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州歌头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六州歌头少年侠气”。
六 州 歌 头
张孝祥
【教学目标】
1.了解张孝祥的生平与创作。2.体会《六州歌头》的思想感情。
3.分析本词的艺术手法。
【题解】
1.“六州歌头”为词牌名;程大昌《演繁露》卷十六:“本鼓吹曲也,……音调悲壮,又以古兴亡实之。”
2.六州:杨慎《词品》卷一:“六州得名,盖唐人西边之州:伊州、梁州、甘州、石州、渭州、氐州。此词宋人大祀大恤,皆用次调。” 【作者简介】
1.生平
张孝祥(1132—1169年),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和州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生于鄞县(今浙江鄞县),中唐诗人张籍之后裔。在短促的一生中,显示了其从事政治活动的能力。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23岁的张孝祥廷试第一,授承事郎、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后任秘书省正字、校书郎兼国史实录院校勘、著作郎、起居舍人、中书舍人、抚州知州。宋孝宗隆兴元年(1 163年)充集英殿修撰知平江府,除中书舍人,直学士院兼都督府参赞军事,继又以敷文阁待制出知建康府兼行宫留守,因反对“隆兴和议”而落职。宋孝宗乾道元年(1 165年)出知静江府,领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乾道三年起为秘阁修撰知潭州领荆湖南路安抚使,权荆南提刑。乾道四年复敷文阁待制徙知荆南,领荆湖北路安抚使,最后以显谟阁直学士致仕。孝宗乾道五年(1169年)夏,病逝于芜湖(《宋史》卷389有传)。
2.创作概况
张孝祥少年即英气逼人,议论宏伟,诗文兼擅,工书法,词的成就最高,与张元干为南宋初期词坛的双璧。其词多以抗金恢复为主旨,直抒胸臆,气势豪迈,想象丰富,上继东坡,下开稼轩,是南宋初年词风转变中的著名作家之一。1 著有《于湖居士文集》40卷,词集单行本有《于湖居士长短句》5卷、《拾遗》1卷。张孝祥存诗最多,有 400余首;文次之,有300余篇;词又次之,有 220余首。
【课文分析】
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黯销凝。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羶腥。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渺神京。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
1.语言知识
关塞莽然平。莽然:草木茂盛的样子。平,四望如一,一个模样。区脱纵横。区(ōu)脱:本是匈奴所筑土室,作为侦察警戒用,这里借指金
兵的哨所。
干羽方怀远。干羽:舞者所持的道具。干,盾。羽,雉尾做的舞具。纷驰骛,若为情。驰骛(wù):奔驰忙碌。若为情:何以为情,意谓令人难堪。
忠愤气填膺。填膺:充满胸腔。
2.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
绍兴三十一年(1161)的秋冬,孝样罢居芜湖,时往来于宣城、芜湖(安徽)间。此年九月,金主亮大举南下侵宋。十一月初八日,虞允文集合王权绩卒与金兵会战于采石,大败之。此役是宋金对抗中关键性的一战,完颜亮被阻不得渡江,东下到扬州为部下所杀,南宋小朝廷才得转危为安。孝祥听到这一胜利喜讯,喜悦欲狂,赋词一首《水调歌头·和庞佑甫闻采石战胜》,表达壮怀激烈和忧国忧 2 民的爱国情怀。
采石大捷,宋军民都受到很大鼓舞,但却没有给抗金复国带来新的希望。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6月,宋高宗赵构将皇权传给太子赵奋.自己做起了太上皇.太子赵奋即位后第二年 改元为隆兴元年(1163年),世为孝宗。孝宗皇帝是南宋皇帝中尚有恢复中原志向的一位。隆兴元年正月他想整饬军队,起用人才,朝廷上弥漫着北伐的空气,抗金老将张浚被起用为右丞相,江南军事指挥权也交给张浚,并密谋联合西夏协同抗金。在做了北伐的简略准备后。4月发兵六万大军北伐,战事初期比较顺利。月中旬收复宿州。然主将李显忠与邵宏渊二人因小事失和,大敌当前,邵宏渊置国家大局而不顾。在敌人反扑李显忠被围的紧急情势下,居然按兵不动。李显忠孤军奋战得不到援助只得放弃宿州。于 5月24日溃退到符离集一带。抗战失利,主和派势力占据上风,孝宗起用了秦桧余党汤思退为丞相。一时间,主和派及投降势力左右着南宋朝廷,开始与金人通使议和。
采石大捷后的第二年(1163),张孝祥来到建康(今南京),谒见了行宫留守张浚。但后来面对议和情势,希望为克敌驱虏,重整河山而效力张孝祥非常失望,一腔悲愤,难以宣泄。一次在张浚幕府席间,与宴者论起恢复大计,对捉摸不透的和、战前途十分担忧。张孝祥酒酣耳热,慷慨悲歌,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的爱国词《六州歌头》
2.内容分析
《六州歌头》大气磅礴、笔饱墨酣。词人虽没有大声疾呼、仰天长啸,但在沉郁悲壮的幽咽声中,抒发着作者难以压抑的激愤之气。“艺概卷四”评此词的教育作用时说“词之兴、观、群、怨酬.岂下于‘诗’哉?”说它影响不下于“诗经”,这是一极高的评价。
上阕:描写沦陷区的凄凉景象和敌人的骄纵横行。
开头就写远望淮河一带,关塞无兵,草木茂盛,戒备空虚。“长淮”指淮河,这里本是南宋的前沿,然而此时却草木茂密,高及关塞,这是针对南宋王朝撤掉两淮边备而发的感慨。俞平伯先生对词的 开头两句诠释道:“南渡 自来形势,必须守淮,长淮 不守,北骑临江矣。淮上一带在当时已为边境,本是 平原。这 3 里承‘关塞 ’下一‘平 ’字,又加 ‘莽然’的形容语,见得边境防备之疏,一片空虚光景。”
“征尘暗”三句,写撤除边备后,这里尘土飞扬,天色晦
暗,寒风劲吹,边境上悄然无声,一片肃穆景象。以景物描写暗示了南宋军队放弃抵抗的情景。面对敌人的疯狂入侵,南宋当局却妥协投降,这当然会使一个爱国官员黠然伤神!“黯消凝”形象地勾出词人忧思凝结,黯然失色的神态。
“追想当年事”三句,说回想当年(1127)徽、钦两帝被掳,中原沦陷的事变,似乎是天意所定,不是人力所能挽救的。这是激愤话,故用“殆”这个疑似之词。下面词人接着写北方沦陷后的情况——从靖康耻以后,连山东泗水、洙水一带孔子讲学,进行礼乐教育、培养人材的文化之乡,至今也被敌人的腥臊气沾污了。这里的“洙、泗”二地,不仅指鲁国,也指广大中原地区。
“隔水毡乡”三句,是讲只隔一条淮河,北岸就是金国,那里原是发达的农业区,现在却变成了牛羊成群的游牧区,而且到处都有敌人据以守边侦察的土塞。“落日牛羊下”写暮色景物。引《诗经·君子于役》:“日之夕矣,羊牛下来”的诗意;这里暗讽金人落后的游牧生活,也暗示了中原经济倒退的情形。“纵横”二字,写出金人营垒之多,可见敌人随时作好了渡河南侵的准备。这与前面的“关塞莽然平”相对照,更突出了南宋军备松懈的情况。
“看名王宵猎”四句,写敌军威势。一一六三年南宋军队在符离溃败之后,士气颓丧,金兵却极为猖狂。“看”一词统领以下四句,提醒读者注意,说金国将领指挥金兵夜里行军,骑兵的火把照得满谷明亮。这是眼中所见;“笳鼓悲呜’’这是耳中所闻。“笳鼓”指敌人的战鼓,在西风中发出令人悲戚的鸣响,让人胆战心惊。“骑火一川明”不仅点明敌军人数众多,而且灯火辉煌,照得河水通明,气势颇为嚣张。“遣人惊’’三字,写出南宋国势不振,人心惶恐之状。
下阕:写词人报国壮志难酬的愤慨,以及对中原父老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念腰间箭”八句,写和议既行,北伐无望,自己虽心怀收复大计,但壮志无法实现。“念”字统领以下八句。“腰间箭”与“匣中剑”,是通过身上的武器,写出自己北伐壮志,然而这些利刃只能被尘封虫蠹,毫无用场,一个“空”字,勾出武器白白闲置的可悲现实。“竞何成”倾泻了词人极其强烈的愤慨。下面又直抒肝胆,随着时光的流逝,华发争出,然而收复汴京的希望却渺渺无期,自己胸怀收复中原的壮志怎能实现?一个“徒”字蕴含了多少悲愤之情!“干羽方怀远”六句,讽刺南宋当权者对金妥协投降,签订屈辱和约的可耻行径。“干羽方怀远”这是借典故来'飒喻当朝。相传舜用舞千羽的方法感化苗民,使之归服。而现在呢?南宋王朝却借口以礼服人,放弃抵抗,皇帝派了和议使者奔走于金庭,才签订了屈辱的和约,得到了暂且休兵、暂时安宁的环境。这一切,有民族自豪感的人难道不觉得难为情吗?这里用反诰句表达了激愤之情。
“闻道中原遗老”三句,写中原广大人民常常盼望王师北伐,京都迂回汴京。“闻道”一词,点出并非东眼所见。“遗老”一词颇含感慨,中原原本是宋朝天下,但自从靖康耻之后,北方父老留于乡园,被敌人蹂躏,犹如被宋遗弃,这是对南宋当权者不图恢复,苟安江左的投降政策的谴责。cc常南望”勾出中原父老翘首盼望王师北定的日子赶快到来的殷切之情。结句写出对北方广大人民沦为亡国奴的深厚同情。
“忠愤气填膺,有汨如倾”这两句不仅写“行人’’(泛指到中原去的南宋臣民),而且也包括了作者和一切爱国者,写人们对丧失国土的巨大悲愤填满胸膛,对北方父老的多灾多难的同情之汨如潮水倾流不止。
4.主旨
词中描述了金军占领下的中原令人痛心的景象,以及中原父老渴望宋军北伐收复失地的心情;倾诉了对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愤恨,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悲哀。
5.艺术特点
(1)寄情于理,寓情于事,情景交融。运用白描手法,点面结合;(2)对比强烈鲜明;
(3)抒情方式多样,时奋笔直书;时而景物描写
(4)语言句式短、动词妙、韵律铿锵有力,极富慷慨悲壮之气。
(5)风格:豪放。【练习题参考答案】
1.这首词的上阕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色,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答:描绘了长淮本是一派富庶千里关塞林立的胜境,可现在关塞无存,征尘暗淡,霜风凄紧一片荒凉;洙洒羶腥,猎火照江,笳鼓惊心,敌人虎视眈眈,局势岌岌可危令人不安与愤慨之景象。表现了作者惋惜、震惊、无奈、同情、伤心、悲愤之情感。
2.这首词的主旨是什么,用什么艺术方法表现的?
答:词通过描述了金军占领下的中原令人痛心的景象,以及中原父老渴望宋军北伐收复失地的心情;表现了对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愤恨,和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
用白描、对比和借叙事描写抒情的艺术方法。
3.指出这首词的语言特色?
答:语言简洁、朴实、精炼,句式短促,动词巧妙,音节疾徐和谐铿锵有利。
【拓展阅读】
《水调歌头·和庞佑甫闻采石战胜》
张孝祥
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剩喜然犀处,骇浪与天浮。
忆当年,周与 谢,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 衰草,渺渺唤人愁。我欲乘风去,击揖誓中流!
据韩元吉《水调歌头·和庞佑甫见寄》有“坐想敬亭山下”,“相对两诗流”等句,知张孝祥、庞佑甫时同在宣城(安徽宣城)。孝样这首和词一起句就抒写闻捷的喜悦。“剪烛看吴钩”等句表达了自己从戎卫国的豪情壮志。下阕歌颂虞允文(采石大捷的主帅)却敌制胜的勋业,并与周瑜和谢玄相比。这年虞已五十二岁而孝祥才三十,说虞春秋鼎盛,也就显得自己更是年少有为。接着写赤壁、淝水这两个古战场的愁人景象,亦即暗示江淮失地尚待恢复。最后以“乘风”、“击揖”两语作结,豪迈有力,尤见作者壮怀激烈和忧国爱国感情之切。
【相关参考资料】
一、《六州歌头》的写作时间
关于《六州歌头》的写作时间,学术界争论已久,迄今为至没有获得较为一致的意见。主要观点有以下几种:
1.隆兴二年说,林庚、冯沅 君《中国历代诗歌选》下编持此说 ; 2.隆兴元年说,胡云翼《宋词选》、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二册、刘永济《唐五代两宋词简析》皆主此说,并认为其时张孝祥任建康留守,张浚(即魏公)都督江淮军马 ;而夏承焘、盛驶青《唐宋词选》虽主此说,却认为隆兴元年任建康留守者为张浚 ;
3.绍兴三十二年说,宛敏灏《张孝祥词笺校》持此说,以为此词作于此年正月张浚任建康留守时。
4.钟振振认为,该词为隆兴元年冬天的旧作,隆兴二年春天,张孝祥在建康留守席上写付歌女,当筵歌唱。又说:“张浚都 督江淮军马,驻节建康 ;孝祥为督府僚佐,自然也在建康;建康留守则为陈之茂。陈之茂设宴,营妓歌张孝祥《六州歌头》,张浚为之罢席。”
5.绍兴三十一年说,辛更儒持此说,他认为,《六州歌头》的写作背景,宋人记载仅见于《朝野遗记》(商务本《说乳》)一书,《朝野遗记》一卷,《四库全书》编于存目,《提要》谓之“杂采小说为之”。从商务本《说郛》卷二九所刊此书全部三十一条记事看,最晚的一条称宋宁宗 皇太子恂 为“今 储”,则 是书编 于宁宗 后期,而所记张孝 祥赋《六州歌头》有“近 ”字,上下相差六十年,是书杂录宋人笔记而成,殆无疑义就此条而论,它应 当是出 自与张孝祥同时人的笔录,因此,可以把它作为考订《六州歌头》系年的基础。
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黯销凝。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隔水毡乡,落日牛羊着下,区脱 纵横。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5篇《六州歌头》赏析,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六州歌头》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词的创作背景。2、理解词的风格和作者的感情。教学重点与难点:掌握词的抒情方法。课时安排:1课时一、导入新课复习苏轼的《江城子密州......
《六州歌头》备课要点......
《六州歌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贺铸的生平及其主要作品。2.了解诗歌的事项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怀。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