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文化风情简介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概括苗族传统文化”。
苗族文化风情简介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共有五十五个少数民族,苗族现有人口739.8万人,在所有少数民族中仅次于维吾尔族、蒙古族、壮族而超过我们所熟知的藏族(总人口459.33万人)排第四位,作为第四大少数民族,我们对其却知之甚少,甚至还不如朝鲜族、傣族了解的多,最早关于苗族的了解,莫过于三国时期为平南方蛮夷之乱诸葛亮七擒孟获的典故,而当时蛮夷之人即指苗族,孟获则是苗王,当时故事的发生地是现贵州黔东南的从江县。
现在苗族居聚地主要分布在贵州黔东南、湖南西部、及云南,少数分布在广西、四川及海南。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其整个地区以苗族为主,苗族人口超过400万,占全国苗族人口的一半以上,而与黔东南苗族相邻湘西及云南的苗族也是其分支,至今还有往来。
苗族作为第四大少数民族,有其源远流长、神秘多彩的民族文化,比较具有神秘色彩的如传说苗族的蛊术及赶尸,这在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中都有体现,赶尸已无从考究,但蛊术据传民间还有,这里不必多讲。苗族文化的丰富多彩主要还是体现在其建筑、服饰工艺、歌舞及饮食等方面:
1.苗族建筑
苗族居住地多位于山间水边,山间盛产木材,因此其房屋多为木结构的吊脚楼。建筑在山里的吊脚楼,或单独分布在山脚、坡上,或聚集成群从山顶一直蜓绵于坡底,其保存最完整具代表性的要数贵州黔东南雷山县的西江千户苗寨,西江千户苗寨也是当今苗族文化的心脏。从结构功能上分,吊脚楼一般分为两三层,上层住人,下层堆放杂物。现在相当多的吊脚楼已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史,看上去古色古香,别有一番味道,而现在苗族年轻人仍以能建造一座吊脚楼为荣。2.苗族服饰工艺
苗族服饰式样繁多,色彩艳丽。《后汉书》中就有五溪。五溪:今湘西及贵州交界处,因此地有五条溪流而得名。苗族“好五色衣裳”的记载;唐代大诗人杜甫也有“五溪衣裳共云天”的著名诗句。苗族妇女的服装有百多种样式,堪称中华民族服装之最。较有代表性的传统“盛装”,仅插在发髻上的头饰就有几十种。
苗族妇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领、对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衣裙或长可抵足,飘逸多姿,或短不及膝,婀娜动人。便装时则多在头上包头帕,上身大襟短衣,下身长裤,镶绣花边,系一幅绣花围腰,再加少许精致银饰衬托。苗族男子的装束比较简单,上装多为对襟短衣或右衽长衫,肩披织有几何图案的羊毛毡,头缠青色包头,小腿上缠裹绑腿。
从工艺上讲苗族服装以苗绣或蜡染为主,都是以纯手工制做,节日装以苗绣服装为主,便装以蜡染服装为主,现在一套完整的苗绣服饰(包含银饰)价值两万多元,每个苗族姑娘都以有这样一套服饰为荣。千百年来,苗族特有的劳作生活、民风民俗、古老传说、神奇故事,为苗族手工绣的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艺术养分。苗绣女看似不经意间的一针一线所绣出的图案,无不展现出奇思异想,无不蕴涵着神秘、幽远、自然、古朴,而又耐人寻味的艺术风韵。苗族手工绣着色热烈大胆、张扬鲜活、苗绣女常用反差大而对比强的手法,把色块的分割与组合运用到极至,使苗绣具有极高的观赏性和强烈的震撼力;苗族手工绣常用平绣、绉绣、辨绣、数纱绣、十字挑花绣、破线绣、细线绣、堆绣、盘筋绣、打籽绣、绞绣等多种艺术手法,据目前收集的手工绣绣法就有几十种之多,其作品变化多端,精巧夺目,妙不可言。最让人着迷的还在于每一幅苗绣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绝品”,其色彩与图形绝不与其他作品相同,因而极具收藏价值.,苗绣和蜡染除了用在服装上外,还广泛应用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窗帘、桌布、床单等,艺术形式上有各式的背包、壁挂等,其中的一些精品更是价值不菲,如去年的一套收藏近百年的苗绣拍卖出30万人民币的价值,从针法上讲,以破线绣最为昂贵,其一平方的破线绣法的苗绣在市场上能卖到万元以上,现在有不少国外的游客专门到苗族民间去寻找苗绣及蜡染的精品用以收藏。
银饰也是苗族服饰中不可缺少的,苗族中有“穿金显富贵,戴银保平安”的说法,其寓意无非戴银要好过穿金,苗族人认为:戴银饰时银的颜色可以显示人的康健状况,如果银的色泽发亮说明这个人健康状况很好,色泽发乌说明健康状况不太好,所以苗族人从头到脚都是银,银花冠、银项链、银项圈、银手镯、脚镯、以及镶嵌在衣服上的各种银饰,苗家姑娘节日盛装时所戴的银饰足足有10斤以上,正因其银饰的名目品种繁多,并且每个苗族村子中都有自己的银匠,当地的汉族人干脆就把银称作“苗银”,以表示银饰在苗族中的地位。
3.苗族歌舞
苗族的歌舞多在节日时或来客人时表演,苗族的传统节日有苗年、四月八(即清明)、龙舟节(即端五)、情人节、赶秋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大约在每年的十一月份,每到过苗年时,苗族人便举行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如吹芦笙、歌舞、斗牛、斗鸡、斗狗等各式的节目,其中以吹芦笙及歌舞最为普便,在节日期间万人盛装,云集广场,男的吹起芦笙,女的和着芦笙的节拍跳起芦笙舞,民间群众性芦笙舞一般由二至五名男子吹芦笙领舞,其他人围一圆圈踏乐而舞,场面壮观、气氛热烈。竞赛性的芦笙舞一般在节日或集会上由少数技巧较高的男女表演,一般二至四人,动作有大蹲、屈身乃至仰卧、倒立等高难动作,很受群众欢迎。除了芦笙舞外板凳舞、铜鼓舞也比较普便。
苗族的“飞歌”高亢嘹亮,极富感染力,之所以称为“飞歌”,其起源于苗家青年男女对歌,倾诉真情时相聚较远,男的在这边山,女的在那边山,高亢嘹亮的歌要从山这边“飞”到山那边才能给心仪的对像表达心声。除了飞歌外还有苗族的祝酒歌也是一大特色,每当远方的客人到来时,苗家人摆起丰盛菜,斟上自家酿的酒,叫出家里最漂亮的姑娘,以歌劝酒,歌词融入欢迎祝福之意,这时你喝也得喝,不喝也得喝,苗家人以些来表达他们的好客之情。随着社会的发展,苗族这种原生态的歌舞也逐步被外界所认知,如2006年CCTV青年歌手大奖赛时,黔东南州选送的《蝉之歌》获得大赛银奖;2007年春节晚会时,在演唱各少数民族的祝酒歌时便以苗族歌手阿幼朵演唱的苗家祝酒歌为压轴戏,阿幼朵的飞歌也曾在维也纳的金色大厅响起;2007年5月温总理出访日本时随行人员中就有从贵州黔东南民间选出的苗家歌手为日本友人表演苗族飞歌。4.苗族的饮食
苗族喜食酸味和辣味,制作的酸食有酸辣椒、酸菜、酸汤、酸汤鱼等。带辣味的菜肴更是口感各异,又分为油辣、糊辣、青辣、酸辣、等几大系列,有的辣而酸、有的辣而香、有的辣得令人张口咋舌、大汗淋漓。
苗家菜肴突出酸。贵州有“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蹿蹿”的民谣。酸汤的制作主要分为麻辣酸、米酸等,完全靠生物自然发酵而成。毛辣酸在当地俗称红酸汤,以新鲜野生麻辣果(即野生番茄)和红辣椒为主料,把麻辣果及辣椒切碎,加以相应配料,放入坛中密封三个月以上,经过发酵后即可开坛食用,红酸汤以酸辣为主,主要用来煮食各种肉类,如鱼,鸡,猪牛羊肉等各种荤菜类火锅;白酸汤主要以糯米汤为主料发酵而成,白酸汤以酸为主,主要用于煮食各种蔬菜,普便是把四季豆、豆芽、包菜、青瓜等一起煮,无论是红酸汤还是白酸汤,在煮食时一定要放入苗家所特有的调料--木姜子,木姜子是贵州黔东南所特有的,并且是野生的,因海拔高度的关系在贵州其它地区也没有,只有放入了木姜子,酸汤类的菜才能算完美,所以木姜子起到的是画龙点睛的效果,酸汤家家会做,食之口舌生津、开胃消食,夏天食用更可解暑,有爽口提神、杀菌消毒、去油腻化脂肪、健脾防结石的功效。
苗家人也喜食辣,其辣又与四川的辣不同,不像四川那样多用干辣椒而且油多,苗家菜多用青辣椒或自家腌制的泡椒,比较有代表性的如青椒童子鸡火锅,泡椒牛肉火锅等,往往是半锅辣椒半锅肉,这里特别说的是,苗族的泡椒与我们通常所见的泡椒亦不相同,其选用细长的尖辣椒,分青色和红色的分别封入坛中泡制,青色泡椒出味,红色泡椒配色,苗家泡椒做出的火锅可谓色味俱全;苗家喜食辣还从一个方面看得出来,即使是用辣椒类做的火锅,里面有半锅辣椒,苗家人食用时还要蘸其它辣椒蘸水(即我们通常吃火锅用的调料),蘸水的调料主要是辣椒、蒜泥、姜末、葱花、香菜、花椒等酌情添减。蘸水的辣椒也有讲究,有的有香喷喷的干辣椒面,有的把尖细的青辣椒或朝天椒在炭火上烤,烤到适当时候再捣碎后再做蘸水,大多人尤其偏爱后者。
苗族还常以酒示敬,以酒传情,不同时间、地点,不同的对象,饮酒的礼俗也有所不同,如拦路酒、进门酒、滚山酒、双杯酒、交杯酒,不一而足,体现了苗族人民丰富多彩的酒文化。酒多是自家酿制的糯米酒,杨梅酒。拦路酒是指在重大节日时,过路人通过时,如有苗家人正在饮酒,过路人必须喝三杯酒才能走;进门酒多在接亲时,来接新娘的人要想进门,必须喝杯酒才能进门,否则是接不走新娘的;特别一提的是苗家的滚山酒,多在清明时,清明时苗家人挂清时(即扫墓),往往聚集很多亲戚朋友,少则几十人,多则几百人,一早上山,在山上墓前选出一块空地,主人家杀猪祭祖,放鞭炮,仪式完成后,在山上支起大锅,生起火,煮起肉,煮好后大家三五成群,聚在一起吃肉饮酒,直到日暮时分,才结队下山,而往往这时总有人喝醉,不能走路,就顺着山路往下滚,滚山酒由此得名。
关于苗族诗歌文化简介汇总苗族诗歌一般用于至亲好友迎来送往,男女间谈情说爱,甚至做媒说亲,调解纠纷,制订乡规民约,教育子女,叙述家谱、家规等。在劳动时也常用诗歌来助兴,劳动之余......
(女)各位来宾(男)各位朋友(合)晚上好!(苗语问候……)(女)秋风送爽,美景良宵,在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四海朋友,八方贵宾齐聚一堂。(男)今晚是一个无眠之夜,今晚是一片欢乐海洋(女)今晚摒弃生活的负......
文山州苗族文化苗族文山苗族的祖先是距今5000多年前,黄河下游一带生活的一个部落联盟,被叫“九黎”,其首领是蚩尤。因与黄帝为首领的部落发生冲突,被其打败,九黎部落举行了大规模......
品读苗族文化—黔东南苗族文化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他们的先民在先秦时代就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他们的历史可上溯至尧、舜、禹时代。传战国时期,苗族先民生活在荆楚地......
佩斯利(Paisley)花纹形状 它的图案据说是来自于印度教里的“生命之树”——菩提树叶或海枣树叶。也有人从芒果、切开的无花果、松球上找到它的影子。似乎天生就与“一千零一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