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育人,知行合一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提出了知行合一之教”。
知行合一,教书育人
成的基本规范。或者说,这是对在职教师的一种鞭策。教师唯有为此不断进取,不断革新自我方才对得起“师范”二字。今日,笔就教师“如何教?”略述己见。
王阳明提出来的 “知行合一”思想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好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要让学生会学。这需要教师洞察知晓学生的求知欲和学生认知方式的差异。中学生处于青年初期,他们在个体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他们的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经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所以,就以我所教思想政治课程为例,像一些客观事实和理论知识就必须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但是如何能让学生“记得牢”,“记得准”,这需要教师选准教学方法。例如,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的基本国情等这些事实,教师在陈述事实的基础上,要进行进一步阐述,解释,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我国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农民阶级为什么不行?讲到此处是不是可以穿插一段“太平天国运动”?如此,一来可以让学生知晓古今,明白缘由。二来,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加趣味性。因为,虽然中学生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但毕竟还是孩子,一些理论知识如果不让他们做到“大彻大悟”,而是一知半解,也许会加快他们的遗忘速度,甚至觉得“思想政治”这门课程枯燥无趣,从而产生厌学心理。像“我国公民的权利”人的“三观”这样一些理论知识,我们在讲理论的同时,不防举一些实例。故事也好,事实也罢,但要有的放矢,围绕课题核心,结合实际做到通俗易懂。如此,方便学生理解和提高学习兴趣之外,还可以提高他们解答材料分析题和论述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围绕理论知识点展开论述的能力。正如卢梭所说:“要启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当这种兴趣已经很成熟的时候,再交给他学习的方法,这确乎是所有优良教育的基本原则。”
什么叫为人师表?个人认为,“学高”的同时,也要“身正”,这样才能算得上表率。所以,老师要谨言慎行,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在此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如何指导学生行为规范。教师除了强调注意,还要合理说服。让学生由衷叹服不是件易事,这需要教师敏锐的洞察力,做到知彼知己。还要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优良的管理能力,如此也许可以使你在进行管理教育过程中游刃有余,可以使学生对你进行的“指正”真正服气。
总之,正如陶行知虽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当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所以,教书育人,传道授业应做到知行合一,德育为先。对于教师自身而言,教师教学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教学相长,百提不厌。教师要勇于改革创新,探索未来,但是切记立足当前。
知行合一,教书育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对为人师者提出的基本要求和形成的基本规范。或者说,这是对在职教师的一种鞭策。教师唯有为此不断进取,不断革新自我方才对得起“师......
论视觉文化下美术教育的‘知行’平衡对小学美术教学“知 行”协同性的探究陶行知是二十世纪名闻世界的伟大人民教育家,他和鲁迅一样,是深受人民爱戴的教育改造家,是改革教育的......
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中国传统教育的核心。我们常常会说知行合一、行胜于言。但这些还仅仅停留在话语上,没有化为我们切实的行动,没有化为我们学习、生活、工作的指南。但老实讲......
知行合一: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
知行合一王守仁(1472-1529) 汉族。浙江余姚人。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