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休方言与孝文化修改_介休方言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8 02:11:35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介休方言与孝文化修改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介休方言”。

介休民俗文化中的孝文化

王丽滨

(晋中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 晋中 030600)

摘 要:介休“中国寒食清明文化节”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考证介休古谚语,以冬至日为始,依次过寒食、一百

五、清明三个节日,符合介休人民尊天命,信鬼神、祀祖先,做农事的民俗习惯。考证早期甲骨文“孝”和“家”字形字义都和生育有关,说明孝文化中“无后为大”,甚至宗法制下地名大量嵌有姓氏和“家”字。随着金文和篆文“孝”字形字义改变,“善事父母”成为“孝文化”核心内容,介休民谚俗语中凝练着感恩、家规、敬老,善事的“孝文化”。

关键词:语言;方言;孝文化;介休

中图分类号:H0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4824(2016)04-0000-00 介休因“割股奉君”的介子推而闻名于世,然而介子推并非姓“介”,百家姓也没“介”姓,“休”不是“休息”之意。据西汉刘向《列仙传》记载“介子推姓王名光”,“介子推”之名是晋文公所赐,“介”在甲骨文书写为“”,是在人“”的四周加四点指事符号“”,表示裹在身上的护革。本意为“界限”,《说文解字》云:“介,画界。字形采用‘

八、人’,会义,表示人们各有其界限。”《尔雅·释诂》“介,善也。”《扬子·方言》指出“介,特也。物无耦曰特,兽无耦曰介。”转义作名词有“节操,独特之行”之意,如“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孟子》。”转义作动词,有“佐助”之意,如“介尔景福——《左传》”。类似的祝寿词“介眉”,“介寿”。晋文公赐姓“介”有“赞美王光节操”之意。

“子”在甲骨文中写作“”,像一幅幼儿的线描,画出了幼儿的脑袋“”、头发“”、两脚“”。有的甲骨文“”简化字形,像幼儿两脚被裹在襁褓里,露出脑袋“”,挥动两臂“”。造字本义:“包裹在襁褓中挥动两臂、尚不能独立的幼儿。” 古人假借“子”称呼有德行的男子。《颜师古曰》云:“子者,人之嘉称,故凡成德,谓之君子。”《王肃曰》:“子者,有德有爵之通称。”“推”是指“退避不受官”。

“休”在甲骨文用“” “”(人)“”(木)”表示,像一个人“”呆在大树“”的枝叶之下,本义是“人在树荫下歇息。”转义为“美好”,《尔雅·释诂》:“休,美也。”如《易·大有》中“顺天休命”,《诗·豳风·斧》中“亦孔之休”,《后汉书·班固传》中“休徵叙美行之验”,柳宗元《与邕州李域中函论陆卓启》中“累仕所至,必获休声”。

《左传》中记载晋文公“以志吾过,且旌善人。”从赐名“介子推”和改地名为“介休”,可以看出晋文公感念王光割股奉君,忠君忠国,功不言禄,视名利如粪土,论功行赏时选择尽孝侍母,是“忠孝”的楷模,后被历代皇帝旌表,在国人中推崇其品行,使其成为安定社会的纽带。据史料记载,介休具有2600年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被誉为“三贤故里”、“慈孝之都”,有着“倡忠良孝谨”的文化特性[1],介休方言历史悠久,作为文化的载体,堪称“活化石”,从“天文”、“地文”、“人文”各个层面体现了“孝文化”。

一、从节气看“天文”中“孝文化”

介休绵山是“寒食文化”发源地,西汉桓谭《新论·离事》最先记载介子推“忠孝”事迹,随后《后汉书》、《周举传》、《明罚令》、《晋书》、郦道元写的《水经注·汾水》、北魏《齐民要术》、南宋周密《癸辛杂识》、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都有记载。介休的“中国寒食清明文化节”也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祭奠祖先、缅怀先人,传扬“孝文化”。

其实“寒食节”和“清明节”原本是两个节日,介休有古方言谚语流传:“先寒节,后清明,一百五日在当中”,“一百五,去添土”,“寒食不烧纸,清明不上坟”,由此可知,寒食节和清明节不在一天。古时的介休在初春要过三个节日,寒食节、一百五和清明节。介休地处华夏文化中心,以夏历计算,因冬至是24节气中最早制定的节气,远在2500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把正月定在节月中的寅月,冬至之月是子月作为一年的开始。从冬至那日为起始,按先后顺序分别是寒食节、一百

五、清明节。从中也能看出,介休作为华夏文明的核心地带,黄土文明的发源地,由于生产力低下,对大自然中冥冥的主宰者和祖先的崇拜[2],尊天命放在第一位,其次是信鬼神祀祖先,然后是在上天与祖先保佑下做农事的风俗。

(一)从寒食节看“孝文化”中“尊天命”

介休寒食节源于上古改火礼,《辞源》记载“夏商周前已有寒食之名”,由于生产力较低,火被赋予了神秘的色彩,有生命和灵气,古人夜观天象,“天垂象,见吉凶”,天上也有“大火”,也就是“心宿二”,它是天蝎座α星,属于东方苍龙七宿的心宿,《左传》杜预皆注:“火,大火,心星也”。《后汉书》记载:“龙,星,木位也,春见东方。心为大火,惧火之盛,故为之禁火”。大火星春出秋入,春季出现在东方,意味着新年的开始,人事与天象合一,一元复始,万象更新,钻木取火的火种用了一年,到寒食这天,要把它换掉,改用新火。《周礼·司烜氏》说:“中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为季春将出火也。”《周礼》记载“司爟掌行火之政令,四时变国火,以救时疾。季春出火,民咸从之”,可见改火是一个非常隆重的节日。

寒食节的具体日期可见《管子·轻重己》:“以冬日至始,数四十六日,冬尽而春始,教民樵室钻燧,墐灶泄井,所以寿民也。”也就是说寒食节在冬至日后四十六天,寒食这天,古人要禁火,《荆楚岁时记》上说“造饧、大麦粥,犯之则雨雹伤田”。“饧”是用麦芽和谷芽熬成的糖,也成为介休一大特产“贯馅糖”,人们还吃大麦粥,如果在这天老百姓生火了,天就要下大雨降冰雹毁坏农田。改火完成时“耀耀当门,烟助松篁之茂,荧荧满目,焰如桃李之春”,唐代诗人韩愈的《寒食》写道:“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从诗中得知,钻木取火仪式举行一天,傍晚从皇家传到民间,新生的火种带给人们新的希望。

(二)从“一百五”看“孝文化”中“祀祖先”

“一百五”是指过了冬至105天,故称“百五”、“百五日”或“百五节”,意即“百无禁许”,这一天做事无所禁忌,可做许多平时不能做的事,比如破土动土,在这一天完成,或者做个破土动工启动仪式[3]。据《介休县志》记载:介休人这天扫墓和烧娘娘花、娘娘鞋,乡人这一天脱棉衣。有谚语说“冬到寒食一百五,家家祭祖添坟土。”“一百五,燕子来添土”“一百五,上坟添土。”《介休县志》写道介休人“隆于祀先,虽费而不惜。”“奉社重稷,尊祖敬宗”,介休人讲究百日之内不上两回坟,一家或一族人需要一起到祖先墓地,扫墓,拜祭、烧纸,填土,或许相信人死后有灵,冥冥之中希望先祖看到家族的兴盛,希望先祖新的一年保佑自己,沾先祖德泽。介休方言俗语有“要想富,敬祖坟”,也有“千里赶上坟”的说法。

(三)从“清明节”看“孝文化”中“农耕文化”

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气候转暖,雨量增多,适合春耕春种,介休方言农谚有:“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清明要明,谷雨要淋;清明播谷,小满栽秧”,“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清明是起初是一个节气,并非节日。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三大节日逐渐演变,最终在唐宋之际,三节合流。随着时代进步,很多地方不再过寒食节,但介休本地却形成了独有的“寒食清明节”,宣扬中国的传统“孝文化”,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包括寒食习俗与上巳踏青等活动的传统节日。孔子倡导的“孝”根本:“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介休人特别注重祭祀之礼。

(四)从方言语音解读“孝文化”

从方言语音来看,介休人趋吉避凶,对语音谐音特别关注,寒食清明节祭祀食物多数寓意深刻,蛇盘兔面食附会晋文公为龙,介子推为兔,赋予了“忠孝”之义,成为介休人民一种“忠孝文化”符号。介休文献记载:“清明:富家设牲醴,鼓吹省墓。贫民亦造面饼,如盘蛇状,陈酒醴祭冢,归则曝面饼于篱棘上,俟干而后食。或谓取象龙蛇,寒食之遗也如。”俗语中有“蛇盘兔,必定富”之说,取“兔”和“富”的押韵,寓意民富国强;祭食“子推燕”,取介休方言“燕”的谐音“念”,“念念”不忘介子推高风亮节。寒食节插柳,因“柳”与“留”谐音,纪念介子推报柳焚身,挽留之义。另一方面受佛教影响,柳枝为“鬼怖木”,清明扫墓避邪的作用,而柳树又有“明眼、避虫、愈疮”等药用价值,所以民间有了“寒食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之言[4]。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中,祖宗是神圣不可侵犯,人们做事情一般要光宗耀祖。在介休骂人最狠的一个词是“可惜孙”,“可惜”是“惋惜”之意,晋袁宏《后汉纪·灵帝纪》:“甑破可惜,何以不顾?” 唐杜甫《莫相疑行》:“男儿生无所成头皓白,牙齿欲落真可惜。”骂人者自比为“爷爷”,被骂的比作孙子,干了缺德事辱没祖宗,做爷的十分痛惜生了个这样的孙子,还可以进一步理解成连累别人,令人讨厌。

二、从方言地名看“地文”中“孝文化”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天覆万物而制之,地载万物而养”之地名是一种文化现象。介休地名真实地反映了当地的地理、历史、语言文化,较好地保存了文化史的某些本来面目,介休地名中有很多体现出了“孝文化”的影响。

(一)从“孝”与“家”字形看“孝文化”的“无后为大”

“孝”从甲骨文字形看,“”“”(用交叉的图形象征男女交媾)“”(子),《礼·祭统》中说:“孝,xiào,从爻从子。效也,子承爻也,善事父母也”。“爻”和“交”音近义通的关系,《说文·爻部 》:“爻,交也”。“交”是声训, 又是准确的义训。“交”字,汉许慎《说文》释为: “交胫也”,“孝”字从“爻”,暗指“孝”与男女交合有关,从“子”也指明“孝”与“生育”有关[5]。

与此相似的“家”,从甲骨文字形看,“”“”(宀,房屋)“”(豕,猪),盖下是两个猪形,表达的是两猪正在交配。《说文解字》解释“家”:“居也。从宀,豭省声。”家“从宀从豭会意”,“宀”者,穴也,表示住宅。“豭”者,牡豕也,公猪。寄借之男方即豭,“叚”,有借种的意思。豭借宿之所,即动物“交配”之处。与女会意,就是“嫁”也。“家”反映出母系社会中,“家”是女性结婚生子的地方,在母系氏族社会“人但知其母,不知其父”,“家”的重要意义是繁衍后代[6]。无论是“孝”还是“家”作为能指符号,最初的含义都和生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母系氏族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极低,为了不被残酷的大自然恶劣的环境消灭,人们渴求生命的延续,多繁衍后代,使种族能更强地生存下去,因为生育使“家”成为婚姻和血缘的纽带,构成了最基本的社会单位,可以说家庭的出现是孝文化诞生的开始。而“家”也因血缘关系而凝聚力极强。到了传统的农耕社会,社会生产力水平依旧低下,“孝”成为保障人口繁衍的准则,每个人都要承担组建家庭、生育子女的义务,劳动力的增殖成为增加家庭财富的手段,关系着整个家族的荣辱沉浮。《孟子》的《离娄章句上》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十三经注疏》“无后为大”有注:“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可见,延续香火是“孝文化”中第一重要的事情。

(二)从方言俗语与民俗看“孝”文化的“农耕文化”

介休一直有“多子多福”的俗语,《庄子·天地》中记载“尧观乎华,华封人曰:‘嘻,圣人!请祝圣人,使圣人寿。’尧曰‘辞’。‘使圣人富’。尧曰‘辞’。‘使圣人多男子’。尧 曰‘辞’”。可想而知,多子、多福、多寿这三种祝愿都是最美好的,相应的“断子绝孙”也就成了诅咒。因为“榴开百子”,葡萄多粒表示“人丁兴旺”,所以葡萄、石榴成为多子多福吉祥物,介休人家婚嫁之时,总要在洞房放置露出浆果的石榴和葡萄,以期盼多子多孙、家庭兴旺!婚床上会撒几把大枣、花生、瓜籽,寓意“早生贵子”,介休还流传着“八月十五月正南,瓜果石榴列满盘”的民谚,家家买几个石榴几串葡萄,也是合家团圆之意。洞房之夜新娘子要喝疙瘩汤,疙瘩汤里要放上枣儿和花生:“左手拌疙瘩,儿女一不沓,小子会念书,闺女会纺花”。

介休以农耕文明为主,土地是老百姓的命根子,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存,介休人民也便形成了对黄土地的狂烈的热爱与占有,俗语有“土能生万物,地可产黄金”,“土结黄金子,地开白玉花”,“人跟种则,地根垄则”,“树要有根基,人要有田土”,“地是刮金板,今年不收有明年”,“有人就有土,有土就有财”,“当官钱,一阵烟;摆摊钱,两三年;种地钱,千万年”。人们期盼“多子多福”指的是男子,是田间的主要劳动力,而姑娘就是俗语中的“泼出去的水”。介休有“哭嫁”的习俗,“女儿哭,娘家富”、“不哭不发,越哭越发”,新娘出嫁时一直要哭到村外,据说泪水会给娘家人的庄稼带来雨露。婚俗中最重要的是女儿出嫁“不能带娘家土”,俗语说“带了娘家土,丢了娘家福”。所以新娘去往夫家离开娘家时,由哥哥背出门,送到马上、轿上或者车上,一路脚不能沾地,以免脚沾上娘家的土,动摇娘家的根基。

(三)从“地名”看“孝文化”的“宗法文化”

土地在农耕文明的介休十分重要,人们谋生的主要劳动对象是土地,以家庭为单位按姓氏聚居,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属于宗法制的农业社会类型。由于一家族人常常聚居在相对固定的地域,人们常常把地名冠以族姓。按其结构分为:

1.“姓氏+村”、“姓氏+堡”、“姓氏+壁”、“姓氏+屯”。

由于介休曾是军事重地,所以修建了诸多军事化村镇。“村”指村庄;“堡”是为防卫外侵用黄土筑的小城,一般据险筑堡;“壁”,是在陡峭如墙的山崖建筑的军事堡垒;“屯”是建有一圈防御性围墙的寨子。一般“村”或“堡”或“壁”及“屯”最早是以在该地定居的姓氏命名,如“霍村”等;或者以早年大户人家的姓命名,如“董村”;或者以有功于村庄的姓氏命名,如因侯氏出资筑堡而命名的“侯堡”。类似的还有“孟村”、“史村”、“温村”“张村”、“孙村”、“马堡”、“田堡”、“郭壁”、“韩屯”。2.“姓氏+家+村”、“姓氏+家+园”、“姓氏+家+巷”、“姓氏+家+坪”、“姓氏+家+庄”、“姓氏+家+湾”、“姓氏+家+山”、“姓氏+家+沟”、“姓氏+家+岭”、“姓氏+家+寨”、“姓氏+家+堡”、“姓氏+家+窑”。

宗法制的影响,在地名中嵌入了“家”字,又因为介休有着复杂的地形地貌特征,北部一马平川,中部丘陵密布,南部山地较多,因此,以“村”、“园”、“巷”“坪”“庄”、“湾”、“山”、“沟”、“岭”等命名村镇。“园”是平地;“巷”因地处山沟口行路狭窄而名,“坪”是山区中的平地;“庄”是有成片的土地;“湾”有的是因河流拐弯处的地方,有的是地处山凹;“沟”是不太深的山谷;“岭”是山谷山道;“寨”是军事防卫的栅栏和营垒,驻兵防守;“窑”有的是指煤窑,有的是指窑洞[7]。类似的地名有:“梁家村”、“郭家村”、“梁家园”、“段家巷”、“柳树坪”、“陶家庄”、“董家庄”、“刘家庄”、“冀家庄”、“赵家庄”、“杨家庄”、“陆家庄”、“梁家庄”、“田家湾”、“岳家湾”、“樊家湾”、“孔家山”、“焦家山”、“刘家山”、“吴家山”、“温家沟”、“薛家岭”、“刘家岭”、“降家寨”、“刘家寨”、“孙家寨”、“白家堡”、“孔家堡”、“任家堡”、“郝家堡”、“焦家堡”、“朱家堡”、“赵家堡”、“穆家堡”、“李家堡”、“化家窑”、“赵家窑”。

3.“姓氏+家+庄+村”,“姓氏+家+方位词+庄”。

如:“杨家庄村”、“宋家小庄”、“冯家南庄”等。

4.“姓氏+姓氏+堡”。

当社会发展,另外一个姓氏融进村子里,慢慢发展壮大时,通常会用合并两家的姓氏命名村子,如“罗王庄”据说最早立户的是罗姓,后又迁来王姓。“田李村”是主要是姓田和姓李的村子,“三佳村”是三家姓氏,原名朱家堡,后迁来贺、樊两姓人家,取“佳”与“家”同音,而且有“美好”的意思,更名为“三佳”村。类似的还有“孟王堡”、“田岳堡”、“阎冀堡”、“马女村”。

5.“方位词+姓氏+壁”、“方位词+姓氏+屯”、“方位词+姓氏+侯”、“方位词+姓氏+家+庄+村”。

随着村子外来人口增多,村子扩大,通过东、西、南、北、上、下等方位词或大、小、村名等词附着在姓氏前构成地名,以便区分,类似的村落有:“东宋壁”、“西宋壁”、“东刘屯”、“西刘屯”、“东杨屯”、“西杨屯”、“东武屯”、“西武屯”“东段屯”、“西段屯”、“下李侯”、“南张家庄村”。

6.“姓氏+方言词圪堪”、“姓氏+方言词圪嘴”、“姓氏+方言词圪达”。

介休方言“圪”是一个表音字,没有词汇意义。常用作词头或词嵌。“宋家圪嘴”位于山沟尖端,形状像嘴,宋姓最早定居而名。类似的还有“宋家圪堪”、“宋家圪达”

7.“姓氏+祝福语”。

在地名中表达了居住该地姓氏人家的美好祝愿,如“宋安”

“峪子”村谐音“育子”,暗指养育儿女的福地。“强南村”因和介休方言“搿qia男”暗指双手怀抱着男孩。“和堡”村相传是张、毛、靳、李、郭、陶、王七姓人家取“义气相处,和睦团结”之意而命名。

以姓氏命名的地名,由于历史时代的变化,很多已名不符实,梁家园原以姓氏取名,后虽然没有梁姓,但仍沿用。还有“孔家障”村因孔姓命名,在1966年为纪念毛主席“东风压倒西风”的“社教”运动时,改名为“东风”。

(四)从“家”的词义后缀看“孝文化”的民族心理 以血缘和群体意识发展起来的宗法制度,在抵御外来灾祸、保护宗族利益、增强凝聚力方面有积极作用,在这种强烈宗族排外心理的作用下,介休人家族观念较强,表现在词尾“家”的灵活性上,“家”在词尾做词缀,如“介休家”“平遥家”“灵石家”„„转义为时间名词“今家”,“定明家”,“整天家”、“成天家”、“成年家”,人称代词“咱家”“你家”“兀家”,撒娇的时候指自己会说“人家”„„

三、从介休民间谚语和俗语看“人文”中的“孝文化”

“孝”在父系氏族公社时字形字义发生了变化,由单纯的生殖崇拜转为敬祖贵老传统意识,并成为子女对长辈特有的世俗普遍伦理。西周六十四器中出现了一个新的“ 孝”字,公认的看法是金文“ 孝”:“”、“”,将甲骨文的“”明确为“”或“”。形状象一个老者,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隶书“

”将篆文的“老”“ ”简化成;将“子”“ ”写成“”。《说文解字》对“孝”的解释是:“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许慎认为,“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体,和“子”字组合而成的一个会意字。孝的古文字形和善事父母之意完全吻合,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孝”也就由原来父母对子女抚养的义务,转化为子女对老人养育之恩的报答完成赡养义务,形成双向互动关系。[8] 介休人用口语形式经过千百年来口口相传的反映孝德的谚语,形成“孝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一种语言符号,记载、传承着介休人民感恩父母、严格家教、善事父母的道德观的内容。

(一)从民谚俗语知“感恩父母”

“孝”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道德之本,百善之首,曾国藩说“读尽天下书,无非一孝字”,“孝文化”的核心是感恩父母的养育。《诗经·小雅·蓼莪》中的:“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生动地描写了父母的养育之恩,“乌鸦反哺行孝义,羊子跪乳报养恩。”何况是有血有肉的人,更应该“饮水思源”。

介休谚语一直有“要知父母恩,怀中抱儿孙”,“儿不嫌母丑,狗不怨家贫”,“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生子,不知父母恩”,“人老惜儿子,猫老吃儿子”,“ 当家才知盐米贵,当爹才晓父母恩”等等,反映了人们“报恩尽孝”的孝文化,不要“吃了果子忘了树”,教诫“娶了媳妇忘了娘”忘恩负义的子女,“人人都要当父母,不孝不敬不应当”,谴责逆子“打爷骂娘,忤逆不孝”,要感恩父母养育。

(二)从民谚俗语守“严格家教”

介休自古受“慈孝文化”的浸染,文风鼎盛,仅北宋就出过216个举人,67个进士,郭林宗、文彦博更是远近闻名的“贤人”,和严格的家教是分不开的[9]。《孝经》感应章第十六讲“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孔子在《论语·学而》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甲骨文“教”“”“(爻,算筹)

(子,孩童)(攴,手持鞭子、棍杖)”,造字本义:用体罚手段训导孩子。甲骨文中的“ 教” 字从“从支”。“ 支” 象手持棍棒之形,义为“ 扑打”,甲、金文及小篆的“ ”字均象手举棍棒之形。说明“ 教”离不了棍棒相加,也即“棍棒之下出孝子”。古人云:“ 子不教,父之过”,许慎解释:“父,矩也。家长率教者,从又(手)举杖。”

介休有句俗话,“各家怪,各家爱”,每个父母无不疼爱自己的孩子,“能叫气破肚,不叫哭瞎眼”,“人是向下亲”,“麦子是别人的好,儿子是自己的好”,但是介休人家知道“亲子如杀子”,“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所以打小实行“家教”,“人前教子,背后教妻”,“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不离老母十八步”的孩子会遭受鄙夷,介休人家笃信的还是“棍棒”教育,认为“三天不打,上房揭瓦”,尤其是“七岁八岁黑他眼水”,小孩子讨人嫌更要“不打不骂,不成材料”,对于小孩子顶嘴是万万不能的,第一次就要打得长记性,让他知道“嘴上要强,身上受伤”,甚至于“三句话不如一逼斗(打)”,以免长大成为“描金粪桶”。

介休人认为“礼多人不怪”,制定严格的家规,说话有讲究:“连说带笑,不成材料”;吃饭依尊长秩序安置,切忌“ 敲碗敲筷子,讨吃一辈子”,小看“肚饱眼不饱”,“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连续大吃会被视为“没风水”,会被人笑话“少礼失教”;站着坐着不要抖身子晃腿,那是“穷圪抖,越抖越要穷”;出门在外“一个揖作到底”,“多磕头,少说话”,“出门三辈小”,“让人一步自然宽。”;入乡随俗,要不会被骂“刁乎,不吃盐醋”;所以“懂得低头,才能出头”,因为“吃亏人常在”;看破了“三贫三富不到老,十年兴败多少人”,教育后人要勤劳致富,“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要节俭,“要饱家常饭,要暖粗布衣”,做事要有计划,“吃不穷,穿不穷,打算不到一世穷”;不要怕挫折,“发回水,积层泥;经一事,长一智”,“经一番挫折,长一番见识”,“经得广,知得多”;要有实干精神,“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真把式,连说带练全把式”;“十年河东十年河西”,每个做父母的都希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三十年前看老子,三十年后看儿子”,甚至迷信的认为自己不要机关算尽太聪明,“十分伶俐使七分,常留三分与儿孙”,对于不好好读书的孩子会说“今家不想念书,定明给阎吉英捣蓝炭”,对于不长进混的孩子会劝他们“放羊的割草的”,骂他们“生就的骨头,长就得人”,“看你还能起了晚子”,真是“创业百年,败家一天”,可怜天下父母心。

(三)从民谚俗语懂“尊敬父母”

《孝经》有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又云:“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色难者,谓顺承父母颜色乃为难。”,孔子还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可见,孝顺不只是回报父母,赡养老人,最重要的是尊敬老人。

介休谚语劝导“尊敬老人”是美德,“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因为老人见多识广,“老马识路数,老人通世故”,“老牛肉有嚼头,老人言有听头”,“老姜辣味大,老人经验多”,“树老根多,人老识多”,老人的人生经验和技能都是无价之宝,对于后代是无形的“财富”;“七岁小儿不和八十岁的老汉比寿数,老汉吃的盐比你吃的饭多”,“老人不讲古,后生会失谱”,“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的案例太多了,所以“出门靠朋友,在家靠父母”;“ 金窝银窝不如我家的草窝”,父母再不好,家里再贫穷,那也是生养自己的父母,“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即使父母有考虑不周全的,“大人说错不算数,小人说错打屁股”,对父母要“孝顺孝顺,要孝就顺”,“百孝顺为先”,这里强调的是“顺”,也就是听话,“哄死人的不偿命”,听父母的话使父母放心,哄得开心才能算“孝顺”,“有钱难买子孙贤”,这一点对年轻人有教育意义,不要顶嘴不听话,父母有过,子女还是应该劝谏合理建议,多沟通,才是尊重老人。

(四)从民谚俗语做“善事父母”

《尔雅》中对“孝”的解释是:“善父母为孝”。中国人“养儿防老”,作为子女要尽心伺候老人。

介休民谚俗语“人老猫腰,树老焦梢”,“七十不流宿,八十不留饭”,说明人老之后身体衰老,行动不便,甚至于疾病缠身,需要人服伺,要求子女必须尽反哺义务。孝敬父母,在家庭日常生活中。照顾好父母的日常起居,“早晚请安,问寒问暖”,不要说“久病床前无孝子”,“生我的我生的”,自己思量,“人人都是父母养,尊老敬老理应当”,在父母面前要百依百顺,尽心尽力服伺周到,强如“活的不孝,死了嚎啕”,“活着不把父母敬,何必死后哭灵魂”。

“孝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当今由伦理社会过渡到法制社会,传统的宗法制孝道逐渐失去了约束力,靠血缘关系维系的物质和情感交换慢慢淡化,“孝文化”的各种传统特色正在隐去,介休方言民谚俗语从“天文”、“地文”“人文”,凝聚了介休人民几千年来的“孝文化”,代代口口相传,潜移默化中将伦理道德意识深深地溶入了每个人的血液,对维护家庭和社会稳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力发掘介休方言有价值的东西,使“孝文化”春风化雨般传承和弘扬下去,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景茂礼.介休与界休[J].沧桑,2008(1):59

[2]巴胜超.黄土文明“五行观”之介休表述[J].贵州社会科学,2015(10):16 [3]田级会.节气民俗:时间观念中的黄土社会-以介休节气民俗考察为中心[J].民族艺术,2015(5):21 [4]肖忠群.孝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51 [5]宋金兰.孝的文化内涵及其嬗变_孝字的文化阐释[J].青海社会科学,1994(3):70 [6]谭学纯.汉字”家”的传统文化意蕴[J].思想战线(云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报):1999.25(2):45 [7]宋勇.语言文化视野下的介休地名研究[D].四川: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2012:30-35.[8]吴俊艳,昊俊荣.中国传统孝文化探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2007(7):61 [9]张颖.化合与活化:文化遗产保护之“介休范例“初探[J].贵州社会科学,2015(10):19

The filial piety culture in Jiexiu folk culture

Wang Libin

(Jinzho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Jinzhong Shanxi 030600)Abstract: Jiexiu ”China Qingming Festival“ is a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from the ”astronomical“ solar term in the culture of ”filial piety“ in the winter solstice as the beginning, followed by one hundred and fifty, three, ”Qingming Festival“, reflects Jiexiu's statue of destiny ”, believe in ghosts, worship ancestors“ filial piety ”;from“ the ”culture of“ filial piety ”in Jiexiu dialect, meaning Oracle, proverbs, folk custom, names, reflecting Jiexiu people with blood as a link to the family as a unit, the land is the lifeblood, constitute a unique patriarchal culture of“ filial piety ”;“ the humanistic culture ”from the Jiexiu folk saying, Jiexiu you saying with thanksgiving, concise family, Jing Lao, good filial piety culture".Key words: language;dialect;filial piety culture;Jiexiu 作者简介:

王丽滨(1972-),女,山西介休人,晋中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系图文教研组长,讲师,山西大学硕士。研究方向:汉语言方言 联系地址: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安宁街122号民盛大厦东单元502室

王丽滨 电话:*** 邮编:030600 邮箱:wanglibinjiaoshou@163.com.

山西方言与山西文化

山西方言与山西文化在中华方言大花园中,山西方言是最有价值、最为珍贵的一个品种。山西人说的山西话,即是山西方言。可以说,没有山西方言也就没有山西文化。放之历史长河,山西方......

汉语方言与文化

W38-1310080422-陈梦珠-食工1301-论文-***/652887汉语方言与文化 --吴语之台州方言时光荏苒,历史变迁,自古以来,语言是人类交际的桥梁,是传递文明的媒介。中国是一个历......

巴蜀方言与文化

10.31 一.方言在语法方面表现出更强的地域性,在语言系统中受到社会因素影响最直接的也最能反映该语言所使用的地域、社会、文化的历史和现状及其变迁过程的是词汇。巴蜀汉语方......

方言与地域文化

方言与地域文化按照中国的习惯,方言是在一定地域通行的、同共通语有所差异的话。就一般情况来说,在一定的地域形成了方言,同时也形成了地域文化。作为文化的载体,方言和地域文化......

闽南方言与文化1

闽南方言与文化1-1 第一单元: 丰富多彩的生活1 课堂时光一、教学目标:1.感受闽南方言的趣味性,乐意学习方言,学会闽南方言中关于课程名称、星期、俗语的讲法;2.在学习的过程中体......

下载介休方言与孝文化修改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介休方言与孝文化修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