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破坏的危害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破坏生态环境的危害”。
生态环境破坏的危害
生态破坏(又叫环境破坏)是指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兴建工程项目而引起的生态环境的退化及由此而衍生的有关环境效应,从而对人类的生存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等。环境破坏造成的后果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恢复,有些甚至是不可逆的。
人类的许多活动都向大气、水体、土壤等自然和人工环境排放有害物质,造成环境污染;自然界的一些变化也影响环境的质量。
当前,我国是世界上惟一以煤炭为基本能源的大国。在一次性能源消费中,煤炭占75%以上。各种预测都认为,这种能源结构至少将维持60年左右,原因是我国油气贮量有限,而水电 核电价格相对较昂贵。
能源对人类发展的巨大贡献是显而易见的,但也并不仅仅如此。它也已经和正在给人类带来 许多麻烦。这主要是由于能源(主要是占总量80%的化石能源)的利用所造成的日益严重的环 境污染。
在人类利用能源的初期,能源的使用量及范围有限,加上当时科学技术和经济不发达,对环 境的损害较小。又由于环境的恶化是积累性的,只有较长时间的积累,才能察觉到它的明显 变化。在这个过程中环境的改变并没有引起人类的特别注意,因此环境保护意识不强。然而 随着工业的迅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的消耗量越来越大。由于能源的不合理开 发和利用,致使环境污染也日趋严重。目前全世界每年向大气中排放几十亿吨甚至几百亿吨 的CO2粉尘及其他有害气体。这些排放物都主要与能源的利用有关。它给人类 带来的后果是:由于CO 2等所产生的“温室效应”使地球变暖,全球性气候异常,海平面 上升,自然灾害增多;随着SO2等排放量增加,酸雨越来越严重,使生态遭破坏,农业减 产;氯氟烃类化合物的排放使大气臭氧层遭破坏,加之大量粉尘的排放,使癌症发病率增加,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必须指出,目前全球性的环境恶化,主要是发达国家在其实现工业化的道路上,利用当时世 界上廉价的资源(包括能源),不顾后果地向环境疯狂索取,并排放大量污染物积累的结果。直到现在,发达国家仍然是世界上有限资源的主要消费者和CO 2等有害气体的主要排放者,其排放量占全球排放总量的3/4,他们对世界环境的恶化应负主要责任。
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使我国面临以下两个突出问题:首先是以煤为主的能源供应意味着 比较低的能源效率;另一个所面临的就是环境污染问题。由于我国中小企业多,技术工艺落 后,大量烟尘及有害气体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到大气中。有关研究报告指出,我国排入大气的烟尘90%的SO 2和85%的CO 2均来自燃煤。因此,煤炭直接燃烧是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原 因。
能源的利用,使人类的物质生活不断得到改善,但却逐渐恶化了自己的生存环境。人类在谋求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解决好这一矛盾。
森林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森林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日益为人们所注目。森林中有高大的乔木,众多的灌木和草本植物,还栖息着各种各样的动物。对于森林资源的利用,人们往往只注意到提供木材的一面,其实它在改善环境方面的巨大效益,要比提供木材的价值大得多。森林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可以归纳为下列十一点:
吸收二氧化碳并放出氧气的作用 森林与一切绿色植物一样,在其生命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同时放出氧气。10 000 m2阔叶林每天就能吸收二氧化碳1 000 kg,放出氧气730 kg。这对于保护空气的清新,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人类和一切动物以及好氧性的微生物,都要靠氧气生活,排出的二氧化碳又需要经过绿色植物转化,才能够维持地球上的生物与环境之间气体的交换和循环。有关资料表明,城市居民每人至少需要10 m2的林木草地,才能够呼吸到新鲜的空气。
吸收有毒气体和监测大气污染物的作用 现代工业的发展,愈来愈多的燃烧过程也在不断地放出二氧化碳,消耗大量的氧气,同时还要排出二氧化硫、氟化氢、氯气、氮氧化物等有毒气体来污染环境。试验证明,林木能够在低浓度范围内,吸收各种有毒气体,使被污染了的空气得到净化。
选育抵抗有毒气体能力强、净化效能高的植物,通过造林绿化,净化大气,是环境保护措施中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而利用敏感植物,并测定其伤害阈值来监测、指示大气污染情况,是环境保护工作中生物监测的重要内容。有些植物对某种有毒气体特别敏感,往往在人们还没有感觉到的浓度下,便出现了伤害症状,从而起了“报警”作用。
驱菌和杀菌的作用 据调查,绿化区与无绿化区比较,绿化区空气的单位体积内含菌量较少。据调查,林区空气中的含菌量约为城区百货商店的十万分之一。许多林木能够分泌有强大杀菌力的挥发性物质,称为杀菌素。如橙、柠檬、桧、黑核桃、法国梧桐等都能够分泌这种杀菌素。因此,林区空气中的含菌量大大减少。
阻滞粉尘的作用 空气中的粉尘是引起呼吸道疾病的重要原因。林木对于大气中的粉尘污染能起到阻滞过滤的作用。林木枝叶茂盛,能够降低风速,从而使大粒灰尘沉降地面。同时,植物叶子表面粗糙不平,多茸毛,有些植物还能分泌油脂和黏性物质,因而又能吸附滞留在空气中的一部分粉尘。据统计,10 000 m2高大的森林,其叶面积的总和可比其占地面积大75倍。因此,森林具有强大的吸尘能力。每10 000 m2松树林一年滞尘总量为34 t。针叶树的吸附粉尘能力比白杨树大30倍。蒙尘的树木经雨水淋洗后,又能恢复吸尘能力。
消减噪声的作用 城市的强烈噪声是危害人们健康的一个因素,森林通过其枝叶的微振作用,能够减弱这种有害的噪声。
吸收放射性物质的作用 在当代,放射性物质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污染源。
利用某些抗放射性树种造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抗御放射性的污染。
产生微风驱散大气污染物的作用 一般的有毒气体大都比空气重,下沉于地面,产生危害。森林可以在无风的情况下产生微风,驱散有害气体,促进空气的流通。据资料分析,夏季晴天时城市道路和建筑物的温度比林阴下面高16 ℃,裸露地面的气温比草地高3 ℃。由于冷空气密度大,因而产生了水平压力向热空气区流动。城市中心的热空气,因为密度小,而向天空上升。在大气平静无风时,大片林地内的冷空气向无林区流动的速度,可达每秒1 m,因而可以把污染空气向天空驱散,减轻地面的污染。
美化环境和保护野生动物的作用 林木是美化环境的重要因素,因此它是风景区、旅游区和疗养地必不可少的内容。林木也是任何城市和整个大自然的美化所必需的。森林又是许许多多野生动物的栖息地。这些宝贵的动物资源是离不开森林的保护的。没有森林,它们就无法生存。
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的作用 森林能够阻挡雨水直接冲刷土地,减低地表径流的速度,使其获得缓慢下渗的机会。林地土壤疏松,林内枯枝落叶又能保水,因此林地能将全部或大部分降落在地面的水分贮存起来,而不使其流失。据试验,无林坡地的土壤只能吸收56%的水分。但是,如果有10 m宽的林带,就能吸收84%的水分。随着林带的加宽,这种吸水能力还可加强。当林带达80 m宽时,地表径流则可以完全被转变为地下径流而贮蓄起来,就像水库一样。
防风固沙的作用 森林能够通过林冠的摆动和树身的阻挡而降低风速。据测定,在风害区营造防护林带,在防护范围内,风速可以降低30%,田间水分蒸发量减少10%~20%,相对湿度提高10%左右,农作物的蒸腾量减少20%,无霜期延长。因此,有防护林比没有防护林的农田,一般可增产20%左右。
发达的树根密布于土壤中,交错在一起,具有保水固沙的作用。同时根系还能分泌多种有机酸,促进根际微生物的活动,因而可以改善土壤条件。林木很深,能从深层土壤中吸收氮、磷、钾等养分,然后以枯枝落叶的形式,归还给表层土壤。这些枯枝落叶的腐烂,便能增加土壤的有机质,使土壤不断地得到改良。
调节气候的作用 森林通过蒸腾作用,不断向空中散发水分。据研究,平均一棵树在一个夏天要蒸腾掉2 000 L的水。因此,林地的空气湿度比无林地高15%~25%,降水量也有所增加。同时,林冠还能截留15%~40%的降水,这些水分又随着森林的蒸腾而回到空中,为再次降水创造了条件。这种空中蓄水的方式,既能涵养水源,又能调节气候。
森林的蒸腾作用还需要吸热。每公顷生长旺盛的森林,每年要向空中蒸腾8 000 t水,蒸腾这么多水分要消耗热1.68×1010 kJ。因此,在森林及其附近空气中湿度增加的同时,温度下降,气候就变得比较凉爽和湿润。在生长季节内,天气愈燥热,这种作用也愈大。加上林冠挡光的作用,因此人们在树阴下感到凉快。成片的森林,密集的林冠,也是人们避暑乘凉的好地方。
由此可见,森林在环境保护中占着很重要的地位。这种重要性愈来愈被人们所认识。目前我国和国外有些国家,在制定城市的长远规划时,已经考虑到森林绿地的面积。根据工业水平和人口数量,提出相应的绿地面积,以便保证城市空气的新鲜和居民的健康。
沙(尘)暴
沙暴又叫沙尘暴、尘暴,通称风沙,是大风挟带大量尘沙和干土而使空气浑浊、天色昏黄的现象。沙暴可以分成若干级,严重时水平能见度小于几十米。沙暴在我国主要由冷空气南下、大风卷起尘沙所致。森林植被等的大量砍伐和草原的过度放牧,促进了我国沙暴的频繁发生。沙暴的频繁发生,严重地影响了我国人们的工作和生活。
水华和赤潮
水华也叫水花、藻花,是湖泊、池塘等淡水水体中某些蓝藻过度生长的水污染现象。水华的发生,主要由于氮、磷等植物营养元素过多所致。蓝藻大量发生时,水面形成一层厚厚的绿色藻层,并释放出毒素──湖靛,湖靛能杀死鱼虾等水生动物。蓝藻和水生动物死亡、腐败和分解后,消耗大量的水中溶解氧,会使水体产生恶臭。某些工业有机废水、生活污水和农田含化肥的废水流入河流、湖泊等,都可以引起水华的形成。
赤潮也叫红潮,是因海水的富营养化,致使某些微小的浮游生物突然大量繁殖和高度密集而使海水变色的现象。赤潮多发生在河口湾和近岸水域,有时也发生在海洋中。一般认为,大量含氮、含磷的有机营养物的浓集是产生赤潮的条件,城市污水和工业有机废水的大量排放有助于赤潮的出现。海水颜色随形成赤潮的浮游生物的种类不同而异,如夜光虫类产生的赤潮呈桃红色,腰鞭毛虫类产生的赤潮呈褐色,束丝藻类产生的赤潮呈红色。发生赤潮时,海水腥臭并带有黏性,能杀死贝类和鱼虾,对渔业危害甚大。我国的渤海、黄海口和浙江定海和南海沿海等处都出现过赤潮。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沿岸,每隔两三年就发生一次赤潮。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7篇生态环境的破坏作文,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环境问题的产生和环境污染加剧的主要原因:(1) 经济发展的压力我国目前还处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任务 然而,几十年来的历史表明,我......
我国生态环境破坏状况一、物种灭绝。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高等植物和野生动物物种均占世界的10%左右,基保约有200个特有属。然而,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导致了......
生态环境的破坏作文随着各地区的经济迅猛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也成为了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也是为了社会更好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下......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10篇生态环境被破坏的作文,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