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问的技巧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语文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问的技巧
论文摘要:语文教学中好的课堂提问不仅可以启发学生领会教学内容,检查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问应有技巧要变直为曲,引人入胜;化难为易,化大为小;激趣创境,精心提问;创设情境,选择角度;注重培养,发散思维。这样方能起到激发学习兴趣,促进思维,深化理解的作用。关键词:语文;提问;技巧。
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叶圣陶先生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如何诱导?他认为一要提问,二要指点。而好的提问,“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形,纯熟之功弥深。”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宜揣摩何处为学生所不易领会,即于其处提出”。可见,良好的提问,在善于揣摩学生难于领会的问题,把握文章的主旨、脉络和作者的用心,抓住关键之处,要言不繁,相机诱导。好的课堂提问不仅可以启发学生领会教学内容,检查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下面我就来谈一下课堂提问的技巧:
一、变直为曲,引人入胜。
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学生对这样的提问就会感到无味,妨碍了思维的发展。我们把问题变成曲问的方式提出,就能使学生开动脑筋,而后回答。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十分讲究这种“曲问”艺术,他在执教《愚公移山》时,有两个典型的范
例:一是“愚公年且九十”的“且”字,钱先生没有直问其意,而是问:“愚公九十几岁?”学生稍感疑惑之余,顿悟“且”为“将近”意,愚公还没到九十岁,只是将近九十。二是“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的“孀”字与“遗”字,钱先生也没有直解其意,而是问:“邻居小孩去帮助愚公挖山,他爸爸同意吗?”这样就使“孀”“遗”二字之义迎刃而解。如果说学生掌握知识的最佳动力是兴趣,那么曲问便是巧妙撩拨学生兴趣的艺术魔捧,通过它,产生了“错综见意,曲折生姿”的功效。
二、化难为易,化大为小。
语文课堂提问应把握住它的难度,应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一个难的大问题,可以科学地分解为几个轻易的小问题,步步诱导,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解决难题。提问要结合学生年龄、科研课题、能力实际,使他们回答问题时可望又可及,既不因为问题过难而使学生望而却步,甚至挫伤学生思考和回答题的积极性,也不因为问题过简单而使学生骄傲自满,思维惰性滋生。例如,教《故乡》最后一段:“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话具有深刻的哲理,”学生较难理解,我们可以从浅处进行提问:鲁迅先生所指的“路”,只是简单的地上路吗?(当然不是。这路还包含人生之路,社会之路。)那么“路”和“希望”之间有何联系呢?(路是靠人走出来的,希望也是靠人奋斗得来的。)那么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呢?(希望本是没有的,只要我们为之奋斗,便有了希望。)这样,一个深奥的问题解决了,像这
样的提问,我们称之为“深题浅问”。深题浅问,要化难为易、举重若轻,忌肤浅粗糙、浅尝辄止。
三、激趣创境,精心提问
教师提问的主要目的不在于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拥有量,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和主动思维,所以问题的数量不宜过多。问题一多,答问时间必然缩短,那么即使教师提出高认知水平的问题,时间上也不允许学生深入思考,结果或者学生作出简单反应,或者教师代之回答,开启学生思维的目的不能达到。其次,所设计的问题要“精”。所谓“精”,主要是从课文中提炼出来而又能让同学们进入到全篇课文中去的“大问题”,有利于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有利于让学生的眼光进入到课文的每一个角落,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去理解课文的情节、脉络、人物、表情达意的手法等等。主问题就像一张网的总绳,总绳一提,就把课文的精华所在提炼出来,把教学重点、学习难点拎出来,提醒学生注意,引导学生思考。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一篇教育学生珍惜自然爱护环境的文章。所以设计这样一个主问题:说说罗布泊的美丽与荒凉。一问激起千层浪,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经过对课文整体的研读提炼,学生找出过去的罗布泊:微风吹来,碧波荡漾,湖上鸟儿飞翔,湖边绿树成荫,牛羊成群;而现在的罗布泊:土地盐碱化,没有一棵草,一条溪,天空不见一只鸟。这样通过主问题的提出,使学生明确了文章的学习目的,把学生注意力牵引到了课文的重、难点上来,能让学生认真阅读,潜心思考。
四、创设情境,选择角度。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打开他们求知的大脑、个性的思维,从而带动学生投入到教学中来。因此,课堂提问要讲究方式,改变提问的角度,使问题能启发学生的思考。以《变色龙》为例,教师都清楚作者把讽刺揭露的矛头直指当时沙俄黑暗反动统治。但怎样使学生理解这一点呢?孤立的人物分析很难使学生理解这一点,而直接由教师指出又显得勉强。为此,我在学生讨论完人物性格特点后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依次提出:
1、根据我们刚才的分析讨论,你认为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哪些?(善变)
2、他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怎样表现出来?(变得快--瞬息间对狗的态度变了五次;变得蠢--理由荒唐)
3、他虽然“善变”,但哪一点始终未变?(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奴才本性未变)
4、那么,是什么原因使这位警官既不变又善变的呢?(将军的权势)
通过以上步步深入的提问,逐步明白了小说讽刺的锋芒并不仅仅是指向奥楚蔑洛夫这条“变色龙”,而且还直指造成这种社会现象的根源----沙皇反动阶级的黑暗统治。这四个问题的提出不仅使学生巩固了学习的内容,而且使学生积极思考,呈阶梯式地理解了小说的主题。
五、注重培养,发散思维。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是
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 课堂中教师设计的问题,既要能让学生掌握知识,又要能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因而教师可改变提问的方式,多方位提问。可以是学生问,学生答,教师归纳总结;也可以是学生问,教师答。这样的提问,能使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感官,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放开思想的野马,在知识的原野上尽情驰骋,在发现问题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拓宽思维空间,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能及时地发现许多站在教师角度不易发现的学生认识的问题,观察到学生具体的认识过程,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兴趣,密切师生关系,使学生处于乐融融的学习气氛之中。例如对一篇课文的段落划分,有时是不只一种划分的,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假如按其它标准,又该如何划分呢?学生通过这些训练,就会明确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不是单一的。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然会举一反三,灵活变通。
学生在掌握了课本知识后,我们如果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与课外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就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如在学习了《爱莲说》一文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莲”的精神品质可以与社会上哪些人联系起来呢?又如学习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一诗句后,可以问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它还包含着什么耐人寻味的哲理?再如学习了《音乐巨人贝多芬》中贝多芬坚韧无比的生的意志后,可让学生思考:哪些名人身上也具有这种精神?能具体说说他们的感人事迹吗?这几个思维发散的提问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问”,让
学生想得“深”,想得“广”,并把“问”与阅读、写作、做人联系起来,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纵向、横向的发展,有些还对学生加强了人文精神的教育。
总之,一位想取得良好课堂教学效果的语文教师,应该象一位优秀的节目主持人一样,注意研究提问的艺术,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激发他们思维的积极性,使他们在课堂的每一分钟里,都充满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并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正如前苏联教育家和教育心理学家赞科夫所说:“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方法就能发挥高度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我们善于利用课堂提问,讲究艺术性,就一定能使语文教学锦上添花。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的课堂提问技巧(岷县四中甘肃定西748400)【摘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引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教师的引导作用越来越明显,教师的"导"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数学教学中提问技巧论文一、提问的功能1.分析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经常预测学生可能存在的学习困难.教师提出问题后,可以分析学生的问题,准确了解学生的困难所......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8篇语文教学中的提问技巧,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课堂提问是传授知识的必要手段,是训练思维的有效途径。高质量的课堂提问在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课上能否提出高质量的问题,能否使提出的问题达到预期的目的,是......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6篇数学教学中提问技巧论文,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