自我丧失于对象之中,“也既是说人们忘记了他的个体,忘记了他的意志。他已仅仅只是作为纯粹的主体,作为客体的镜子而存在;好像仅仅只有对象的存在而没有感知这对象的人了。”《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2500页。转自62页。
这种“自失”实际上只失去了主体的个体性、感性的功利性和理性的根据律的束缚,而成为一种“纯粹的主体”,叔本华称之为“明亮的世界眼”—62页 而当主体进入观审状态时,与客体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客体也摆脱根据律的束缚成为“纯粹的客体”,即理念。——62页。“当我们称一个对象为美的时候,我们的意思是说这对象是我们审美观赏的客体,而这又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就是说看到这客体就把我们变为客观的了,即是说我们在观赏这客体时,我们所意识到的自己已不是个体的人,而是纯粹无
意识的认识的主体了,另一方面就是说在对象中已不是个别事物,而是认识到一
个理念;„„比方说当我们以审美的,也即是艺术的眼光观察一棵树,那我们并不是认识了这棵树,而是认识了树的理念;至于所观察的是这棵树还是其几千年前枝繁叶茂的祖先,观察者是这一个还是任何另一个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活着的个体,那就立即无足重轻了,这时个别事物和认识着的个体随着根据律的取消而一同取消了,剩下来的除理念认识的纯粹主体外,再没有什么了。”——《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291-292页。转自63
叔本华的审美“观审”论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强调美的非功利性。他直接继承了康德关于审美“鉴赏判断的快感是没有任何利害关系”的观点。二是主张审美的非理性。三是暗示了审美的主体性。
叔本华提出了美的三种形态:优美、壮美、媚美。
所谓优美(感),是指在观审中,认识的对象由于其形态很容易成为其理念的代表,使主体布置不觉就摆脱了意志和为意志服务的对于关系(根据律)的认识,从而进到纯粹直观的状态,而壮美(感),则是由于认识的对象与主体的意志存在某种敌对关系,因而只有靠主体的强制努力才能摆脱这种敌对关系达到纯粹观审状态。——66页。
“我所理解的媚美是直接对意志的自荐,许以满足而激动意志的东西。”„„显然,媚美实际上已经不是真正的美了,因为它已经超出纯粹的审美关系,(观审)而陷入欲求、功利关系中了。——68
“艺术复制着由纯粹观审而掌握的永恒理念,复制着世界一切现象中本质的和常住的东西。”——《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258页。转自69页 “艺术是唯一源泉就是对理念的认识,它唯一的目标就是传达这一认识。”——《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258页。转自69页
作为表象的这世界,要是人们把它和欲求分开,孤立地加以考察,仅仅只让它来占领全部意识,就是人生中最令人愉快和唯一纯洁无罪的一面。——那么,我们要把艺术看作这一切东西的上升、加强和更完美的发展。”《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369页。转自71页
叔本华把天才的本质规定为摆脱意志进入纯粹观审的能力,想象力“是天才性能的基本构成部分”。天才与常人的区别在于,普通人决不可能持续地进行“完全不计利害的观察”,即观审或静观。“一个聪明人,就他是精明人来说,当他正是精明的时候,就不是天才;而人。
“从生存获得最大成果和最大享受的秘密是:生活在险境中。”——尼采全
集85
‘酒神精神的一个重要标志,乃是支配你自己,使你自己坚强。《看那这人》85 一个天才的人,就他是天才来说,当他是天才的时候就不精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265页。转自74页
叔本华把艺术分为四类:按层次高低依次为建筑艺术、造型艺术、文艺(文学)、音乐。
尼采
尼采(FriedrichNilhelmNietzsche,1844-1900),德国哲学家,出身于乡村牧师家庭,其父与普鲁士国王是故交,故从小接受的是贵族教育。他曾自负地说:“格言、警句——在这方面我在德国人中是首屈一指的大师。”
尼采把世界分为本体与现象两方面,而把世界的本质归结为“永恒生命”。尼采的生命意志本体论摒弃了叔本华否定、灭绝生命意志的悲观主义成分,注入了创造奋斗、进击和热爱人生的肯定生命意志的精神,在尼采思想的中后期,这种积极进取的生命意志本体论进一步发展、完善,并形成“强力意志本体论”。肯定生命,哪怕是在它最异样最艰难的问题上;生命意志在其最高类型的牺牲中,为自身不可穷竭而欢欣鼓舞——我称这为酒神精神。《偶像的黄昏》84 上帝这个概念是作为与生命相对立的概念而发明的,因而是生命的最大的敌
尼采强调生命基本冲动不在于自我保存,而是“最求力量的扩展”;竞争不是处于贫乏,而是由于丰裕、过剩所形成的争优势、发展、扩大和强力。因此,强力意志固然也是生命意志,但不是“求生命的意志”,而是“求强力的意志” 尼采把强力意志贯穿到时空关系中,提出历史“永恒轮回说”。他说:“世界就是:一种巨大无匹的力量,无始无终;一种常驻不变的力量,永远不变大变小,永不消耗,永远在流转易形,而总量不变„„”
尼采根本否认了真实世界的存在与可认识性。他把一部西方哲学史概括为“真实世界”逐渐变为“寓言”的过程。他说:“存在是一个空洞的虚构,‘假象’的世界是唯一的世界,‘真实的世界’是编造出来的。”(《偶像的黄昏》)88 “现象世界是个加工改造过的世界,是我们感觉的现实世界。与这个现象世界相对的并非‘真实世界’,而只是一片混乱、毫无形态无法表述的感觉世界”89
尼采提出透视主义的认识原理,并认为有三个层次的透视视界制约着人的认知:
1、从对生命的保存和发展有无益处去选择感官和感知。他说:“我们具有感官,只是为了选择这样一些感觉——我们必须依靠它们,才能保存自己”
2、从生命实践需要出发,用逻辑、规则、范畴等理性思维手段去整理世界。
3、语言作为认识现实的必经之途,本身也限制了人的认识。他认为语言有遮蔽、歪曲内外在世界的作用。
尼采认为,认识过程经过三重视界的透视,所获得的不是对世界之真的认识,二是主体对对象的价值评判,是主体从价值关系出发塞入对象的自我:“人在最后的事物中找出的东西,不过是他自己塞入事物的东西。” 尼采把认识过程看成是人通过直觉体验自己生命和强力意志的过程。“人类认识世界的程度与人类认识自己的程度密不可分,就是说,人类认识世界的深度与人类对自己及其复杂性的惊讶性相一致。” 尼采认为,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人是“尚未定型的动物”,因此人还有自由发展的余地和无限多的可能性。
尼采认为“人是非动物和超动物,上等人是非人和超人。”
尼采认为,日神和酒神分别象征着宇宙、自然、人类的两种基本的生命本能和原始力量。日神象征着美的外观的幻觉力量,酒神则表现惊骇狂烈的情绪放纵的力量。日神展现为“梦”的幻境和美的形象,酒神则借“醉”态表现为激情的狂烈。
日神精神表现为梦境,是幻想的,外观的;酒神精神表现为醉态,是惊骇的,狂喜的。日神精神在情感上是有节制的、适度的宁静;酒神精神是无节制的,是性与力的放纵。日神的形而上意义表现为其预言能力,和把“个体化原理”化作审美的幻象从而超越之。酒神则显示为“永恒的本原的艺术力量。代表日神精神的典型艺术是造型艺术,代表酒神精神的典型艺术是非造型艺术。
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1889-1976),出生于德国默斯基尔希,主要著作有《存在与时间》(1927)、《论真理的本质》(1929)、《什么是形而上学》(1929)、《论人道主义》(1947)、《形而上学导言》(1953)、《林中路》(1953)、《尼采》(1961-1962)、《诗·语言·思》等。
在一系列著作中,海德格尔吸收了克尔凯戈尔等人的思想成果,系统地阐发了他的存在主义哲学。632
无论柏拉图的“理念”、是笛卡儿的“我思”、斯宾诺莎的“实体”、康德的“自在之物”、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还是马克思的“物质”,都还不是真正的存在。问题就在于传统的本体论提问题的方法不对,不应当以“存在是什么”这种方式提出问题,而应当代之以这样一个问题:“存在何以成为存在”633 海德格尔认为,哲学应当研究的是“存在(DasSein)”,而不是“存在者(DasSeiende)”。633 他认为,只有通过一种特殊的存在者——此在(DaSein)才能领悟存在。他所说的此在实际上就是人。人为什么能够领悟存在呢?这是因为“对存在的领悟本身就是此在的存在规定”。作为一种特殊存在者的人,是一个尚待规定的存在者,他能决定自己的存在方式,追问自己为什么存在,询问存在的意义。634 此在“这种存在者,就是我们自己向来所是存在者,我们用此在这个术语来称呼这种存在者”。海德格尔的全部哲学就是从对此在的探讨出发的。634 他认为此在的最基本的存在状态是“在世”。在世也就是人处在“被抛状态”。也就是说,人要面对人生,承担自己的责任。634
人在世的基本状态是“烦”、“畏”、“死”。烦的基本含意是焦虑;畏是人面对敌视他的世界产生的茫然失措的情绪。
海德格尔认为,每一件艺术品都有一个自己的世界,这个世界是由天、地、神、人自由结合在一起的“反映游戏”所构成的。„„他举古希腊神殿的例子加以说明,认为,神殿根植于大地,拔地而起,它把大地遮蔽于它之下,同时又与天相接。神殿的屋顶用柱子支撑,这样它形成的空间既向外敞开,又对外关闭。因此,神殿就是存在的直观的敞开性和遮蔽性者两种原初力量相互联系相互斗争的产物。天是敞开性的场所,而地是遮蔽性的场所
海德格尔认为,艺术品不能单纯地归结为物,不过,它的一个基本前提乃是作为一种物,具有物性。„„因此,艺术品也包含着这四者的内在联系。他曾以壶为例说明这种物的本性。壶的性质不是由他的底和四壁所能说明的,而只能以它所包容的虚空加以说明。正是由于这种虚空才使它成为壶。而虚空可以容纳和贮存注入物,注入物从壶里倒出,就是赠送。对于赠送的收集成为赠物,在赠物中同时含有天和地。因为壶的注入物若是水,那么,水来自山泉,从而涉及了泉,语言的作用在于通过它的作用使存在者敞亮,一词来保护存在者。在语言中,最纯粹的东西和最晦暗的东西,亦即最复杂的东西和最简单的东西都可以用言词表达出来。——《文艺美学》
萨特(1905-1980)
存在是一切现象的基础,它既具有现象性,又具有超现象性。超现象的存在是自在的存在,自为的存在则是具有想象的存在。642 泉则涉及岩石,岩石涉及土壤,水是天地联姻的赐予物,雨来自天上,又渗入大地。另一方面,水既可以供人饮用解渴,又可以用于供奉神明。这样,在赠物中,天地神人联系在一起了,从而壶的本性得到了规定。635 “艺术品以自己的方式敞开了存在者的存在。这种敞开就是揭示,也就是说,存在者的真理是在作品中实现的。在艺术品中,存在者的真理自行置入作品。艺术就是自行置入的真理。”——《诗歌,语言,思想》的39页 海德格尔通过对凡高的油画《农鞋》的分析说明作品对真理的显现:“从农鞋磨损的黑洞洞的口子中,凝聚着劳动步履的艰辛。在这双硬邦邦、沉甸甸的破旧农鞋里,凝聚着那寒风料峭中,在一望无际的永远单调的田垄上迈出的步履的坚韧雨滞缓。鞋面上沾着温润的沃土。黄昏中,这双鞋在田间小径上踽踽独行。在这双鞋中,回响着大地无声的召唤,显露着大地对成熟的谷物的馈赠,也透露着冬天的荒野中大地的冬眠。着这农鞋浸透了对于聊以糊口的面包的担忧和战胜了贫困的无言的喜悦,隐含着分娩阵痛时的哆嗦和死亡逼进时的颤栗。着农鞋属于大地,大地在农妇的世界中得到了保存。”——同上 人类拥有了最危险的东西——语言,来证实自己的存在——《荷尔德林与诗的本质》
语言之所以是危险的,是因为通过语言,“人被开启而明晓自己作为存在者,得为自己的存在而苦恼焦心,作为一个非存在者又使自己失望荷不满。”
萨特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包含三个核心内容:
1、存在先于本质。他认为人首先是存在,然后才按照自己的思想造就自身,而物的本质则是事先被人规定好了的。
2、人是绝对自由的。人面前充满各种可能性的括弧,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我选择、自我设计来填充这一括弧。
想象是一种活动,它通过不是由于本身的缘故,而仅仅是作为意象化对象的一个“相似的替代品”所给予的物理或心理内容,具体指向一个不在场或非实存的对象——《想象》
萨特认为,想象具有四个特征:第一,它是一种意识;第二,它具有近似观察的性质;第三,想象性意识把对象设定为虚无;第四,它具有自发性。萨特认为,美的本质只能由想象来界定。他说:“现实的东西决不是美的,美是一种只适合于想象的东西的价值,而且这种价值在其基本结构上又是指对世界的否定。”《想象心理学》
我们称之为美的,正是那些非现实对象的具像化。——《想象心理学》 人之所以能够从事想象,也正是因为他是超验性自由的。但是,反过来说,曾经成为一种心理和经验的功能的那种想象,却又是世界当中的经验的人的自由的必要条件——想象心理学645
在萨特看来,美的本质也是以自由为基础的。美也就是对于现实世界的否定,从根本上摆脱世界。
萨特的一个基本看法是:实际存在的世界是一种“自在的存在”,是一片混沌,是一个巨大的虚无,是偶然的和荒谬的。
萨特明确指出,在艺术作品中,“审美的对象是某种非现实的东西”。例如,现遮蔽了无限的无知。人的能动性在于去蔽,去蔽越多,真理的显现就越丰富。
人的存在是一切存在者的基础,人是一种不断超越的存在者。
此在,既是时间上的“此”,即此时的存在者;也是空间上的“此”,即此地的存在者。人生存的环境就是人生存的内容。
绘画作品,而现实的东西如画布、颜料并不是审美对象。
萨特认为,自由最基本的含意就是在世界中选择自我。我们之所以产生了美感,是因为我们在审美对象中发现了自由。649 自由不是任何存在,它是人的存在,„„人并非有时是自由人,有时是奴隶,因为人要么是完全彻底的自由,要么干脆不存在。——萨特,651
西方文论笔记王攸欣老师
形式主义批评思潮,大文学概念,认为文学与哲学、社会批评是一体的。文学生存论,西方现象学描述下的人的生存,文学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文学的根本性质是生存。
胡塞尔抛开现象后面的所谓本质,直观现象世界,人所感觉到的一切即意识。
海德格尔:解释学的现象学。显现即真理,显现同时又是遮蔽。有限的显
任何此在都不是现成的,而是生生不息的;每一个此在都是独特的、不可归类的、不可重复的。
世界是人所显现的世界,人是显现在世界中的人,这里没有主体和客体之分。世界构成了人生存的基本内容。
生存先于本质,人没有固定的本质,人在生存结束之后才显示其本质。人无法实证真理的正确性。
先在视界: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文学视界。
文学生存的内容根本无法分离出所谓纯文学。文学中充盈的是人们通过人文学术思维所获得的生活内容。在20世纪以前的中国和19世纪以前的西方,文学指的是学术。在中国的传统范畴中,根本就没有一个词可以涵盖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四个方面。且这四者之间也没有共性,没有本质上的一致性,我们只是拿“文学”这个词语来职称这四者。
诗词曲被统称为诗歌,但是,它们既没有共同的起源,也没有共同的本质特征。
文论的分类可以以文本、作者、读者、世界之间的关系为标准来划分:侧重于作者-文本的文论有心理分析理论;侧重于读者-文本的有接受美学、解释学、现象学;侧重于世界-文本的有现实主义、历时批判、文化批判,专注于文本的有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叙事学。生存就是真理,生存就是世界本身,人的认识力照亮了世界,创造了世界。性的语言即话语,我恩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向权力话语宣战的时代。
认识也是生存的一部分,是生存的一种基本样式。
文学的背后并不存在着别的的东西——客观世界、理性世界、精神世界、感情世界——这些东西其实就是文学本身。
把文学作品看成一个独立于人的、自足的个体,或者看成一个更大文本的一部分,这种形式主义理论曾经在20世纪占据主导地位。
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反叛,现代主义有着普遍主义和本质主义的倾向,突出主体性,强调人对世界的认识,后现代主义则反普遍主义,反本质主义,消解主体性。
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的认识:现代主义的本质是启蒙,即以理性取代信仰,用批判精神取代迷信,用人这个主体取代上帝,人是一切价值的根源。启蒙由3个方面构成:⑴知识真理,⑵人的普遍解放,⑶人的主体性神化。启蒙企图获得世界的永恒真理,揭示客观主观世界的真相。启蒙构成了现代主义的核心内容。现代主义的叙事是一种大叙事。
后现代主义的特征:
1、反基础主义。基础主义相信存在着某种永恒不变的知识基础。传统基础主义的代表是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论,现代分析哲学是现代基础主义的代表,他们试图通过语言分析来确定什么是可以认识的界限。从柏拉图到胡塞尔都在试图寻找这个认识世界的基础。后现代主义根本不承认存在这么一个基础,任何所谓永恒的基础都是一个创造物,是人的一种构建,不是一个真实存在。
他们认为,深度模式是基础主义是的一个变体,后现代主义只谈论语言,而不讨论其背后的“深层次的”的东西。
他们反对由基础主义而产生的等级观念,认为人的本质是由社会、语言编织起来的,事物的多样性、复杂性就是其本质。用言语构成的带有倾向性、系统
他们认为,后工业时代带来的知识爆炸给人们带来的是把握现实的不确定性。
2、非中心主义。不承认存在永恒的、中心的东西,也没有可以指导人行动的东西,理念、理性、真理、科学、人,都不可能构成中心。
不是人在说话,而是话在说人,所以人不是主体。是社会、经济、文化决定着人的生活,而不是人决定自己的生活,人的自由是被规定了的,后人道主义其实就是反人道主义,他们首先发对的是人道主义的基础——人,否定人的此在。他们认为,人道主义假设了人的建构性、超越性、超验性、自由性,人道主义是人为中心的,是用人代替了上帝的宗教,人道主义的观点反映了人的自大。
人知识语言游戏种的一个词。角色是人的唯一表现方式,肉体、灵魂、性、理性、精神都不是人的本质。
解构主义是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精神。它把一切东西还原城支离破碎的部件,它甚至消解整个人类文明。
德里达批评西方传统哲学的逻格斯(logos)中心论,logos是逻辑的词根,所谓逻格斯中心论,就是企图找到一个表象背后的基本的东西的理论,也就是在场的本体论。Logos的意思是内在的理性,略同于中国的“道”。言语总是与特定的情境相伴出现的,它是特定的,透明的,而文字总是脱离情境,因而容易产生歧义。
书写,原书写是解构主义掷向结构主义的手榴弹,它自我炸裂后也炸裂对手,他们并不需要把书写树立起来分延(de-fferance)即差异与延续,分是空间的,延是时间的。语言只有在分延种才能显示其意义,单个的词是不含有任何意义的。语言的能指与所指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所指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因为它几乎可以是一切事物。实际存在的只有流动的意指。
一个词的出现总是受到其他未出现的词的影响,这种影响即痕迹。痕迹暗示了词语无穷无尽的信息。
所有的文本都是未完成的的文本,它们是由各种各样的痕迹编织出来的,文本就是互文。
增补逻辑认为,一切事务都是亦此亦彼,所有呈现物都是未呈现物的一个特例,呈现物实在与未呈现物的比较中出现的。呈现物与未呈现物相比,没有任何优先性,但是,人们总是只关注呈现在眼前的事物。
在场与不在场,现象与概念,中心与边缘,理性与情感,主体与客体,都是无法区分的,因为它们是相互转换的。
美学读书笔记09243248张益波①原文:“士大夫的入世与入仕,往往容易导致对于皇权的依附,从而失去了士大夫人格的独立与自由。而缺失人格的独立与自由,则往往直接导致失去士大夫文......
第一章 绪论1、美学史上对美学研究的几种代表性看法:(1)有人说美学是研究美和美的规律这样一门学科。(2)认为美学是研究艺术的,这个思想来源于德国古典美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3)认......
当代西方美学呈现出一个总体倾向——舍弃传统的“自上而下”的思辨方法,而采取“自下而上”的经验主义方法。书中提到20世纪以来,随着二战的爆发,欧洲大陆哲学在英美等国家的“......
西方美学学习心得之中西方美学差异应化1202 1211530218 李稳柱中西方美学思想的差异的产生有诸多方面的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是中国和西方在思维方式上的不同。哲学思维方式的不......
读书笔记——《美学引论》(一) 按照本书的读书的笔记,分三章进行整理,即第一章为外向客体系统,第二章为内向主体系统,第三章为横向连带系统,所以对于读书笔记序言的写作是综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