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改革历史成就及发展方向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
改革开放30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重视高等教育事业,作出了一系列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决定.出台了一系列重要的有关高等教育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全面推动了高等教育改革,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历史性跨越。
我国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经历了一个探索的过程。至2007年,全国高等学校本专科当年招生560万余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在学总规模超过了2700万人,其中普通高校在校生达到了1800万人。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先后超过了俄罗斯、印度和美国居世界第一位。全国共有普通高校1908所,比1977年增加了1504所。其中高职(专科)院校1168所。30年来。高等学校为各行各业输送了3000多万本专科毕业生和研究生,还有数千万青年通过成人高校、广播电视大学、自学考试等途径获得了大学学历。我国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大国.基本满足了国家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群众对于高等教育的数量需求。
同时,自1998年。国家决定在高等学校中实施“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迅速提升了我国高等教育的科技文化实力和人才培养能力,极大地增强了高等教育的实力。目前,全国63%的国家重点实验室、36%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立在高等学校。“十五”期间,全国高校争取到科技活动经费达到1300多亿,发表论文146.3万篇,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都超过了全国获奖总数的一半。特别是在重要的国家奖项上取得了突破性的成绩。2004年,高等学校获得两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填补了该奖项6年空白;2006年,高等学校又囊括了体现我国重大原始创新能力的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全部3个一等奖。在哲学社会科学方面。全国80%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人员在高等学校,80%以上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来自高校。高等学校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创新。为我国高新技术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作出了重要贡献.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的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初步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构建了高等学校与政府、社会之间以及高等学校内部的新型关系,有力地支持和推动了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一、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历史成就的取得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然结果
第一,全面展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改变了计划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的管理模式。建国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等教育实行的是国家集中计划、中央部门和地方政府分别办学并直接管理的办学体制。高等学校的学校布局、层次设置、系科专业设置按照计划经济需要安排进行,这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适应了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199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共1080所,其中62个国务院部门(单位)共管理普通高校367所,其中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36所,剩下的高校都由地方管理。改革开放以后,这种条块分割的办学体制.已不能解决我国高等教育在结构、布局、质量、效益等方面所存在的诸多问题,高等教育多头管理、力量分散、自我封闭、效率低下的弊端日益显露,且长期得不到改变。从1998年开始,中央决定实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通过“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等方式,形成了“中央和省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管理为主”的新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中央部门除保留少数行业特别需要的高等学校外,其他的院校划归教育部管理或者下放到省级管理,通过资源共享、优化重组、一批多科性和综合性高等学校应运而生,高等教育的布局更加合理。1998年,中央部门共有高等学校345所.划归省级人民政府管理200多所。到目前为止。除教育部直接管理72所外,中央部门(单位)管理的只有50所左右。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产生了一批新的综合性大学.为增强我国高等学校的竞争力、创新能力。提升我国高等学校整体实力和水平起到了体制上的保障作用。
第二,深入进行高等学校办学体制改革,形成了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新的办学体制。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学校都是由国家统一举办的,具体可分为中央政府举办、地方政府举办和行业举办,实质上都是政府举办的单一的办学模式。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改变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由此开始了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并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办高等教育和民办高等教育共同发展的新的办学体制和模式。民办高等教育经过不懈的长期探索,呈现出多样化的办学模式:一种是社会力量自身筹集全部资源和投入举办的民办高等学校;一种是公办高等学校利用社会的资源,采取民办机制举办的二级学院,即独立学院。强调独立办学、优质资源、民办机制;另外一种是中外合作办学。指外国教育机构同中国教育机构在中国境内合作举办的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机构,目的是引进国外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为我国培养人才,除了中外教育机构之间的合作,形成新的办学实体以外,还进行许多教育项目之间的合作。形成中外合作的办学项目。目前,高等教育领域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众多,各具特色,进一步丰富了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向人民群众提供了多样化的中外合作高等教育服务。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符合《宪法》关于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办学的规定.调动了社会多方面的举办高等教育的积极性,推动了高等学校教育教学领域的改革和学校管理制度改革的深化。
第三.大力推进高等教育投入机制的改革,建立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高等教育经费筹措模式。建国以来.高等教育经费投人实行的是单一的政府财政投入模式。改革开放以后,逐渐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多渠道筹措高等教育经费的模式。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模式已被《高等教育法》所确认。在实践中,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主要有六种模式:财、税、费、产、社、基(财政拨款、税收政策、学生缴费上学、举办产业、接受社会捐赠、设立基金),多渠道筹措经费使得高等学校投入资源不断扩大.为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地保障。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经费筹措体制仍在不断地建立和完善之中,需要不断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既要符合中国的国情,又要符合国家的法律。最近,有人提出高等教育的投入机制改变为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互补充.我认为,这不完全符合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高等教育经费为辅的法律规定。
第四,高等学校招生就业制度改革,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人才培养和流动的制度。从1999年开始的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的改革,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和作用。首先,改变了高等学校学生的国家干部身份。长期以来,高等学校的招生计划和国家机关和事业人员的用人计划是完全结合的,高等学校招收的研究生、大学生、中专生,只要纳入了国家计划,进入了大学和中专.就成为国家干部。实行学校招生就业制度改革后。高等学校毕业生的身份发生了变化,不再属于国家机关和事业人员,而成为了自由流动的人才。这样,高等学校招生不再完全受当年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编制增长计划制约,使大规模增加高等学校招生指标成为可能。第二,实行高等学校学生入学缴费政策。让受教育者合理承担一部分培养成本,有利于促进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有利于提高高校的办学质量和效益.有利于调动各方面办高等教育的积极性。同时,为了解决贫困学生上大学的问题,国家建立完善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体系,先后推出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助学贷款政策,建立了面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奖学金、助学金等。目前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覆盖了全国高等学校。受资助的高等学校学生达400万人,占高等学校在校学生的20%。中央和地方政府每年为此与中职学生一起支出500多亿元。这一措施切实推进了高等教育领域的教育公平。第三,深化高等学校学生就业制度改革。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由国家统一分配改变为双向选择、自主就业。这一改革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大批自由流动的专门人才。
第五.推进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调动了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1985年以后,为了改变高等学校内部效率低下,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和不干一个样的局面,高等学校普遍进行了以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为主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主要体现为:(1)精简了学校机构,对建立中国高等教育学校管理实体的层级和结构进行了探索,调动了院、系一级的工作积极性。(2)实现了人员转岗分流,推行职务岗位聘
任制和校内聘任制,进行编制改革,大幅度提高了教职工待遇。(3)推进学校内部管理中的领导体制改革。实行了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明确了校长的职权。(4)普遍实行了后勤社会化改革,引进企业管理的模式。高等学校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为高等教育上世纪90年代后期的进一步改革发展提供了内部组织条件。高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推动了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1993年制定的《教师法》明确了高等学校教师的身份是专业技术人员。确定了教师的待遇和管理制度。高等学校教师必须具备教师资格。可以具有专业技术职务,实行教师聘任制,提高了教师的整体素质。
第六,扩大并明确了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努力探索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确定了高等学校的法人资格。高等学校具有法人资格,是改革开放以来高等学校的制度建设的重要成果,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高等学校的法人地位是逐步明确的。从法律条文上看,最早在1995年制定的《教育法》上明确规定了“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举办者具备法人条件的,自批准设立或者登记注册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1999年实施的《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学校自批准设立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高等学校的校长为高等学校的法定代表人。高等学校在民事活动中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按照有关规定,高等学校属于事业法人,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承担民事责任。当然.由于高等学校的公益性质,其民事活动要受到一定的制约。
确定了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了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可以分为七个方面.即自主招生、自主设置和调整专业学科、自主安排教学、自主进行科研、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及其社会合作、自主开展境外合作交流、自主进行内部组织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及其评聘专业技术职务和调整津贴和工资、自主管理和使用学校财产。这七个方面的自主权具体体现了高等学校的独立法人地位。
推进制定高等学校章程。按照教育法律的规定,高等学校应当按照章程自主管理。高等学校章程应当规定学校名称、校址;办学宗旨;办学规模;学科门类的设置:教育形式;内部管理体制;经费来源、财产和财务制度;举办者与学校之间的权利义务;章程修改程序:其他必须由章程规定的事项。目前,已经有不少高等学校重视章程的制定,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对于高等学校法人地位、办学自主权和学校章程等的明确规定和切实落实,意味着高等学校不仅在与外部社会关系而且在高等学校内部关系上产生了重大改革和制度创新;以《学位条例》和《高等教育法》为代表的高等教育立法,深刻体现了立法机关、行政部门高度认同并有效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所取得的主要成果的共同意愿,为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
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政策经验
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新的源源不断的知识动力,为我国经济的长期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奠定了知识和人才基础,全面提升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极大地改变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面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稳步推进。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激活了高等学校的内部组织,提高了高校的办学效率,成为了社会公共领域最为成功的改革之一。高等教育质量也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发展的同时得到了新的提高,涌现出一大批创新人才和优秀成果。回顾总结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发展的历史经验,对于今后高等教育的政策法规完善和实施具有特别的意义。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经验。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高等教育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正确的思想政治导向;深入研究并创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措施;积极适应了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科技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把高等学校的稳定作为社会稳定的关键环节,把握和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善于捕
捉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改革和发展的时机,有力地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加快发展和深化改革;培养了一大批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二,发展和保障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动力。发展和保障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是高等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的重要观察点和急切实施点,也是人民群众支持高等教育发展改革的重要动力。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得到了历史性的发展和保障。在高等教育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订及其策略选择上.时刻注意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反映,不断改进高等教育的有关政策,取得人民群众的认同、支持和拥护.是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因素。
第三。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时代体现。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对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学校适应了这一要求,进行了全面的体制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选择更为灵活的办学和管理政策,主动调整专业和学科,实行教师和人才流动的制度,使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互相促进、互相支持。
第四.强调高等教育的公益性,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保障。强化高等教育的政府责任,坚持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经费为辅筹措高等学校经费的模式.为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和全面改革提供了经费投入基础。事实表明,在我国当前的社会环境和制度环境下。试图更多依靠社会力量、通过“产业化”,甚至依靠收费、捐赠等发展高等教育事业是不能满足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群众对于高等教育发展改革的需求的,也是不能完成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改革任务和目标,甚至有可能引发更多的批评意见和新的社会矛盾。
第五.加强高等教育法治建设,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制度核心。改革开放以来制定的七部教育法律除义务教育法外,均涉及到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高等教育法作为专门的高等教育法律,对高等教育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进行了法律总结。事实表明,制定和实施高等教育法律法规,推进高等学校依法治校,不仅是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外部发展的需要,更是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内部发展的需要;不仅是高等教育领域依法行政的需要,更是维护公民接受高等教育权利和保护学校、教师、学生合法权益的需要。
三、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方向和新任务
当前.国际竞争越来越呈现出知识竞争、人才竞争、教育竞争的特点,高等学校成为社会组织和法律主体.高等教育在国家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突显。高等教育新的改革和发展,对于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对于加快促进现代化建设,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从教育领域本身来说,高等教育对于整个教育事业的引领作用越来越明显,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都要求高等教育提出新的发展和改革思路,以进一步支持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深化改革和科学发展。这不仅是外部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要求,也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改革提出的内在要求。面对21世纪新的形势和任务,我们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认真总结经验,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的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规律;紧密结合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适应人民群众的需要:精心制定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大幅度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水平,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
在发展方向上,要坚持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为导向。总的来说,高等教育要把力量集中到质量提高和内部建设上来。2007年,我国高等教育本专科和研究生计划招生已逾600万人。今后,即使高等学校招生增长数为零,每年招生也在600万人以上。因此.每一所高等学校都要按照十七大提出的“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的要求,重视内部建设和内涵发展,采取措施.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
在发展路径上,以加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为重点。我国要实现长时期持续健康发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必须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执着的努力,加快推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步伐。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集中国家力量,加大投入.促进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新的发展。
在发展机制上,要注重自我约束、自我发展.构建高等学校可持续发展良性机制。目前一些高校仍注重在数量上发展,注重规格升级,注重更改校名。这一方面反映了我国高等学校仍然在不断的发展、改革、调整和转型之中,另一方面也说明高等学校内部尚未完全建立良性的、以质量提高为主的机制。为了防止和限制过度的外延式发展,不仅需要必要的管理和限制,更需要通过制度建设,促使高等学校产生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的机制,推进高等学校的健康发展。
在人才培养上,以培养创新思想为主导.形成创新机制,培养创新人才。人才是竞争力,创新人才的培养就是国家创新力的培养。高等学校最为主要的功能是培养创新人才。首先要创新教育观念。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把创新作为教育活动的主导理念,把创新人才培养作为学校工作的主要内容。第二,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用创新的方法培养人才,不能简单地用循规蹈矩的方法培养,不能以行政干部的标准衡量和培养人才,对人才不能求全责备。不仅在培养中要特别注意创新,在使用上更要有特殊机制。要大胆把人才放到实践中、放到科学技术、教育教学业务岗位上去培养。第三,要培养一支创新型的教师队伍。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中以能否创新为第一标准.以创新能力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考核指标,不断推动高等学校的理论创新、知识创新、教育教学创新、管理创新,以创新促使高等学校焕发出生机和活力。第四.要在高等学校中建设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和氛围。尊重学术自由,营造宽松环境,调动学术创新的积极性。
在改革内容上,着重处理好政府依法管理与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的关系。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明确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高等学校的管理和投入上的职责权限,加强地方政府对于地方高校的管理、投入职责和政策指导;逐渐调整全国高等教育资源供给.优化高等学校整体布局结构;改进高校自主权和政府行政权之间的关系,规范政府及其职能部门、高等学校主管部门与高等学校的管理职责权限,落实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深化高等学校内部体制改革.加大推进依法治校的力度,进一步推动高等学校制度建设.促进高等学校形成法律治理结构。高等学校和政府部门要制定和实施高等学校章程,通过学校章程具体界定行政管理的边界。学校内的不同群体利益的确定及其矛盾的解决,也应当通过学校章程的制定实施得到很好解决;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学校的领导管理体制,健全高等学校的决策、议事、监督机制,发挥教授在治学中的主导作用,保障教职和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权利。同时加强对于高等学校的法律监督。
在投入体制上,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高等学校的投入特别是公办高等学校的投入,是当前制约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和质量提高的重要问题。今后要按照《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的要求规定,毫不动摇地坚持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投入体制,进一步明确中央政府、省级政府各自的经费投入责任,明确社会、家庭和学生的投入分担责任,出台社会组织、公民个人支持高等教育的有关经济政策和优惠办法。在组织功能上,明确赋予高等学校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任务。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强化高等学校的综合研究力量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力量,对于世界形势发展、国际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现象阐述自己的观点,对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重要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理论体系和文化解释体系,努力掌握当代文化发展和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同时,促进大学文化发展,倡导大学精神确立,形成高等学校良好的思想政治和文化建设氛围.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和创新作出自己的贡献。
摘 要:供给主体多元化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政府应从过去的单一供给主体转为供给主体之一,与其他供给主体平等竞争。此外,政府作为供给主体,不仅要进一步加大对高等教......
14 新中国的教育事业,是在旧中国经济十分落后、文化教育很不发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领......
高等教育改革步伐加快——质量报告;留学逆差;高教座谈会;学科评估;直属大学 2016年04月,将深深影响中国高等教育。本月,高等教育方面的大事有:第一,多位政治局常委深入高校调研,预示......
浅谈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摘要】随着《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的出台,中国新一轮教育改革渐渐走上前台。而中国作为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国家......
近年来,无论是高等学校或是普通中等学校,先后陆续地进行名目繁多的教育评估,可谓你方唱罢我登场。提起检查、评估,教育界的人士并不陌生,它们不仅给学校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影响了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