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史纲读书报告_自卑与超越读书报告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8 02:59:17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中国人史纲读书报告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自卑与超越读书报告”。

《中国人史纲》读后感 闲谈时,同事推荐了台湾作家柏杨的《中国人史纲》(以下简称《史纲》)一书,说可以一读。借来同事的书,虽不是正版,错字、别字不少,阅读不便,但每每于工作闲暇择页开卷,却也能静下心来,目随笔走、意随页转、思绪纵横。每读到有见地处就会频濒点头,读到幽默、轻快处就会呵呵出笑,读到悲愤处就不忍继看,推书叹息。一路下来,看得时断时续,却也一以贯之,积少成多,终于篇末。看完回想,记不起、搞混杂的地方不少,于是重读,觉得确也有益愉快。

一、有感于叙史脉络清晰。《史纲》全书近80万字,从盘古开天地的神话时代一直讲到清朝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的中国历史。《史纲》以世纪分章和以问题分节,不以帝王年号而以公历纪年,每一个世纪又以十年为一个年代,避免了时间的分割和跳跃,使历史有一个整体、清晰的脉络。作者将国家(王国)的兴衰更替,民族的分化融合,文化宗教的发展、重大历史事件的起承转合,历史人物的生平功过,前后贯串在时间的主线上,使历史流畅,让读者对未知和已知的历史有一个新的了解和整体把握,让读者知始知终,使阅读流畅。我对*喇嘛怎么有如此大的影响感到不解。读了《史纲》后,我才知道原因。喇嘛教产生于公元7世纪。喇嘛是西藏语,喇意思是“上”,嘛意思是“人”,喇嘛就是“上人”,就是高僧。十三世纪时,喇嘛教主八思巴,被蒙古帝国加封为蒙古国师,喇嘛教与政治结合。十四世纪五十年代,喇嘛教出现了马丁·路德一样的宗教改革家宗喀巴。他有* 和*两位徒弟。他宣称*和*可以转世再生。宗喀巴逝世后*以大徒弟的身份继承为喇嘛教教主,*以第二徒弟的身份充当副教主。后来一个汗王将后藏土地献给*喇嘛,*则要*到后藏传播黄教。*主持喇嘛教,成为西藏政治三巨头之一。从喇嘛教立教时间、传播地域、*的教主地位和主教时间上,我知道*喇嘛影响大是有原因的。

二、有感于作者的敏锐。作者在叙史的同时,对历史分析不乏精到之处,至今仍有借鉴意义。如瓶颈危机。作者这样写到:任何王朝,当它建立后四五十年左右,或当它传位到第二第三代时,就到了瓶颈时期。??能通过这个瓶颈,即可获得一个较长期的稳定,不能够通过或一直胶着在这个瓶颈之中,它必然瓦解。发生瓶颈危机,原因很多,主要的是,王朝建立伊始,人民还没有养成效忠的心理惯性作用。新政权就好像一个刚刚砌好的新砖墙,水泥还没有凝固,任何稍大的震动都会使它倒塌。一旦统治者不孚众望,或贪污腐败,或发生其他事故,如外患内哄之类,都是引发震动的炸药。不孚众望往往使掌握军权的将领们兴起取而代之的欲望。贪污腐败则完全背叛了建国时的政治号召,跟当初赖以成功的群众脱节。外患内哄之类的伤害,更为明显。虽然瓶颈危机发生的原因有待商榷,但历史佐证了作者关于瓶颈危机的说法。像隋朝、元朝第二代国君未处理好瓶劲危机,国家即行灭亡,而汉朝、唐朝虽出现七国之乱、玄武门之变的瓶劲危机,但当权者处理得好,通过了瓶劲,两个王朝就获得一个较长期的稳定和发

展。作者对汉字的凝聚力,对汉字在促进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中的作用,也有独到的认识。

三、有感于作者的批判精神。《史纲》的历史观以“人”为中心,所以取名《中国人史纲》,重点在“人”。如《丑陋的中国人》一样,作者以他一贯的批判精神写历史,站在人性的角度评论历史,“不为帝王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他赞扬孔子,说他是一位伟大的老师,认为他的教育精神可贵而且成功,他的言论是中国最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但他批评儒家学派提倡礼教特别是丧礼,推崇复古,进而保守拒绝改变,如祖宗成法不可变等等。他批评道学压制人性、压制灵性,“存天理,灭人欲”,批评道学家对于牺牲别人生命或幸福的事,无不十分慷慨激昂。他将门第世家、豪族比作寄生集团。他说宦官是中国文化体系中最可耻的产物之一。他批评统治者的残暴、腐败,不惜民力、不恤民情。杨广死后作者来了个反讽。他(杨广)的故事使人想到《伊索寓言》。一个农夫牵着一匹驴子走过悬崖,农夫恐怕驴子跌下去,牵它靠里面一点,驴子坚决不肯,越牵它,它越向外挣扎,最后它跌下深谷,粉身碎骨。农夫摇头说:“你胜利了!”。杨广曾对大臣宣称:“我天性不喜欢听相反的意见,对所谓敢言直谏的人,都说他们忠诚,但我最不能忍耐。你们如果想升官晋爵,一定要听话。”杨广也胜利了。作者对酷吏和酷刑、特务政治、科举制度、文字狱、内斗等等的批评、嘲弄就不一而足了。

四、有感于叙史的新奇。作者叙述历史不似历史教科书一般对历史做概要的叙述。对重要的历史事件,作者把可读、有趣的故事整理出来,让历史丰满。对历史人物,作者用体现人物特点的事件和言行来勾勒出人物的性格和形象,使人物有声有色,如在目前。同时作者以散文笔法或叙或议,使叙述幽默风趣,使批评掷地有声,让读者随处可见思想的火花。类似小说的叙史方式、散文的褒贬手法,使得全书叙史不落窠臼、文笔轻松,将历史写得精彩生动又不乏深刻,使阅读轻松有趣、让读者受益非浅。作者在第一章历史舞台介绍西岳华山时,讲了一个韩愈登华山的故事。韩愈登上华山的苍龙岭之后,回头看来时的路,发现“鸟道悬空、头昏目眩”,再也没有胆量下来。心想只有死在山上了,不禁大哭。后来,还是由地方官派人把他灌醉了,用绳子从山上层层吊下来的。故事让我们亲见了古人,没有为尊者讳的意思,让我们觉得历史亲近可爱,人物憨态可掬,而对华山高难险峻留下了深刻印象,叙述可谓别具一格。

五、有感于成书的经历。七十年代,柏杨负责《中华日报》家庭版《大力水手漫画》专栏。1968年1月,因其刊出的一张漫画讽刺蒋介石父子独裁统治台湾,触怒了当局。3月,柏杨被以“侮辱元首”、“通匪” 等罪名被捕入狱,判处死刑,后改判为有期徒刑。在狱中,柏杨为驱赶绝望,让心思有所寄托,努力把握住任何一点能读书的时间开始读书,读二十五史。

七、八个月后,他的前妻又提出离婚。这些对柏杨无疑是双重致命打击。绝望之余,他绝食二十余日。之后,一

个彻底的领悟,让他重新振作。他在阅读、思考之余,开始写《史纲》。狱中随时检查,文稿随时可能被抄出来充公、烧毁,而且同囚室的人抗议他书写,有人根本就觉得他无聊、可笑??冷嘲热讽、瞠目怒视、龇牙咧嘴,不一而足。在这样的环境下,作者完成了《史纲》的写作。作者身陷囹圄长达9年多,身心受到严重摧残。但作者身陷困境不绝望、面对困难不放弃、经历磨难不萎靡,振作思考、把握时间,在最卑微、最没有尊严的地方,完成了《史纲》等三部书稿的写作。作者没有让时间、生命在绝望中流逝和荒废,更没有在重压下漫骂,在打击下崩溃,而是在历史的梳理、写作中让时间和生命沉淀、丰厚,让意志坚定,从而保持了尊严,坚持了追求,升华了人生,让人叹服、引人深思、使人学习。当然《史纲》叙述和评论历史也有有失偏颇之处,如作者对明朝历史的认识等等,就需要我们自已来了解和认识。篇2:读中国人史纲有感

读《中国人史纲》有感 ——袁浩杰 自参加工作以来,没完整看过几本书,但还是洗洗品读了柏杨老先生长达八十万字的《中国人史纲》。当偶然的机会从舍友书桌上瞥见这本书时,我就决定好好细读它。或许自幼对历史比较感兴趣,对通史之类的著作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以前也读过柏杨当时也是轰动一时的《丑陋的中国人》,深受感慨,受此影响,也从心底喜欢柏杨老先生。

《中国人史纲》是一本引人入胜而又线索明晰的史书,从盘古开天地的神话时代一直讲到清朝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的中国历史。柏杨先生在狱中完成此著作,历经了十年监狱的艰辛,他以自己深刻的人生经历来写作此书,于是此书又有“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赞誉。自有深刻和独到之处。

柏杨老先生素有“不为帝王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著作风格,他一贯以批判的精神写历史,站在人性的角度评论历史。《中国人史纲》就以“人”为中心,重点在“人”.这本书的特殊性还表现在它是狱中成书,因此更能透过文字感受作者对于人性的独特视角的剖析,历史是人的历史,故人类历史就是一部人性的发展史。通读此书,给我最多的思考就是人性的问题。何谓人性?孔子、孟子、老子、老子、荀子等皆有不同的看法,而释迦牟尼与西方的柏拉图等亦有各自的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由低级而高级,于是善恶观念逐渐产生出来,但是无论善还是恶,无非都带着人的烙印,善、恶只是维护人类自身利益的工具罢了。孔子满口的仁义道德,然而他刚刚出任了鲁国的司寇,就把他的学术上的死对头、名扬天下的大学者少正卯给杀了,看来在政治斗争中,孔子所谓的“仁”乃是具有针对性的,并非一视同仁的。战国时期,长平之战结束,赵军40万人投降秦军,秦江白起名者40万疲惫不堪的俘虏进入长平附近一个名叫“杀谷”的深谷,秦军从高山上抛下土石,40时万人全被活埋。秦朝末年,巨鹿大战后,20万投降的秦军被项羽全部坑杀。

南梁开国皇帝萧衍先后四次舍身同泰寺,几乎每次都要国家拿出一亿万钱来赎身,而这些巨大的舍身钱莫不是来源于对百姓的盘剥。萧衍极醉心“仁慈”、“宽厚”的美名,皇亲国戚无论有多大的罪恶,都不追究。但对于普通平民却很狰狞,一个人犯罪时,父母妻儿都要受到连累,一人逃往,全家都被捕下狱,无一点宽假。再有明朝初年,朱元璋为了稳固自己江山,残忍杀害一大批如刘基、徐达等一大批开国元老。读罢此书,我的最大感受是——老百姓实在很苦,能够活着,已经不容易了。盛世时可以奢谈理想抱负,乱世时就只能够东奔西跑,以便保全性命了。

我等芸芸众生,逢此盛世,乃是我们的造化,我们应抛弃成见,本着平等协商的原则共同营造生活,这应该是最好的生活方式了。我们在追求理想、实现目标的时候,我们是否应该停下来静静想想:小孩是我们晚辈,领导是我们的尊长,同事是我们的手足,我们本为一家,彼此共处于一个屋檐下,同一个时代造就了

我们现在的生活时空,尽管空间略显狭小,难免碰了彼此的头,但是我们毕竟是无法逃离开这间巨大的时代之屋,我们还要每日见面、互致问候,还要礼尚往来,还要彼此提携、互相帮助。我们无法根绝乱世的诞生,因为我们不是时代的宠儿,更不是开创新时代的英雄,但是我们目前却可以有一个选择,那就是我们彼此达成协议,紧紧地团结起来,快快乐乐的做一个人,我们相亲相爱,我们不窝里斗,那么,我们至少可以延缓乱世的出生。如果要做人,那么最好的方式就是——大家一起做人。尊重别人,我们才能够更加长久的做人。篇3:《中国人史纲》读后感 读《中国人史纲》心得

七十年代,柏杨负责《中华日报》家庭版《大力水手漫画》专栏。1968年1月,因其刊出的一张漫画讽刺蒋介石父子独裁统治台湾,被以“侮辱元首”等罪名被捕入狱,判处死刑,后改判为有期徒刑。在狱中,柏杨努力把握住任何一点能读书的时间开始读书,读二十五史,开始写《史纲》。狱中随时检查,文稿随时可能被抄出来充公、烧毁,写作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不一而足。在这样的环境下,作者完成了《史纲》的写作。作者在监狱里度过了9年多的时光,但作者面对困境不绝望、面对困难不放弃、经历磨难不萎靡,在最卑微、最没有尊严的地方,完成了《史纲》等三部书稿的写作。作者没有让时间、生命在绝望中流逝和荒废,更没有在重压下漫骂,在打击下崩溃,而是在历史的梳理、写作中让时间和生命沉淀、丰厚,让意志坚定,从而保持了尊严,坚持了追求,升华了人生,让人叹服、引人深思、使人学习。

作者叙述历史不似历史教科书一般对历史做概要的叙述。对重要的历史事件,作者把可读、有趣的故事整理出来,让历史丰满。对历史人物,作者用体现人物

特点的事件和言行来勾勒出人物的性格和形象,使人物有声有色,让读者随处可见思想的火花,将历史写得精彩生

动又不乏深刻,使阅读轻松有趣、让读者受益非浅。作者在 第一章历史舞台介绍西岳华山时,讲了一个韩愈登华山的故事。韩愈登上华山的苍龙岭之后,回头看来时的路,发现“鸟道悬空、头昏目眩”,再也没有胆量下来。心想只有死在山上了,不禁大哭。后来,还是由地方官派人把他灌醉了,用绳子从山上层层吊下来的。故事让我们亲见了古人,没有为尊者讳的意思,让我们觉得历史亲近可爱,人物憨态可掬,而对华山高难险峻留下了深刻印象,叙述可谓别具一格。读完这本书,主要有以下收获。

一是形成自己的观点。从来都觉得书写历史和做新闻对事实的态度是一样的,要客观的记录事实,轻易不能表露自己的态度,而柏老先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都持有鲜明的态度,对前朝的史学家和儒家鸿儒们的错误不留情面的一一批判。平时写材料,过于平铺直叙,或是照搬照抄,缺少创新,缺少新意,更多的是缺少自己的观点和态度,也就形成不了体系,构成不了自己特有的逻辑。“一部优秀史书,其意义不只在于发掘出多少历史真相,更在于阅读时能给读者提供多少思考和启示。”有个不成熟的观点就是,书记的讲话,不一定是通篇的总结和安排,更在于如何最大限度的统一思想,最大限度的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最大限度的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活力。

二是最大限度的充实自己。作者的文学功底深厚,叙述

历史的时候文笔朴实自然,而又字字传神,对历史上的人和事都娓娓道来。历史都是相似的,但是柏杨先生写的这本书,充实了很多历史书上未曾见过的内容,柏杨先生的阅读量可见一斑。这些都得益于大量的阅读,充实自己才能展现自己。通过阅读柏杨先生的《中国人史纲》,让我对此前接触过的一句名言体会更深。读书与不读书,你的世界差别会很大,读书可以让人进入另一个世界,实现一种虚拟的跨界。篇4:读《中国人史纲》有感

读《中国人史纲》有感

读《中国人史纲》有感

北京通信段 姚星烁

读完柏杨老先生的《中国人史纲》,才发现这是一部有温度的历史,一部有人情味的历史,与以往记录时间与>故事的史书不同,此书中更多的是对人,或者说对中国人创造历史的思考。随着柏老先生的史笔,我尝试着从王朝更新罔替的波澜壮阔中找寻规律,从帝王将相的兴衰沉浮中读懂落寞。

当我放下此书,想写上几行文字记录心情的时候,才发现历史,或者说中国历史这个话题是在太大,也只能从多维的历史中攫取一个维度,那么就谈一谈我对中国人信仰的理解。

先说结论,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神而不信神的民族。

相比于被整合后系统化的希伯来神话,北欧神话和古希腊神话,中国神话磅礴而嘈杂,我们可以从《诗经》《楚辞》《山海经》《左传》《国语》《庄子》《墨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淮南子》等历史典籍中看到主体相似,细节却可能大相径庭的神话故事。如果类比古希腊神话有神话时代和英雄时代,其实中国上古神话也可以以帝尧为分界线,之前可以称之为神话时代,主线故事是创世,造人,三皇五帝的三次神战、妖神鬼怪及其纷争;帝尧之后的英雄时代,主线故事是羿和禹等人的英雄事迹及部落纷争。正如其他文明一样,宗教对中国神话的影响也是巨大的,道教作为中国本土宗教,创造性的将神话故事进行了整合统一,提出了掌管天界的天庭、玉帝、王母娘娘体系,这与在奥利匹斯山上俯瞰人间的神王宙斯又有了几分神似。而作为舶来品的佛教,通过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也创造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学神华。

然而以上诸神之于中国人,各像是故事而非信仰,中国人的信神拜神,更多的是出于绝望边缘上的痛苦挣扎,而非如西方或阿拉伯世界信仰的虔诚与纯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或许才是中国人最普遍的神话观。

中华文明的神学不兴,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中国长期处于统一的封建王朝,皇权压抑神权的原因;也有农耕民族生产力相对较高,人民生活较为富足,宗教难以发展的因素,但我更感兴趣的,是从中华文化传承的角度进行分析。

中国人的祖先崇拜

谈起中国人为什么会有祖先崇拜,我要先讲一个故事。假使我穿越到明代的某个田间地头,偶遇一位正在劳作的年轻人,我想我们的对话一定是这样的。

哥们,你们明代的生活怎么样?

我虽是一介草民,可也有房有田,有老婆有孩子。日子还算可以。那你的房子哪里来的?

我爹传给我的呗。

田呢?

我爹传给我的呗。

那种田的方法呢。

我爹教给我的呗。

这虽是我杜撰的故事,却在中国的历朝历代,大江南北普遍发生着。中国长期处于小农经济社会,人们局限在相对狭小固定的地域,以家庭为单位共同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促使家庭成员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不仅具有天然的血亲联系,更成为生存的相互依靠对象。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是以父子关系为主轴的单系亲族组织,上连于所有死去的祖先而下及于尚未出生的子孙,若失去祖先这一环,这个结构原则就被切断而无法存在。所以中国人藉祭祖与孝德来维系此一制度,诚如当代大儒冯友兰在其中国思想史一书中论到孝的理论时提到『传统中国社会是建立在家族制度上的,而孝则是使家族扣紧在一起的德行』。在这样一个允满家族意识的社会中,人生价值的表现不在忠便在孝,我们可以说:犹太人是要神迹,希利尼人是求智能,而中国人是要伦理,称中国文化为孝的文化亦不为过。再加上民间死后世界观的影响,祖先崇拜与伦理孝道有了更深的连系,甚至视祭祖为尽孝的表现,因不祭祖,祖先在阴间就无法享受长生福禄,而沦为饿鬼孤魂,实为大不孝,祖先也会因此降灾于家族。怪不得韦政通教授说:上古的祖先崇拜演变出儒家的孝道,而儒家的孝道又维系了这古老的宗教。所以中国人必循例重俗,祭祖祀宗,藉此抒发缅怀先人,表达孝思的心境,进而祈求祖先佑护赐福。

在中国儒家的观念中,忠、孝是最重要的美德,即使对已经去世的先人,也要像他们依然活着时一样的尊敬,在节日中要供奉、祭祀,在中国,对祖先的崇拜是日常要遵守的行为准则,康熙皇帝和教皇特使之间的争执,就集中在是否允许祖先崇拜上,康熙当时的名言就是世上没有不忠不孝的神仙!

中国人对祖先的崇拜表现在定时扫墓、祭拜、建立祠堂,在逝者下葬时,随同准备许多日常生活应用物品纸样,一同烧毁,如同送先人到另一个世界生活一样;并定时烧纸(送钱),甚至在不同季节送不同衣物的纸样烧毁;官宦或富贵之家要为建立祠堂,供奉祖先排位。中国人的历史崇拜

中国人的历史崇拜可以看做是祖先崇拜的2.0升级版,如果说祖先崇拜的对象是父亲、祖父、祖父的父亲、祖父的祖父,那么历史崇拜则是崇拜中国历史上的先贤、圣君、名将。唐太宗李世民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的名言流传千古,除了彰显了他出色的政治智慧,更说明了中国历代统治者对借鉴历史的推崇。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这里替是关键,为什么不是兴衰?就是一个皇朝由盛而衰,最后被下一个朝代给替换,这才是最重要的。所谓一个朝代实际上是一家一姓的朝代,然后被另一家夺走代替。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是为了本家的基业能千秋万代,不被别家夺走。所以历朝历代、各位皇帝大臣最想的便是从历史中找寻治国的方法,避免被替换朝代的弊端,维持自己的通知。

这是这种自上而下对历史的推崇,是中国人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始终保持着对历史人物甚至是写历史的人物的崇拜。

中国人崇拜着孔老孟庄的文化启蒙者光辉,崇拜着秦皇汉武引八方来朝的无上威仪,崇拜着霸王武圣横扫六合的武运昌隆,崇拜着包公海瑞铁面之下的公正爱民,心中已有如此之多的真神,还哪有经历去崇拜故事中的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们呢?

史海浩瀚,吾之所知不至史之万一。只有学好历史,把历史当老师,用历史做工具,才能在历史中找寻到解决现实问题的工具。感谢着柏老的《中国人史纲》,感动于局团委的每月一书活动。

作者:北京通信段团委书记 姚星烁篇5:论《中国人史纲》

论《中国人史纲》中的创新

摘要:

《中国人史纲》是台湾作家柏杨先生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也是近代以来中国作家著史的最杰出代表作。该书突破了传统史书著作的局限,以一种别出心裁的角度和方式讲述和评论了从盘古开天地的神话时代到二十世纪第一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整部中国历史。它以中国人的特定活动为对象,让历史成为一部电影,人民成为这部电影的主角,而中国大地则是这部电影的演出场地。

关键词:创新;突破;个性

我对柏杨先生最早的印象,来自初中时读过的《丑陋的中国人》,那时便对这个嬉笑怒骂直白坦率的可爱老头儿心生好感,如今读罢《中国人史纲》,更是对他敬佩不已。相对于传统的史学著作来说,《中国人史纲》观点新颖个性,语言活泼幽默,文字舒展漂亮,如行云流水;评论尖锐深刻,可洞幽烛微。

我将就这一创新之处展开论述,谈谈我对于柏杨《中国人史纲》写作角度和方式以及他的一些新颖观点的看法。

一、空中马背,感同身受 第一章节中,作者以历史舞台为题,引出了中国这一舞台,并对中国的位置、疆域做了大致的介绍。这突破了史书开篇直接切入话题的传统,使读者构画出了中国的基本轮廓。尔后,作者采用了“空中马上”这一创新的写作形式来介绍中国疆土。例如:“现在,让我们搭乘可以跟光速相等速度的太空船,从广阔的太平洋向西飞航。”“空中鸟瞰之后,让我们走下太空船,跨上马背。”[1]这种空中俯瞰以及以骑马所需时日来衡量距离的直观方式充分调动了我们的想象力,仿佛我们自身也跟着作者走遍了大江南北,使我们对于中国领土的广阔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二、以世纪分章,以问题分节

作者在章节的安排上突破传统,“以世纪分章以问题分节,不以皇帝年号纪年而以普遍的公历算法来纪年将一个世纪分成十个年代来表示。”[2]使得脉络清晰,主题分明,重点一目了然。并且在每章最后设“东西方世界”一节,别具匠心和视野,可使我们对当时的世界、世界与中国的关系有一个概略的了解,使人感到真正是从空中从其他星球上看中国历史,而不是只从中国从地球上看中国历史,让我们在熟悉中国的同时了解世界各国的发展状况和进步历程。这既给人一种新鲜感,又给人一种整体史观。

三、表格精简,语言幽默,文学性浓 在本书中,作者大量地以表格来代替冗长叙事的方式,既简洁明了,也大大地增加了阅读的愉悦感。如:春秋时期有大量的政变事件,就比如一部《东周列国志》已经让人觉得眼花 缭乱,而柏杨在纪元前七世纪到纪元前五世纪的三章里,用三个表格[3]清晰扼要地介绍了“封国的吞并与逐君杀君”的情况,明了易懂。而且他活泼幽默的语言也是传统的史书著作所没有的,例如“苏轼在旁幽了他一默说:‘这都是西汉王朝死鬼叔孙通发明的怪礼。[4]又如他将杨贵妃“评”为李隆基小老婆群里的第一级,再如“杨广如愿以偿地当了皇帝之后,被压制十四年之久的兽性,像火山爆发一样,以雷霆万钧之力向外爆发,最后除了一根绞绳外,任何东西都挡不住。”比起以往传统史书的沉重繁冗,幽默语言的运用显得绘声绘色,使人读起来惬意畅快,自然而然的,也就将这一段历史铭记于心。除此之外,本书还有一大亮点,即为书中的文学性。作者在“唐诗”一节中这样描述李白:李白是乐天的,在他诗中很少与人生相连的现实情调。他有丰富的想像力,又对儒家学派的始祖孔丘,轻蔑嘲笑,这两者都是传统知识分子所缺少的东西,因之他对一般人所重视的权力和财富,视如浮云。他操纵诗句像魔术师操纵手帕一样,翻腾变化,运用自如,中国人尊称他为“诗仙”。短短三句,足矣概述李白的性格以及他在中国历史上不可撼动的地位。富于文采的白话文字,还可从《中国人史纲》里面为数不多的几处古诗翻译就可以看出,其用词之妙与精准,绝对可让作者跻身于一流白话文大师之列。

四、个性鲜明,着重人性

不同于传统史书中对皇帝暴行的遮遮掩掩,柏杨大咧咧地用了大量篇幅来描写中国古代一些皇帝的暴行统治,这正如柏杨在自序里说“越来越多的读者在接受我的人性史观”。柏杨确实很富于同情心,经常对历史人物的道德水平花大量篇幅描述。例如他写道:“廷杖时,受刑人痛苦难耐,大声哀号,头面撞地,尘土塞满口中,胡须全被磨脱,这是一幅惨不忍睹的摧残人权的图画,朱元璋用它来对付中国人民。”[5]他对暴行的具体描述,深刻揭露了中国古代部分皇帝残暴、兽性的一面,这是对历史的真实还原,是对中国古代部分统治者的无声控诉,也是柏杨嫉恶如仇,敢骂敢恨的鲜明个性的体现。然而在另外一些方面,柏杨的独特看法却似乎有些过于个性,有些突破往往给读者增加了理解的难度和负担。或许是为了凸显人道主义,他在描写中国历代皇帝时使用的称呼往往是直接用他们的名字而舍弃一般人比较熟悉的谥号或年号等常用称呼,而这些名字对于一般人来说往往比较陌生。比如,一般人都称作“汉昭帝”、“万历皇帝”、“慈禧太后”,他全作“刘弗陵”、“朱翊钧”、“那拉兰儿”,而且绝不附上普通人熟悉的称呼,这却是有些弄巧成拙的意味。培根曾在《谈读书》中说,读史使人明智。不得不承认,《中国人史纲》就是这样一部令人明智的好书,其以“人”为中心,“不为帝王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书中自有大悲懑,书中自有大慈悲。这是柏杨先生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作品,也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位名师。

中国人史纲读书心得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7篇中国人史纲读书心得,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中国人史纲》读后感

~-9-16以前,我总是洋洋得意的对人说,如果我家财万贯的话,我一定会报考历史专业的.这样说的原因是一方面表明自己其实是有理想的,另一方面表明自己其实很酷.历史是酷的,我却是浅薄......

《中国人史纲》读后感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7篇《中国人史纲》读后感,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中国人史纲》读后感

《中国人史纲》读后感读完柏杨老先生的《中国人史纲》,才发现这是一部有温度的历史,一部有人情味的历史,与以往记录时间与故事的史书不同,此书中更多的是对人,或者说对中国人创造......

《中国人史纲》读后感

《中国人史纲》读后感闲谈时,同事推荐了台湾作家柏杨的《中国人史纲》(以下简称《史纲》)一书,说可以一读。借来同事的书,虽不是正版,错字、别字不少,阅读不便,但每每于工作闲暇择页......

下载中国人史纲读书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人史纲读书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