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如何迈向文化强国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中国如何成为文化强国”。
一
世界历史上曾出现过许多全球意义上的强国,这体现在它们具有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能够强有力地捍卫国家利益,在跨区域甚至世界范围内显示自己的影响,并且能够率先提出和实践全球性的议题。而所有这些都需要富有创造性和远见卓识的大战略。这个大战略是体现国家使命和人类福祉、历史规定性和主动创造性相统一的愿景、制度、路径和步骤的总和,是历史视野、科学头脑、实践理性、操作智慧的高度融合,也就是大国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文化实力的精髓。在阔步走向世界的历史征程中,我们庄严承诺:中国迈向世界强国之路,是一条和平发展的道路。这与历史上凭借工业、科技和军事优势,建立跨区域乃至全球霸权,从而获得巨额资源和财富的罗马帝国、大英帝国等强国发展道路都不相同,也与源于基督教、希腊—罗马文明的西方国家的文化主流理念不同。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既有“中国特色”,又有“世界意义”;既突出自主的改革与创新,又强调各国的和平发展与合作共赢;既传承5000年中华文明所积淀的深刻智慧,又吸取近代以来大国兴衰的历史教训。其伟大战略意义在于,中国以及其他非西方大国的整体和平发展,可以不同于传统西方大国的发展模式,可以超越传统的不同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差异。因此,中国的大国发展之路,就需要有更坚定的文化自觉性,更强大的文化感染力,这样才能在全球范围内获得更广泛的认同,才能为全人类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中国发展,决胜于文化自觉,决定于文化实力。
二
今天,当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之时,我国新一代领导人顺应时势,提出了振奋人心的“中国梦”。可以说,这是一种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强烈的文化自信。中国梦根植于全体中国人的文化认同,是在追求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进程中形成的,它能凝聚每一个公民的理想、智慧和创造,并且让它们充分涌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梦这一概念便是一种独一无二的文化软实力。
当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还远未完成。我国自2010年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与此同时,我们还没有塑造出为全世界所公认的强国形象。澳大利亚报纸曾经对我国的未来发展提出过三个疑问:什么时候才能使全球大多数国家的精英都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中国来留学?什么时候才能使全球大多数人特别是年轻人更多地看中国电影、听中国音乐、读中国书籍?什么时候全球的消费者选购产品时,更多地选择中国品牌?这三个问题虽然有以偏概全之嫌,但也发人深省。的确,当全人类面对着一系列政治、经济、生态方面的巨大挑战时,当代中国所创造的文化内容还无法在科技与创新、战争与和平、全球治理、金融危机、宗教冲突、生态平衡等全球性主题上,给本国和世界以强大的引领,还做不到为全人类特别是青年一代提供走向未来的思想制高点和人生的理想之光。而这正是我们需要为之长期奋斗的艰巨任务。
三
从建设文化强国的角度看,国家整体文化实力是一种基于核心价值观念并通过文化创造、文化生产、文化贸易、文化服务而实现的感召力、吸引力、影响力体系。要构建这样一个复合型的动态系统,必须形成强大的共同价值观、澎湃的文化创造力、广泛的文化辐射力和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这其中,当然也包括国家对整个文化体系的战略设计、总体动员和管理能力。
环顾全球、反观自身,增强我国整体文化实力还有一系列薄弱环节亟待突破。以国产电视动画片为例,已由1990年的4000多分钟猛增至2012年的22.29万分钟,然而,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的精品力作却寥寥无几。英国学者马丁·雅克断言:“中国人之所以与众不同,有强烈的自豪感,其根源并不在于近代中国作为一个民族国家的经历,而在于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所拥有的悠久历史。”但遗憾的是,中华文明的丰厚遗产还远未转化成当代的文化精品。一组数据很能说明我们面临的问题:我国缺少以10种以上语言在全球发行1亿册以上的单部文学作品;缺少在全球票房超过3亿美元的电影和动画;缺少连续演出超过10年的优秀演出剧目;缺少在全球具有偶像意义的音乐、电影和演艺明星。全球具有标志性的20多个文化奖项和文化评选,如诺贝尔奖、普利策奖、艾美奖、奥斯卡奖、金球奖、普利兹克建筑奖等,我国所占的比重很少,与世界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党的十八大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我以为,这正是夯实我国文化整体实力的战略重点。文化强国的重要标志是创新力,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文化创新力是全球公认的文化硬通货,具有全球权威的影视、音乐、新闻、游戏、视觉艺术、工业、时尚、建筑设计等奖项,都以创新和创意作为首要标准。而激发全民的文化创造活力,必须在一个宽松自由、和谐开放、鼓励创新、宽容失败、保护知识产权的环境下才能实现,必须在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基础设施和充足投入的交汇融通中才能形成,必须有工商、科
技、金融、教育、贸易等领域的制度协同创新和要素优化组合。因此,为加快建设文化强国,我国必须以文化体制的改革和文化机制的创新为突破口,紧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潮流,结合各地的区域发展战略,不断探索更加有利于文化创新的政策、路径和方法,进一步释放全民族文化创造力的“红利”。如此,中国迈向文化强国就会大有希望。
(作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增强我国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研究”首席专家、上海社科院研究员)
迈向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二论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发展进步,必须有自己的战略目标。善于根据人民意愿和事业发展需要,提出具有感召力的......
2014年,将成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在全球经济复苏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备受瞩目。全球化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文化入侵所带来的危害。......
十七届六中全会报告迈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伟大进军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
胡锦涛《求是》撰文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以下为原文: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繁荣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全会通过的决定......
文化强国——从精神上实现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10月15日起至18日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审议了有关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